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做人的标准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的做人做事当中。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

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

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好一个普通人,至少要达到六条标准。这六条标准,把信仰、伦理、人性、实践、能力等各个层面都包括进去了。其具体内容就是:

第一要知因果。不懂得世出世间的因果,一切事情都无从说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因果是一切社会道德、伦理、人性的基础。没有因果,这一切东西都无从建立,或者都将土崩瓦解。知因果虽属于信仰层面的事情,但它却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就个人而言,没有因果信仰,人生就无法圆满,断恶修善、断惑证真、转凡成圣就失去了动力。就社会而言,没有因果信仰,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等等就失去了维系。一个社会,只有具足健康的宗教精神,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才有保障。这是一条为古今中外一切国家、社会和民族所证明了的真理。任何一个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如果忽视了这一条,他的思想就无法圆满。当然,因果的道理很复杂。一般人也承认因果,但只限于一世因果,不承认有三世因果。而三世因果恰恰是因果信仰的核心。要让社会上的大众接受三世因果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做很多的宣传工作。

第二要讲良心。良心是什么?良心就是“知恩报恩”。要报四重恩:国家恩、众生恩、父母恩、三宝恩。我们每个人都在接受这四个方面的恩赐。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四恩当中。即使我们死了,把骨头烧掉了,我们还是没有离开四恩。为什么呢?你还要占一块地方装骨灰盒!就算你把骨灰洒掉进了大江大河里,那也是国家的呀!所以说,我们没有一分一秒离开过国家的恩德。其它的恩德亦复如是。因此,我们要以良心来对待这四恩,要以良心来对待一切关怀过、养育过我们的人,他们都对我有恩。推而广之,一切众生都对我有恩,我也要以良心来对待一切众生。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对我有恩呢?佛经上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一切非人类的众生,无始以来都曾经与我互为父母兄弟姊妹。所以对一切众生,不管是恩人还是仇人,我们都要存有报恩的心,一律要以良心来对待。我曾经讲过多次,良心说到极处、究竟处,要以宗教来做保证,否则的话,这个良心是空洞的。良心可以说是人生的根本,人性的内涵,没有良心,人性就不圆满。

第三要守道德。从社会角度来说,遵纪守法是道德;从佛教的角度来说,遵守清规戒律也是道德。我们既受四恩而活,因此,我们反过来应该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承担起各种责任和义务。这是理所当然的。承担责任和义务是守道德的最主要的表现。

第四要立志向。立志向在佛教里叫做“发愿”。前几天,我讲了“四弘誓愿”。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毕生的精力朝着这个方向奋斗,这是我们立世和做人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目标,有了这个人生的目标,我们的人生才不会出偏差,你所做的一切才会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由于生活目标不清楚或不正确,走上了与社会相对立的道路,他们的行为不但毁掉了自己的前程,也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因此做一个好人首先意味着要有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要有一个宏大的愿力。人生的动力和价值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第五要养识见——要培养自己的识见。识见不仅仅是知识,它比知识更实在。识见从何而来?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来,从发愿中来,从学佛中来。有些人很有能力,但是识见不够:他们的心胸不够宽阔,做事不大度,待人没有气量,小家子气。识见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省,跟自己的我执习气作斗争。识见是后天修持的结果。只要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出一种好的识见。

第六要“充才干”——充实自己的才干。这是一个很实际的东西,属于能力方面。它需要我们在实际事务中去磨练自己。一个人没有才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有才干,又有识见,又肯奉献,这样的人才是圆满的人,才是堪当大任的人,才是一个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人。

以上我提出的这六条,不一定很全面,可以作为我们做人的一个参考。万一你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第一条你做不到,按照下面的五条去做,也同样可以称做一个好人,但是,它不稳定,因为它没有基础。真正要做一个向善、向上的人,就一定按照这六条准则来完成我们人生的修养 。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2005 年7 月10 日)应北京读书人VIP 俱乐部邀请,净慧老和尚7 月10 日于北京万寿寺万 寿阁进行禅学讲座,以“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为题,与大众分享禅的精神、禅的智慧、禅的祥和。老和尚以平实活泼的 语言,针对现实人心,阐释禅的法要,契理契机,深入浅出。万寿寺为明 朝修建,以其吉祥福瑞成为明清的皇家寺庙,为京都外八刹之首,建筑庄 严气派,寺内外树木苍翠,风景幽静,现为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有大量珍 贵文物。讲座面对的听众,多为业界成功人士,可谓精英荟萃。是日天气 晴和,祥云缭绕,讲座圆满成功,大众法喜充满。为使更多有缘同沾法益, 本期全文刊发,以作法的供养。

一、大乘佛法核心——智慧与慈悲

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地方,是明清以来一座皇家寺院,取名叫万寿寺, 就是希望福寿康宁,无有限量。

今天讲的题目,按照读书人俱乐部准备的题目是叫“觉悟人生,奉献 人生——禅与现代人的生活”。这个题目我讲过好多次,也可以说天天都在 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从1990 年、91 年就提倡生活禅,生活禅的宗 旨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生活禅修行的方法是“在生活中修行,在 修行中生活”。所以说这个题目不陌生,但是今天在座的有许多可能是第一 次见面,第一次来分享生活禅这种禅在当代的一个新的理念。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实际上就是大乘佛教智慧与慈悲的一种现代 诠释。觉悟是整个佛教修行的过程,修行的最后的目标、最高的目标。大 家都知道,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那就是觉悟的意思。以 佛学觉悟的精神、自觉觉他的精神来觉悟人生,这就需要有大智慧。佛之 所以成为佛,仅仅有觉悟还不够,还需要有慈悲的奉献精神。大乘佛教有 两点最重要,一是智慧,一是慈悲。智慧所谓又叫自觉觉他,慈悲就是自 度度他。体现为佛教深层的、高尚的智慧,就是所谓的觉,或者说觉悟; 体现菩萨的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天悯人的、大 慈大悲的精神就是慈悲。所以能够成就佛陀最圆满的人格,那就要靠在这 两个方面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完善,才可以称之为菩萨、称 之为佛。

不管是觉悟也好,慈悲也好,是奉献人生也好,觉悟人生也好,它的 出发点就是一切为大众,它的整个落实过程当中,也是一切为大众。不过 佛教所面对的大众这个词,是把它叫做众生。所谓众生是包括所有的生命 在内,人和其他生命,佛教的说法是叫六道众生。佛教把生命分为十大类, 一般叫做十法界,十法界实际就是生命的十大类别。这十大类别又分为四 圣六凡。六凡就是我们平常一般讲的六道轮回,又分为三善道、三恶道, 三善道即:天、人、阿修罗;三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平常所说六道 轮回,生命在迷失、没有觉醒以前,就是在六道当中周而复始地轮回。

佛教的一个中心思想,也可以说一个核心思想:生命是无始无终的。 如果说生命是有始有终的,那就用不着还要净化、还要修行、还要觉悟、 还要奉献,就用不着了。正因为生命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所以我们每

个生命就应该怎么觉悟过来,所以在整个十法界当中,就有所谓四圣法界。 四圣法界就是根据每个生命觉悟、奉献的程度不同而分为四个阶梯。属于 以觉悟为主的,或者说以自我觉悟为主的,就叫小乘;既能自觉又能觉他、 既能自度又能度他的,就叫大乘。大乘包括两类,菩萨和佛;小乘也是两 类,就是声闻、缘觉,这就是所谓的四圣。四圣就是从迷惑的生命转化、 或者转变或者净化为觉悟的生命、觉悟的生活,所以他脱离了六道轮回。 脱离了六道轮回以后就不等于生命已经停止了。

生命净化了,还在不在流转呢?他是以另一种方式,还在十法界继续 地活动。但那种活动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就不是随着生死、随着 业力在流转,而是随着觉悟和慈悲、责任和义务,在十法界当中做他应该 做的事情。做什么事呢?作众生的不请之友,为众生做他该做的事、应做 的事。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有两句话,叫做“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就是所谓的菩萨精神、佛的精神。正因为我们的生命 有迷惑的生命、有觉悟的生命,而且我们的生命又是无始无终的,所以我 们每个人如何对待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大的问题。佛 教认为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根本问题。从我们世间的人来说,追 求人格的完善、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美、子孙的昌盛,这是我们都有的 一个观念。佛教觉得,这些观念都是很自然的,也是很必要的。但是以一 种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做这些事情,这就很重要。从佛教的精神来说,我 们一定要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做我们平常应该做 的一切事情。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这个题目。

