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法师:虚云和尚行业记 纪念虚云和尚圆寂三十周年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虚云和尚名满天下,望重宗门,海内外谈禅者莫不仰为泰斗。他一生寻师访道,参禅见性;复兴名蓝古刹,倡导农禅道风;弘扬佛法,利济群生,悲深愿大,心坚行苦,孜孜矻矻,至老不移,深受佛教徒及社会人士的尊仰与钦敬。

笔者不敏,障深慧浅,闻道于童年,遇师于晚景。忆自1951年春于云门依止纳具,至1959年老人于云居茅蓬示寂,春秋十易,或亲 炙教益于麈拂棒喝之下,或随侍巾瓶于燕山楚水之间,期许有加,道业未成。对于老人言教事迹,向所留心。1962年秋,曾有《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之辑。兹不揣陋劣,述其行业,冀发幽光于万一,昭信史于千龄。

虚云和尚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晚年自号虚云、幻游,祖籍湖南湘乡县,俗姓萧,父玉堂,生母颜氏,庶母王氏。因其父在福建做官,所以虚云和尚出生在福建泉州。他出生后不久,其生母颜氏夫人即去逝,乃由庶母王氏夫人抚育。13岁时随父回湖南湘乡。自幼不喜荤腥,见三宝物即生欢喜心,喜读佛书。17岁时即萌出家之念,乃与堂弟一起出走南岳,行至半途,被家人截回。父母为了打消他想出家的念头,强其离湘至闽,并命与田、谭二氏成婚。虽如此,同居而无染,处浊而不缁,出尘之志益坚。19岁时,又潜往福州鼓山涌泉寺从常开法师披剃出家。次年,依妙莲(1844-1907)和尚受具足戒。

中国佛教丛林晚近以来,按其住持人选产生的方式而分为传贤、传法、子孙三种类型,鼓山即为传法丛林,且临济、曹洞二宗并传,虚老受戒后,颇受妙莲和尚器重,遂于光绪十八年(1892)受临济衣钵于妙莲和尚,为临济宗四十三世;受曹洞衣钵于耀成和尚,为曹洞宗四十七世。笔者曾亲见虚老接法时法卷二件,虚老接法的年代即根据法卷的记载。

虚老在青年时期,志笃行坚,苦心向道。他虽然出生在富贵家庭,出家后一切放下,苦节自励。在鼓山隐居岩洞多年,冬夏一衲,并且常以野菜充饥。

虚老24岁时,其父亲玉堂公在湖南湘乡病逝,庶母王氏遂领田、谭二氏于湘乡观音山削发为尼。庶母王氏法名妙净,田氏法名真洁,谭氏法名清节。虚老知此消息,悲喜交集。悲者父亡而未尽孝,喜者一家归佛,共结菩提胜因,可免后顾之忧。从此虚老即离岩洞、回涌泉寺服劳事众,曾任水头(丛林专司担水之职)、园头(专司种菜)、行堂(食堂服务)等苦行职事,前后四年,手胼足胝,不以为劳。

27岁离鼓山,先后在浙江天台山、普陀山、天童寺、阿育王寺、 杭州三天竺、常州天宁寺、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等名山大刹,从融镜、敏曦、天朗、观心、大定、朗辉诸老宿研习经教,参究禅宗。为报父母养育之恩,虚老曾三步一拜从普陀山一直拜到山西五台山,历时三年,才圆满成就这深心大愿。途中风霜雨雪,疾病饥寒,行人之所难行,忍人之所难忍,艰苦备尝,道业日隆。此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至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礼佛迹。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礼安徽九华山,再至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此次禅七由赤山法忍和尚主七,一连十二个禅七,共计八十余天。虚老在此期间。精进勇猛,以悟为期。进堂二十余天后,工夫落堂(定境现前,妄念顿息),昼夜如一,行动如飞。某日夜晚放养息香时,忽睁眼见大光亮,如同白昼,见河中行船,上下远近皆悉了然。自知是参禅工夫纯熟的境界,置之不理。至第八七的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师倒开水冲到手上,茶杯落地,一声破碎,使疑根顿断,如从梦醒,悟透禅关,因述二偈以记悟境: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与戒尘(1871-1948)法师结为同参(见戒尘撰《关中寐语》),有联袂偈一首:“孤身游世兄弟无,暗悲独自向外驰;(虚云句)禅兄若欲有此念,相结莲友睹吾师”(戒尘句)。自后数十年两人在弘法事业上相互扶持,情同手足,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人同时离终南山,朝峨眉山后至鸡足山。虚老在昆明江南会馆闭关,戒尘为护关。三年出关,再至鸡足山,大觉寺道成长老请虚老主持钵盂庵,改建十方丛林,由戒尘襄理寺务,自往南洋等地募缘建寺。至宣统元年(1909)自北京请得《龙藏》全部回鸡足山,敕改钵盂庵为护国祝圣寺。

