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文集五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吴信叟 归去来
宋代有位居士叫吴子才,字信叟,博学多才,在朝廷当大官。虽然位居高官,却并不贪慕荣华富贵。
他当官之后,请人预作一口棺木,每晚就睡在棺木里面,且令家僮一边敲击棺木,一边唱道:
「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
吴子才一听,就起来静坐念佛。
有一天,他在静坐念佛当中,请家人静静地听,一时天乐鸣空,他就在那时候,安然往生极乐世界。
这就是「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
所以我们要晓得,人间、天上都充满了不安恐惧,不是究竟的皈依处。唯有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
《无量寿经》说: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大火充满的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也要越过,不怕大火的燃烧。为什么?因为现在超越大火,听闻弥陀的救度,就能够解脱,否则将永无穷尽地受三千大千世界之大火所燃烧。
所以,宁可现在辛苦、痛苦,也不愿将来受永恒无尽的三界之火的燃烧。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有一首偈子,很有警惕性,善导大师说:
人间匆匆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
如灯风中灭难期,忙忙六道无定趣。
未得解脱出苦海,云何安然不惊惧;
各闻强健有力时,自策自励求常住。
意思是说,我们今天忙这件事,明天忙那件事,一直到老,烦忙不断。不知不觉间,寿命随着日夜而消减,好像风中之灯,随时都会灭掉。灯灭了,就继续轮回六道,永无穷尽。可是我们却茫茫然地,悠悠忽忽地,不知道害怕,也无所惊觉。今天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就要把握现在头脑清醒,身体健康,好好自我勉励,追求不生不灭、不受轮回、永恒常住的法门。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之六(2005.6.19)


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有句话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学佛的人,常听到这句话,可是听入耳中,如果没有深映入脑中,也等于听而不闻。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失去了人身,万劫不能再得人身,这是非常恐怖的!
想当年,须达尊者发心为释迦牟尼佛建造祇园精舍,在挖土、盖地基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看到地上的蚂蚁,当下机会教育地跟须达长者说,这些蚂蚁从七佛以来,就一直都是蚂蚁。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一尊佛出世,要经过多少时间?甚至是多少劫呢?何况七佛以来,那么漫长的时间都当蚂蚁。
第八位佛就是弥勒佛。祂还要再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会到这个世间成佛,龙华三会。到那时候,这些蚂蚁已经脱离蚂蚁之身了吗?能够得到人身吗?所以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后半段是:「八万劫后,未脱鸽身。」
也就是有一天,释迦牟尼佛看到一只鸽子,当下对弟子说,这只鸽子的罪业,即使八万劫后,仍然是鸽子。过了八万大劫还当鸽子,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获得人身?得到人身后,又是什么时候才能遇到佛法!
所以我们既然生而为人,得闻佛法,尤其是听闻到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净土法门,就必须当下掌握,誓必今生今世求生净土,无有退转。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之七(2005.8.21)



身在红尘心念佛
有首偈语说:
念佛之人,身在红尘;其心魂魄,常在名号。
「念佛之人,身在红尘」,我们念佛人虽然同样在这世间士农工商过生活,但心境跟世俗人不同。
世俗人心心念念都是红尘,都在追逐五欲,我们不是。我们心心念念都在「南无阿弥陀佛」里。
工作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行住坐卧时处诸缘,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可以说我们整个心、神,都系念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里。
我们空闲的时间,或来佛堂念佛,或者静静在家里专一念佛。工作的时候,心也在佛号里面,不会一边工作,一边杂言戏论,闲话是非。
念佛人在一起,没有其它的语言,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因为知道世间一切都是虚假,都是造罪、造业,都是戏论,到头来一切都将成空。唯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真理、是真实,有绝对的价值。
念念之中,都在消除我们八十亿劫生死的业障;念念之中,都在增长我们八十亿劫的功德、福报;念念之中,阿弥陀佛的光明都在照耀我们;念念之中,阿弥陀佛都在我们顶上保护我们,十方诸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在我们周围,天神地祇也都在护持我们。
因为我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全部精神都系念在这句佛号。不管去任何地方,作任何事,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全心依靠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结合在一起,非常亲密,没有须臾离开、放舍。
所以,念佛的人就是「念念不舍」,不管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念念不舍;而阿弥陀佛是「摄取不舍」,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阿弥陀佛都摄取不舍。
我们的魂魄、心神都跟阿弥陀佛结合在一起,心心念念都在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就是「念佛之人,身在红尘;其心魂魄,全在名号」的涵义。
──摘自闽南语开示第七课(2006.11.25)



