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科学家用佛教“五明”解读人工智能未来方向
2021年3月24日更新皈依佛网
  郭毅可教授,人工智能领域顶级科学家,曾主持过英国国家级战略项目。他除了是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之外,还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在国际学术界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

  在一次对话中,听闻宽运法师用佛教“五明”来形容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后,郭毅可教授有了顿悟的感觉。

  郭毅可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界乃至整个社会,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都很疑惑,大家既有各种期望,也有各种争论,而佛教“五明”思想,刚好给出了一个定义或者答案。

  郭毅可教授,是如何用佛教“五明”思想解读人工智能未来的呢?凤凰网佛教整理如下:

  本文根据郭毅可教授、宽运法师对话内容整理而成

  我听宽运法师讲“五明”的时候,有种顿悟的感觉。

  佛教“五明”,实际上讲了人工智能未来要做的五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声明”。

  “声明”就是交流,就是机器与人要能交流。一方面,机器要能懂人在想什么,另一方面,人也要懂机器在想什么。但现在,这两点都没有实现。

  机器不能理解人,需要人告诉机器一个目标,机器按照人设定的目标去做。人也不能理解机器,比如,机器给你看病,说你得了什么病,可是为什么这么说,机器给不出任何解释。

  第二件事情是“因明”。

  在“声明”的基础上,人工智能需要做到“因明”。

  因果,是人工智能里最难的题目,即使在人的世界,因果也是很难的。

  打个比方,人站在悬崖边上掉下去了,那什么是“因”?是人站在悬崖边掉下去是个因呢,还是这个悬崖是个因?这个因果关系,是机器算不到的。

  第三件事情是“内明”。

  佛教的“内明”,在科学上就是主观,就是你必须要有一个主观的观点。“主观”在今天的大数据里面是个很难的问题。

  打个比方,你听一首歌,你觉得这歌非常好听,除了歌写得很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融入你的感情。如何让机器有主观,怎样学到东西和形成意识,再通过意识来主观地看待问题,这是现在机器所没有的。

  第四件事情是“医方明”。

  “医方明”,简单来说是“医学”,这里面包含一个“系统观”,万事万物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工智能现在还没有这样的“系统”,这是人工智能未来要做的事情。

  第五件事情是“工巧明”。

  “工巧明”可以理解为“行为”。

  现在机器对行为本身,对行为的目的性,是没有“明码”的,但是实际上,需要这样的一套“明码”。

  人工智能,从科学探索的角度上讲,是在探索一种未知,但是在佛法的角度上讲,我们要的是一个从善的智能,如果往这个制高点去指引科学,要比把人作为终结要好得多。

  所以,我觉得佛教“五明”,实际上是给出了人工智能做到“与人兼容”的一个概念框架、架构体系。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