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

 登封市少林寺

提起少林寺,真可谓妇孺皆知。这不仅因为少林寺具有1400多年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文物胜迹,是禅宗祖庭;还由于“天下武功当少林”,少林寺僧人用闻名于世的武功留下了许多动人传说,写下了“十三和尚救驾唐王”、抵御倭寇等历史篇章。

少林寺座落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十三公里的中岳高山西麓,对面少室山如翠屏端立,背依五乳峰,锦屏山环绕半边。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根据史书记载,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印度高僧佛陀(又称跋陀)修行而建造的。孝文帝笃信佛教,太和二十年(496年),印度僧人佛陀来洛阳传法,很受皇帝尊祟。孝文帝就敕令在少室山北麓为他们修建寺庙,供给衣食。因寺庙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遂命名为“少林寺”。佛陀在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收徒子数百人,传授小乘佛教。高足弟子有慧光、道房和僧稠等人。

少林寺第二位高僧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菩提达摩。相传达摩是南天竺(古印度)国秀玉王之子,其师般若多罗是古印度的27祖。他得法后,经历三年寒暑来到广州,当时正值南北朔时期,政治分裂,佛教上南方重视义理,北方重视禅学。达摩与梁武帝交谈很不相投,就来到北魏洛阳,长住少林寺传授禅法。达摩主张的坐禅壁观,修佛教“大乘空宗”。达摩被尊为禅宗鼻祖,少林寺也成为禅宗的祖庭。

574年,发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周武灭佛”事件,少林寺也未能幸免,寺庙、佛像被毁,僧徒流散。几年后,佛教再度兴起,周静帝将少林寺改名为“陟岵寺”,修复了殿堂和佛像,选派了惠远、洪遵等120多僧人常驻陟岵寺。

隋朝为巩固王朝统治,大力提倡佛教。开皇年间,恢复了“少林寺”旧名,并赐给少林寺柏谷坞屯田一百顷,使少林寺成为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庄园。隋末农民起义,少林寺也成为农民进攻的目标,起义军烧毁了殿堂,唯余佛塔独存。这是少林寺遭受的第一次大火。

唐朝的建立得到少林寺僧人的帮助。唐王朝不断赐给少林寺财物,大兴土木,修筑佛塔宝殿,皇帝、皇后也常游幸嵩山和少林寺,尊为佛门宝地。当时的少林寺拥有14000余亩土寺,寺基540亩,寺庙建筑共5418间,僧人2000多名。正如《少林寺碑》所记:“妙楼高阁,俯瞰为林,金刹宝铃,上摇清汉”。特别是723年,唐玄宗命天文学家僧一行到少林寺修建玉殿,僧一行精心设计建造了一座“梵天宫殿”,雕工极其精湛,“使之悬日月光华,建佛地园林,动烟云气色”。少林寺面貌焕然一新。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武则天封把嵩山,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元年。登封县名,由此而得。唐代少林寺名僧辈出,有善护、志操、昙宗、明禅、法如、同光等。

宋代理学兴起,佛、道、儒三教合流。理学家的思想深受禅宗的影响,禅宗及禅宗祖庭少林寺也得到发展。宋雍熙年问少林寺所藏佛经有9500余卷,少林寺被称为“天下第—名刹”。

元朝时少林寺也很兴盛,元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寺,他创建了钟楼、鼓楼,“兴什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岳,来者如归市”。当时有僧人两千多名。元朝时,日本僧人邵元“久居少林”,担任执事僧、“当山首座”和尚的职务。他为法照和尚撰文并书写了《显教圆通大禅师照公和尚塔铭并序》汉字铭文。这座元塔至今完好耸立在少林寺塔林之中。邵元还为少林寺住持息庵法师写了塔铭,这块《息庵禅师道行之碑》也完好地保存在少林寺碑林中。

明朝对少林寺也常加整修,使殿宇一新,金碧辉煌。由于少林寺僧人在抗倭和镇压农民起义中为明政府效力,明政府免除粮差,为少林寺新修了千佛殿。明朝的王子先后有八人到少林寺出家。明末农民起义中,少林寺受到打击,再度冷落萧条。

清朝政府对少林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重建工作,其中雍正十三年的工程规模最大。雍正皇帝亲览寺图,审定方案,把雍正十二年漕运节省米价和河南省的积存公款全部花光,寺周围成材柏树砍伐殆尽,创建了山门,重修了千佛殿、寮房等。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现在寺御碑亭内还保存着《乾隆御制诗碑》,碑上录上乾隆书写的唐代诗人沈佳期韵《宿少林寺》五律诗。

