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肉身宝殿

金像不竭——九华山·肉身宝殿

  沿九华山继续向上,可经上禅堂到十王殿。上禅堂为清代玉琳国师弟子家衍重新扩建的,有金沙泉四时不竭,泉旁有金钱树一株,传为李白沽酒之钱所化而成,民间誉为九华三宝之一。

  十王殿遗址尚存粉墙一堵。西岭古木葱笼,由此可上肉身殿。由于十王殿地处肉身殿下,凡到殿上朝拜者皆需从殿内穿过,曾经香火极盛,殿堂前后三进,规模宏敞。独特之处在于后殿的地藏塑像。地藏身躯变大,蹲坐正中,枯瘦如柴,但精神矍铄。近前有一身背口袋,作行走状的背经和尚,脚下一条似犬非犬的神兽蹲伏不动。此地藏像不仅与一般菩萨像圆润丰满形象不同,也与九华山其他地藏像相异。这是证金地藏在九华山苦修的形象。

  十王殿塑像奇特精致,地藏像两厢原有神龛十座,十殿阎罗顺序而列,皆王袍冠冕,相貌堂堂;案前各种小鬼像,描述六道轮回,展示阴森恐怖的地狱景象。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人纵火,其建筑、雕塑均化为乌有。

肉身成佛金地藏

  金地藏声名远播,新罗国僧人纷纷前来九华山拜他为师,一时徒众剧增。但山中生活相当清苦,每当徒众聚集时,食粮不足,便掘白色细土即观音土充饥,众僧被称为“南方枯槁众”。现地藏枯瘦之相即当时苦行记录。相传金地藏的亲属闻其状焦念万分,老母更是痛儿心切,于是请两位舅父来山看望。金地藏的两个舅父上山,受外甥的影响,也愿皈依佛门,就住在九华山不回国了。但佛家弟子不吃荤腥不饮酒等等戒律,是这两位皇亲国戚所忍受不了的,既想修行,又想吃肉喝酒,金地藏屡次劝导,他们还是积习难改,不得已之下,只好将二人撵下山去。后人纪念金地藏两个舅舅九华山之行,在山下为其立寺祭祀,名二圣殿;且供食荤素不拘,在农历八月初一办二圣会祭祀,参加者焚香礼拜,聚餐时同样大酒大肉,与盂兰盆会、观音会等迥然不同。

  据佛经记载,在释迦牟尼佛涅棠之后,弥勒佛当来下生娑婆世界,以救度释迦牟尼佛未度化的众生。僧众基于此种信仰,即将自己保持肉身不坏,以待弥勒佛出世。这就是肉身佛,又称入定佛、即身佛的来历。中国历来有此种信仰,历代僧传也多有记载。九华山肉身殿地藏真身与广东曲江南华寺慧能真身,为中国最古老、最着名的肉身菩萨、肉身佛。

地藏圣迹肉身宝殿

  相传释迦入灭后一千五百年,弥勒佛未降世之前,地藏菩萨降世。金乔觉来九华山苦修,人称金地菩萨、地藏王,他晚年曾带徒众在南台诵经晏坐,逝后便安厝于南台。徒众将其跏跌坐于缸内,三年后开缸安葬时,其遗体绵软如生,颜貌如常,撼其骨节有金锁股响声。依佛经所言:其兜罗绵软,金锁骸鸣,乃菩萨应世。于是僧众立三级小浮图供奉,以证金地藏菩萨果位,肉身不朽。这就是九华山朝圣的主要圣迹“肉身宝殿”的来历。

  肉身宝殿称南台,坐落于崔嵬山恋之上。地藏真身于三级浮屠安厝后,夜间塔基发光,称为圆光,颂赞为“神光异彩”,于是神光岭的名宇便取代了旧名。千百年来,殿宇屡加修茸,壮丽愈添。明代朝廷赐金修建赐名为“护国肉身宝塔”,三级石塔,补筑高殿、木塔笼护。清代又多次维修,至今保持原貌。

  殿顶全为铁瓦覆盖,二十余根石柱立于四周回廊,重檐斗拱,雕梁画栋,青狮蟠龙雕饰在重檐之下,风铃钟罄响于回廊之间。“东南第一山”大字金匾高悬廊下,青花古瓷“肉身宝殿”竖匾,挂在两门直上高处。殿前平台下,有陡峻石阶八十四级,取九九八十一再加三级之数。台阶两端,各有石狮一对;阶下一对,年深日久,只有形似,相传为唐代遗物。东侧有明刻松枝化石碑《地藏圣迹碑记》,记载了地藏菩萨在九华山的修行功德;石内松树枝干、树枝、木纹清晰可辨,以化石作碑,实为难得之物。宋人诗云:“八十四级山头石,五百余年地藏坟。风撼塔铃半天语,众人都向梦中闻。”