二、达摩祖师安心禅法

下面我介绍一下禅。我今天讲的禅,把它定位在佛教禅宗的禅。而且 又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定位在以菩提达摩,中国禅宗初祖的禅法为中心, 这样就可以使问题集中一点,讲得更加通俗明白一点。

大家知道,在南北朝的时候,从印度到中国来有一位达摩祖师。达摩 祖师的形象大家都很熟悉。在工艺品商店,有达摩祖师的艺术作品,在一 般文人的笔下,或者用文字来描写,或者用绘画来描写。这样一个佛教大 师,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中国佛教有 三个人物大家最熟悉,一个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千处祈求 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其次就是布袋和尚,弥勒菩萨、弥勒佛。现在 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旅游的时间多了,不管走到哪一座名山大寺,就 可以看到这一位笑容可掬的布袋和尚像,大家都叫弥勒佛、弥勒菩萨或者 叫大肚弥勒佛;第三位可能就是菩提达摩。对于释迦牟尼佛、对于阿弥陀 佛,特别是对于释迦牟尼佛,了解的人不是很多。对于阿弥陀佛好像还好 一点,因为“人人弥陀佛,家家观世音”。

我们现在有一个社会风气,大家都希望带一个圣物,男同志带观音, 女同志带大肚弥勒佛。这个很有意思。这是中国人最近几年的一个群众性 的创造。就是希望男同志刚中有柔,女同志要度量大一点,多有一点包容 性。这样就可能使得每个家庭和美、家庭和睦、生活美满。我想这个非常 有意义。这就是佛教文化从一个具体的工艺品当中,来传递一个信息,要 让大家从这样一个具体的圣物当中来体会佛教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种潜 移默化。我想我们女同志在不高兴的时候、在想要发脾气的时候,想一想 胸前这个弥勒佛,“哎呀,我应该要包容,弥勒佛‘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

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天下难容之事弥勒佛都能容,这点家 庭小事我有什么容纳不了的?”可能会起一种很好的、无形的教化作用。 男同志要发脾气了,想一想自己胸前带着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是大慈大 悲,我们以大慈大悲面对生活当中、工作当中的每一件事情,我想很多烦 恼都能够化解。佛教有一个理念叫无情说法,无情就是没有情感的东西, 它也能说法。这个挂坠,玉石的也好,翡翠的也好,它是属于无情,它挂 在我们身上,成为这样一个形象,它就时时刻刻在与我们交流,它也在说 法,也时时刻刻在教化我们,要脾气放好一点,度量放大一点。这个作用 很大。

达摩祖师的形象,大家只是从一个艺术的角度去观赏他,但是达摩祖 师所传递的禅的信息,那是非常了不起。达摩祖师禅法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呢?就是教我们要安心。

从古到今,人的心安定不下来。达摩祖师到现在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 史了,那个时候的人,心安不下来。我们今天的人怎么样呢?应该说我们 的物质生活,比起一千五百多年以前应该是丰富多了,人类所面对的生活 方面的艰难,在某些方面也可能会少一些。但是人的精神的不安、人心的 不安,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达摩祖师的禅,就是以安心为其中心的思想。达摩祖师的传记资料, 散见在佛教史籍的记载上有很多,其中最早的应该是唐朝的道宣律师所写 的《续高僧传》,成书于初唐时期,它在介绍达摩思想的时候有十六个字的 说明,就说达摩祖师的思想、在修行的时候要求做到“凝住壁观、无自无 他、凡圣等一,是为安心”。就是说达摩祖师所传的安心法门,通过什么样

的途径才能够达到呢?首先要“凝住壁观”,把什么东西凝住到壁观一样呢, 凝住到好像墙一样的内心境界上呢?就是把我们一切的私心杂念、妄想分 别都集中起来、都放下,然后就观想我当下的心,就好像是壁立万仞,针 插不进,水泼不入的一道墙壁。如果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心是像这样的 了,那么外界的一切引诱都不可能对我们的思想有所渗透、有所动摇,所 以这就是一种修炼的功夫。

有一个传说,说达摩祖师在南京见到当时在位的梁武帝,两个人在对 话当中话不投机,达摩祖师就拂袖而去,来到了北方,河南的嵩山少林寺。 在山上有一个石洞,在那个石洞里边面壁而坐,一坐就是九年。

达摩祖师面壁而坐什么意思呢?一个是说他的修炼方法就是要使我们 当下的这一念心就像那一堵墙一样,无孔可入,不是无孔不入。人要修炼 到那种程度了,他就是一个钢铁的人,就是一个精钢的人,他当时在那里 起一种示范的作用。二是他在传这种方法、传这种禅观的时候,并没有多 少人同情他,包括寺院的人也不同情他。所以书上写道:那些“存见之徒”, 对他所传的禅法有所非议,只有那些“亡心之士”,才敢去亲近他。

当时有一位叫做慧可的年轻僧人,有一段时间就天天跟菩提达摩祖师 在一起,向他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菩提达摩为了考验慧可,冬天下 大雪的时候,慧可在洞外边站立,雪已经把他的脚埋了,把他的腿埋了, 雪已经到了腰部,他还是在那里心如墙壁,坚住不移,为了要求得达摩大 师的心法。

这个时候,菩提达摩就问他:“你站在这里做什么呢?”他说:“我要 求祖师给我安心。”达摩就说:“那好啊,你把心拿来,我马上就给你安心

啊。”慧可到这个时候迟疑疑惑:“我的心在哪里啊?我根本就拿不出来。” 就说:“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已经给你安心了”。

就是在这个一问一答的一瞬间,慧可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明白了生命 是怎么回事,明白了心为什么不能安,心不能安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是分 裂的,不是像一堵墙壁一样,是有你我的对立、自他的对立,有凡圣的对 立,所以说“凝住壁观”的要点就是要“无自无他”,既没有自我也没有他 人,既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这种二元对立的分别在我们自心已经不存在 了。这个从迷失开始走向觉悟的时候,是要把二元对立的情绪在自心中消 失,这样就使我们的分别心、有能所的心,能集中到一点,集中到无自无 他这样的一念上面来,不是有二念,是一念。

但是接下来他还有一个分别,还有圣人和凡人的分别。自他的分别消 除还比较容易,但是圣凡之间的差别要打破就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佛 就是佛、菩萨就是菩萨,我就是一个凡夫,凡夫怎么可能在一念之间就与 佛平等呢?但是禅宗就是告诉我们,你在这一念当中,不但是没有自他的 差别,也没有凡和圣、众生与佛的差别。有凡和圣的差别、众生与佛的差 别,你的心照样是分裂的,你的心照样安定不下来。所以把自他之间的分 别没有了,凡圣之间的差别没有了,这个时候你的心才能够安定下来。所 以达摩所传的就是安心法门。

刚才讲到,要达到让我们的心安下来,有四点要做到,上面也提到过: 一是要凝住壁观;二是要无自无他;三,要凡圣等一;四,要无心。这四 点是一步一步地来提升,基础的功夫就是要凝住壁观,最后要做到连想安 心的这个念头也没有,叫无心。无心心自安,有心心还是安定不了。所以

说凝住壁观的功夫是要“外息诸缘”,在集中时间做这个功夫的时候,一定 要把外在的一切干扰尽量地来排除,使得内心没有恐惧,没有不安的情绪, 这样才可以进入到壁观的境界。如果外面干扰的事情太多,内心有恐惧, 这个心就安定不下来,也进入不了那种境界。所以能够使心凝住壁观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和禅定的要求逐步地缩短 距离,还不能说就真正进入到那种境界了。

三、数息观与安心

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生活比较繁忙,家事比较多,怎么样能够进入 到禅的境界呢?我提供大家一个参考的意见。如果我们有兴趣,可以每天 早晚试一试。早上有半个小时,晚上有半小时,一天有一个小时,静坐下 来,把一切的思虑、妄想杂念都放下,也不要有任何的宗教形式,静静地 坐到那里就可以了。开始的时候,也可以坐到沙发上,坐久了,渐渐觉得 有一点兴趣了,也可以把腿盘起来。当然从这个效果来说,还是要按照打 坐的要求来做,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打坐的要求是什么呢?它首先要求要有打坐的环境。比如说这个环境 要没有噪音,没有家人的干扰,坐的地方有一个垫子,比较平整,比较松 软,然后就可以打坐。坐的时候腿子就可以单盘,可以双盘,也可以散盘, 开始可以用散盘,如果有的人腿子比较柔软,就可以单盘。