人在世间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意思是世间的恩爱再深,拥有再多荣华富贵,也只是一时的因缘和合,时间一到,就各自离散。人愈是贪恋,因缘离散时就愈痛苦。我们要了解,世间的本质就是如此。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这两段话,都是从《无量寿经》摘录出来的。
人生世间,因为贪图五欲,所以都在「爱欲之中」;但其实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并不意谓我们死的时候,才是「独死」,才是「独去」,包括活着的时候,也是「独生」、「独来」。
虽然我们有亲近的家人朋友,但内心深处依然是孤独的,难得有可以谈心的知交。有句台语说「心事谁人知」,想来大家都有同感吧!所以即使与众相处,真相也不出「独」字。
何况「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当我们临终受果报的时候,不管是到苦的地方,或是乐的地方,是善道或是恶道,都要自己承担,没有人可以替代;即使想替代也替代不得,这就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除非是阿弥陀佛来承担我们罪业的重担,救度我们于轮回,否则八万四千无量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没有一个人,能够代替我们的生死轮回。
《地藏经》言: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父子至亲」,父子的亲情是天性,在人世间,自然会彼此慈爱、孝敬,可是一旦死亡,到了地狱就各走各的路,因为每个人三业行为都不一样,所以死的时候,就随各自的业去受果报,不能相逢。所以「歧路各别」。
即使有百千万分之一的机会相逢了,也「无肯代受」。为什么?地狱之苦自顾尚且不及,如何能够彼此代替!
此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这段话有个典故。有一对父子,居无定所,今天乞讨到这个地方,明天又到另一个地方。好不容易安顿下来了,父亲又告诉儿子,这也不是我们的「家」,到了这里还是作客,不能长久。
当初看到这段典故时,内心有着深沉的伤悲。我们在这个三界六道,娑婆世界是客,能够长久的只有极乐世界,所以「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世间眷属,缘尽则离;图久远者,当结佛缘,同念弥陀,同生极乐。
世间眷属虽然恩爱相处,但这个缘份也十分短暂,几十年过了,缘尽了,就彼此离散,不能再相聚。人生就是这样无奈、这样悲哀。希望再相聚,就要结佛缘,彼此都「专称弥陀佛名」,彼此都「愿生弥陀净土」,如此,今生为六亲眷属,未来也能继续和乐相处。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第五课(2005.5.15)



转苦为乐
人间苦乐事纵横,达者须寻径路行,
福报天宫犹有死,神栖佛国永无生。
「人间苦乐事纵横」,人间之苦,有所谓四苦、八苦。「四苦」就是生、老、病、死苦。除此之外,还有爱别离苦,恩爱的人终究要分离;求不得苦,当我们追求的时候,患得患失,即使求到了,最后终将失去。
小时候,为求学而苦;长大了,为求偶而苦。独身,觉得孤独,很想有个伴;有了伴侣,不能恩爱,不能和谐融洽,所以结了婚的又想离婚,也是苦。此外,儿女不成就是苦,家庭不美满是苦,事业不顺是苦,人事不和是苦,是非得失、恩爱情仇都是苦。天气太热、太冷是苦;尤其现在天灾地变,有地震、海啸、风灾、水灾、火灾,交通事故,甚至人世间的诈骗、抢劫、放火、绑票、杀人,还有SARS、禽流感等等,这些天灾人祸,充满人间。
再者我们本身,烦恼炽盛很苦,业障深重很苦,妄想多是苦,念头杂也是苦。
所以说,「人间苦乐事纵横」。「纵」是直线,「横」是横线,纵横就像一张网,人生之苦是如此错综复杂。再者,这个「纵」是时间,「横」是空间,也就是说,人生世上,无论何时、何处,都是苦。由于人生的本质是苦,与苦同在,所以释迦牟尼佛一开始讲经说法,就说「苦、集、灭、道」,而不是说「乐、集、灭、道」。
当然,人间之苦有一个根本的苦,简单讲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将来会如何?无明是正体,我们现在看不到,临终时,我们阿赖耶识里的业浮现了,含藏着无量无边的罪恶、黑暗、无明、不安;临终的时候整个黑暗现前,而且充满罪业,成为火团,堕落地狱,那个就是无明的正体。
我们平常孤独的时候,不苦也不乐,但是莫名其妙地有一种无聊的、寂寞的,略微不安的感觉,那就是无明正体所显现的影子。我们看到的只是影子,正体在临终时才会浮现,那个就是根本的苦。
「人间苦乐事纵横,达者须寻径路行」,「达」,就是通达的人。通达什么?通达宇宙人生的实相。
当然,这个「达」以世间来讲,就是聪明智慧。一个人,相信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有佛菩萨的感应现象,而且,对这些现象很有兴趣,愿意深入,可称为「达者」。这种人才会进入宗教,寻求真理,走向解脱之道。而这种人往往也比较有佛缘,就会来学佛;进一步,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如果他选择净土法门,那就是真正的「达者」。
「达者须寻径路行」,「径路」就是快捷的,安稳的,容易到达的途径。
有一首偈子也说: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
也就是说,修行,只要找到解脱的法门,生跟死当下都能一齐了断。这个法门就是──净土法门。
「福报天宫犹有死」,就算有福报往生天宫,还有天人五衰的现象。
「神栖佛国永无生」,人生是苦,死后入三恶道,也是从苦入苦,从一个黑暗进入另一个黑暗。但是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离开了生死轮回,已超越人间的苦,从苦入乐,转苦为乐。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之七(2005.8.21)