清朝末年,少林寺日趋衰败。特别是1928年,直系军阀与国民党石友三激战少林寺,石友三放火烧毁了法堂、天王殿、大雄宝殿,大火延续几十昼夜,千年古刹许多殿堂化为焦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林寺回到人民的怀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将少林寺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交给佛教界自己管理。国家还拨款修复了天王殿、六祖殿、东西禅堂等主要建筑。今天的少林寺以它崭新的面貌迎接国内外游人香客。

少林寺山门前是翠柏成荫的广场,山门左右是明朝嘉庆年向建造的石坊,东石坊外额刻有“祖源谛本”(意为禅宗的发源地),内额刻有“跋陀开创”(指印度僧人跋陀开创了禅宗和少林寺),对联是:

心传古洞,严冬曾拥神光膝,

面接高峰,静夜风闻于晋笙。

这个对联描写的是达摩在嵩山山洞里面壁修炼,慧可向他诚心求法的典故。

右石坊的外额刻着“嵩少禅林”,内额刻的是“大乘胜地”,指少林寺是大乘佛教的胜地。对联是:

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

山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

这些对联叙说了少林寺在佛教寺庙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少林寺的山门创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间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左右有侧门和八字墙,正门上方悬挂着“少林寺”三个金字的黑漆方匾,高90厘米,宽193厘米,上有“康熙御笔之宝”六个印空。这个匾,原来悬在天王殿正门,天王殿被烧毁后此匠幸存,移到山门。山门里供有微笑的弥勒佛像,背后站着护法的韦驮神像。在山门殿角下,有一对清代石狮,蹲在雕花须弥座上,给寺庙增添了庄严肃静的气氛。

步入山门,看到的是一通通高低参差、排列有序的石碑,号称“碑林”。

少林寺殿宇屋后,碑碣袭人,共有三百余石,不少是历代名家或中外名僧书写,是珍贵的艺术珍品和宝贵的历史资料,为我们了解少林寺、寺庙经济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如:

《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683年立,四龙盘首,上刻武则天随唐高宗来少林寺时所作诗书,由王知敬书。时隔千年,字迹仍完好清晰,是唐代碑刻的上乘之作。

碑林中,还有唐代诗人高岑书写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呪》,书法绝伦,令人抚玩良久,不忍离去。还有宜山《竹》、《兰)和宋米芾书《第一山》、明张钦书《千崖万壑》等碑,都有较好的品评价值。研究少林寺历史沿革和少室风光的重要史料载于宋《三十六峰赋碑》、元〈风林洼公禅师行状之碑》、明《定公之碑)、《松庭禅师之碑》、《从公无方碑铭》、《嵩山六十峰诗碑》,清代《重修少阳桥碑记》、《王大公祖承修少林寺工程记》等碑中。日僧德始书的《淳拙禅师施行之碑》是明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另外,还有反映少林寺武功的明《少林观武》、清《西来堂志善碑》等。

在碑林以东的慈云堂旧址内,今存元书法家赵孟頫的《裕公之碑》和明书法家董其昌的《道公碑铭》,字迹劲秀,有较高的书法价值。

碑林尽头的天王殿,是近年来重建的清式重檐歇山式建筑,里边主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像。

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遗址,是寺庙的中心,佛事活动的中心。里面供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像。大雄宝殿两侧的东西禅堂也由前几年重新修复,成为僧人坐禅礼佛的重要佛事活动场所。

钟鼓楼经火焚后,留下两件文物,一是明朝用铜铸造的地藏王像,高1.75米,净发,双肩搭袈裟,袒露前胸,双目微闭,安详庄重地跏趺坐在莲花座上。另一是《铸造铜弥勒佛碑记》。钟楼边的砖构碑林里,有两块石碑,一是《李世民碑》,又称《少林寺碑》、《唐太宗赐少林寺碑》,728年唐玄宗立。碑的上部刻有李世民表彰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共240字,其中“世民’’两字为李世民亲笔草签,故称《李世民碑》。碑的下部记述少林寺开创二百年来的历史事件,是研究少林寺史的宝贵资料。另一是明朝的(小山禅师行实碑),记载着少林曹洞宗第二十四世传法禅师的经历和功德。