坐下来以后,两只手像这样的放在腿子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 个拇指微微相触。端身正坐,腰板自然挺直,眼睛不要完全睁开,也不要 完全合上。完全睁开可能看到外边的东西有反映,它就有妄想,妄想多; 眼睛完全合上了,如果心一静下来,它又会睡觉,瞌睡又多。在佛教打坐

的术语妄想是叫掉举,掉下去,抬起来,掉下去,抬起来,心不得安;睡 觉是叫昏沉,昏昏迷迷的,不行。这样的心是睡着了,可能是没有妄想, 但是也没有什么效果。它又要清清楚楚,又要没有妄想。所以这个要求就 比较难。有时候一清楚了,它就有很多的妄想,有时候没妄想了又睡觉。 所以要调整你这个身和心,这样就要有一个方法。什么方法呢?叫守一的 一个方法,守住一,守住一个念头。这一个念头可以是呼吸,比如说观呼 吸,这个是最简单的。我们能够把意念放在呼吸上,怎么放呢?就注意这 个呼吸的吸气和出气,一呼一吸,呼就是出气,吸就是入气,把意念守住 呼吸。守住呼吸有三种方法,一种是知道呼吸的出入,叫随息,意念随着 呼吸;第二个方法是用数数的办法,呼吸,在入息的时候数一,出息就不 数,第二次入息的时候再数二..从一数到十,循环往复,就这么数,不 过总是要从一开始,不能从十数九,那不行,不能逆着数,要顺着数。就 是我们的意念在这个呼吸的出入上,这叫数息观。

这两种方法,最容易集中意念的还是数呼吸这种方法。这是一个很古 老的修心养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在佛教没有产生以前就有了,至少有五千 年的历史。佛教产生以后,吸收了这个古代印度的修炼方法,再来加上一 些佛教的思想,就把这个最古老的方法一直传到现在。现在东西方人在修 养身心的时候,很普遍地都采用这个方法。甚至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也学 这个方法,他可以用他的教义来利用这个方法,达到他所谓叫“灵修”的 目标。

我们今天在座的,我看也有佛教徒。佛教徒来安心,使得我们的心安 下来,也还有另外的方法。比如说念阿弥陀佛,老是念这一句佛号,使我

们的心专注在这个佛号上,它也很容易使我们的心安住下来。这就不需要 出声,默念就可以。古代是把这种方法叫做念佛禅,它也是修炼的一个非 常有效、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这种修养的方法,开始的时候,都是有心 在用,有意识地去排除意念当中的杂念,使纷繁复杂的妄念集中在一个念 头上。或者是在数呼吸,或者是在随呼吸,或者是在观呼吸。观和随呢, 方法是有一点点不同,但是基本上是一样的。从有心用,有心去使用这个 方法,有心排除妄念,这叫有心用。在用这个方法的过程中,一直到只知 道用这个方法,不管是有念头还是没有念头,这个就进一步了。进一步把 这个念头只在方法上,最后达到无心。无心是什么境界呢?就是说你在观 呼吸也好,你在念佛也好,你在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不要提起这个念头,这个念头也自自然然地有,那就叫做无念而念,念而 无念。如果是这种修养、修炼的状态,从保持一分钟,到两分钟,到五分 钟,那就很有希望。因为我们自己每个人可以来观察自己的心念,看我们 不思善、不思恶,这样的一个当下的心念能够在我们的心中保持几秒钟。 有时候也就是十多秒钟而已。能够做到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那就有 一点进步了。如果坐到那个地方,既是清清楚楚,又没有妄想,又没有昏 沉,而是心里能够打成一片,那个就离进入禅定的状态就很近了。那么真 正能够安心,能够使我们的心安下来,就只有使我们心能够经常进入禅定 的状态才有可能。

四、安心不离戒定慧三学

心安了,它有什么效果呢?一般的,我们平常在做工作的时候,比如 写文章、打电脑,都说我们要集中精神,不要把这个心分散了,心一分散

了以后就容易出错。所以说精神一集中,妄想减少,我们的心智就会开发。 所以佛教讲修炼是三个部分,一个是伦理道德的修养,那就是所谓持戒; 一个是稳定心情的修养,稳定情绪的修养,那就是所谓修定;第三就是开 发智慧的修养,那就就是所谓证慧。这叫戒定慧三学。用佛教固有的名词 说,叫“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叫做三种修养方法,整个的是一个修养 的体系、修行的体系。佛教有很多的宗派,表现有很多的形式,但是讲到 整个修养的时候,不管哪个宗派,都不能离开这戒定慧三学。佛教有很多 的经书,也有很多的人在研究佛教,左一篇文章在发表,右一篇文章在发 表,说来说去,离不开这三个字。这三个字的学问高深得不得了,这三个 字的目标,用一般的眼光来看,离我们很远,用禅宗的眼光来看,就说当 下就是。为什么禅宗说的这么简单呢?你把你的当下这个狂心停止了,你 当下就戒定慧同时具足,这就是讲什么呢?就是讲佛教有顿渐二门,有顿 修,有渐修。大家知道佛教在唐朝的时候,出了一个禅宗六祖惠能,他是 主张顿修,他是主张一念顿悟,一念顿悟在经典上有没有根据呢?也有根 据。许多的大乘经典都讲到顿悟的法门,不过禅宗是真正把他实际运用在 修行的过程当中,实际地运用我们面对日常生活的这个修炼过程当中。所 以说戒定慧三学可以次第修,也可以一念来修。

各位可能听到这个戒定慧,特别是戒,所谓清规戒律,感到很难。实 际上佛教的戒律最基本就是五条戒律,所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是最基础的,这五条在佛教教团各个层次上都有共 性。所以说这五条戒律我们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得到,所以它不是 很难的事情。定呢要讲起来,可能有这么一摞的书也讲不完,但是要做起

来也很简单。你能够当下使你的情绪稳定,当下就能够进入到那种境界。 进入境界以后那问题就比较多,为什么呢?你这个境界能不能保持?这是 一条。会不会走到误区,是第二条。走到误区去了,你怎么样的才能使你 从误区当中走出来?因为任何一种修炼,都可能有误区。那就是要有有经 验的人来指导,才可以避免误区,少走弯路。智慧也是一样。智慧是我们 每个人本来的生命当中所具有的。所以智慧是人人本具,它并不是从外面 拿进来。智慧是我们本有的,只要它有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就可以开发 出来,好像开矿一样,这个矿藏本来就有,但是一般的人是不是能开发呢? 开不出来,为什么呢?你没有方法。你有方法,它没有矿,你把地球挖穿 了也不行。所以它一定是两个方面,是叫内因和外缘。你本身具有智慧, 加上有经验的人的指导,有古人积累的经验可以参考,加上自己的努力, 智慧就可以开发出来。所以说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是佛教修学的总纲,安心 法门它也离不开戒定慧的基本方法。

五、安心法门的落实——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刚才跟各位分享了达摩禅,达摩禅以安心为其中心思想、根本的要求, 那么安了心以后是不是就像一棵枯树、一块石头在那里不动呢?不是的。 佛教的一切修养都是一种基本功,或者说佛教修养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在生 活当中来运用。如果说佛教的思想、理念不能在生活中运用,那么佛教对 这个社会就没有太多的意义。这是一点。第二点呢,佛教的运用也不仅仅 局限在宗教活动场所,不仅仅局限在名山大川,而且更不仅仅局限在个人 的修养、个人的受用,还可以把佛教的这些修养、禅宗的这些修养应用到 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运用到我们做人做事、待人接物当中。所以说佛教

的学问、佛教的修养是叫做身心性命的修养,是叫慧命的修养,用佛教固 有的名词来说,是叫要发菩提心、发觉悟的心,发慈悲的心,要有方便, 最后要在社会当中、生活当中去落实。所以下面讲一点如何在生活当中来 落实安心法门。