转识成智
善导大师《般舟赞》言:
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
第一句显示「随智灭业」。
「微尘故业随智灭」,我们无量劫以来所累积的罪业非常多,所以说「微尘故业」;以前多如大地微尘的故业,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会「转识成智」;一旦转识成智,罪业就完全消灭了。
如同百千万亿无量劫的黑暗从来没有光明过,可是一旦光来,暗立刻消除,是剎那间的。并不会因为黑暗太久,即使光来了也要渐渐的明亮,并非如此。同样的,我们数不尽、算不完的微尘故业,也是当下随智而灭。
第二句显示「任运入真」。
「不觉转入真如门」,「不觉」有「无作、自然」二义,就是不须任何的造作、修行,离觉观之作意,不用寻思等加行,是无作、自然的转入了真如门。
真如就是一真法界、真如实相、第一义谛,就是佛的果位。前面是消除业障,接下来是开显佛的真如智慧的功德。
第三、四句显示「时分无碍」。
「大小僧祇恒沙劫,亦如弹指须臾间」,「大小僧祇恒沙劫」就是大劫小劫、阿僧祇劫、恒河沙数劫;阿僧祇就是「无央数」,没办法想象计算的;恒沙就更多了。「亦如弹指须臾间」,本来需要经过小劫、大劫、恒河沙劫才能累积的功德,我们一弹指间就具备了。
所以到了极乐世界都是超越性的,一旦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显现真如实相之佛智的时候,都是证入不生不灭;既然是不生不灭,哪还有大劫、小劫、恒沙劫呢?
不生不灭就是动静一如,不增不减,无有来去。在时间上,长时和短时都是自在无碍相融相入的,也就是「一念摄劫,劫摄一念」,一念之间能够涵盖大小恒沙劫,大小恒沙劫能够融入一念当中;最初的一念已经包含前际后际,前际后际都在一念当中。
极乐世界的正报依报都常住不变,既然如此,怎会有生灭、来去、增减呢?以世间人来讲,受苦时觉得时间漫长,欢乐的时候又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所谓「苦则以短为长,乐则以长为短」。又如同入禅定之人,当下心是寂静的,甚至是寂灭的、不起心动念的,即使经过了十年、百年、千年,也等同没有时间,一剎那而已。
──摘自「法义班」第八堂课(2007.8.5)



专称名号至西方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有首诗偈说: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这首偈很清楚的显示「因」跟「果」。因--专称弥陀佛名,果--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闻法,十地的愿行功果,当下就自然彰显获得了,不必假藉任何的加行、工夫。
「到彼华开闻妙法」,到了极乐世界当下都是花开的,当下就能听闻弥陀说法,我们六根面对极乐世界的六尘,当下都能够悟道。好像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彻底大悟」,是剎那间的。
当然释迦牟尼佛也曾经过六年的苦行,再推寻过去,祂是从兜率陀天来,要示现八相成道的一位佛。释迦牟尼佛是有祂因地的过程,而累积等待瓜熟蒂落的时刻。
我们没有经历这些过程,但阿弥陀佛有,而且已经完成,并且把功德送给我们。在哪里?统统包裹在六字名号中。所以这六字名号是弥陀成佛之果,以此果觉功德赐与十方众生往生成佛。
所以弥陀净土法门不是从因向果的法门,而是从果向因的法门,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六方如来舒舌证」,六方如来就是指十方如来,指大宇宙中的十方恒沙诸佛如来。
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就举出十方诸佛有「四同」:
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以后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一佛所化。
也就是说,即使只有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劝导一切善恶凡夫,这辈子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夹杂其它的法门,舍命以后,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十方诸佛也同样在赞叹这个法门,劝导众生修这个法门,证明只要专念就必定往生彼国。
为什么「同赞、同劝、同证」呢?因为「同体大悲」故。
所谓「佛佛道同」。《华严经》说:「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占察经》说:「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身;所有作业,亦皆共一。」可知「一佛即一切佛,同体无二」;因此「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所化,一切佛所化即一佛所化」;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化导,就等同十方一切诸佛也这样化导。
因此说:「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摘自法义班第八堂课(2007.8.5)