宣统元年(1909)虚老庶母王氏(出家后法名妙净)在湖南观音山留偈西逝,享年60余岁,出家16年,民国壬戌(1922)陈荣昌撰《妙净尼留偈记》志其事,虚老为之树碑于云南昆明华亭寺,至今犹存。

宣统三年(1911)革命军兴,清政权被推翻,革故鼎新,民国肇建。时李根源任云南省革命军协统。李素恶诸方僧徒不守戒律,率兵进驻鸡足山悉檀寺,毁金顶鸡足天王铜像及佛殿,并指名要捕虚老问罪。虚老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直诣军门,同李根源往复论辩,终使李氏开颜致敬,停止毁寺逐僧之举。自后李氏皈依佛教,数十年护持法门,老而弥笃。当时佛教界有中华佛教总会之筹,虚老由滇至沪,参与其事。后为保护庙产事,又偕寄禅和尚同至北京。事未息而寄禅和尚在法源寺示寂,遂又扶柩至沪,旋回滇成立佛教会滇省分会。1918年自南洋迎请玉佛回祝圣寺供养。其后常至昆明等地讲经说法,主持水陆道场,深得云南督军唐继尧等人的归信,法缘之盛 ,同世罕匹。至1920年,祝圣寺兴建工程大体告竣,应滇督唐继尧之请,移锡昆明华亭寺,重兴古刹,改名云栖寺。后掘地基而得“云栖”残碑,无心合古,亦宿 缘也。住华亭寺期间,众弟子曾为虚老六十寿辰举行隆重庆典,至今寺内尚存当时门弟子奉献之寿屏多幅。虚老在此十载辛苦,百废俱兴。1929年应福建省主席杨幼京之请。回鼓山任住持。讲经传戒,整顿寺规,创办戒律学院 ,恢复禅堂规则,修建颓废殿宇,整理经版文物,除旧布新,艰苦备尝。

1934年,应广东诸护法及李汉魂将军之请,虚老移锡曹溪,主持重兴六祖道场南华寺。1936年,林森、蒋介石、居正等巡礼南华,并各捐俸助修殿堂。当时日军侵华,国难当头,全国处于抗战救亡紧急关头,虚老提议全寺大众每日礼忏二小时,为我前线官兵祈福消灾;全体大众减省晚食,节积余粮,献助国家赈济灾民。1940年,广州沦陷。1941年,曲江县严重缺粮,饥民甚众,虚老乃将诸方善信供养的果资20多万元,悉数交与粤省政府以为赈济灾民之用。1942年于南华寺东建无尽庵,以为比丘尼道场。这年冬天,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派屈映光等到粤,请虚老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11月6日由南华寺启程,至1943年1月26日法会圆满 ,历时三个多月。法会在慈云寺、华岩寺同时举行。期间,名公巨卿赠给虚老的名贵古玩及字画等,共五大箱,于归途中分赠各地寺庙,自己不留一物。侍者问之,虚老以“徒费保存,徒乱人意”为答。所收果资,亦命侍者一一登记,移作南华寺修建海会塔之用。

1943年冬,南华寺修建事毕,因知粤北乳源县云门山大觉寺 为云门宗之源地,遂辞别曹溪,开法云门;并撰《重兴曹溪南华寺记》一文,详叙重兴南华寺的因缘,以十事述其经过。自谓“十载经营,综理次第,心力交瘁,始具规模。”总计新建殿堂房舍等二百四十三楹,新塑大小佛像六百九十尊。重楼宝阁,备极庄严,使曹溪法乳重洒人寰,六祖禅灯再耀南天。

虚老初抵云门,残屋颓垣,沦于榛莽,惟祖殿尚存,亦岌岌危楼,随时有坍塌的危险。1945年春夏间,粤北沦陷,避兵难者多来云门,口 粮不足,以木薯代餐,大众同甘共苦,依止参禅。是年9月8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至此河山光复,万民同庆。1946年秋,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寺院诵经追荐我 阵亡将士,虚老应请往广州主持水陆法事,设坛于六榕寺,随喜者前后十余万人,极一时之盛。

1948年五月二十一日,与虚老结为禅侣之戒尘法师在滇圆寂,世寿七十一,僧腊五十三(见昆明文人孙佛海撰《戒尘法师传》载《虚云和尚年谱》民国三十七年条下)。同年冬,有美国詹宁士女士来华依止虚老习禅,执弟子礼,赐法名宽弘。虚老乃于南华祖庭结禅七以接引之。虚老于禅七中每晚开示禅宗要义,由香港颜世亮居士(后出家,即忍慧法师)任翻译。禅七结束,复随虚老赴云门礼祖,住半月乃去。此事乃经中美外交当局协商经办,故极郑重。詹宁士原为天主教徒,研究神学二十年,后接触佛法,乃往印度闭关四年,于禅有所得。万里来华,求师印证。故詹氏来华习禅,实开中美佛教文化交流之先河,是不容忽视的一件往事。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云门修建事宜基本完成。虚老自1943年由曹溪来云门,决心重兴大觉禅寺,复振云门宗风,如是昼夜辛勤,宏规硕划,巨细亲躬,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大兴土木,广造梵宇,历时九年,重建殿堂楼阁共一百八十楹,新塑大小圣像亦八十余尊,宝相庄严,梵刹清净,士庶瞻依,衲子云来。