安心法门能够做到位,有一句成语,叫心安理得,心安下来了,你做 一切事情就符合真理的要求。心安理得你再去做一切的事情,就会合规合 矩。心安理得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每一个人是头朝上、脚朝地, 这是个什么道理?这就是天地自然之理,人们不可以去改变它,不可以去 逆理而行、逆理而动。比如说我们的鼻子是直的,眼睛是横的,这也是一 个天地自然之理,你不可以去改变它。能够顺这个天地自然之理去行,那 就叫心安理得。心安理得做一切事情,就能够顺其自然,也能够不违背人 伦道德,不违背自然法则。这样呢,我们就能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 境、社会环境逐步地达到净化、达到庄严,所以修行佛法的最终目的它有 四个字,叫做“严土熟生”,展开来讲八个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佛 教开悟也好,成佛作祖也好,我们要求安心也好,最终的目标就落实在这 八个字:“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当然,佛教所说的“庄严国土”,所说的“利乐有情”,比我们直接从 字面去理解的意义要广泛,说“庄严国土”,包括我们此世界,也包括他世 界;“利乐有情”既包括我们此世界的一切有生命的存在,也包括我们经验 不到的那个世界,那里的有情我们同样也要利乐。但是着眼点是在人间, 因为人间是做好一切事情的起点、枢纽。只有把人间的事做好了,才可以 说你到他方世界、你到极乐世界、你上天堂、来生怎么样,那都是以人生

的当下这一点作为一个基础、作为一个起点。所以佛教的思想不像我们一 般人所理解的那样,很消极,它是很积极的思想。由于我们在一段时间之 内,对于宗教的介绍往往过多地注意宗教在历史上所起的某些消极的作用, 对它积极的那一面,或者注意不够,或者也不想去多讲。

我觉得宗教它是一个存在,它是全世界、全人类90%的人信仰的一种 文化、一种生活、一种修养的方法,我们想要回避这个问题也回避不了。 与其想回避,还不如我们很好地去研究它,很好地去发扬它的优良传统, 回避一些在历史上曾经起过消极作用的某些内容,或者说回避在今天用得 不好也会起消极作用的某些内容。我感到这个工作很重要,这个工作不仅 对佛教本身发扬光大很重要,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道德 建设、思想文化建设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西方的文化它实际上是以 基督教文化作为基础,那么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以什么为基础呢?所谓传统 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三家对于我们中国影响最深的、实践最久的, 除了儒家就是佛家。而且能够传承这个文化慧命的、有一个实体的是佛家, 因为儒家它只有一个思想,没有传承的实体。传承的实体是什么呢?就是 它有教团。儒家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它要传承文化必然是要利用 整个社会的资源,它的责任不能够具体地去落实。

所以我们今天讲了这样一些内容,最后我想把它归结为怎样在生活中 运用这个安心法门,怎样运用呢?常存四种心,万事总随缘。哪四种心呢?

第一、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第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 第三、以分享的心赢得朋友;

第四、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这些内容都是我们上午讲过的涉及到的一些内容,也是我平常经常讲 的一些内容。平常讲六个字比较多,叫感恩、分享、结缘。今天我加了一 个包容,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感恩:四种恩

所谓感恩者,佛教认为我们应该感恩的是天地万物,但是把它归纳起 来,不出四个方面:第一是要感恩父母;第二是要感恩一切的众生;第三 要感恩国家;第四要感恩三宝。我们能够以此四心来面对世界及天地万物, 我想我们这个人生就是一个非常圆满的人生,我们这个人心也会是个非常 祥和的人心。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往往总是以一种嫉妒的心、仇恨的心、 不平的心、报复的心来面对这个世界,总觉得这个世界对我不公,总觉得 这个世界没有把最好的机会让给我,这样就使我们的心分裂得太厉害,感 受不到天地万物时时刻刻有恩于我,感受不到父母、众生、国家、三宝时 时刻刻在关怀我们,在以父母的温暖、以众生的互助、以国家的关照、以 三宝的慈悲在护念着我们每一个生命。

父母的恩我们很容易理解,众生的恩往往就不容易理解。我们大家今 天坐到这个地方,平常我想有很多人都是素昧平生、互不相识,今天因为 读书人俱乐部的盛情,邀请大家一起来分享禅的智慧、禅的祥和,所以我 们今天走到一起来。好像我们之间的关系从此时此刻就建立起来了,但是 从这个问题的实质来看,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之间的因缘可以追溯到释 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一笑的那一刻。没有拈花一笑的那一刻,就没有 现在所说的禅宗。是不是我们的一切因缘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呢?也不是。

因为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在他当生当世就修炼成佛,而是在他无量劫以前、 久远的过去,就在不断地修炼自己,不断地为众生在奉献自己、觉悟自己。 所以说要把我们今天这一期的分享活动,追溯到无始以前,这个因缘不浅。 那么是不是说我们的因缘就局限在我们这几个人之间呢?也远远不是。因 为从最简单的来说,没有这几个部门的互相配合、互相的成就,这一期一 会的分享也是不可能。那么这几个部门的配合他们也不是孤立的,是和整 个国家的政策、文化,对内对外各方面的要求都有关系。所以说,每一件 事、每一个人,他和他周边的人,和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想得到的人 和想不到的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切的联系。因为没有周边的人存在, 没有整个宇宙的存在,没有这个山河大地的存在,哪里有我们个人的存在 呀?所以说每个人的存在跟整个山河大地是一体的。佛教有这种观念,一 般的学问讲不到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要感恩众生,对山河大地要感恩,对一切的生命要感恩,对 所有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要感恩,对我喜欢的人要感恩,对与我没有多 大关系的人要感恩,甚至于说每个人生活当中人际关系都不是特别地圆满, 总有那么一点点、一两个自己感觉到或他人感觉到意见不是很相同的人, 感情不是特别地融洽的人,那么对这些人怎么办?也要感恩!真正懂得感 恩的人,他说他没有不能原谅的人,他没有不能信任的人,他没有不要感 恩的人。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心存如此的心量,你说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还 有什么事情不可以成就?所以说我们要感恩众生、感恩国家。我讲的这个 国家,既包括我们的国土,也包括我们现行的国家体制、社会制度,乃至

我们国家现在各级的领导都在内。为什么呢?只有这样的一些人组织在一 起才有国家这个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我们国家经历了一些不平常的事情、 不平常的经历,我们国家也是有一些不平常的文化积累,这种文化积累应 该说它的主要的方面是好的,也有某些消极的东西。也随着时间、随着历 史,随着人的这种一代一代的传承,把某些不健康的东西传承到现在。可 能会对我们的人、对我们的国家、对我们的政府起某些负面的影响。但是 我觉得我们要能够谅解这些事情。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有这些负面 的东西,我们每个人要谅解,同时我们也要反问自己,我有没有责任?如 果说有责任的话,我应该怎么做?所以说作为一个有感恩思想的人,一切 会积极地向好的方面去看,向好的方面去想,然后尽一切的努力,发扬好 的东西,扬弃那些消极的东西。这样才是我们对待国家、感恩国家的一种 积极的态度。

我们在座的可能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是这里也提到要 感恩三宝,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我们没有信仰是不是要感恩三宝 呢?我想我们从一个文化的角度、从一个思想的角度、从一个历史传承的 角度也应该对三宝有感恩之心。如果说没有三宝的话,我们今天的这一期 一会成就不了。不管我今天讲的这些话对各位有多少参考意义,至少是在 我们的生活当中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这个声音从哪里来?从三宝那里来。 所以我们要感恩三宝。

所以所谓感恩就是要感谢、感恩四个方面:父母、众生、国家、三宝。

包容:四行与不二

那么讲到包容,达摩祖师告诉我们,有四种行。达摩祖师的重要思想

全部包括在一篇五百多字的文章里边,叫《二入四行观》。二入就是理入和 行入,行入就包括四行,所谓: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就 是说我们对待万事万物以这四种行、四种修行的目标来处理。我们生活当 中包容不了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仇敌、冤家对头,包容不了。达摩祖师 告诉我们,要包容。因为我们的冤家,我们的对头,他不是偶然产生的。 也可能不是这一生一世就有这么多的冤家对头,它是从过去生中积累过来。 这一辈子他对我不起,我们是不是可以反省一下,我过去生中也有对不起 他的事情,即使在这一辈子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感情不那么融洽的人, 是不是双方都有责任?也要反思、要反省。反思了以后,多从自我的方面 来检查,消除对对方的某些误解,谅解对方的某些不友善的行为。这就叫 以德报怨。不要去计较。能够做到这样,我们就能包容。