教念弥陀专复专
善导《法事赞》言:
极乐无为涅盘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极乐无为涅盘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愚痴、罪恶、苦恼的凡夫,所发愿、修行、成就的清净无染的报佛、报土。极乐世界又名「安乐世界」或「赡养世界」,因为极乐世界充满平安、喜乐与清净,是无忧无苦、自由自在、无挂无碍的世界。
《阿弥陀经》说: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极乐世界何以名为极乐?因为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就不再有痛苦,只是感受到无尽的快乐。
《阿弥陀经》有两个译本:一部为鸠摩罗什翻译,一部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刚刚所引用,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玄奘大师对这段经文的翻译如下:
何因何缘彼佛世界名为极乐,由彼界中诸有情类,
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是故名为极乐世界。
也就是说,在极乐世界里面,没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的清净喜乐,所以才叫极乐世界。
我们身体的苦,有「老、病、死」苦;心里的苦,则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之苦。但其实身心是互相影响的,身体的病苦会影响心里的愉悦、舒适;心中有不平、不满,有忧愁、瞋恚的话,也会影响到身体。
身心苦的根源,在我们「五蕴炽盛」,这个虚假的五蕴炽盛,导致身心受苦。而极乐世界是:
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
极乐世界的菩萨,寿命无量。《阿弥陀经》说: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无量」是超越的、永恒的意思。量有四种含义:空量、时量、重量、无量。「空量」指空间,如长、宽、高;「时量」包含过去、现在、未来;「重量」就是几斤重、几吨重。有量就有限,寿「无量」,就是寿命无限,超越时间。
极乐世界没有老、病、死,因为都是三十二相好,都是金刚那罗延身。极乐世界都是聚会一处,所以没有「爱别离」;都是诸上善人,所以没有「怨憎会」;而且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要什么,心念一动,当下现前,所以没有「求不得」苦。
「极乐无为涅盘界」,「无为」就是涅盘,「无为」就是没有造作,天性自然叫做无为。所以《无量寿经》说:
彼佛国土无为自然。
无为自然就是涅盘,简单讲,就是它没有无明、没有烦恼、没有忧苦,随顺法性,清净无漏,真如自性全现的本具之乐,这个名为无为涅盘之乐。这种乐,超越相对,是绝对性之乐,是无量清净的喜乐,因此叫做「极乐」。这种境界,《无量寿经》说: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也就是我们烦恼凡夫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够证入无为涅盘,享受无为涅盘的喜乐。身是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广大无边遍一切处。极乐世界不管是依报--国土所住的环境,或者是正报--阿弥陀佛以及所有的菩萨,通通都是无为涅盘的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故名「极乐无为涅盘界」。
我们六道凡夫又是怎样的境界?
我们凡夫身心都是烦恼的结晶。我们的身体,每一滴血、每一寸肉,都充满着烦恼的罪恶。一切修行都是有为有漏的,不是涅盘的真性。
身体有分段生死,也就是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生死轮回。而我们依什么为心呢?以六识为我们的心性。六识就是六根对六尘所产生的六识,既是根尘和合所产生,就是因缘所和合的,因此生灭无常,没有本体、没有自性,所以是虚妄的。根尘相对的既然是虚妄的境界,当然所产生的六识,也是虚妄的心性。由虚妄的六境产生虚妄的六识,由虚妄的六识之心(妄心),产生虚妄的境界,就是所谓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因此,往来六道,永无休止。
凡夫若以此无常生灭,求不生不灭的真常,就好像煮沙要成饭,缘木欲求鱼,是永无可能的。所以我们不可以执着过去、不可以执着现在、不可以执着未来。只能专念名号,一心一意向着净土前进。
「随缘杂善恐难生」,「随缘」就是随众生各自的因缘所学的法门,即八万四千无量诸善万行的法门,都是「随缘」,也都是「杂善」。这是随自己的缘,而不是随弥陀的缘,如果随弥陀的缘,就只有念佛。这些杂善要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说:很难。
「故使如来选要法」,「要法」就是本愿念佛的法。往生的正因,叫做要法,不是往生正因的都非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专复专」是在解释《阿弥陀经》核心的经文「一心不乱」。「一心」就是「专」,因为一者不二,不二就是专;「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也是专。意思是只要随我们的根机,专念这句名号,见思二惑有没有降伏,有没有念到功夫成片、梦寐一如,都没有关系。这就是往生的要法,往生的正因,除此都是随缘杂善,往生就困难。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种种法门」扼要来讲,就是四谛、十二因缘、三学、六度、大小显密、顿渐,皆属种种法门的范畴。当然广义来讲,「种种法门」也包括念佛。这些法门虽然都能够解脱,可是「无过念佛往西方」。为什么?因为那些固然也是解脱的法门,但我们做不到,唯有念佛这个法门,我们做得到。
所以《大集经》说: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如乘船渡海,不劳功力。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第十课(200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