1951年春,云门拟于春期传戒,各地闻讯前来求戒者颇众。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产生怀凝,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地方当局乃于夏历二月二十四日派出百余人,于午斋时抵寺,将寺团团包围,寺之左右及后山高地,均架起机枪,对准寺内,如临大敌,气氛极为紧张。当时全寺僧人百余人正在斋堂用斋,均不许离座。为搜寻军械电台,所有殿堂房舍均经详细搜查,一无所获,对于诸执事僧稍有可疑的人员,均次第叫出问话。至掌灯时分始离去。此即海内外一时甚传的“辛卯云门事变“的开始。直至夏历五月二十三日,京穗调查组至寺,一场镇反扩大化事件始告平息。这场历时三个月的“云门事变”,前后被拘禁僧人二十六人。

在“事变”中,由于地方当局对云门寺作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因而认为虚老及全寺绝大多数僧人都是他们眼中的“反革命”,以至对在当时最受崇敬的虚云老和尚也施以无礼的手段,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在这期间,全寺僧众百余人集中禁闭于禅堂者十八日,饮食睡眠均在其中,大小便有军警看守,使清净佛地变成了恐怖的监狱。

笔者于1951年夏历二月初由武昌三佛寺赴云门受戒,至未旬日,即遭此“事变”,三个月中亦备历艰危。“事变”平息后,于夏历六月下旬,虚老抱病为远道前来求戒者授三坛大戒。此为云门复兴后第一次传戒,虽然受戒者人数不多,由于天气酷热,戒期时间也不长,但风息波平,人心安定,与会者深怀希有之心、难遭之想,实非平时传戒法会所能匹。

1952年,虚老应京汉诸弟子邀,于阳历4月27日离开云门,由佛源、法云等随侍北上,至武昌,住三佛寺,因沿途劳顿,遂卧病月余。寺主大鑫和尚(系笔者剃度师之师祖,1961年寂)为照料一切,殷勤备至。时陈铭枢居士在汉,亦往返操劳,护持照应,颇为周到。至阳历9月 17日到达北京。初驻锡广化寺,旋迁广济寺。其时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京召开,圆瑛法师、赵朴初居士代表我国佛教徒出席和会。故圆老亦于9月23日抵京。9月25日上午,北京佛教界在广济寺举行盛大欢迎会,欢迎两位老人晋京弘法。9月26日至10月2日,北京市佛教界为拥护亚太和会在京召开,在广济寺举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恭请虚老主坛,圆瑛法师、巨赞法师为副主坛。10月1日国庆节,虚老代表全国佛教徒接受锡兰(今斯里兰卡)出席和会代表团团长达马拉塔纳法师所献佛舍利、贝叶经和菩提树等三件珍贵礼物。10月15日,虚老在北京代表中国佛教徒向出席亚太地区和平会议的锡兰、缅甸、泰国、越南等国佛教代表赠送礼品。11月5日,虚老在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并被推举为首席发起人。

虚老此次在京期间,适逢李济深及夫人周月卿七旬双寿,老人以无量寿佛铜像一尊及诗为贺。诗云:

蟠根仙李郁苍苍,斡运欣开日月光。

已建神功万世远,更扶元代与年长。

清修白业偕贤助,雅咏黄花晚节香。

我愧草鞋钱空费,来依佛寿颂无量。

是年冬,上海佛教界发起举办祝愿世界和平法会,虚老应请主法,于12月11日由京抵沪,法会自农历十月二十六日开始,历时四十九天,至农历十二月十四日圆满。虚老在武昌三佛寺卧病期间,笔者亦由云门返三佛寺侍奉汤药。虚老病愈晋京,幸得随侍巾瓶,躬逢其盛,并以此因缘,朝礼五台山及大同云冈诸胜迹,至年底始奉命与法云兄一同返粤。

1953年农历正月,上海玉佛寺举办禅七法会二周,请虚老主法。二周中,每天入堂讲开示,由月耀、佛源等记录整理,编成《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出版流通。又应苏杭两地佛教界之请,莅临主法开示,并发起重建虎丘绍隆禅师塔,重刻宋代徐林所撰《临济正传虎丘绍隆禅师碑》文(笔者1984年冬访虎丘,得知绍隆祖塔又毁于十年“文革”之灾)。事毕仍回上海。旋接北京电催赴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大会于阳历5月30日开幕,6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虚老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会议期间,虚老就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发表感想。他说:

此次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是开国后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也可说是我国自有佛教以来第一件大事;因为这是我国各地区、各宗派、各民族佛教徒的大团结;若不是在毛主席和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之下是不可能办到的。当然,不是说开了这个会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至少藉此机会我们可以作种种努力,扫除以往的障碍,矫正以往的缺失,建立将来开展佛教的基础。我想藉此时机把一些希望写出来。

一、加强团结和学习,发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尽人民的责任。佛法本来是积极的、前进的,不是落后的、庸俗的。 我们在这革命的新时代,应该拿出大无畏的精神,努力学习,补充各项知识技能,配合时代和政策,以便分担各项工作任务,与大众一同向社会主义社会前进。

二、清除外道(笔者谨按:指反动会道门)迷信,恪守戒律清规,以增大众的信仰。

三、阐发各宗精义,以明佛法真相,藏传密乘及南传小乘均应兼收并蓄。

四、在现有经济基础上自力更生,以维佛门根本。

会议结束后,虚老前往山西大同参礼云冈石窟后离京,经武汉赴江西庐山养病,暂憩大林寺。时云居山有数禅人至大林寺参礼虚老,言及云居胜概,惜殿堂毁于日军侵略炮火,明代铜铸毗卢佛像坐于荒烟蔓草之中。虚老得知此状,恻然伤之,遂发愿重兴云居祖庭。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陪送下,虚老率二三弟子前往云居,结茅而居,以图复兴。是年虚老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各地僧人闻虚老驻锡云居,纷纷前往依止,不到一年,座下集百余人。虚老遂商诸护法,一面组织僧众实行农禅生活,开荒种地,植树造林,一面筹集资金,修复殿堂,以安僧众。所有僧众亦分为修建与农垦二部,众皆尽心竭力,踊跃从事。1954年夏,即新建法堂一座,楼上藏经,楼下安禅;新垦农田六十亩,嘉禾满垅,衲僧满堂,耕田博饭,俨然百丈家风。

1955年8月16日至31日,中国佛教协会在京召开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虚老写成《云居管见》一文(见《现代佛学》1955年第9期),“以极其愉快的心情,期待这次会议通过成立中国佛学院的决议”。他在文中说:“佛学院一成立 ,就可根据这次会议所通过的决议,精研教理,努力修持,以造就弘法人材。”虚老在这篇文章中对新中国的佛弟子应如何适应时代的问题谈了他自己的观点。他说;“我认为佛弟子的日常生活、衣食住等有可以权变的;惟三学思想,即戒定慧等理论,不能改动。中国千余年来佛弟子衣食住等制度久与印度大不相同,既然时间、地点,条件都变了,则佛教中的若干生活习惯,自也应因时制宜。谈到教义,则‘佛佛道齐,宛尔东西,释迦弥勒,如印印泥'。是以,‘同行不妨同人,同见必须同佛。'”

是年冬,虚老拟为山中未受具足戒者传授三坛大戒,不期全国各地闻风而至者达数百人,不仅食宿无着,而且照管亦甚困难。又以当时全国正开展“肃反”运动,地方当局为维护山中清净,保证修建工程顺利进行,遂协助虚老劝说外地来历不明者下山。为不使来者失望,虚老根据《梵网经》“自誓受戒”的规定,权开方便,为来者开示十戒、具足戒及菩萨三聚净戒精神,劝令各归本处,依照山中戒期,于佛前自誓受戒。山中仅留百人,如法入坛。

笔者何幸,于1954年、1955年两度登山领棒,亲见诸方衲子瓶钵遥临,打地抛砖,重建梵刹;烟簔雨笠,开耕南亩。青畴绿亩,绕禅舍于烟霞;宝殿金身,树法幢于云端。更有幸者,虚老中兴云居首次传戒,即得躬逢胜会,并受命司第三引礼之职。承老人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得以不辱师命,勉效微劳。

1956年,老人继续督众兴工,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及钟鼓楼。云居各殿堂布局,多仿照南华、云门殿堂图式,仅依地形之不同而稍有变化。山中衲子近二百人,开水田180余亩,旱地70余亩,收稻谷4万多斤,杂粮2万多斤,粮食自给有余。

1957年,有山阴吴宽性居士发起修路浚湖。自张公渡上山至寺,计18华里,均拓宽至6市尺,以便往来行人;修浚寺前明月湖,培植天然风景,使水光山色,相映成趣。

1958年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及“反右派斗争”在全国佛教界普遍展开,云居山大众亦在受教育之列。5月30日,老人书《云居山学习会示众》(“大字报”)五言偈一首以告大众,全文48句,是一篇很宝贵的历史资料。在此席卷全国的政治激流中,出现指向老人之“大字报”或“意见书”,乃意料中事。老人《示众偈》末后两句说:“荷蒙赐良诲,感谢爱我厚”,多少道出了虚老当时极度忧伤的心境。

