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善寺

 灵佑玄风——华峰山建善寺

  建善寺位于福建省霞浦县县城东郊华峰山麓,是福建省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原名“建福齐”。建在温麻县安东乡安民里大葛洪岭之北(今沙江镇古县村之南),唐朝置长溪县,景云二年(711年)随县治迁徙今址,更名“建善寺”。贞元元年(785年),灵佑禅师(霞浦南乡人)依此寺法恒律师披剃出家,后在江西百丈山怀海处得法,往湖南潭州沩山开创“沩仰宗”。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僧人空海大师随十七次遣唐使乘船涉海入唐求法,途遇飓风,漂至本邑赤岸,逗留期间,曾到本寺参拜,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寺遂废。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大千法师奏请恢复,御赐“大中建善”为额。同年开坛传戒,度僧三十人,宋建隆四年(963年),武威军节度馆驿巡官儒林郎吴慎辞撰写碑铭,今犹存。乾兴元年(1022年)改教寺为禅刹,称“建善禅寺”。元丰六年(1078年)进士陈襄重建。现寺内还遗存有宋时覆莲式柱石础十四个,用在新建大雄宝殿中。元祐二年(1087年),县令马康侯移县文庙于寺内,至大观年间(1107-1110年)迁出,明洪武十九年(1368年)设僧正司署于寺,统管福宁本州及辖下的宁德、福安等县佛教寺院。嘉靖已末年(1563年)倭寇侵州城,县令徐甫宰恐寺为倭营及其蹂躏,不是已而令军民举火焚之,古物尽毁,惟宋时殿版《华严经》近百卷贮这朱盒,完好无损。隆庆元年(1567年)复建。清康熙十年(1671年)总兵吴万福、知州黄鼎扩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僧正司署随州升府而升格为僧纲司。乾隆九年(1744年)僧纲司云庵法师重修。二十八年(1763年)若贤法师、若义法师等续建,民国六年(1917年)碧松法师重修。民国三十年(1941年)二月,值闽海战事紧张,霞浦县立中学迁徙至本寺,历时半载有余。

  于1951年始,本寺先后被县政府借用为儿童教养院、县纺织厂、农具厂、酱油厂、工艺具雕厂和驻军某部所用。至1983年县人民政府落实寺产政策,归还佛教协会,重新塑佛住僧,恢复佛事活动。1984年列为本县开放寺院,嗣后由省人民政府下拨专款十万元人民币修葺殿宇。1985年8月,霞浦县佛教协会迁址于内,会长青光法师兼主本寺。1988年,县人民政府拨三万元人民币及地方檀越信士热心捐助续修寺院。

  本寺坐北朝南,背枕华峰山,金山重其上,华峰支脉拱抱左右,龙首虎尾冈连其左,金字山、凤凰池接其右,与寨冈山遥遥相望。寺院主体建筑布局沿华峰主脉,横贯南北中轴线上,仿宋朝传统建筑艺术,为六扇三进一庑砖木结构之重檐悬山顶式院落,建筑面积达1668.4平方米。各组殿宇依凭山势,层层而上,古朴宏伟,严谨壮观。入山门顺披而上,迎面有一堵仿古城堡式围墙,墙上书有耀眼夺目的“松声竹色,月影溪光”八个大字,概括寺宇风光。西侧有棵古榕,枝繁叶茂,交柯成荫,榕下立有原国务院秘书长杜星垣书镌“古刹逢春”石匾;寺门上有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书额“建善寺”;哈尔滨大学教授、考古学家、闽籍女书家游寿为寺门书写内联“月烂榕林围一谷,波摇松岛应诸天”;外联则保留原住持碧松法师于民国二十六年书撰;“狮窟震玄风教普闽峤灯传沩水,鹫峰承法脉山开齐代地辟南天”,简述寺史,字迹犹新。寺前进为天王殿、殿后有参天挺拔的百年银杏、木棉树(活化石),高达数丈,枝叶繁茂,富有生机,曾有诗曰:“银杏参天是谁栽,胜似菩提不染埃。慧果停生今又发,听钟听鼓拜如来。”中进系大雄宝殿,殿左配建有灵佑禅师殿和鼓楼;殿右建有空海大师殿和钟楼,后有万福祠,原知州黄鼎为祠题“威镇山海”四字,并咏诗:“顽寇闻风退,雄狮渡海潮。”本邑举人郑承址在绣谷亭上题刻“华峰绣谷”。殿内佛像齐全,殿组相配,中供释迦牟尼佛,两侧组塑十八罗汉。后进为知客厅,厅左为齐堂,厅右为寮房,厅前有放生池,池壁上书有清乾隆郡守李拨题刻“春满南天”之石匾(今犹存)。并有诗:“放生池上涅盘台,水月松风次第来。绣谷春深无限意,千秋寿域一齐开。”该寺有古钟,巨绝,为清康熙十二年总镇吴万福所铸,铭曰:“古刹来已旧,营构无非新。巍巍镇海邦,安阜锡庶民。铄金成华钟,如雷鼓阳春。鸣之警俗虑,听之思武臣。”清朝每年早春,守令迎春于此,彩牛盛典,颇为隆重。寺内尚藏有《狮山防海碑》、《文斌阁碑》、《萨镇冰浚河诗碑》及宋朝石雕复盘莲式十四只柱础等文物,为古刹增色不少,被称为“闽东古刹”,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以来,阴着历史的机缘,中日文化交流日益发展,日本真言宗信虔诚怀祖,寻踪追迹,曾多次参访本寺。

  建善寺现任住持世度法师,福建省霞浦县人,57岁,1947年毕业于渔洋小学,1972年出家,师从青光法师,1983年受具足戒于莆田广化寺,兼任法华寺住持,历任福建省霞浦县佛教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四届副会长,县政协第八届委员。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