还有随缘行。我们人生有不好的际遇,有时候也有好的环境。有不高 兴的事情,可能人生还是高兴的事情占多数、占主要的。面对这些对我们 有利的事情,比如说长了工资、发了奖金、分了房子、升了官,这都是好 事啊。过去是讲,人生有四件事,虽然是很俗,但是很实际,叫做:“洞房 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人生这四件事,是使人 最高兴的事情。那么我们怎么去面对它?怎么去面对人生最高兴的四件 事?如果你把握不好,好事也可能会变成坏事。是不是有一本小说,叫《儒 林外史》吧?里边一个叫范进的人,一辈子都不中举,考了很多年,最后 终于中了。他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就老在念这个字:“唵!中了,中了,中 了..”最后他高兴得怎么样呢?高兴疯了!因为他没有去正确地面对这 件事情。忧愁过度会对身体、对心态有损害,欢喜过度也同样,也对身体

有损害,对心态有障碍。所以我们要修随缘行。一切都是因缘的成就。我 们只有以感恩的心、包容的心去做就好了。

第三叫无所求行。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要那个目标太现实。目标 太现实了,一个是有压力,没有成功你有压力;再一点呢,你有失落感。 不见得你的所求就能够立竿见影、马上就能成就。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 万事万物并不一定都是随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都是在各种因缘条件的作 用下而成就的。你过分地追求了,最后这件事情不成功,你会有失落感。 我们在座的所有的人,可能都经过高考。我们现在大学生也好,中学生也 好,刚刚考试完毕,每一家的父母也好,每个学生也好,他都有很高的期 望值,期望自己能够考得好。全国有多少人应考我不知道,又能够有多少 人能够考取,这个分数线是多少,它是有规定的。所以不见得每一个去报 考的人都能考上。如果说父母的期望值太高,本人又追求得非常非常执着, 最后名落孙山了,怎么办?也有很多由此引起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有的是 父母有失落感,由父母有失落感对子女有压力,子女他承受不了,造成人 生的种种悲剧。达摩祖师告诉我们,做一切事情无所求。无所求不是叫我 们不去做,要好好去做,但是不要把目标弄得太现实、太具体。太现实、 太具体不好,会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第四,包容要修称法行。这个法是什么呢?法就是真理。称就是顺着 这个真理去做,随顺真理而行。这样我们就能够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得好 上加好;把不应该做的事情,一点也不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顺真理 的事情。顺真理的事,一定是顺善法的事,那些不顺真理的事,一定是不 顺善法的事。不顺真理、不顺善法的事,我们就一丁一点儿也不要去做。

这就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无所不为。

我们能够做到包容,修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就能够 包容一切,和谐自他,理顺生活中、工作中的一切关系。特别是讲到和谐 自他的时候,佛教是讲到一个叫自他不二。你和我,是一体的。佛教讲慈 悲,是讲同体大悲。你和我是一样,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所以叫同体, 自他不二。还讲到呢,叫依正不二,依就是这个山河大地,我们人生存所 依托的环境;正就是我们的生命、身体。依叫依报,正叫正报,生命的主 体是正报,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依报。佛教说这依正是不二的,有什 么样的正报,就有什么样的依报。反过来说,有什么依报,也决定着这个 正报如何。现在我们在说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是把它归纳为叫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处,佛教是叫依正不二。这两个东西,人的主体和它赖以生存的 环境,你不能把它看成是两件事,要看成是一件事。所谓保护环境啊,什 么珍惜生态哪,爱护动物啊,这个都是如何保证我们的生存环境能够有利 于我们人类的生存活动。但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一天一天受到来自生态失衡、 环境破坏、大气污染种种方面的威胁。这些威胁从哪里来?造成这些威胁 我们每个人有没有责任?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哪怕你随地扔一个垃 圾,随地吐一口痰,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这个自他和谐呢,它是包 括人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和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 人与整个天地万物的关系。要能够做到这几个方面都和谐了,我们的包容 的精神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我们的包容的精神就是要做到这几个方面。

分享:四摄法

第三呢就是分享,以分享的心来赢得朋友。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朋友,

但是分享的精神往往不够。我们举一个小例子。因为我们今天在座的都是 成年人多,就不举成年人的例子,举一个小孩的例子。有两种类型的小孩, 一种类型的小孩是家里给了什么东西给他吃,他马上拿出去分给这个小朋 友、那个小朋友,然后呢他有很多朋友,他会有非常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时这里还有父母也有责任,父母说,你这样做好,你这样做好,希望你 在自己吃的时候要分给其他小朋友,特别要照顾那些家庭比较困难、没有 钱买零食的朋友。那么这样,这个学生就会在非常良好的气氛当中成长, 他有分享的精神,他赢得朋友。也还有的小孩,他从小贪心就很重,只要 他拿在手上的东西,你要想从他的手上拽出来,那不可能。你给他的东西, 要让其他的人来分享,也不可能。吃的东西也好,玩具也好,他保护得非 常非常的到位。那么这样的小孩,他往往会很内向,没有多少朋友。因为 大家都不理他,你吃的也不给我吃,玩具也不给我一起玩,谁理你呢?没 有人理他。他的父母可能有时候也助长了他的这种私心。“要好好地玩你的 玩具,不要给别人了,要给别人玩坏了我再不给你买了,你吃的给其他同 学吃了我再不给你买了。”这样从小就养成这个小孩子自私、孤僻、内向的 素质,对他长大成人,学习、工作、成家都非常不利。因为他没有朋友, 他没有办法跟其他的人来交流沟通,没有办法沟通交流,他就很难得到书 本上没有的知识,很难得到从他的父母那里得不到的那些良好的品质、优 良的思想理念。所以说有分享的精神、能够包容的精神,就能够有朋友, 就能够赢得人心。

那么分享有些什么要求呢?佛教有四个专门讲分享的方法,叫做四摄 法。摄在这里是把握的意思,四摄就是四种把握机遇的方法。哪四种方法

呢?叫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有布施心的人,你有朋友;你说话礼 貌,这样的人有朋友;你能够做一切有利于大众事情的人,你有朋友;你 能够跟大家共同完成一些事情的人,你有朋友。反之,你就没有朋友。叫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把握机遇的方法,日本人把它叫做作总经 理的人四项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大家一听布施就想到可能要上级向下级 多送钱,不是那个意思。布施包括四种:财务的布施、知识的布施、无畏 的布施(安全的布施)、再就是同喜的布施。同喜,他有好事,同事之间有 好事,你能够分享他的喜悦,分享他的成就,这个都是布施。总起来说, 就有外布施和内布施。外布施是财物,内布施是法布施、无畏施、同喜施, 这都属于内在的布施。因为它是一种情感的布施,情感的布施有时候比财 物的布施更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在一些工薪阶层,工薪阶层不缺吃、不 缺穿,缺的是人们能够理解他、能够关心他,能够在精神上给他一些力量、 给他一些鼓励。所以说在有些地方,财布施是重要的,在有些地方,法的 布施,法的布施就是知识的布施,无畏的布施和同喜的布施更重要。

还有爱语,爱语就是说一种柔软的语言、和谐的语言、诚实的语言、 诚信的语言,这个都叫爱语,有爱心的话。爱语是佛教固有的名词,不是 我们现在改的,佛教原来就有,就是有爱心的语言。有时候那些做公关的 人,因为他都有语言方面的技巧和修养,其他人办不成的事公关人员一去 就能够把它办成。相反呢,有些不善于公关的人,本来这件事唾手可得, 由于几句话不投机,好事成不了,弄得前功尽弃。那么这个当中关键的是 什么?关键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种谦虚的精神,都要把自己看低一点, 把对方看高一点,诚心诚意地去做,不要虚伪,虚伪了人家一看这人不能