1959年,云居修建工程基本竣工。以清康熙时所修《云居山志》寄港重印,附录《重建云居山真如寺事略》,纪述中兴云居因缘及过程。老人自感老病交加,恐来日无多,对众每作嘱托语。10月13日(农历九月十二)圆寂于云居茅蓬。18日封龛,19日茶毗,21日奉安骨灰于云居山海会塔中。中国佛协副会长巨赞法师等专程赴云居山吊唁,首都佛教界于10月17日在广济寺举行追悼会。

虚老圆寂的消息公开后,海内外佛教界同声震悼。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佛教徒均隆重举行虚云老和尚涅槃法会。新加坡、美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华人佛教界均举行法会,以寄哀思。各地佛教知名人士多撰文表彰虚老一生之道德建树。兹略举数例,以见其概。

谈虚法师说:大师之行履,具见于《年谱》,综其一生,志大气刚,悲深行苦。兴建梵刹数十处,度生无量,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为法忘躯,九死一生。……其建树、道德、年齿、悟证之伟大高深,为近千年来所罕见。

印顺法师说:在禅风扫地的现代,使我们还多少想到一点,也许就是幸有云长老一人。他的深入禅慧,姑且勿论,他的清苦淡泊,百年如一日,他总是一笠、一拂、一铲、一背架,一衲随身,进山如此,退院也还如此,一切为了常住,不图自己,这是出家人的本色。但是在近代,尤其是位居领导的大德们,就很少这样了。长老到处修复废圮的古刹,领导大 众搬砖担土,坐香参究,二时课诵,半月布萨,保存了古代禅门的风规。尤其是随缘修复,又随缘付记,毫没有居功归己的私意。

南亭法师说:人们往住爱以“泰山其颓,哲人其萎”来悼念死者,假如要使这四个字用得恰如其分的话。那么,民国以来惟有虚云老和尚当之而无愧。

觉光法师说:世人论虚老和尚,多从其大处远处观之,我则异是。夫佛家要旨,以慈悲为第一。慈能舍已救人,悲能拔苦与乐,……僧律中有六和敬之说,……亦即含有慈悲之意,实为我僧伽辈应守行之规律也。然而实和者少,怠和者多;普和者少,偏敬者多。云公则以此人多未注重之律仪而以能一一实践行之。观师每至香港讲经说法,有专参拜谒之真实善信,四众弟子,无论阶级,无论贵贱,凡知其莲宫之外、兰若之名、青园之所、林下之栖,舟车能至者,无不躬自复步访问,不敢有违,以表和心,不敢有慢,以表敬心。盖礼重往来,亦即和敬之意。故港中四众对于老和尚印象之深,感情之厚,法缘之广,实有由焉。

陈樱宁先生说:虚公发愿宏法,历年以来,屡兴古刹,如大理鸡山祝圣寺、昆明西山云栖寺、曹溪南华寺、乳源云门寺、皆除旧布新,宗风丕振。当其事业未成,则竭蹶以赴,而不畏辛劳。及至功德圆满,则去往他山,而绝少贪恋。其募缘修建,纯从护持佛法着想,并未尝 一顾其私。较彼庙产独占,子孙相传,为世诟病者,贤愚盖有别矣。老子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殆亦类是乎……!《易经》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乃儒教之美德。佛教力戒贡高骄慢,亦同此义。虚公以如此年龄,在云门时尚不辞劳瘁,随众出坡。诸方锡杖所临,亦不肯俨然受人恭敬礼拜。处世接物,一律平等,慈颜温语,满座腾欢,而日用四威仪中仍不失其严肃。奉养色身,素极俭约,一切与大众共之。凡此各节,皆难能可贵者。

晓云法师说:虚云和尚一生奇迹,所谓“坐历五帝四朝”和“受尽九磨十难”。他的生活多么丰富,他的人生全部牺牲。唯其丰富,才有价值牺牲,唯能牺牲,才不负其价值贡献。否则贫乏之人,不能谈牺牲或贡献也。……佛教徒处此凌乱错杂之际,须具高瞻远眺之襟怀,以求适应今后发展佛教之设施。《宝箧经》云:“善教善导,随宜之法,是名佛法。”在二十世纪末叶之今天,佛教徒应该效法虚云和尚苦行和牺牲,抱定对己对人,善教善导的宗旨。

詹励吾居士说:老人一生行履,总括起来,可说是没有哪一种苦他不能受,没有哪一种俗他不能除,没有哪一种物他不能舍,没有哪一种众生他不能教。他是真心无相如虚空,而一任群相之发挥,但群相也损伤他不得。

