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

 上下双寺——大同.华严寺

大同市西南隅的华严寺是中国佛教华严的重要寺院之一,且以辽、金建筑和辽代彩塑著称,被誉为辽金艺术博物馆。

  华严宗的开创者法藏深受唐廷武则天的礼遇。唐中宗时,特为法藏修建了五座大华严寺,据说大同华严寺即是其中之一。到“会昌法难”,大同华严寺也从此不见踪影。直到辽代,由于皇室提倡,华严宗有所复兴,现存的华严寺正是在这时又建立起来的。后来寺院部分建筑毁于兵燹,金代作了修整;明代对华严寺大加重修,并将之分为上寺和下寺两个部分,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华严寺又遭损坏,几经修复,始有今日规模,但范围却比辽代时小多了。尽管如此,寺院内还是保存了一些辽、金代文物,弥足珍贵。

  今天的华严寺,仍分为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两个部分,简称上寺和下寺。上寺在下寺的西北角,下寺与上寺紧密相连。上寺布局严谨,井然有序,以金代所建的大雄宝殿为主,分前后两院,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前殿、大雄宝殿,两侧是祖师堂、禅堂和云水楼。下寺布局较自由,建筑风格较活泼,以辽代所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着较多的文物,如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和天宫楼阁等,这些塑像建筑各具特色,历史、艺术价值都很高。砖雕二门以东还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别为一院。华严寺的主殿与一般坐南朝北的寺院不一样,主殿都面向东方。这与辽代统治者契丹族人信鬼拜神,以东方为上的信仰和居住习惯有关。

诸天神威

  大雄宝殿是上寺的主要建筑,为金代遗物,距今九百年的历史。大殿建在一个长三十多米、宽近二十米、高四米多的月台上,台前石阶尽头置清式四柱三门牌坊一座,左右是明代增建的六角形钟、鼓亭。大殿面积近一千六百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木结构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檐顶举折平缓,正脊两端的只鸱吻高达四点五米,又八块琉璃件组成,北端的鸱吻系金代原物,虽经历千载风雨,至今仍光泽灿然。大殿出檐宽,斗拱面大,形制古朴,其造型比例为典型的辽金建筑风格。为扩展大殿内空间,便于布列佛像和进行佛事活动,采用了减柱结构,殿内前部共减柱二十二根。大殿的大梁跨度为十二米,屋瓦长八十厘米,重二十七公斤,在中国古建筑的同类构建中,其大梁、屋瓦、鸱吻分别在跨度、长度和重量、高度上列居第一。

  殿内四壁的壁画为清光绪年间大同民间画工董安所绘,画面高达六点四米,总面积达八百八十多平方米。其内容为释迦牟尼传记、七地九会说法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罗汉图及千手千眼观音等。图画采用山石、云树、楼阁隔联的传统手法,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附以沥粉贴金,色彩极为鲜艳。一座殿堂有如此鸿篇巨制,而且保存得如此完好,实为国内所罕见。顶部有天花板彩画,共九百七十三块,大部分为清代制作,所绘龙凤、花卉、梵文等图案也颇具特色。殿内中央的佛坛莲坐上端坐着五尊遍体金身的大佛,即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佛像面相扁平、上宽下窄,与藏传佛教造像相似。五佛发髻上系有桃状宝珠,佛座为略长之仰莲式,背光则装饰繁复,是典型的明塑风格。

  在五佛两侧的砖台上,侍立着二十诸天,也是明代作品。这些诸天或披坚执锐,或宽袖长袍或怒发冲冠,或神态悠闲,乃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据说,诸天或者曾经作恶多端,或者做过外道首领,听闻了释迦牟尼说法之后,都幡然醒悟,弃恶从善,后来成了佛门护法神。其名称是:大梵天国、帝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密迹、摩醯首罗、教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陀天、坚定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王、阎摩罗王。有趣的是,这些天神们的身躯都向前倾斜十五度左右,不知是向释尊表示恭敬呢,还是威吓作恶之人,反正是别出心裁,在别的寺院极为少见。

  大殿内还保存了一座木雕乾楼模型,高二点五米,是清代一位木匠模仿明代大同城西北角的乾楼而作。按八卦方位,西北为乾,故名乾楼。楼为八角形,球威镇八方之意,又名镇楼。“镇楼秋爽”为大同八景之一,每到秋高气爽的重阳时节,人们都要登镇楼远眺。原楼在清时已毁,此模型则成为研究明代大同城楼结构的重要资料。

壁藏绝珍

  下寺的薄伽教藏兴建于辽重熙七年(一O三八年),是珍贵的辽代建筑遗迹。薄伽是梵文的音译,意为世尊,即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十种尊号之一。教藏指的是经典。顾名思义,薄伽教藏就是存放佛经的地方。薄伽教藏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式,正脊两端耸立着高三米的琉璃鸱吻,增加了殿宇的雄伟气魄。屋顶坡度平滑,出檐深远,檐柱升起显著。殿内外斗拱有八种,每个檐柱头作双抄结构严谨,比例得当。整个建筑继承了唐代简朴、深厚、雄壮的风格,是中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殿内设平棋和斗八藻井,华彩精丽,皆为辽代旧物。

  殿内的气氛与上寺大殿迥异。上寺大殿色彩鲜艳,金碧辉煌,薄伽教藏则深沉冷肃,古色古香。殿内的佛坛上供奉着辽塑三十一尊,中间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两侧的弟子、菩萨和供养童子分为三组,坐列相间,井然有序。中央的释迦牟尼像神情庄重,端坐莲台,莲瓣上有沥粉贴金佛像,风格秀逸。四大菩萨娴静端庄,慈容微露。那一尊含笑露齿、双手合十的胁侍菩萨妩媚轻盈,娩丽动人,分明是人间温柔美好的少女。四角的金刚则甲胄在身,威武凛然,守卫着这些美好的事物……

  殿内依墙排列着重楼式壁藏三十八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屋顶为歇山式,脊兽、鸱吻 齐全。勾栏的束腰华板雕有镂空的几何形图案三十七种,玲珑剔透、独具匠心,无一雷同,是国内罕见的辽代小木作。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置经橱,内藏佛经一千七百多函,一万八千余册,其中有明代佛经和清代龙藏。壁藏斗拱共十七种之多,形制复杂,是目前所知辽代斗拱中最复杂的一种。壁藏至后窗处,又因地制宜架设天宫楼阁五间,两侧的拱桥与左右壁藏上部连接,浑然一体。整个壁藏又以当心间的前门和后窗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原分贮南藏与北藏,形出各异。这是中国现存惟一的规模宏大的辽代壁藏,纯为木构建筑,设计严谨,雕刻精绝,玲珑剔透,别具一格。它不仅是优秀的艺术品,而且对研究辽金建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建筑家们称为海内孤品。

  “散步入招提,茸茸碧草齐。初春寒未减,旧迹踢成泥。河抱龙沙曲,山街雉堞低。梵声听未几,残阳下林西”。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