  与塔基相平处有一巨石横陈,似人工洞顶。南面横刻“磐石常安”,北面刻“神光异彩”,以记神光岭的由来与颂赞地藏。殿前南北檐下石柱均刻有对联,北面为:“誓度群生离苦趣,愿教慈光转法轮”,表明地藏大愿;南面两联:“心同佛家香烟直,目极天高海日升”、“福被人物无穷尽,慧同日月常瞻依”,两联首字连读为“心目福慧”,表示僧众心目中依靠地藏菩萨,修到“福慧”境界,“福”即佛寺兴旺发达,“慧”即觉悟成佛,可谓公私兼顾。

  殿内木质宝塔,以汉白玉为塔基,共七级,以示七级浮屠的菩萨果位呈八角形,玲珑剔透。木塔内即地藏肉身所住的三级石塔。木塔内壁,是用赤金贴写的《地藏本愿经》。塔的每层储备面均有佛龛,每龛内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金色的十王立像,双手捧圭,毕恭毕敬列于大殿两侧的汉白玉神台之上。地面用大理石铺砌,塔前悬镂空八角琉璃灯,灯火终年长明。塔北门廊下,有黑底金字小篆横匾:“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整个殿堂庄严高贵,弥漫着佛门圣地气象,正是“神塔辉千古,真身镇佛门”。

悲愍众生度不尽

  肉身宝殿所供金地藏真身,千年不坏,受到僧俗大众顶礼膜拜,固然因其传说金地藏死后三年之相与佛经所言菩萨应世之征相符合,更在于僧众仿习其普度众生的大愿。金地藏发誓拯救的众生,不仅包括人,甚至对虫虱蝇蚁也悯怜关怀,确是“大愿”心怀。相传金地藏在深山苦修,用自己编制的一件大麻衲衣御寒。衲衣重得出奇,号称:“兼钧”,古时一钧为今十五公斤,也就是这件衲衣竟有三十余公斤重!金地藏将它既作冬衣又当被,久而久之,虱虫寄生衲内。在一个初春时节,金地藏禅修之余,趁风和日暖,在南台的禅室前补缀衲衣。因阳光耀眼,不慎将一只虱虫刺死了。金地藏追悔莫及,于是诵经念咒,超度亡虱以赎误伤生灵之过。

  金地藏成道后,朝谒的善男信女越来越多,香火极盛。有一位不信佛的状元,坐四抬大轿,率执事人等,前呼后拥上九华。他不烧香不拜佛,经至肉身宝殿,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钢针,向金地藏遗骸大腿刺了一针,说道:“我看你是真身还是假身?”金地藏被刺之处竟然冒出了殷红的血珠。法身不坏,宛若生时,状元郎亲见此状,已无心再游赏山景,纳闷而去。

  韦陀外出巡山回殿,见地藏右腿流血,问明原委后,怒不可遏,要将那状元郎处死。金地藏极力阻止,不容许报复,并将生前误伤虱虫的因果相报,讲明此状元为亡虱转世,前世为虱虫“逃乎深缝,匿乎败絮”,今生还是个拘谨书生。在韦陀执意要求下,金地藏料定状元正下山过了五溪桥,同意只准在五溪桥对状元进行惩处,过五溪桥就不得追赶。韦陀领命而去,踏云追赶,但状元郎正过五溪桥。韦陀护法心切,一怒之下,追过桥去,托起降魔杵,将状元打死。回山后,金地藏非常生气,将韦陀赶往他处,不再要他护法,后来请来道教的灵官护法,祗园寺的灵官殿由此而来。现五溪桥北还有状元坟一座,即传说的遗物。韦陀被逐出九华后,到浙江天目山开创道场去了,尽管他未守佛典慈悲为怀的信条,却有护法将军忠于职守的责任感,所以各处佛寺仍然以他为守护。