交。你诚心诚意地去做,你谦虚,人家觉得这个人很谦虚,可交,这件事

可以做,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这个很重要。

然后就是利行,利行就是做一切有利于大众的事情。

同事就是当领导的也好、当职员的也好,都在一种平等的地位。我们 既要来分享我们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共同地来承担、担任我们的责任、 应该大家共同付出劳动的某些事情。这样我们就能够把握良好的机遇,使 我们的一切事情在分享当中,赢得人心、赢得朋友、赢得事业的成就。政 治家说,得人心者得天下,那我们做学问的、做生意的、做事业的,也同 样如此。不得人心,事业难成;不得人心,你有学问,卖不出去。这样的 事很多,你研究成果很好,人际关系不好,不得人心,往往你的一辈子的 研究成果就被埋没掉了。因为你的研究成果被埋没掉,不仅是你个人的损 失,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损失。如果说一项研究成果,对我们的国计民生 有帮助,能够把它贡献出来,那是对我们大家都有利的事情。所以说我们 在分享的时候,一定是要想到成就一切事情,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 靠大众的成就。

结缘:四种缘

最后呢是以结缘的心成就善因善果,结缘呢就是叫结四缘,结四种缘: 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所谓缘就是条件,结缘就是创造条件。 结善缘就使我们一切的事情都能避免挫折。在良好的关系当中得到成就、 得到发展。结缘同时它有另外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们在结善因善缘的时候, 同时也就是在避免那些恶因恶缘。我们能够善因善缘结得多,那么善果善 报就成熟得快。我们时时刻刻有善果善报在成熟,那些恶因恶果就推迟成

熟的时间,甚至于它把那个时间因缘错过了,那些可以避免的恶因恶缘就 不能发生作用。我们人在这一辈子能做什么事呢?就只能做一件事。创造 一切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条件、发展的条件,避免那些不利于我们成就、发 展的条件。就只能做这一件事。其他的一切事情我们都无能为力,就只能 做创造条件这件事。所以说我们在以结缘的心来成就事业的这个理念当中, 我们就要以此心此缘来创造善因善果、成就善因善果、创造和成就世间和 出世间的一切大事因缘。今天的交流就到此,谢谢各位!

 

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 在德隆集团中层以上职员集会上的讲演(2005 年2 月6 日于邢台玉泉寺禅堂)丁总、各位朋友:
今天还是正月十四,还没有过元宵节,所以我在此谨向各位致以新春 的祝贺,并通过各位向你们的家人,向德隆集团的全体员工及家属表示新 春的祝贺。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事业成就、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今天这个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各位平常上课、看报告,都是在 灯光明亮的大讲堂,都是坐在比较舒适的座椅上。讲课的人在上面,听课 的人在下面。今天这个环境,是一个禅堂,禅堂是寺院的课堂,是寺院僧 众修学佛法、参禅打坐的地方。禅堂又叫选佛场。在禅堂里不选官,只选 佛。通过参禅打坐,佛祖由此诞生。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堂的历史也有一 千多年了。在禅堂里选出的祖师难以数量估计。今天丁总要选择在玉泉寺 禅堂与德隆集团中层以上职员作一次佛法的分享,很有意义。从选佛的意 义来说,各位都是企业界的精英,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每个人的 生命也会由于这次聚会的因缘得到提升,走向圆满。

丁总给我出了一个题目,希望我与各位讲一点佛法。由我平常都是与 信仰佛教的人作交流,与社会人士作交流的机会不多,我对社会应该说不 是很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许不能够挠到痒处,能够讲到什么程度,尽 我的心。

做人的八字方针:信心、因果、良心、道德

今天讲的题目是《做人与做事》。首先说怎样做人。

在汉字里除了“一”字最简单,再就是“人”字,一撇一捺就是一个“人” 字。一画的“一”有无穷的奥妙,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代表 了宇宙万事万物的起源与归宿。所以孔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人”字两画,也很简单。但是人有精神,有思想,有发明,有创造,这 些从哪里来呢?我们仔细地来思考一下人字的结构,如果说只有一撇,不 成字;只有一捺也不成字。这一撇一捺如果不摆在适当的位置,就不是一 个“人”字,或者是“八”,或者是“入”;必须按照约定俗成的结构来安排这一 字二画,才是一个“人”字。不能多了,不能少了,不能上了,不能下了。不 能是孤立,也不能完全没有规律地摆放这两画。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人生 在世不容易,你要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摆准自己的位置,把握机遇, 否则,人的一生会稀里糊涂地过去了。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不同的时 空中进行的。时间的度把握不好,对事业的成就会有影响,对人生的成就 会有影响;同样,空间的位置把握不好,也会对事业的成就、人生的成就 产生莫大的影响。在把握机遇、找准位置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智 慧,人生和事业的成就就在其中。

佛教中有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佛——阿弥陀佛,几乎我们每个人都会 念这一句佛号,可能在座99%的人都曾经以不同的心态念过这四个字。阿 弥陀佛是梵语,翻译成中文主要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无量光,一个是无量 寿。无量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的本义,表示阿弥陀佛寿命无量、 光明无量。寿命表现为时间,光明表现为空间。觉悟成佛的人,突破了时 间的局限,所以寿命无量;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所以光明无量。人生的不 自由、不自在,往往具体地表现为能力或者财富的不够;但是最使人不能

自由、不能自在的,是由于时空的局限。我们突不破时空的局限,所以不 自由不自在。人生的修养,特别是佛教的修养,就是要打破时空的局限, 获得彻底的觉悟和自由。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短暂的生命和有限的 能量,就能无限地扩充。

我想,不管是信仰佛教的人,还是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想获得时空的 自由自在。此情此理,应该是共同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通过一定的 修养功夫、道德约束、信仰规范和良心养成。所以在做人这件事上,我想 向各位提供八个字: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人如果能够把握这八个 字,能够从这四个方面净化生命、提升生命,我们就有了逐步获得时空无 量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一、信仰

人生不能没有信仰。人生没有信仰了,就好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 做一切事情都没有定盘星,没有内在的符合善法的标准、符合自他利益的 标准。一个人只有选择了正确健康的信仰,人生的道路和方向才能够真正 定位。如果人生的方向不能定位,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就不会很清晰,就 是盲目的。

信仰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佛教说一个人选择 何种信仰,与他过去的善根、慧根有直接关系。慧根深厚的人,他会选择 一个非常究竟的信仰,非常正确健康的信仰,使我们不至于走到信仰的误 区,不至于在信仰问题上、在人生的目标上产生偏差。

二、因果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果的。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就像春天播什

么种子,秋天就有什么样的收获一样。所谓: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生做一切事情,一个最 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明白因果道理。我们有了正确、健康、究竟的信仰, 我们做人做事就一定有非常具体的善恶标准。有了善恶的标准,我们在举 心动念、所作所为当中,就会种善因得善果,尽量避免种恶因。能够不种 恶因,就不会得恶果。

人生的际遇多种多样,有的人做事情一帆风顺,心想事成;有的人做 事情,种种障碍,种种不顺心。人生的种种际遇,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因 果规律在起作用。

有时候,我们会把因果的作用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当然,种什么因得 什么果,确实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只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信仰,在结 果上尽管我们不可选择,但是在种因上我们有主动权。我们不能选择什么 果报,但是可以选择种什么因。我们尽量不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 经过不断地积累,就能够改变人生的际遇。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 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使恶的结果推迟,使好的结果提前。这也不是不 可能的,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主动权。

人生在因果规律面前看起来好像是被动的,实际上作善作恶,仍然是 我们自己的选择。既然自己能选择,过去的事情我们无法挽回,但是可以 多作善事,多种善因,多创造善因善缘,对过去的缺陷、过去的遗憾,还 是可以弥补。

佛教告诉我们,时间分为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生命就在 时间中存在,所以我们的生命也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生活状况

和生存际遇如何,就构成了三世因果。三世可以在一念间,因为每一念都 可以从时间上界定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样,也可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 延展到生命很遥远很遥远的过去以及很遥远很遥远的未来。这就是佛教对 生命的基本看法。

我们个人的生命绝对不是在几十年前偶然发生的现象。佛教认为生命 前前无始、后后无终。既然生命是这样一种现象,那么我们每个人如何在 生命的无尽长河中修养自己和提升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人,一般只承认当生当世的生命现象,所有的宗教都认为 这种观点和生命的现实不符合。因为生命是一种很复杂的精神状态和物质 状态的复合体,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的现象,也不仅仅是纯精神的现象,它 是精神与物质的综合体。

在世间最为珍贵的莫过于生命,最具开发价值的莫过于生命。一切的 财宝没有生命珍贵,一切的权利没有生命重大。面对这一最可珍贵之物, 今天我们有幸获此人身,千万不要等闲空过,应该好好地来修养我们的生 命,使我们的生命不断净化、不断升华,直至获得无量光明和无量寿命。

