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灵山寺

 皇姑国庙——罗山灵山寺

灵山寺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城涩店迤南45公里处,其地山势奇伟,林木葱茂,寺宇掩藏。灵山寺旁依少华山,唐朝建起寺院改为“灵山”,寺因此得名。该寺地处豫鄂两省之间是,是官营建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灵山寺初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713年)皇姑故后,圣上前往降香,封为“国庙”。相传唐朝有一县令弃官出家,长途跋涉,到印度学习佛法。学成后返回灵山寺传经讲法。

北宋仁宗年间,有灵然禅师上奏圣上,国母信仰佛教,批该寺三年公粮(每年两万七千两银子)重新进行修建,宋元佑二年(1087年)复修,明朝人张仲简有碑记。元朝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又重建,至正八年(1349年)由陈大用任主持。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往该寺降香,敕封住僧为金碧禅师,改名“圣寿禅寺”,并亲题匾额。同时还赐给这座寺院“半副弯驾”、金瓜、钺斧等仪杖,寺脊上装有龙头凤尾,称为“皇庙”。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增建佛殿及钟鼓楼台。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塑造白石佛像三尊、罗汉一堂,至武宗正德二年冬(1507年)落成。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果英和尚留学印度归国带有梵石释迦牟尼造像及十八罗汉造像等,并对该寺再次重修。嘉庆后,历代为断修缮。民国年间,兵灾匪祸,修少毁多,已是断碑残刹,冷落萧条。

据有关资料记载,灵山寺僧属临济正宗支派。这座寺院由金鼎(又名少华山)、大寺、中、南、北、马放沟等六部分组成,原有殿宇一百六十多间。朝拜、降香鼎盛之年可达三十多万人。灵山寺建筑布局结构严整,六座大殿依山势呈梯形由低到高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现有六间前大殿、三间祖师殿、五间大佛殿、三间法堂、五间祭仙宫、五间五星殿、共计三十间。六座大殿分别供有各种仙佛造像:欢乐殿供关公,祖师殿供达摩,大佛殿供释迦,法堂供罗汉,祭仙宫供上、下八仙,五星殿供玉皇大帝和魁星。显示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

灵山寺在印度和东南亚国家中颇有声望。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期间,曾提出往该寺瞻仰,因当时交通不便,末能成行。“文革”期间,各种佛像砸毁贻尽,金鼎殿宇全部拆毁,唯“圣寿禅寺”四字保存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灵山寺枯木逢春,1985年5月,经省委统战部批准开放。目前,该寺有僧尼三十余人,大寺规模为豫南之最,正殿七层,偏殿完整,殿宇高大,气势宏伟,飞檐雕栋,九曲回廊,古色古香。灵山寺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投资二百多万,建起了山门,拉起了围墙,翻建了二层大殿,修建了方丈楼、姜老和尚塔园。继后又多方筹集资金,增置了一尊宝鼎,六座大香炉,价值十万元。同年11月,广州光孝寺为灵山寺赠送缅甸玉佛五尊。这五尊玉佛,光彩照人,栩栩如生。

近几年来,灵山寺在地方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寺院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寺院的其它配套设施也都在不断完善。县政府于1995年建起了灵山宾馆,1996年批准该寺所在地为省级灵山旅游风景区。目前,灵山寺已达到水通、电通、路通、有线、无线通讯齐全。

寺院所在地灵山人文景观奇特,金鼎云轴,林深竹盛,风景宜人,美名四传。如:白马洞,洞上覆万山丛林,洞下沓县崖溶谷,洞口挂蒺黎葛藤,洞里泉水淙淙,洞壁上有一大白石,状如白马。相传此山有白马常来灵山寺偷盗佛经,被僧人追赶到这个洞内化为白石,洞因此而得名。九龙瀑布,位于西山霸峰之上,大股飞泉奔泻而下,势若百度沸水,蒸蒸腾腾,十分壮观。圣井,系灵山寺中院水井,青石筑台,水深十余丈,其味甘美,为灵山泉之一穷。传说这股山泉是从后殿佛祖座下喷出,经中殿流入院内而得名。金鼎云轴,灵山顶端海拔829米,站在山顶可瞰罗山及信阳市全景。金鼎西侧有一龙眼井,原有四合庙院,据记庙院压住了金鼎云眼,故每遇天旱无雨时,即有人来拆庙院,时拆时修,往得不断。古银杏,位于灵山寺南侧九龙沟边沿,树龄约有五百多年,主干五人合抱之围,高数十丈,枝叶繁茂,每年可产白果千余斤,现从树干空洞中生出一棵幼树,直径已有二尺。漂白布,系位于灵山寺后侧的瀑布,流水从一百多米高的悬崖上跌宕而泻,状如凌空浮刷的白布,飞珠溅玉,下临深潭,景色述外,灵山灵景还有很多,哪狮象把门、犀牛望月、蛤蟆石、金年圈、天葬坟、老虎石、万年灯、仙人洞、青龙桥等。大诗人苏东波游灵山后曾有人诗曰:“遂恐生死隔,求与云山违。今日复何日,芝鞋自轻飞。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泪挥。灵山会末散,八部犹光辉。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灵山寺开山祖师为大慧法师,历史上著名方丈有无烦法师。灵山寺现任住持无安法师,78岁,湖北黄冈人,兼任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现任监院学全法法师,53岁,河南省罗山人,兼任河南省罗山县佛教协会会长。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