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禅长老:看懂这篇文章,就明白了人该如何立身处世
2021年8月24日更新皈依佛网
  什么叫佛法?佛法就是释迦牟尼成道后所说的一切教法。它包括了各种教义,以及这些教义所表达出来的佛教真理。

  什么叫人生?人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对于生活应该持有的一种态度。换句话说,就是人生在世,究竟应该怎样生活?也就是说,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立身处世?应该如何对待周围的环境?应该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佛法与人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禅宗实际创始人慧能在《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免角。”这说明佛法是离不开人世间的。这是因为,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佛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广度众生,利益人群。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佛法主要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并不是在人生问题之外,另外再去解决什么问题。

  当然,人生问题,也并非仅仅是一个生死问题而已,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这里简要地提出几点:

  首先,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国家,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基本教义。所谓“庄严国土”,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今天来讲,就是要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所谓“利乐有情”,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给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利益和快乐,也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其次,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的教义。

  所谓“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所谓“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这“五戒”、“十善”,就是要我们不做任何坏事、恶事,我们佛教叫做“诸恶莫作”。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净化了自己。

  所谓“四摄”,即布施摄(若众生乐财则施财,乐佛法则施佛法)、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善言慰喻)、利行摄(做利益众生的种种事)、同事摄(亲近众生,同其苦乐,随机教化)。这是为了摄受众生,使之生起亲爱之心而归依佛教应做的四件事。

  所谓“六度”,即布施度(对治悭贪,消除贫穷)、持戒度(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忍辱度(对治嗔恚、使心安住)、精进度(对治懈怠,生长善法)、禅定度(对治乱意,使心安定)、智慧度(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这是大乘佛教六种成就佛道即从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

  这“四摄”、“六度”,就是要我们广作利益人群的一切善事、好事,我们佛教叫做“众善奉行”。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利益人群。

  第三,佛法要求我们以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人间乐土,因而提出了“农禅并重”的教义。“农禅并重”,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农”系指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禅”系指宗教学修。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我们佛教徒,在进行宗教学修的同时,要发扬古德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为社会服务的劳动。作为我们佛教徒个人。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工作,做到自食其力。作为寺庙,则要依靠生产、服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做到以庙养庙。

  同样,在进行生产劳动的同时,作为佛教徒,还必须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学禅、讲经说法、半月诵戒、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通过种种修持,来净化自己的身心。这种“农禅并重”的教义,主要是对我们佛教徒讲的,但其基本精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工作,做到自食其力等等。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的。

  第四,佛法要求我们发扬大乘佛教慈悲众生的精神,因而提出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教义。所谓“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心”,即考虑如何为众生做好事,给众生以欢乐。“悲无量心”,即考虑如何拔除一切众生的苦难。“喜无量心”,即见到众生离苦得乐,感到喜乐。“舍无量心”,即对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本是佛教徒为普度众生而应该具有的四种精神,但对一般人来说,这种精神也完全适用的。如果我们的社会,人人具有了慈、悲、喜、舍的精神,都能为别人做好事,给别人以欢乐,千方百计解除他人的痛苦,见到他人离苦得乐就欢欣鼓舞,对待一切人都不分亲疏,那样的社会,该是多好啊!

  第五,佛法要求我们广作资生福利事业,因而提出了“上报四重思,下济三涂苦”的教义。所谓“四重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主恩和三宝恩。所谓“三涂苦”,即火涂苦(地狱道苦)、刀涂苦(饿鬼道苦),血涂苦(畜生道苦)。这里所讲的“报四重恩”“济三涂苦”,都是资生福利非业。《法华经》说:“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大智度论》也说:“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这都是说,以一切衣食住行等资助他人之生命者,就是佛所说的正法,也就是成佛之道。

  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我们佛教徒救济伤残、孤老、孤儿、寡母等不幸者的义举,不仅是佛教慈悲心怀的流露,也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所以,资生福利事业,是内益于已,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它既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也适应了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因为,通过这一利生实践,有助于形成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创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

  又如佛教经典中所留下的许多词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清规戒律”、“极乐世界”、“姻缘”、“世界”、“取经”等等,今天都已成为人们日常流行的用语,于此也可看出佛法与人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上所谈的,都是佛法与人生有关的重要问题。其他与人生有关的问题还有很多,限于时间关系,不多谈了,这里再简单地提一下,如各地名山大川所留下的许多佛教遗迹,点缀着我们祖国的美好山河,今天都成为旅游胜地,为人们所观光和欣赏。这也是佛法有益于人生的事。文章摘自《人间路 菩萨行》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