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洞

望佛随缘——普陀山梵音洞

  梵音洞位于浙江省普陀山青鼓磊与潮音洞东南,为佛教信徒膜拜观音菩萨现身之名洞。洞口峭壁危峻,高约百米,其色青黝。两壁险峻如削,相合如门。崖前数丈架石台,台下屈曲通海,潮水激荡,如虎啸龙吟,听者悚然,即为“梵音”。凡来此拜谒梵音洞之善男信女,必先迂回随石磴而下,经约三百级台阶,方得至台上,得面崖礼佛求现。虽然礼者甚众,所现佛相则人人殊异,随睹随变,莫可名状。

  相传明崇祯二年,开山祖师寂住大师当时身为镇海寺住持,特修建梵音洞为其退隐修炼之所。梵音洞建成后,曾六度毁建:清康熙二十五年,三世孙普福法师及其秆徒博文,重修梵音洞;康熙三十八年,御书“梵音洞”匾额赐挂,其名称沿袭至今;清嘉度年间,十四世孙仁贤法师,时为法雨寺监院,兼辅佐并常住梵音洞,整理有方,后因佛殿倾颓,佛灯寥落,仁贤赴上洋募捐。福建客商林聪官首先慷慨资助,使殿宇重新恢复昔日风貌。同治年间,远孙良裕与其徒性春,再建梵音洞。

  于山寺最具大功德者乃望佛阁之修建。据《清释性统梵音洞建阁记》载,康熙五十五年,有大信士甘国璧,字立轩,奉天正蓝旗人,在其出任滇抚时,曾遣人齐金,倡议“于梵音洞石梁上建一阁,上供菩萨,下为朝洞人士礼拜之地”。遂于当年四月开工,八月十五中秋告峻。阁高二丈三尺,宽与石梁相齐,洞口向东南,阁门对西北,每当皓月虚悬水江荡漾之时,观音大士其颜如玉;而当旭日初升朝霞吞吐之际,观音大士其唇如丹。大士之像煙霏则翠鬓凝云,雾涌则缟衣映雪。礼佛求现者莫不感风雨晦明之变幻,波涛澎湃之震惊,凡登阁者,人人神化情移,个个得观音现身之迥异说法。

  梵音洞系临济宗道埸,改革开放后曾由妙善大师主持重修,如今殿宇巍峨,佛像重光,堪称弘扬佛法之圣地。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