综观虚老一生的业绩,可谓功追往圣,德迈时贤。举其荦荦大端者可以概括为八点:一曰建寺安僧,二曰振兴禅宗,三曰提倡戒律,四曰兴学育僧,五曰农禅并重,六曰重视史文,七曰爱国爱教,八曰福利社会。他生平百城云水,万里烟霞,中兴六大丛林,维护僧伽命脉,在在处处都体现了慈悲救世、度生不倦的大无畏精神。虚老虽是禅宗大德,平生亦以振兴禅宗为已任,但他的思想并不偏狭,宗、教并重、禅、净并重,解、行并重,内(学)、外(学)并重,是其思想的特点。说到虚老内学与外学并重,有一篇纪念文章里说:虚云和尚对“传戒、讲经,做水陆、做法会”样样都拿手,对于“建筑、垦殖”也样样在行。虚老修庙从规划设计到具体施工,都是他亲自主持和督导,从不烦劳他人。对于农事上开垦种植诸项,更是因地制宜胸有成竹。虚老为人志刚志大,心坚行苦,平易近人,大公无私。他的高风亮节,光耀照人,堪称千秋典范,百代楷模。

虚云和尚的著作,在“云门事件”中佚失殆尽。弟子平日记录的只言片语,经佛源等整理成编,由香港岑学吕居士辑成《虚云和尚法汇》在港出版流通。其生平事迹,亦由岑氏订为《虚云和尚年谱》在港台等地出版流通。1962年,老人圆寂三周年之际,笔者亦有《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之辑印。

在纪念老人圆寂三十年之际,适值临济宗祖庭——河北正定临济寺法乳堂落成,特将禅宗、临济宗传法世系刻碑嵌于堂之两壁,使佛祖源流一目了然。虚老为监济宗第四十三代祖,其名亦列入临济宗源流,用志法流永续,灯传无尽。

虚老示寂荼毗后,其灵骨舍利为云居山大众珍藏供养。香港众弟子首先在芙蓉山创虚云和尚纪念堂,建舍利塔,以彰老人遗德。1980年以后,江西云居山、云南昆明云栖寺、广东乳源云门寺等地均先后建塔供养老人舍利。曹溪南华寺将在今年动工建塔,云居山真如寺正在修建规模宏敞的虚云和尚纪念堂

 

虚云老和尚的禅风

今天给各位介绍虚云老和尚及其禅风。虚云老和尚的前生是憨山大师,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虚云老和尚自己的话里得到证实。老和尚在南华寺任住持时,晋院的那一天到各个殿堂拈香礼拜说法。老和尚在憨山大师肉身像前拈香礼拜的时候,他的法语是这样说的:

今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换了形。

佛法兴衰听时节,入林入草不曾停。

憨山大师的法号是德清,虚云老和尚的法号也是德清。但是古今相逢不是一个色身,换了形体。古德清的肉身还在,今德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说“古今相逢换了形”。“佛法兴衰听时节”,当年憨山大师去中兴南华寺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充军之人。他以一个“服刑者”的身份去中兴南华寺,把六祖道场振兴起来。虚云老和尚去中兴南华寺的时候,六祖三次托梦召他。当时广东省的主席李汉魂也再三邀请老和尚,一定要他老人家去南华寺。所以说佛法兴衰的时节因缘不同。佛法也是因缘法,它的兴衰也是由时节因缘来支配的。当然,人是众多因缘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入林入草不曾停”,生生世世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这就是菩萨的精神。过去沩山祖师曾说过,百年之后他要到山下去做一头水牯牛。我们今天的人听了这话会害怕,为何不去极乐世界,而是要去做水牯牛干什么?但对禅宗的大德来说,整个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度众生的过程,今天走到山林中去,明天又到草莽中来,不停的奔走,只要哪儿有众生,哪儿有苦难,他们就到哪儿去。这就是菩萨的精神。

老和尚这一辈子,从五十六岁以后出世为人。所谓出世为人,就是说结束了专修的生活,真正出来弘扬佛法,救度众生。老和尚每十年修一个道场。他最初修的道场是在云南。那时云南的汉传佛教很衰微,他老人家朝鸡足山的时候,看到迦叶尊者的道场已经衰败到了极点,于是就发心在那个地方修了一座寺院,叫祝圣寺。直到现在,那里还有人继续住持、弘扬佛法。以后他又在昆明修了一个云栖禅寺(即华亭寺)。再以后又回到鼓山,中兴鼓山道场。民国二十三年,也就是一九三四年,老和尚来到广东南华寺,在广东住了二十年。一直到解放初期,他还住在广东。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他去香港打了一堂水陆。当时全国已经解放了一大半。这时有人考虑到老和尚的安危,就邀请他留在香港。老和尚说:“我有我的责任,我不必留在这个地方。”可见老和尚是一个愿力很大的人,他完全把个人的安危得失置之度外。后来有人就这个问题评论说:“虚云老和尚既然有神通,他为什么到了香港以后不留下来,一定要回去做什么?而回去以后又遇到了很多的挫折。”这种评论真是肤浅至极!佛教假使没有那些真正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大德出来支撑的话,哪会有今天?所以从老和尚整个人格来讲,他真是一个具有大无畏精神的大丈夫!

