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善寺

 位于登封城北6公里嵩山南麓积翠峰下。最初为北魏孝文帝所建的离宫,正光元年(520年)改建为闲居寺,隋文帝时先称嵩岳寺,后为会善寺。唐武则天时拜该寺道安禅师为国师,遂称安国寺,并置镇国金刚佛像于寺内。唐代还增建殿宇、戒坛、塔等,盛极一时,且高僧辈出,如元同禅师、净藏禅师、一行和尚等皆名满天下。五代时于嵩山琉璃戒坛纳法,这里又称封禅寺。宋初赵匡胤赐名“嵩岳琉璃戒坛”、“大会善寺”,元代又称万寿禅寺。而会善寺之名,流传至今。会善寺山门面阔五间,硬山瓦顶。中三间砌券门,明间门券上嵌长方形横匾书“会善寺”3个大字,内供明代周王所赠白玉阿弥陀佛一尊。山门东西两侧各建单间硬山灰瓦顶掖门。山门后有大雄殿,创建于元代,后多次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灰瓦顶,檐下有硕大斗拱,殿内为减柱造。殿前月台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大铁钟。寺内现存东魏至清历代碑刻24通,尤以东魏天平二年(535年)“中岳嵩阳寺碑”、北齐武平七年(576年)“会善寺碑”、唐开元十五年(727年)“道安禅师碑”、唐大历二年(767年)“敕牒戒碑”、唐贞元十一年(795年)“会善寺戒坛记”等,史料价值最高。寺西坡上有一行和尚创建的琉璃戒坛遗址,尚存唐代残石柱2根,柱面雕天王像,柱础雕鬼怪神兽。寺西还有著名的唐代净藏禅师塔(另文介绍)。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