三、良心

如何保证因果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得到落实?良心是保证。有良 心的人,他一定会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一定 会时时刻刻想到损害他人的同时就是损害自己。

所谓良心是什么呢?良心是非常奥妙的。只要我们有一念恻隐之心、 一念向善之心、一念慈悲之心,一念爱心,就说明是良心在发挥作用。良 心在儒家的思想里说是“天理良心”,它和上天所规定的根本道理是一致的。

上有天理,下有良心。天理就是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良心就是我们 人的良知良能。人有良知良能,所以从古至今,善事的积累、好事的积累、 功德的积累,总是占主要的位置,这就是良心的落实。如果良心偏离了, 良知良能没有得到发挥,那就是人类的劣根性在起作用。所以在我们人类 历史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有许多阴暗面,总有许多丑恶面,这是 我们人类从古到今时时必须面对的事实。

怎样使人类光明的一面占上风,使丑恶阴暗的一面尽量缩小,这就要 靠人类良知良能的养成、要靠良心的落实。从普通老百姓来讲,不知道什 么是因果,也不知道什么是信仰,只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良心。普通老百姓 就是用有没有良心来衡量一个人的是非善恶。由此可见,养成和发扬人性 善良的一面,抑制消除人性丑恶阴暗的一面,就是不断培养人类良知良能 的过程。

四、道德

良心的落实,是在家庭、社会、个人的道德修养中来体现。道德不是 空洞的概念,道德是一种伦理关系、社会关系。两个人以上,才有所谓的 伦理,才有所谓道德。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没有一时一刻是孤立的,每 时每刻都在与不同的社会成员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些 关系,那就要用道德的观念来指导我们每时每刻的言行。

从一个国家来说,她用法律的力量来约束我们老百姓的言行,使每一 个老百姓的言行能够服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人民利益。国家法律以什 么为基础呢?以道德为基础。道德的内容体现在法制建设上,体现在法律 条文上。法治的目的就是要落实人类的道德,法治完善了,德治就在其中。

作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企业、一个工厂、一个寺院,都会根据国家 的法律和该团体自身的要求,制定诸多具体的规章制度,那也是道德建设 的组成部分。

具体讲到佛教的道德,就体现为佛教的清规和戒律。清规戒律缩到最 小的范围,就是五戒。五戒的内容很具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一个人对于自身和他人所做的种种好事坏事,无非是这五 个方面的延伸。

所谓杀生,包括对人的伤害,以及对一切动物的无辜伤害,反此就是 不杀生。不杀生体现为对生命的珍重。彼此都是生命,只是人类暂时处于 主动地位;其它动物,飞禽走兽也具有生命,不过它是处于被动地位。动 物对自我的保护是本能的,只有人类对自身的保护才是一种自觉行为。所 以人类要学会尊重自己,我们在自觉保护自己的同时,应该想到其它生命 很可怜,只能依靠本能来保护自身的安全,我们人类有责任协助其它生命 都能获得安全。这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生命的形态对于每个个体生命来说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在轮回之 中。我们这辈子是人的生命形态,那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做了许多好事, 做了符合人类生命要求的善事,所以才暂时感得人类的生命。如果这一辈 子不懂得珍惜,经常对其它生命造成伤害,下一辈子也许我们这个人的生 命形态就失去了,以其它的生命形态出现在这个世间,原来自己加于其它 生命的伤害届时体现为人类对您的不尊重,使您遭到人类的种种迫害。就 这样,生命轮回在无始无终的彼此互相残害的悲剧中。我们今天知道了这 个道理,能够有所觉悟,就要非常自觉地尊重其它生命的安全和自由,就

像人类尊重自身的安全与自由一样。

佛教所说的五戒,都是从生命的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出发而制定,都 是从为了彼此的生命安全与自由提供方便和条件为出发点而制定的。

比如说不偷盗,是指对他人的财物不要窃取,不要不与而取。生命的 安全、生命的延续靠什么呢?靠物质财富。有物质财富,才有生命的安全 和生命的延续。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 互尊重,别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将其物质财 富据为己有。那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比如说不邪淫。不邪淫就是指除了正当夫妻生活和夫妻关系以外,不 要有婚外关系。遵守不邪淫戒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对他人的人格尊严、 家庭幸福、子女正常成长的一种尊重。如果有了不正当的婚外关系,虽然 也会有一时的某种满足,实际上在自己那种刹那间的满足中,不知道包括 着多少人的痛苦在内。最直接地,就是彼此的家庭关系受到损害、受到破 坏。由此可见,佛教的这些戒律很实在、很实际、很实用。

第四条是不妄语。包括不骂人(恶口),不挑拨是非(两舌),不低级 下流的话(绮语),不说无中生有的话(妄言)。不妄语戒是和谐的、良好 的人际关系的保证。人际关系好与不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我们 的言语。佛教把言语称为口业。由于口德不好,口业不清净,就会有意无 意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与恶化。不妄语这一条戒,对于搞好人际关系, 促进企业和谐、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第五条是不饮酒。本来饮酒这件事国家的法律并未禁止,佛教考虑到 酒能乱性,所以制定了不饮酒戒。因为饮酒过量,就很可能把上面四条戒

都毁犯了。由于酒后神志不清,容易造成对他人生命的伤害,容易导致与 他人的妻子或丈夫发生越轨的行为,或者说一些影响他人关系和谐的话。 所以,不饮酒这条戒,是为了保证杀、盗、淫、妄这四条戒能够守持清净 而制定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四条叫做性戒,意思是它本身的性 质不但佛法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在国法来说也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尽管国家的法律很多,真正归结到几点上,不会超过佛教五戒所指的 这些内容。所以佛教的五戒,是社会道德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人生修养 身心,落实信仰、因果和良心的基本准则。

我们在做人当中,能够按照“信仰、因果、良心、道德”这八个字要求自 己,我们就会有一个幸福、圆满、尊贵的人生;反之,我们人生的种种缺 陷、种种烦恼和痛苦,都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落实这八个字而造成的。

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刚才我们讲了做人的八字方针:信心、因果、良心、道德,下面我想 讲一讲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做人与做事,应该是一体的,不可截然分开。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 是做人,这样我们的人格才是完整的人格,才不是分裂的人格。我们有许 多的问题,有许多的社会缺陷,那就是由于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没有做人, 没有做好人;或者做人的时候没能用心做事,不能将诸多好的理念落实在 生活、工作和事业当中,造成单位、团体或者企业的种种缺陷。

把做人和做事紧密联系起来,在做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人做好 了,事也在其中。由此看来,做人是第一位的。所讲的做事的八字方针, 实际上还是讲的做人,是人格在做事当中的不断升华与圆满。无论是感恩、

包容、分享还是结缘,都是要人去落实。人在做事中以何种理念、何种心 态从事每项具体工作,至关重要。

做事的八字方针是做人的八字方针,做人的八字方针也是做事的八字 方针,虽然侧重各有不同,本质都是要求人格修养的完善与圆满。人格圆 满的极致,用儒家的话来说,是成圣成贤。所谓圣贤,无非是人格修养达 到了纯善无恶的境界。用佛家的观点来说,人格修养圆满了,那就是成佛 作祖。佛祖无非是人格最超越、最圆满的觉悟者。

一、感恩

人生在世,接受了来自国家、来自社会、来自师长、来自父母的种种 恩惠,如果我们把生命存在的各种关系都排除掉,我们的个体生命在哪里 呢?我们的个体生命能否存在呢?可以说,离开种种因缘条件,我们个体 的生命连一秒钟都不能存在。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恩,就是我们时时刻刻要 对自身以外的种种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抱有一种良好的心态, 感激的心态。因为人们彼此为对方的存在提供了条件,提供了服务,提供 了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有感恩对方、感激对方的心态和行为,我们的家 庭就能够和睦,我们的社会就能够团结,我们的企业就能够和谐、能够兴 旺发达,我们的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

社会有种种不圆满,有种种缺陷,这些缺陷来自何处呢?就其根本原 因,都是在不断突出自我意识,不断扩大自我权威,企图使个体生命意识 成为生活的主导、社会的主导、人际关系的主导,不顾他人的利益,不顾 他人的尊严,不顾他人的存在,造成种种矛盾。盲目扩大自我意识是一切 关系恶化、社会不稳定、国家不祥和、世界不和平的根本原因。