在钟鼓楼之间,有一些石碑,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达摩一苇渡江像碑》,图画取材于达摩渡江北上的故事。相传达摩与梁武帝话不投缘,就准备北上。他来到江边,折了一根芦苇代舟而行,来到魏境。画面上,达摩身披袈裟,脚踏一叶五花的苇叶,飘然而上。这里的“一苇渡江图”是明朝作品,少林寺天王殿等处还有元朝的作品。

在鼓楼之北是新修复的六祖殿,殿内供奉的是禅宗六祖: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中间是观音像,称为“六祖朝观音”。人物刻画生动自然。

紧那罗殿与六祖殿相对,也是在80年代重修复原,中间供的是紧那罗像三尊,紧那罗是佛教“神龙八部”,被少林寺奉为寺庙的保护神,即护法伽蓝。

穿过法堂,便到了方丈室。方丈室面积约250多平方米,清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曾住在这里,又称“龙庭”。乾隆给方丈室所书匾额是“秀挹嵩云”。其联为:“登封何必全规李,竹室无妨小似卢。”

出方丈室,拾级而上便到了达摩殿,又叫“立雪亭”。据说达摩来时带来了两样东西,一个是棉布袈裟,一是吃饭的钵盂。佛教把这两件东西作为传法的凭证。北魏正光元年(520年),神光前来求法,达摩闭门面壁,置之不理,神光在门外恭候。时值数九寒天,大雪纷飞。第二天天亮时,积雪没膝,达摩仍不理会,神光为表示其诚意,砍下自己的左臂献给达摩。达摩见他心诚,把衣钵传授给他,赐法名为慧可。这便是“立雪传经”、“断臂求法”的佛教典故。成语“衣钵真传”也由此而来。寺内神龛上供有达摩、慧可、弘忍的塑像,宪上悬着乾隆皇帝所题“雪印心珠”四字匾。殿内还得留有明万历年间的铜钟、鼓、钵等法器,现在是僧人做佛事的场所。这里还保留有乾隆为达摩殿书写的匾额“最胜觉场”。

达摩殿东西壁墙上,有苏轼撰写的《观音像赞碑》和明左思明书“炼魔石”三字,书法价值很高。

寺的最后面是千佛殿,也称毗卢阁。这座殿堂是明万历年间建造,面积约三百平方米,高约20多米,是寺里保存下来的最大佛殿。殿中神龛里供奉着毗卢佛像,跏坐在多层莲花座上。殿东端有汉白玉雕造的南无阿弥陀佛一尊,达摩像——座,雕刻得细致维妙,是明朝建造。千佛殿里最引入注目的是墙壁上的明朝大型彩色壁画——五百罗汉朝毗卢。画面高7米,总面积共320平方米,以水、风云,、山林为背景。分三层,上层为层叠的峰峦,中层为浮腾的云海、下层为翻滚的水浪,使画面清晰有致又浑然一体。五百罗汉分为35组,每组表达一个佛教故事。每个罗汉形态各异,形貌奇特,栩栩如生。整个画面采用重彩平涂法,色彩朱黑和谐,勾勒粗劲有力,线条简炼,笔法流畅,结构严谨,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如果你留神的话,会发觉干佛殿内砖砌的地面上有48个排列有序的陷坑,传说这是少林寺武僧们习武练功时留下的脚窝。

千佛殿的左边是白衣殿,殿内供着白衣菩萨铜像。因殿内绘有少林寺拳谱壁画,所以又称“拳谱殿”。白衣殿的南北山墙上画有少林寺和尚演武的场面,北壁绘寺僧徒手搏斗图

共16组。这些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少林拳的威武场面,是研究少林武术的重要资料。

俗话说:“喝了少林水,都会踢踢腿”。相传少林武术起源于北魏,达摩发现弟子们坐禅久了,便昏昏欲睡,精神萎靡不振,就发明了“罗汉十八手”,用以活动筋骨强身健体。还有人认为,少林拳起源于跋陀之时。实际上,少林武功是少林僧众继承民问早已流行的健身和技击运动,并不断融合僧俗名家武术之长,逐步发展形成的。少林武术分拳术和器械两大类,以拳术为基础,特点是结构紧凑,动作朴实,内静外猛,声东击西,起落进退全在一条线上运动;讲究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结合以及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的配合,达到功、顺、勇、疾、狠、真之境地,既能防身,又能健体。

