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献与海幢寺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2017年12月12日更新皈依佛网
  2017 年12月10日-11日,“海外文献与海幢寺文化”学术会议在广州海幢寺举办。本次会议是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以服务中国文化出海,助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战略为宗旨的学术研究会。

  本次会议是由广州市宗教局指导,广州市佛教协会、广州海幢寺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等全国11省市的研究机构学者们撰写了近30篇相关论文。《世界文化研究》杂志社、《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中国宗教》杂志社、《法音》杂志社等提供了支持,取得了难得的学术成果。

  《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刘金光,广州市民宗局局长汪茂铸、副局长李庆奎,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全柏音,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耀智法师,海幢寺住持光秀法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夏年、张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文明,陕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荆三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晓林等学者参加研讨。

  明清时代,中国社会一直处在闭关锁国的时期。但这时在广州地区却有一块“经济特区”,还有一座“开放”的寺院——海幢寺。因为在广州城南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在这一地区发挥了特殊作用,成为当时在“经济特区”内唯一向外国人开放的寺院。当时英国人托马斯•阿罗姆著描绘说“海幢寺是教徒顶礼膜拜的地方,寺庙紧邻水边,码头上常年人头簇拥,船只往来频繁。”它担负的不只是宗教教化工作,而且是旅游接待任务,朝廷“派人带赴海幢寺”,专门配备了导游,海幢寺是近代中国旅游史上最早开风气的旅游寺院,其所负的责任与寺院特点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界里具有特殊身分的寺院,不仅承绪和发展了自明清以来闭关锁国后的中外文化交流任务,而且是中国佛教界在政府支持下唯一向外展示形像的窗口,其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广州城南“特区”内的海幢寺,是打开外国人视野的窗口,英国人孔佩特在《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中研究说:“河南岛也是一个吸引游客来广州的旅游胜地,建于17世纪早期的海幢寺结构复杂,曾是康熙帝驸马的住宅。在这座著名的广州寺庙里,晨钟暮鼓中,西方人与僧侣一同饮茶,并且参加佛事。”

  由于海幢寺处于“十三行”商馆区对面这一特殊的地理地位,该寺成为当时几乎所有来华人士熟悉的地方。在他们眼中,海幢寺也是中国寺庙、园林继民俗活动区域的象征,于是,一大批多角度、全方位描绘海幢寺的画作便诞生了。海幢寺的山门、殿堂、塔楼、舍堂、庭院、树木、花草、放生物、布局等,都成为取材的对象。这些外销画采用西方绘画技法,以写实性的日常描绘,生动展示了海幢寺当年的殿堂建筑结构、布局、佛像,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其中涉及大量的佛教文化、中西文化交流、清代社会风俗内容。近年面世的大英图书馆所藏海幢寺组画,展示了当时海幢寺的图景。现任海幢寺住持光秀积极推动海外文献的收集工作,外销画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海外世界的影响力持久不息。海幢寺新入藏的一套海幢寺组画共91幅,成为极为难得的文献。

  广州历史悠久,文化丰赡,宗教底蕴深厚,中外交流源远流长,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也是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枢纽型大都市和良好平台。此次研讨会,正是基于海幢寺历史上的相关海外文献素材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广州佛教历史和对外交流历史精彩内涵,讲好中国佛教故事,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中国与西方国家民心相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