圣物千古佛法无边

  殿内西边数间厢房,为佛教文物陈列室,宝藏无数。较为珍贵的有明代皇宫内供佛用的铜质供碟;梵文贝叶真经;八世纪唐代铸造的螭龙金印,利生玉印以及明代铸造的龙印,均为帝王所赐,并有“地藏王”名号,这是地藏菩萨的正式印信;古铜地听,又名独角兽,长一米,宽六十多厘米,高七十厘米,重约一百五十公斤,为清初广东一居士远道跋涉奉送上山的;此即地藏菩萨脚下那条似犬非犬、似虎非虎、似狮非狮的神兽,是根据金乔觉当年携带的名为善听的犬而塑造的。据说只要朝拜者用铜钱在它背上磨擦几下,带回家系在小孩身上,便可避邪降福。猕猴撞钟铜塑极为精巧,猕猴作攀树击钟状,小树上悬一小钟,合金制成,其薄如纸,以全属小锤击之,其声清脆悦耳。此外尚有墨玉假山、碧玉如意、名人书画、古玩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殿门前阔地又称为布金胜地。外有半月形瑶台,上有三座大铸鼎列于殿前。看瑶台下林木茂繁,四时苍翠。奇葩异卉,与嘉木争荣;群鸟雅鸣,与风铎谐音。凭栏远眺,山外长江如练,白帆点点;东望群峰如屏,隐隐九华。上山古道旁的香炉石、洗手亭都隐于深谷丛林之中。晨曦甫现,台下云层如海,为云铺海胜景;多雨时节,云层在曰光照耀下,银鳞闪闪,又为银铺海奇观。

  天台峰又称天台飞顶,为九华山主峰。坐落于峰顶的地藏寺,古名天台寺,称为中天世界,为九华山极顶。主峰对面十王峰迎面而来,号称“十王朝地藏”;左右分别是龙头、龙珠二峰。传说儿华是活的龙脉,青龙高踞此处,龙珠则是其戏耍的宝物。“天台晓日”也为九华十景之一。

  地藏寺现存建筑为清末民初重建,寺依山而起,前后三进殿字筑成既无天井又无院落的整体建筑。殿内佛像庄严,巨钟、大鼓等法器陈设齐全。殿门对古拜经台,门槛下临万仞深渊,诸峰皆在足下。出弥勒殿角小门上岗,可见岩石上有一凹下的巨大脚印,相传为地藏王留下的足迹。寺后小门可上天台最高处云峡。两块巨石并峙如门,只容一人通过。右边石上刻“云峡”,左边刻“一线天”三大字,于此处观日出,瑰丽无比。云飞雾散,九十九峰重现峥嵘,各具其状;田园如画,佛界俗界再露新姿,欣欣向荣。至此朝山者深悟前人所赞非虚。

  金乔觉圆寂的七月三十日被中国僧俗大众视为地藏菩萨的诞生日磐即以金乔觉为地藏菩萨的化身,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菩萨应化涅以成正果。金乔觉多年苦修,已得菩萨果位。为此,九华山每年举行盛会以志纪念。寺庙做法事,在民间也已成传统习俗。“七月晦日(即三十日)为地藏王生日,骈侍于开先寺之殿,酬愿烧香。......昏时(黄昏)比户(挨家挨户)点灯台阶,谓之‘地藏灯’。......,,佛事活动一般都在九华山旃檀林进行,旃檀林现为九华山佛教协会所在地。其时钟鼓齐鸣,香烟缭绕,众僧袈裟佛珠,诵经念咒,顶礼膜拜,颂地藏王功德无量,赞九华山佛法恒常。

绩溪小九华

  九华山以地藏菩萨道场而声名远播,而地藏菩萨的影迹却不只限于九华山。在九华山东南,隔太平与黄山,今安徽绩溪县城东三十余公里,有名小九华山者,上建地藏殿,据说金乔觉亦在此苦修过。

  小九华高约三百米,三面环水,呈半岛之形。悬崖绝壁,有突兀高耸之感。地藏殿坐落在山间平岗上。周围溪水婉蜒曲折,溪北有潭,水黑而不见底;潭西有一小丘孤岩兀立,远望亭亭若洛神婺女,又弯环似刀。四周景色如画,碧水环山,山不高却有孤奇之象。地藏殿殿宇完好,主殿内奉地藏王像,光头毗卢冠,身披袈裟,锡杖宝珠,脚踏莲花,其神态悲天悯人,似视众生之苦于不忍,发愿普度。整座寺院显小巧精致之相,与小九华相映成趣,虽不及九华山的浑厚恢宏,也自有其迷人之处。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