少林武功在隋唐之际闻名天下。现在白衣殿后壁北边画的是“十三和尚救唐王”的历史故事。唐朝建立之初,天下未定,征战不息。原隋朝大将军王世充占据嵩洛一带称帝。唐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举兵讨伐王世充,进军很不顺利。次年四月的一次战斗中,唐军节节败退,就在这个时刻,少林寺县宗、善护、志操、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惠玚、满、丰等13名僧人突然出现,袭击了王世充的后路,王军大败,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被少林僧人生擒送到唐营。李世民为了表彰其战功,封县宗为大将军,并赐田四十顷,水碾一具,准少林寺养兵五百。“僧自隋唐好武名”。此后,少林武术由拳术向枪、刀、剑、械等器械方面全面发展。少林武术在封建社会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多次被统治阶级利用镇压农民起义。白衣殿北壁另一副壁画描绘的是“紧那罗御红巾”。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遭到少林寺僧兵的镇压。

明朝初年,日本海盗经常武装骚扰我国东海沿海。嘉靖年间,少林寺僧月空法师接到都督万裘的檄文,带领30多名武艺高强的和尚去松江一带御敌。战斗中,僧兵以铁棒为兵器,奋勇击杀海盗,消灭倭寇甚多。但少林僧兵在一次激战中全部壮烈捐躯。现寺内碑林、石刻中记载了这一爱国主义的壮举。

少林武术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对日本武术产生过巨大影响。元朝,日本僧人邵元将少林武术带到日本,在日本广为传播。1936年,日本僧宗道臣又来到少林寺学习武术,1946年回国后创建了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现在,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设50多个分部,有学员100多万人,并在美国、巴西等国设分部。1979年,宗道臣率领联盟代表团重访少林寺,受到僧人的热情接待。1980年4月,为了纪念宗道臣为发展和传播少林寺拳法、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所做的努力,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在少林寺新建了〈日本少林寺拳法开祖宗道臣大和尚归山纪念碑》。碑文中写道:“少林武术,缘起中州,名冠天下。日本国僧人宗道臣入高山禅林修得少林拳,归国后开创日本少林寺拳法,伤兴三法,二十五系,六百数十枝。使中国之传统文化得以在日本生根开花结果。法师在日本传授少林寺拳法,同时宏扬中日友好事业之要义,并率先实践,1979年4月,法师于下山四十余年后,重访此地,使日本百万少林拳士对中日友好事业怀抱之热忱空前高涨。为纪念法师重访嵩山并祝中日友好前程如锦,特立此碑。”此碑立在碑林中日僧邵元撰《息庵禅师碑》之南。

近年来,少林寺东侧新建了“少林寺武术馆”,占地面积为2.9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古典民居式,馆内是现代化管理。馆内设有演武厅、练功房、十八童人廊、外国学员楼等等设施,并附设旅游商场、少林素斋宴会厅等,是我国第一所向海内外招生的现代化综合性武术馆。这里的一个多月的短期学习班,主要学习武术理论、武术道德、小洪拳、形意拳、梅花刀等。举办的60至180天的中期班,还增加佛教知识、中医知识、中国历史、少林拳、长拳、达摩剑等学习内容。为期一年的长期班,还将增学罗汉拳,春秋大刀和六合棍等高难度武术。现在,不仅中国武术健儿在此拜师学艺,而且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丹麦等世界各国武术爱好者都来此习武学艺,这里成为了中外武术爱好者武术训练和武术旅游中心。

1989年6月,少林寺创建“少林武僧团”。1993年6月7日至7月10日,团长永信法师带领“中国高山少林寺佛学文化访问团”到台湾进行了友好访问和武术表演。访问团参拜了朝天宫,在这里与台湾佛教界一起举办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祈福大法会”。拜会了海明寺悟明长老,参观了台北松山慈佑宫、开元寺、光德寺等,并进行了27场少林武术公演和义务教学,取得了圆满成功。武僧团创建以来,除在大陆、台湾、澳门巡回演出外,还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演出,弘扬了祖国传统武术文化。永信法师说,组建的目的一是为了表演,二是为了修禅。我们创建武僧团的宗旨,就是通过武僧团表演少林武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弘扬佛法,广结善缘,同达祥和佛地。

在少溪河北岸,是全国罕见的古塔群——塔林。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僧和有地位的和尚的墓塔群,占地面积约二万平方米。有唐、宋、元、明、清历代古塔230余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3座,金塔6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清塔10座,还有一些年代不详。从建筑造型看,有单层单檐塔、单层密檐塔、印度宰长方形、六角形、小八角形、圆形、直线形、抛物线形等。有的用砖石层叠,有的用独石雕刻。每座塔上都有塔铭、佛教雕刻和精湛的图案,是我们研究建筑史、艺术史和宗教史的珍贵宝藏。

