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庆寿寺

   位于咸阳市彬县城西11公里处,从城西,沿着蜿蜒而宽敞的西(安)兰(州)公路约行五六公里,经过“水帘洞”(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居住的地方),再西行6公里,遥望公路南侧,有一座巍峨的古典式楼阁,倚山崖而耸立,周围摩崖小洞如蜂窝,崖下树木郁茂,风光绮丽,这就是著名的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原名庆寿寺,其建筑始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庆贺其母亲六十大寿,派尉迟敬德监修的,故取名“庆寿寺”。这里的石窟造像除寺楼内的大佛是唐代雕刻外,其他石佛大多数均为北朝时期的作品。

  大佛寺石窟依山而凿,寺有亭楼3层,高50多米,其楼门洞上有“明镜台”3字。登台眺望,南可见大佛像,北有宽阔的径水逶迤向东流去。走进石窟,窟壁嵌满了造像,仔细一数共有70龛,造像1001尊。释迦牟尼端坐正中,二菩萨倚靠两边。抬头仰望这尊高达24米、肩宽13米、手指长达2米的陕西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像,倚岩盘膝端坐在六角莲花座上。上体穿窟中心而上,披衣袒胸,腰下系结佩带,面部丰圆,鼻端口正,两耳下垂,弯眉细眼,眼目稍向下凝视,胸脯微凸,端庄慈祥,对每个进来的游客都微 笑相迎。大佛头部的周围,有浮雕坐佛7尊,边缘围绕19个飞天,是十分富有装饰性的精美雕刻。大佛两侧的胁侍菩萨,高约5米,俗称“丈八佛”,头戴玉冠,衣着华丽的璎珞,下着羊肠大裙,姿态自然可亲。另外窟壁上还有很多佛龛,雕刻着大大小小的佛及菩萨约400多个。大佛身躯之大,俗谓“一指之大儿为腰”,参观者只能在窟底仰视,或者登楼层层眺望。摩崖大龛式的大佛造像流行于盛唐,大佛寺亦因摩崖大佛而得名。我国现存的唐代摩崖大佛应首推四川乐山大佛,其次有河南洛阳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甘肃敦煌千佛洞的大佛等。在这些大佛中,彬县大佛寺的大佛建造年代是比较早的,它开凿的成功经验对以后依山凿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彬县群众有个顺口溜:“邵州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并流传“丈八佛见大佛”的故事。相传;大佛的名声远扬,传到了甘肃径川县丈八佛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气,要与彬县大佛比试比试。丈八佛一见大佛,果然名不虚传,自己矮了多半截,只好甘拜下风。大佛请他参观了各处洞窟,还让他品尝当地的名产邵州梨、晋枣。丈八佛决心做大佛的侍从。以后便在石窟西边的“应福寺”坐禅,为了表示对佛 的尊敬,丈八佛一直站着,直到如今。沿着西侧狭窄的石阶梯,抬级而上,便来到“应福寺”,果见“丈八佛”依然侍立在那里。经过一个小门,走出去不远,又由另一寺门进去,便来到俗称“罗汉洞”的窟群。这里共有4个面北排列着的小石窟,各窟的形状、深度和高度都不一致,除西起第3窟内,在壁上雕刻有浮雕佛经故事60余幅,并留有唐宋以来游人的铭刻,其余3个窟内,各有立体雕佛像及菩萨像数尊,造型生动,雕工精致。再由罗汉洞窟群,绕过大佛寺楼二层的“明镜台”前空场走100余米,再转一个弯,又来到另一窟群,即“千佛洞”。千佛洞由东西向排列的3个石窟组成,外表俨然如同一座一明两暗的旧式厅堂,正中稍小,平面为方形,东西两套间进深较大,故平面均呈长方形。窟内除少数雕刻成为立体的佛像和菩萨外,其他都是壁间浮雕造像,约300多幅,还雕刻有人物画像,造型真实,栩栩如生。”

  大佛寺塑像和石雕反映了我国初唐时期精湛的艺术和造型风格,这些是古代能工巧匠艺术的结晶,其中大佛尤为突出。大佛寺还保存了自唐宋以来历代游人留下的题刻177幅,碑碣6通。诗文优雅,书法中草、隶、篆皆有,游人观摩,无不赞叹。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