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群人生讲坛:潘宗光教授助你理解“科学的佛教”
2019年12月4日更新皈依佛网
  上海玉佛禅寺举办2019年第十九期觉群人生讲坛,著名科学家潘宗光教授以“色即是空”为题,从四个角度为现场六百余位听众作主题讲座。

  潘教授指出“色即是空”的意义在于“解决个人苦恼”。个人烦恼来自于对自然规律的违背,比如为了工业生产而砍伐树木,兴建工厂,导致如今的空气污染等等,而自然规律便是佛教所说的“空”、“因缘果报”。

  但“空”只有到佛菩萨的境界才能明白,就好像观世音菩萨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而我们作为凡夫只需要慢慢从“色”体悟“空”。

  随后潘教授分别从因、缘、果为听众们解释“空”的特质:即世事变幻莫测 (无常),事物不会单独存在 (无我)。

  一、世事变幻莫测

  一切事物、现象、意识不会突然发生,必先有因,配合环境条件(缘)才会发生(果)。理论上,如果像化学实验一样能控制所有的条件(缘),便能肯定结果,但现实中却并不可能,在不同助缘的推动下,万事万物不停变动,佛教称之为无常。

  二、事物不会单独存在

  每件事、每个人也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即没有固定不变的独立个体(我),比如身体每一刻都在新陈代谢,前一秒和后一秒的“我”都不同,又比如一个人在家人、朋友、宠物眼中也都不一样,佛教称之为无我。

  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潘教授向听众们说明佛经中的“色”是指物质、身体、一切有为法,它们变化无常,不离开空性而存在,佛教称之为“色不异空”;而反过来看,空性也不能离开物质而呈现出来,佛教称之为“空不异色”。

  四、“色即是空”的修行

  关于“修行”,潘教授从“观色即空成大智”、“观空即色成大悲”两句偈子讲述了从“自度”到“度他”的修行阶段,并指出“自度”、“度他”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能令我们更深刻地体证空。

  五、“色即是空”的科学观

  1、相对论

  “物质是一成不变的,时间也是固定不变的,小至每一分、每一秒...”这是许多人对物质、时间、空间的认知,但爱因斯坦却不这么认为。

  爱因斯坦相对论告诉我们,物质是变数,它会受到速度的影响,根据质能互等式E=mc²(E=能量;m=质量;c=光速),质量与能量可以交换形态展现。

  从这个角度看,佛教的“生老病死”、“无常”,也是物质与能量在迁流不息的转移变化。

  2、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则告诉我们物质由分子、原子乃至更细微的微观粒子构成,而粒子的状态不可确定,可以以“粒子”或“波动”两种形式存在。而人类的意识,作为能量的一种,可以与周边微观世界的能量互动从而被其影响,如“看到下雪”的南方人异常开心,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心随境转”。

  反之,如果经由修行,壮大自身的意志、提升自身的能量,便可以反过来影响现实,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境随心转”,最后“一切唯心造”。十方诸佛的净土世界或许便由此而来。

  3、弦理论
  根据弦理论,物质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借由弦震动的能量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这些粒子依环境条件聚在一起,形成更大的能量。而根据爱因斯E=mc²,能量以某种形态展现出来,也就有了一切人、事、物“无常”的显现。

  六、生活实践
  在生活实践中,潘教授通过个人修养、工作、人际关系、管理四方面阐述了“色即是空”在生活方面的应用,在此仅举一例:就好像老师授课,需要通过自身对外界的认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智慧,才能教导学生(色即是空),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再次圆满此前的认识(空即是色)。

  两小时的讲座至此圆满,潘教授从“色即是空”的意义、修行、科学观、生活实践四个角度为大家阐明佛教并非消极、并非迷信,也并非不科学。

  讲座的最后,潘教授勉励听众们要通过修行,增长智慧与慈悲,令心境安乐自在,从而共建祥和社会、人间净土。

  主讲人简介
  潘宗光教授毕业于香港大学,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及高级理学博士,在加州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及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潘教授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获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潘教授屡获殊荣 : 太平绅士、金紫荆星章、杰出领袖奖(教育)等。并曾被委任六年香港立法局议员及十五年全国政协委员。2005年创办精进慈善基金,资助内地贫困学生完成大学课程。

  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现专修净土法门,著有《心经与生活智慧》《感恩这一课》《佛教与科学》及《佛教与净土法门》等。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