从塔林北行约一公里,就到达初祖庵。它三面临壑,背连五乳峰,景色宜人。诗人温如璋称道:“晓登初祖庵,步入青山顶。草露浥轻裳,人天分异境。”初祖庵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建筑面积l18平方米,创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是河南现存最古老的、价值最高的一所木结构建筑。整个大殿除了石柱、石护脚外,均为木结构。其据柱、角柱和柱间,各施有柱头辅作、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使用圆栌枓和讹角科。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均使用方栌枓。明间前后各为两铺作,其他各间均为一铺作。四角的转角铺作由三架料拱组成,呈辐射状。殿的周檐共使用有两条科拱26组。枓拱上面均使用批竹单昂和三重拱,拱上使用小枓13个。枓拱的昂尾很长,叫做“通昂”,可以斜上通入殿用,用一架拱和一个小科把昂尾卡于下平檩之下,角梁后尾伸入相邻两组枓拱后尾的交叉处下面,使房顶重量可以得到平衡。这样,既减轻了房搪的下压力,把房檐重心放在枓拱上,又克服了房檐下垂的缺陷。经过800年之久,大殿房檐齐整如初,说明宋代建筑技术上能较好地运用力学原理,发挥科拱大、昂尾长的实用性,使建筑美观坚固。现在初祖底改为少林寺的尼姑庵,几位尼姑在这里学习佛经,过着晨钟暮鼓的清净生活。有时,她们也学些武功,以健体防身。

从初祖寇往北,沿山路登上五乳峰,即可到达摩洞。相传达摩曾在这里“九年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他主张面壁静坐,教人从认识上脱离现实,否认客观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去追求所谓超现实的真如世界。传说达摩洞的洞壁上,隐约可见一僧,默然静坐。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学士,凡到少林寺者,多题诗赞颂。周思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中的诗句:“面壁十年图破壁”即来源于这个典故。

1994年2月18日,经有关部门批准,河南省成立了“少林慈善福利基金会”,永信法师任会长、法人代表。释永信,1965年生,安徽颖上人。现任少林寺住持、少林寺武僧团团长、少林慈善福利基金会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河南省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该会会址设在郑州市建设东路35号,内设中州佛教文化图书馆、中州佛学讲堂。二年来,基金会向信徒印赠了佛学书籍、讲经磁带,创办了《少林慈善》月报、《禅露》会刊,并积极向灾区、教育事业捐款捐物。1996年2月,基金会将台湾宗教界捐赠的20套《大藏经》捐赠给河南法王寺、风穴寺、郑州大学、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5年9月3日至9日,少林寺为庆祝建寺1500周年,举办了融佛事活动、学术交流、武术表演和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大型庆典活动。参加庆典活动的海外宾客有干余人,国内宾客有4000人,与会僧俗群众及当日游客共万余人。

登封市宗教事务局局长杜心宽主持了开幕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受中国佛教协会和赵朴初会长的委托向庆典致贺词,登封市政府傅文灿市长和少林寺永信法师致欢迎词。与会僧众在大雄宝殿前举行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净慧法师、佛源法师、仁德法师、惟贤法师、永信法师、净良法师、愿炯法师、平冈定海管长、阿嘉活佛共同主法,表达了佛教界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对人类幸福、世界和平的衷心企盼。中午,沉寂了67年的少林钟声于重建的钟楼敲响。

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庆典活动题赠“禅”字贺幛一幅,泰国僧王智护尊者赠“无边佛法安宇寰,万世传诵武功高,干五百载佛之光,祟立嵩山少林寺”贺幢一幅,海内外一些著名人士纷纷向庆典活动题赠贺联贺幢。

1995年9月4日至6日,正值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之际,在河南高山脚下的登封市内举行了“少林寺与禅文化国际研讨会”,来自韩国、日本和国内北京、上海、天津、河南、江苏、陕西、江西、四川、云南、浙江、湖南、安徽、福建、湖北、新疆、山西、内蒙等地方的佛教僧俗二界及学术界人士近百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由中国河南高山少林寺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共同发起主办的。大会收到论文和论文提要共70余篇。这些论文涉及了少林寺和禅宗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代表们分成“少林寺历史与现状”、“少林寺与中外佛教”、“少林寺人物与禅宗文献”、“少林寺禅宗与中国文化”四个专题组,进行了深入地讨论。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