谈到虚云老和尚的禅风,要讲好这个题目,非常不容易。为什么呢?一是他老人家活动的时间跨度特别大,二是他老人家的禅风可以说是高深莫测。要了解虚云老和尚的禅风就必须对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虚云老和尚诞生于一八四零年,圆寂于一九五九年,与赵州齐年。他十九岁就出家了。他参学弘法的时间整整一百年。他所处的这一百多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一百年,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激烈变化的一百年。从世界来说,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所经历的改朝换代有三、四次。中国这一百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翻天覆地的变化,他都经历了。再就佛教的发展而言,这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可以说他是处于历史浪尖上的人物。每逢变革的时刻,他想躲也躲不掉,想逃避也不可能。在佛教生死存亡的关头,他必定要站出来,顶住浪尖,做中流砥柱,护持佛教。他老人家的禅风,是和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密不可分的。

在近代佛教史上,对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所谓“庙产兴学”。那时的寺院都有一些田产,而且寺院的规模都比较大。当时有个叫做张之洞的人,在一八八八年提出要拿庙产来兴学。当时这件事把整个佛教界惊呆了,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来应付这件事。因为张之洞当时也是清朝政府的一个大官,他提出这么一个意见来,那是非同小可的一件事情,而且他的意见马上就得到了受过西洋文化熏陶的一批知识分子的响应。那时候的佛教还处于一种非常保守的状态,所以大家都不知所措。当时日本东本愿寺的一些出家人也想趁这个机会来干预中国佛教,说是要帮助中国佛教界来兴办学校。当时日本也是欺负中国的列强之一。为了这件事,江浙几省的大丛林就联名向中央政府请愿: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日本东本愿寺的和尚来我们这里办学,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真想帮助我们办学,而是想推行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是想借办学来帮助他们的政府对中国实现侵略统治。当时日本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清朝政府已经提出了庙产兴学,所以他们就说,与其让政府拿庙产兴学,还不如让我们来帮你兴学,这样就可以把政府提出的“庙产兴学”的动议抵消掉。当时佛教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警惕到了日本人的野心。如果接受了,不仅丧失了国权,也丧失了教权。绝对不能同意。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所以江浙的几位法师就出来创办佛学院。早期的佛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起来的。最早创办的佛学院在扬州,叫扬州僧学堂,后来陆续有杨仁山老居士创办的祗园精舍、月霞法师的华严大学等佛教教育机构。当时这样做,一方面是要抵制日本的宗教渗透,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抵消庙产兴学的政令。这一事件,当时几乎所有的大丛林都受到波及,各地长老大德都感到难以应付,包括虚云老和尚在内。这一事件延续了几十年,直到抗战,庙产兴学才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有所缓和。当时大多数的佛学院,都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为了保护庙产才创办的,一般说来影响不大。但也有办得成功的,像太虚大师办的那些佛学院。

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历史呢?因为这一段历史发生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当时佛教界面临着如何迎接现实挑战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当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所谓的激进派,一种是所谓的保守派。激进派最初以仁山法师等为代表,后来才是太虚大师。保守派以印光法师等为代表。虚云老和尚在这个挑战面前,似乎倾向于保守派,但对激进派也有所妥协。他是择善而从。激进派对佛教有利的,他也能接受。他是以传统为主,同时也接受了当时激进派的某些做法,比如说创办佛学院。他在鼓山、南华寺等地,都创办了佛学院,并且他还邀请了当时激进派里边最有名的大醒法师到鼓山去讲课。这是不可思议的。大醒法师是太虚大师门下四大弟子之一。

虚老是以保持传统为己任的一代宗师。在他住持的寺庙里,他把明、清以来佛教丛林里的一套规矩基本上保存下来了,包括寺院建筑布局、法物设施、宗教活动以及修持方法等等。如果当时的各大丛林都像激进派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的丛林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虚老的生活方式、修行方式、丛林管理制度以及接引学人的方法,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以来丛林的传统,这是他的禅风的第一个特色。

他老人家走的地方很多,参学阅历也深。当时南北各大丛林有名的大善知识他都亲近过。像法忍禅师、大定禅师、镜融老和尚、月霞法师、冶开老和尚等等,都是当时有修有证的长老大德。他们有的是虚云老和尚的前辈,有的是虚云老和尚的同辈,虚老都亲近过他们,并吸收了很多接引学人的方式方法,这就形成了老和尚禅风的第二个特色,即兼容并蓄,灵活运用。

