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

鉴真桑梓——扬州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郊的蜀冈山上,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如建于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以大明年号命名,故称“大明寺”。在一千五百余年的漫长岁月里,大明寺屡经兴废,历尽沧桑。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建“楼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称“楼灵寺”。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唐会曾三年(843年),大明寺和楼灵塔俱毁。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太平天国时又毁于兵燹。后再重建。现寺为清同治年间两准盐运使方浚颐建。1949年后以后,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整修扩建这一南朝古刹。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回国巡展,复名“大明寺”。

大明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纪念堂,纪念堂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纪念鉴真法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1973年建成的,它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模式,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共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七百平方米。碑亭内耸立着一块大理石石碑,正面为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北面为赵朴初撰写的碑文。纪念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用楠木雕刻而成。鉴真东渡日本前曾为大明寺住持。从唐天宝元年(742年)起,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至第六次东渡成功,将我国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是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大明寺周围古木葱茏,幽静深远。寺门前是隋楼灵塔遗址,唐诗人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等均有咏塔之诗。塔高九层,雄伟壮丽,唐会昌三年(843年),塔毁于火。现寺前立一古雅牌楼,上书“楼灵遗址”匾额。

寺前东西院墙上分别嵌着两块石碑,东为蒋衡山“准东第一观”,西为王澍书“天下第五泉”大字。

进山门为天王殿,迎门供奉着弥勒像,背面为护法韦驮,两旁分立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出天王殿,走过一条花岗严甬道,就到了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供奉承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背面为南海观音,手持净瓶,站在鳌头上。两边是十八罗汉像。殿堂佛像全部重新装修,金光焕彩,法相庄严。

大殿东南为平远楼,建于清雍正午年,同治时重修,共三层,构筑精致,有庭院竹石之胜,现为方丈室。平远楼北为晴空阁,现为鉴真事迹陈列室。

大殿西侧,有“仙人旧馆”门额,人们即是有名的平山堂。平山堂是北宋大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远山来与此堂平”,故称“平山堂”。堂前有联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欧阳修当年潇洒流运的生动写照。后来苏东坡任扬州太守时,常来此凭吊,并在后面为欧阳建造了“谷林堂”和“欧阳河”。谷林堂取自苏东彼“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诗句。欧阳祠内有欧阳修石刻画像,供人凭吊。

在平山堂之西是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园林——西园。园内有着各的天下第五泉。据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载,这里的泉水在当时被品评为天下第五。宋欧阳修在《大明寺泉水记》中称:“此井为水之美者也。”今天,人们游历大明寺,仍以饮天下第五泉水为乐事。此外,园内还有“御碑亭”,有乾隆皇帝御碑三块。园内山石高耸,苍松翠柏,荫翳天日。假山、池沼、亭台、馆榭等把园内装点得精美别致,有步移景变之感。

大明寺原住持能勤法师领导僧众办起了素菜馆等社会服务事业,并积极为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慷慨解囊。1989年,大明寺捐资五千多元,帮助城区中小学改建危房,为发殿教育事业尽力。

大明寺现任监院能修法师,33岁,江苏人,兼任江苏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扬州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