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照寺

 圆照寺位于显通寺东北面,古称普宁寺,创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明、清两代曾予重修。明代永乐初年,印光高僧室利沙来中国弘扬佛法,皇帝封他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幡,并重新建寺。明宣德年间,皇帝诏他进京,面授弘扬佛法事宜。他逝世后,明宣宗朱瞻基敕分舍利为二,一在京西建塔并建寺,称为真觉寺;一在五台山普宁寺奠基建塔,并重修此寺,改名圆照寺。明永乐十二年(1414),西藏

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在此寺弘扬黄教传入五台山的开始。

寺宇坐北向南,占地区性2600平方米,共有殿堂楼阁数百间,均为明、清建筑。山门为三开间,四架椽,单檐歇山顶,前后出廊,并列三门。三门两旁,又有两门,谓之五朝门。天王殿,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前檐下挂一蓝底金字的乾隆御匾“震那金界。殿内木龛中供跏趺半坐,右手托布袋,左手念珠的大肚弥勒佛,后面是身穿甲胄,手持金刚杵拄地的韦驮菩萨,两侧为威武雄壮、神彩飞扬的四大天王。天王殿左右为吉祥门和般若门,进了此门,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为铁林果禅师于明弘治年间所建。殿内佛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周围还有护法金刚、大梵天、帝释天和文殊菩萨等像。这些塑像做工精细,神态庄严,其中以三世佛像塑法为最。大雄定殿的两山及佛台后面为十八罗汉和二十四诸天彩色悬塑。佛坛背面为观音、文殊等三大士和五百罗汉过江悬塑。佛坛背面为观音、文殊等三大士和五百罗汉过江悬塑。

殿后,有座用砖砌成的金刚座式的白塔,名室利沙塔。此塔造型奇特,座为石砌方形基台,长12.2米,宽大10.5米、高2.3米。塔基中央为一特别高大的覆钵式的砖塔,高达成7米多。基台四隅各建一座覆钵式的小砖塔。大塔塔座为回字形的双层束腰须弥座,敦厚高大,装饰华丽,稳如泰山。上置上粗下细的瓮形覆钵,塔身上为下粗上细的九级相轮和装饰精细的、悬以风绎的华盖,上为一座覆钵式的小塔刹顶。其余四隅的小塔,形制一样,塔座为四角束腰须弥座,塔身为上粗下细的瓮形瓮形覆钵,塔刹由由九级相轮和华盖、宝珠构成。五塔都是砖砌,通身均为白色,夜色来临,银光闪烁,锃亮耀眼。该塔建于明宣德九年(1435),比北京真觉寺的金刚宝塔早春9年,高出其不意1.2米;且和印度佛陀伽耶的金刚宝座塔相似,座子较低,四隅小塔甚小,中央一塔硕大。所以说,圆照寺这座室利沙塔更具印度金刚宝塔的特色,是中印文化交流的标志,也是中尼友谊的像征,还是我国最早最高的金刚宝座塔。

塔后为都纲殿,原为供奉室利沙之处。现在佛坛上,前面供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和其他两位弟子:左为克主杰作·格雷贝桑、右为贾曹杰·达玛仁钦。后面供毗卢遮那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四臂观音。

都纲殿后院为藏经楼,楼上置《大藏经》,楼下为罗汉堂,堂正面供五尊缅甸玉佛:主尊为毗卢遮那佛,配以东方阿门世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称为五方佛。两山墙供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并装有250块青石板,以每块上雕像尊罗汉像,共计500尊,故名罗汉堂。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