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长老:学佛修行要具备两个要求 缺一不可
2020年3月27日更新皈依佛网
  为什么要修行?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恐怕不都一致。有的人说要开悟,有的人说要往生西方,有的人说要消业障。按我的理解,修行最终要真正解决的问题,既不是往生西方,也不是消业障,也不是要开悟,而是要破执着。我们的一切障碍、痛苦都源于执着,执着破除了,我们当下就自由自在,当下就是一个自由的人,那时去西方也好,去东方也好,哪儿不去也好,都一样的自由自在。去西方,消业障,开悟,都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破除执着;为了去掉执着,我们才追求往生、开悟等等。所以说,佛教的修行,从教义上来讲,就是要“破执”。

  执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气。一个人从生到死,总是在希望得点什么。你看小孩,在他哭的时候,给他一个玩具,他马上就不哭了。他只要拿到一个东西,就觉得满足了,似乎有了安全感。这是一种天性,与生俱来的天性,它往往通过无意识的形式、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这种执着,是一种情执,也可以说是我执。情执的本质就是我执,也可以说我执的本质就是情执。与情执相对应的,另外还有一种执着就是理执,也就是说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执着。当一个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有了决定的依执的时候,他感觉到在人生的海洋中像是抓住了一个东西,似乎生活有了目标,有了意义,有了归宿,有了安全感。这也是一种执着,佛学中又称之为“法执”。当然,理执与法执在范围上有广狭之分,理执仅仅是法执的一种,法执的范围更广阔。

  情执和法执为三界内的众生所共有,而三界之外的证果者必定是没有情执的,但在未证极果之前,尚有少分法执在,如阿罗汉就还有法执。不管是理执还是情执,只要是执着,它就会成为一种障碍。执着的越多,执着得越深,障碍也就越大,也就越不自由。“障”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执着将我们的真如佛性(又叫自性)遮蔽了,使我们的智慧不能开显出来,好比我们的眼睛被一块厚厚的牛皮蒙住了,什么也看不见。另一个意思是,执着障碍了我们修道的路,使我们不能顺利地通向涅槃、解脱。我们修行就是要破除这两个方面的执着,扫荡这两个方面的障碍,执着一旦破除了,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所谓的开悟、解脱。

  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明白往往就会盲修瞎炼。自己本来就在不断地执着和分别,却自以为在修行,这种人很多。我一再强调,修行不是要得点什么。你若想得点什么,这就是一种执着。修行应当是扔掉一些东西,把烦恼、贪执、牵挂等一点点地去掉。有执着、有牵挂,就会有局限,好比一个东西,把你死死地固定在某个地方,不能随便活动。所以修行又叫出三界。

  三界就是三种局限,三种框框,我们就是被这三种局限和框框牢牢地禁闭着。这三种局限就是——情感的界限(欲界),物质的界限(色界),精神的界限(无色界)。我们就是被关在这三种牢笼子当中。所以一旦突破了这三种界限,我们就会获得大自由、大解脱。这三种界限,若进一步分析,实际上就是时间和空间的障碍。

  时间的障碍,使我们只能了解此生此世,而对前世和未来一无所知。生命是一个无尽的长河,它前前无始,后后无终,在这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长河中,此生此世如同一瞬,对整个生命之流来说,我们又能了解多少呢?我们的生命被时间局限住了,无法突破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界限,所以我们无法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瞭望这个无穷无尽的生命过程,因而对三世因果也就不明白,不能够决定地信受。至于空间的障碍,那就更是明显了。这个禅堂才一百多平米,墙外面的东西我们就看不到。就是我们站在高山上,或者来到大草原上,虽然看的范围比较大些,但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对于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我们没办法了解其真实的状况。

  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修行,打破了我执和法执,从感情、物质和精神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了,那我们就能够了知无限的时空世界的真实状况。换句话来说,当我们通过修证达到了“无量光、无量寿”的境界,我们就能够如实地了知宇宙万物,如实地了知生命的实相,那时我们就真正地获得大解放、大自由,获得生命的究竟圆满。

  所以我们修行,一要有信心,二要明理,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信心,光凭理解,可能会落入邪见。没有理解,光有信心,可能会变成迷信,增长无明。佛教把信解行证作为修行的全过程,就是为了强调信、解等等的重要。今天我们在这里参禅打坐,不要以为与信解行证无关,实际上,它已把整个教义和修证过程都浓缩到一点上来了,比如集中在一个“无”字上。只要你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那你宗也通了,教也通了,情执也破了,理执也破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无”字公案,要信得及,解得正,在今后的时间里要更加勇猛精进。提起话头来,参!本文来源:《禅》刊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