姐勒金塔

金熊之丘——瑞丽姐勒金塔

姐勒金塔位于云南省“孔雀之乡”的瑞丽县。瑞丽旧称勐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傣族、景颇、德昂等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旧写历史的篇章,创造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巍然耸立姐勒金塔,就是这种光彩照人的民族文化的象徵。

姐勒金塔,傣语名为“广母贺印”,位于瑞丽县城西北约七公里的昆瑞公路左侧、姐勒寨旁一个叫“广迷罕”的小丘之上。“广迷罕”汉语意为金熊的土丘,据傣文史书《迷碱》(金熊石)或《姐勒塔史》记载:在速塔共玛腊王子统治时期的一天夜间,王子发现姐勒山后发光,翌日派人查找,发现有熊、麻雀、野鸭、牛、人等七种骨头,传说释迦牟尼转世时曾轮回550次,当他轮回为麻雀、野鸭、牛、熊等动物时曾在姐勒生息,所以人们又将此塔称为金熊塔或七也金熊塔。据说因为佛祖释迦牟尼第一代转世的金熊死在这里而得名。此地青山环抱,碧水长流,古木葱茏,阡陌纵横,风光绮丽迷人。东南面是著名的古战场“广贺罕”。“广贺罕”意为国王的山坡。据说这里曾是明代麓川王思任法的王宫遗址,宫殿、阅兵台、象房、洗象池、城壕等遗迹至今仍依稀可辨。姐勒金塔处于碧水青山之中,万顷良田之上,如同撑天巨柱拔地而起,气势雄浑,金碧辉煌。

姐勒金塔历史悠久,其建筑年代难于考证。傣文经书《广母贺卯》记载:佛历1145年11月23日,勐果占毕国王召罕约法到这里找到了第六代废塔基,准备重建佛塔,后人为了纪念他找到塔基,就于这一天赶大摆,一直沿袭至今。1980年10月清理塔墟时,曾出土一片合金银拓片,宽4.5厘米,长54.5厘米,上面刻着傣文蝇头小字:“此塔重建于佛历二千三百年(1756年)。”由于地震、风暴等原因,此塔曾于1803、1804、1860、1893年及民国初年五次修缮。1966年“文革”中被毁,1981-1986年重建。新塔基本依照原塔而筑。每逢佛教的重大节日和春节,姐勒塔就要举行为期三天的隆重的摆庙(即赕塔佛会)。每逢此日,数以万计的中、缅、泰等国傣族、德昂族群众,身穿节日盛装,带着供品,到塔前虔诚跪拜,听经念佛。

金塔大小十七座。1923年所撰《勐卯地志.序》说:“俗传其地发现佛骨,形状色泽大小不一,往往于夜间大放光芒,五光十色,极为奇丽。信者见之,逐地觅获,建塔其上,并立奘房祀之。”又载:“姐勒之金塔,为数十七,建立年代远不可。塔之居中者最大,余依次环列,亦依次缩小。悉用金涂其表,旁围石栏,次环走廊,中置钟鼓狮象之属,又次围以高塔。……其塔之高者,耸入云霄,遥望这金光夺目,层级分明,光华皎洁。工作亦极精良,所谓天工鬼斧,难以真巧也。”

这种塔是属于南传佛教之建筑,实心砖石结构。由塔座、坛台、塔身、宝伞、风标、塔铃等部分组成。在坛台中央,建有雄伟高大的主。原来的主塔高约二十余米,周围有十六座小塔环绕。大塔、小塔均成葫芦状,每小塔下设券筒式方形龛一个,龛内壁上有佛像浮雕,龛内置石雕佛像一尊。龛顶后屋背上有各种动物雕塑,龛边上有花草、禽兽、浮云等浮雕,塔尖有宝伞、风标、银铃或铜铃。塔身全部涂漆。

1981年国务院宗教局拔专款七万元修得主塔。后来,省州县民委又拔专款,陆续修复了十六座小塔。在此期间,各界群众及缅甸友人亦集资捐款。新修复的群塔比原塔更雄伟壮观。主塔高39.5米,(比原塔高了约20米),既体现了原塔的民族风格,又表现出时代的特色。塔基面积一百四十多平方米,外围圆盘直径30米。塔体分三层向上收缩,为钢筋混凝土砖石实心结构。从塔的形制上看,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分约占三分之一,呈多边形,分为数十级逐渐向上收束,凹凸相间,有棱有方,结构富于变化,立体感极强。蘭花、荷花、菊花、浮云、飞鸟等浮雕,简洁清晰,素中见雅。上半部分呈圆形,用金色瓷砖贴面,如同十几个金钵自大而小依次相叠。塔顶有风标和塔帽。风标顶上是碗口大小的卵形乳白色玻璃罩,罩内放有鸡蛋大小的宝石。塔帽有电化铝制成,状如倒置的漏斗,中部镶有八面小圆镜。圆镜之下倒悬着四条银光闪闪、长约尺许的白龙。白龙之下有一巨大的金属圈。圈上挂着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铜铃。月明星稀之夜,微风轻拂,铃声叮当,静中有动,更使金塔显得庄严肃穆。

十六座小塔又分为大中小三号。大号塔底部设有卷筒式方形佛龛。龛内各置汉白玉佛像一尊。神龛左右两侧的八仙过海、白象莲花、僧戏游龙等图案,笔法精致,栩栩如生。龛背上的金钵、金鸭及小金塔的雕塑,小巧玲珑,造型别致。大号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初看上去,四座塔的形制几乎一致,但细加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在色彩、结构及形状上的差异。他们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在圆柱体与佛龛之间的部分。这一部分高约二米,有的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多边棱柱,有的为下宽上窄的多边棱台;有的状如巨钵,有的形如若金瓜;有的黄中透绿,有的金中泛银,充分体现了傣族建筑富于变化的特点。中号塔高约八米,形状基本一致。下半部分高约三米,分为四级。一至三级为八面棱台,第四级为八面棱柱,显得层级分明。小号塔高约六米,形状完全相同。圆柱体以下高约二米,为多边棱柱。棱柱中间有两排上下相对的莲花浮雕,亦有级强的立体感。

群塔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座重六十吨的铜钟。此钟为一缅籍华人所献。据说撞钟能使人消灭免难,游人几乎无人不撞。“当当”的钟声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金塔南面约20米处有一间丈八见方的亭状佛房,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正襟危坐。佛房顶蓬上,是一幅根据傣族民间传说绘制的释迦牟尼七次生死转世成佛的巨幅彩图。整个佛房金光灿烂,富丽堂皇。金塔四周的大榕树、菩提树、柚木树及菊花、玫瑰、美人蕉、万年青、蔷薇、扶桑等树木花草,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香飘四溢,使园内显得生机勃勃。

姐勒金塔在历史上属中缅人民所建。多年来,缅北的摆夷、德昂族等,每年都要来朝拜金塔一至二次,多时逾万人,因此,姐勒金塔不仅是我国杰出的傣族民间建筑,而且还是中缅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