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空寺

 半壁仙阙——恒山.悬空寺

  北岳恒山,以其高峻险拔、气势巍峨著称。恒山脚下,一座寺宇在悬崖峭壁上凌空而起。倚岩靠壁的楼阁殿宇上下重叠,左右参差。楼殿之间,以天梯石栈相连通。一眼望去,只见一座神楼仙宫凌空危挂,丹廊朱户,旁崖飞栖,真以为是鬼斧神工,将一座玲珑精致的玉雕楼阕镶嵌在万丈峭壁之间,仔细看时,那寺宇背后的山崖成例垂之势,下面是以数根木柱为支撑,将整个寺宇托在半空中,其气势之险峻,令人砰然心跳。寺宇建筑正好位于一个凹进的崖龛里,每逢暴雨倾盆之时,飞泻的雨瀑从寺顶的岩头上飞流直下,泻入谷底,给这玉宇琼楼挂上了一幕洁白的水帘,好不壮观!

  这座佛寺就是闻名四海的悬空寺。根据《恒山志》的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四七一~五三二年),以后,唐、金、明、清各代对此寺均进行过修葺。那块记载着清代同治年间对悬空寺进行维修的石碑,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寺内。在中国古代有开崖造像的传统,很多著名的石窟外面本来是有寺殿遮盖的,这些遮盖窟像的寺宇,往往也是修建在悬崖绝壁之间,但由于天灾人祸,大多化为灰土,只留下空空的栈道柱窟,让人们去叹息、遐想。

  “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一首晋北民谣把悬空寺的惊、险、奇、绝说得淋漓尽致。全寺的建筑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开,渐次增高。寺内共有大小殿宇四十余间,分三组,均为木架结构。一进山门,迎面是一座双层楼阁,底层为砖砌围墙,墙上有月宫式圆窗;凭栏远眺,可见北岳恒山峰峦叠翠,千树竞秀。院内两座危楼对峙,既是碑亭,又是门楼。这儿有许多名人手迹,灿烂斑驳;往远处望是金龙口的人工湖泊,在明媚的阳光下濯濯闪光;大坝上云影浮动,飞瀑倾泻,气势非凡。“上有千丈崖,下有万仞山。伸手拂明月,袖带白云还。”登寺远眺,自有一种“荡胸生层云”的豪迈。

  山门两侧是两座方形耳阁的钟鼓楼,接着出现的是三组主要建筑群落。第一组是三宫殿,是道教塑像都是墨面乌眉,衣袖带风,有飘飘欲仙之意。中间是第二组,以三圣殿为主,这是佛国净土,殿内的佛像端庄正座,两旁弟子恭敬侍立,给人以出世之感。最后一组以三教殿为主体,在这里,儒教孔子、道教老子和佛教释迦牟尼同堂共室,和平相处。看来,在历史上,儒家时常排佛,道教也时常与佛教挑起争端,还利用儒家与佛教的矛盾从中起事,闹得佛门不安,只得逐渐向儒、道二教妥协,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三教殿的这种供奉方式正是三教斗争、融合的体现。不过,悬空寺到底是佛门道场,龙头交椅还得由佛祖来坐,孔子、老子位于两侧。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段文字也极像是对悬空寺活生生的描写。那些一转三折的飞桥栈道,迷离幽回的殿宇楼阁之间,恰如一道道飞虹,游人置身其中,钻天窗,穿石窟,跨飞桥,步长廊,惊险异常。相传,“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偏爱名山游”的大诗人李白曾来此游览,置身寺下,仰望飞阁,惊愕得不知该怎样描绘这眼前的奇景,最后只在一块峭石上飞笔手书了“壮观”二字。两字方大如牛,笔力洒脱遒劲,为恒山珍品。因年代久远,风化脱落,原迹已难辨认。不过,清代的复制碑还存于大同华严寺内。栈道上另有石刻“公输天巧”寓意深刻地表达了对悬空寺的夸奖。公输班即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匠,被奉为土木建筑业的祖师爷,其制造技艺极为高超。自然的造化,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四个题字可以说是妙手偶得,巧中之巧了。

  悬空寺各殿堂内,还供着铜浇、铁铸、石雕、泥塑的七十八尊佛像,个个神态自如,栩栩如生。那慈祥的如来,虔诚的阿难,婀娜的天女,英武的韦陀,更是具有浓郁古风的慈祥,使人白看不厌。

  “谁凿高山石,凌虚构梵阁。”这座奇巧的百丈危楼,是怎样修建起来的呢?寺内石碑上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当年在一次重修悬空寺时,工匠们一看要在离地千尺的峭壁上施工,都望而生畏。后来有一个姓张的工匠毅然承揽了这个工程,在山下加工好所有的构件,然后绕行数十公里运到山顶,用绳将人和料吊下悬崖,一锤一斧地凌空施工,经历数载才完成工程。悬空寺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风雨的磨蚀和多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仍安然无恙,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