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师:修行是神圣事业,也是一个游戏
2020年11月27日更新皈依佛网
  琴弦太紧或太松,都无法弹出悦耳的音色,修行佛法也是如此。然而,这是很多佛弟子,尤其是初学者容易出现的状况。

  针对于此,如孝法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修行是成年人的一个神圣事业,也是一个游戏,在神圣与游戏之间要动态地调整。”

  文/如孝法师
  修行有时候很有意思,像手里拿一把沙子,抓得太紧不行,太松也不行。

  我现在有一个观察点、一个切入点——修行有三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我们的知见,知见当中包括理想与情怀;

  二是每一个当下的戒定慧,乃至于道场的运作,因为道场的运作中每一处都是修行的方法;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何应对生活当中的现前一念? 现前一念从本觉来说一切具足,从现状来说却是杂染、动态、变化无常的, 很难把握。

  实际上,知见和修行都是现象,这两方面相对容易实行。

  我们世俗的业力表现在现象之外,透过现象的是生活当中的历练,这或许来自业感的命运,或许来自阿赖耶识缘起。

  我们可能观察到自己内在的感受,能够如实地面对业识所显现的内容,但对它所展现的佛法尚未体验,也未以法格清,更未看到宏观的部分。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借助《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囊括过去、当下、未来,对于过去忏悔、回向,对于现在禅修,现前一念的出离,对于未来规划。 规划很重要,它是上求下化的结果。

  成佛的资粮也罢,乃至于无上正等正觉菩提的获得也罢,这些都是生生世世的事情。

  从现在开始发菩提心,尽未来际“恒不忘失菩提心”,这就是未来。

  现在我们没有发心,正在学习发心,而学习发心就是禅修——“止”。

  现前一念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光明,是生机,是希望,是空性。一切都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上,空性要导归到业习上。

  一个修行人能够安心,四平八稳地生活是最大的本事,这代表我们能够发起长远心。

  古人常说“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智慧,由慧而定,心就定了,这时候看一切都有深刻的体验。 人生回过头来看是一场梦,这句话不再是一个概念了。

  如果跟小孩子讲“人生如梦幻泡影”,或许他也能理解但一定没有体验,因为他的内心有很多热切又非常现实、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会拽着他跑开。

  修行是成年人的一个神圣事业,也是一个游戏,在神圣与游戏之间要动态地调整。

  虽然知道自己的心是崇高的心,但是外境可能落于庸俗的生活,持崇高的心可以提起正念。

  “持崇高的心”是对治法,如果当下一刻的心非常明觉,平等、观照、慈悲等善根不断现前,心已在正念之中。

  有时候我们也会执实地看待修行,把修行看得很神圣。执实也不对,中国人很容易犯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呢?

  对于法来说一切都很平常、很平等,甚至没有什么叫做“开悟”,所以《金刚经》一再地提醒,“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也是对治法。

  如果我们通过入定或者慧观体验过一念心,心远离一切概念造作,修行就上道了。

  这一点恐怕在初禅之前都难以做到,有的修行人可能一生都要学。从前生到今生,我们的资粮就到这儿,这是自己的命运,心要理性地看待,这就是行愿。

  行愿离不开人生,离不开生活,这是真现实。

  《华严经》告诉我们要上求下化,“菩提属于众生”,应向众生求,所以要多和人来往,为众生做“不请之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