扩大自我意识的行为有的是本能的,有的是自觉的。有些人并不晓得 什么叫扩大自我意识,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如果用一个学术化的名词来定 位,那也是由自我意识不断扩张而产生不和谐的言论和行为。在有些社会 团体和社会成员里面,扩张自我意识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不是自发性的, 他的一切言行,都是为了扩张自我意识。在其扩张自我意识的背后,有一 个个体利益高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自我利益高于他人利 益的思想观念作为出发点。一个思想、一个主义,都是以某种利益为出发 点的。

当然,人生不能没有利益。应该怎么来定位利益,怎么取得和保护利 益?应该是在合情合理的环境中,使自他利益都受到尊重和保护。这样, 人类才有和谐的生存环境。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是不断扩充自我利益,必然 会产生利益冲突。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感恩,团体中的每一个人 都知道感恩,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感恩,在相互感恩中,彼此的利益 就能够得到合理合法的保护。

感恩的思想,既是社会责任的落实和体现,也是人生在世的应有之义。 为什么呢?不管是穷人还富人,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官权贵,都不是孤 立的存在,都是在众人的相互作用、相互成就下,才有个人的地位、个人 的财富、个人的官位。当官的没有群众,他就是光杆司令,管谁呢?他的 权威在何处发挥呢?当老板的没有群众,老板从哪里来,财富从哪里来? 财富是你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老百姓不能没 有当官的。当官的必然是少数人,要具备当官的能力才干、道德文章,不 是每个人都有这种可能。我们员工不能没有老板,没有老板企业做不起来,

没有老板运用他的智慧发展生产、出谋划策、占领市场、利用资源,我们 一般人没有这个条件,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老百姓、普通的人,要感恩为 我们服务的长官,要感恩为我们提供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老板。彼此相 互感恩,知道员工没有老板不行,老百姓没有当官的不行;老板知道没有 员工企业发展不起来,当官的知道没有老百姓的积极支持,施政方针无法 落实,一切工作无人配合。只有相互感恩,一切事情才能顺理成章,和谐 发展。

有感恩的思想,才会知道我们有社会责任。因为感恩的面很宽广,除 了自己以外,所有的生命存在,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感恩的对象。我们要 永远的感恩、无尽的感恩;我们要积极工作,努力创造财富,为自身生活 条件的改善、为所有人的生活环境的改善,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生命 的意义所在。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恩,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社会义务 的落实。

佛教认为感恩最主要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感恩父母、感恩所有的人、 感恩国家、感恩三宝。

感恩所有的人,佛教是说感恩众生,感恩所有的生命个体。没有所有 的生命个体,也就没有我们自己。一只蚂蚁、一只蚊虫、一只蟑螂、一只 老鼠,看起来这些生命的存在,对于我们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无关重要, 而实际上,生命是纵横交错的锁链,生命的链条无论缺少哪一个环节,整 个链条都受到破坏。一只蚂蚁没有了似乎可以忽略不计,所有的蚂蚁没有 了就不行;一只老鼠没有了可以,所有的老鼠都没有了不可以。生命需要 平衡,需要和谐,对于所有的生命,我们都应该承认它存在的价值,承认

它对我们人类乃至个人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所以我们要感恩一切众生。

感恩国家。没有国家的强大,没有包括法院、军队、警察、政府等在 内的国家机器对我们的保护,我们就没有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我们之 所以还能够平安地生活与工作,就是由于国家机器时时刻刻在起作用,时 时刻刻在保护着我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我们老百姓,时时刻刻要对国 家抱有一种感恩之心。

最后我们还要感恩三宝。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感恩三宝的意 思什么呢?佛陀是一位觉者,他为我们人类做出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 榜样,成为我们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表率,使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了真实 的目标,所以我们要感恩佛陀。我们要感恩法。法就是真理,人类没有真 理,就等于没有光明。真理就是智慧,人类没有智慧,就会迷失方向。我 们要感恩僧宝。僧宝是包括我们所说的菩萨、罗汉在内的佛教僧团。我们 要感恩所有称为僧宝的菩萨、罗汉,他们为我们人类的究竟觉悟做出了榜 样,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达成究竟的觉悟。

所谓感恩三宝,就是要从人类最高的表率出发,从人类最高的智慧出 发,从人类最友好、最靠得住的朋友出发,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三宝属于信仰的范畴;感恩国家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感恩众 生是对生命相依共存关系的认同与尊重;感恩父母就是要感恩父母的辛勤 养育与呵护。这四个方面的感恩,包括了我们个体生命对所有生命环境所 抱有的友好、尊重和包容的态度。能够做到这样,就是我们人生道德的落 实,社会责任的落实。

二、包容

我们做人最朴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当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 音、不同的利益要求。我们采取什么态度?是包容还是排斥?要求得各种 意见的完全统一,不但是在家庭不中桶,在社会不可能,在企业不可能, 在国家也不可能。只要这些意见、想法、做法不致于影响一个团体的相对 稳定,并且保持向前发展的趋势,这些不同的意见,只有相互地尊重和包 容,才是最好的处理办法。求其在同,存其小异,就能够和谐和平地共处。

对于各种不同的意见,都要想到,任何一个团体,都是在一定的条件 下生存发展的,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约束自己,不要使自己的行为和主张损 害了团体、家庭或者企业的发展。每个人都自觉地约束自己,就会为企业 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的和睦共处,创造最好有利的条件。

所谓包容,一方面是指我们以什么心态对待不同的意见和利益;一方 面是指我们如何使自己的心态、思想、主张、利益与生存的具体环境保持 大体上的一致,不要使我们所处团体的发展和前进受到妨碍。能够这样, 变能够真正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使我们包容的理念,在相互地体谅与尊 重下得到落实。

三、分享

我们有了成就,是独享还是分享?我们有了荣誉,是独享还是分享? 一切的成就,都是都大众的成就。我有四句话:“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 众成就,大众分享。”我提出的这“四大方针”,被海南航空公司借用,成为 他们企业文化的理念。这四句话,我本来是把它作为寺院管理的运作理念 而提出的。作为一个寺院,应该怎样对待来到寺院的每一个人、怎样对待

住在寺院的每一个人、怎样对待我们在工作上暂时取得的一点点成就?有 感于此,我提出此“四大方针”。

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一切都是大众的作用、 大众的努力,有了大众的辛勤参与,才能获得一定的财富、一定的荣誉、 一定的成就。一定要把这些成就和荣誉从精神到物质都归功于大众,与大 众分享,这才是一个做大事业的人,应有的心态。这才是我们从事管理工 作的人应有的心态。

如果把所有的成就和荣誉都归为自己,把挫折和失误都归咎于大众, 这个企业就会失去凝聚力,就会失去清和力。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寺院 同样如此,小到一个家庭还是这样。所以要有分享的心态。

四、结缘

结缘就有缘。我们今天此一会,就是结缘而来。先是与德隆集团的老 总结了缘,今天又与七八十位德隆的中层骨干结缘,这个因缘不可思议。

所谓结缘,就要是排除可能造成失误的因素,培养调动有利于事业发 展的积极因素。总而言之,结缘就是不断地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排除不利 条件。

从我们佛教徒的角度来说,我常说结四缘: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 结佛缘。对于我们普通人士来说,结人缘、结善缘非常重要。有人缘有善 缘,我们事业的成就就有条件。如果再加上法缘,就是与智慧结缘;佛缘 就是觉者、圣者结缘。那不但事业会成就,我们的人格也会圆满。结缘有 缘,不结缘就缺缘。一切万法因缘所生,缘聚则生,聚散则灭。结缘非常 重要。

我也曾经用四句话来总结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理念。就是:以 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 的心成就事业。

面对世界,就是要面对天地万物。怎么样来面对天地万物?以感恩的 心,不要以索取的心。以感恩的心来面对,一切都在其中。以索取的心来 面对,得到那一点点之后,什么也就没有了。你想仅仅只是索取,仅此一 次而已。

事业是怎么成就起来的?就是在不断地结人缘、结善缘当中成就的。 就是在不断创造有利因素,不断排除消极因素当中成就的。

今天能够有此机会与德隆集团的各位结缘,我感到很高兴。上面讲到 的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希望提供给各位一个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