当然,虚老在禅风上也有他自己的特色。比如说,禅宗最初从律寺分离出来的时候,是以清规作为它活动的主要根据和原则。明清以来,对此慢慢有了改变。虚老住持的寺院恢复了以戒律为主、以清规为辅的体制,这就形成了老和尚禅风的第三个特色:既重视禅,也重视戒律。他的禅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禅戒结合、禅戒统一。

传统寺院每半月有一次诵戒活动,每年有“告香”和结夏安居的仪式。现在能这样做的寺院已经不多了,但在老和尚开创的几个丛林里,仍然保持了这种半月诵戒、结夏安居以及“告香”的活动(这一活动现在也基本上看不到了)。告香就是僧团集体到佛前发露忏悔,住持带头。这些都是非常有利于僧团建设的措施,特别是半月诵戒这种活动,是很有意义的。跟随老和尚的时候,我亲自听过他老人家诵戒。诵戒本来都是住持带头,虚老每次都亲自主持这一仪式。应该说,这些规矩保证了虚云老和尚所住持寺院的僧团清净。僧团清净就能多出人才。所以僧团是不是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不是有清规戒律作保证,是能否出人才的关键。

老和尚的禅风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对传统佛教中一切有利于摄受大众的法事活动也有所选择地继承下来。比如说放焰口、打水陆等佛事活动,老和尚都会。虽然他不经常做,但他都会。他一百多岁的时候,每年都带领云门寺、南华寺的僧团去香港打一堂水陆。那时打水陆不是像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有的寺院一年到头水陆不断,这就太辛苦了,而且寺院的正常管理和修持活动都会受到干扰。

一九四八年,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部要接待美国的一个佛教徒。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叫做詹宁氏。她向国民政府的外交部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来中国学习禅宗。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考虑来考虑去,决定请虚云老和尚出面来接待这位美国客人。虚云老和尚接受这位美国人为皈依弟子,并在南华寺为她举办了一个禅七。这位美国居士在那次禅七中得了受用。因为她有佛教禅定修养的基础,她在印度曾修过禅定。这件事在当时的佛教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中美文化交流、东西文化交流方面,这也是件很有影响的事情。像这样一种特殊的活动,虚老就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对待。

再有一点,像禅七,虚老所在的寺院,每年冬天少则三个七,多则七个七。一般是三个七到五个七,也有打十个七的。老和尚亲自主持的禅七,我只参加过一次。以后他老人家离开了云门寺,到了云居山,在那里,他还是每年主持禅七。打禅七的时候,他每天晚上必须进堂讲开示。那时打七是非常认真的。云门、南华寺那些地方,班首比较多,而且班首的年纪都比较大,都是一些住禅堂几十年的老人家,都是虚云老和尚亲自培养出来的。他们在摄受大众方面,有威有德,能够服众。所以老和尚即使不去,禅堂里照样非常如法。

以上是就老和尚禅风的表现形式而言的,至于老和尚禅法的内涵,则是以看话头为用功的主要方法,也就是所谓的看话禅。老和尚让人参的主要话头是“念佛是谁?”因为他是从“念佛是谁”这个话头得益入门的,也是由参这个话头而开悟的。他始终提倡参“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而且特别看重这个“谁”字。看“谁”字话头,关键在起疑情。起疑情不是去念这个“谁”字,而是要在这个“谁”字还没有举起来的时候,就要盯住它。所谓看话头,不是看话尾。就是在一念未生之前,看住这个地方!这种修行方法,虽然说比较难以把握,但是它确确实实是斩断妄想的最猛利的武器!你能够在一念未生之前用功,妄想又从哪里生起呢?有关这一方面的内容,可以参看虚云老和尚的《参禅要旨》,这是他晚年的禅堂开示,是关于他老人家禅法最精要、最可靠的表述。

老和尚对于净土和密宗,都有他自己的一些看法。他主张“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心净则佛土净”。所以在自力的基础上,他也提倡修净土法门。他认为修净土法门的关键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认为净土和禅是密切相关的。关于念佛,他提倡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要反闻闻自性。念佛不是数量念得越多越好,而是看你能不能反闻闻自性。念佛要用耳根,要把你念佛这一念,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停留在心思上,要用自性来闻,要闻到自性。他老人家没有提出来他要生西方的事。他在一九五一年的云门事件当中,曾经入定一日一夜,那时他已经一百多岁了。他出定后说是到兜率内院去了。他对这次经历记得清清楚楚,并命侍者作了记录。他说他要往生兜率内院。他的志愿不是要在内院享受涅槃之乐,而是要实现他的诺言:“众生无尽愿无尽,苍生苦尽那时休!”众生没有苦了,他就可以休息了。实际上他老人家是“众生无尽,我愿无穷”,尽未来际,行菩萨道,化度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