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文集三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山海空市」与「四不可得」
有四个兄弟都是修行人,而且都得到神通,有一天他们预知时至,知道七天后会死亡,就彼此商量以神通力逃避死亡的方法。一个遁入山中,一个沉入海底,一个飞升空中,一个是躲到市区热闹的地方,不过七天一到,无常逼及,此四个修行人,终不免一死,再度随业轮回。
他们虽然有修行有神通,来去都知道,而且变化自在,能够飞天遁地,但是也没办法永远不死。一旦死亡,神通跟着消失,自然随着过去的业投胎转世,投胎后能否保持修行,再次得到神通,就不一定了!
所以,修行者最后如果没有解脱生死轮回,或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只会在六道中轮转,来来去去。过去的无明引起现在的果报,现在的业力又引起未来的轮回,遇到善的因缘就行善积德,遇到修行的因缘就修行,遇到坏的因缘就造业,总之都是在六道中往返来去。
这四个修行人,一个遁山、一个入海、一个飞天、一个避入热闹的地方,最后还是死亡。当时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以神通看到四个修行者的后果,当下开示世间有「四不可得」:
第一、「常少不可得」,就是说希望达成经常少年的愿望是不可能的。
第二、「无病不可得」,就是希望长年健康无病也不可能。
第三、「长寿不可得」,希望长生不老也是不可能的。
第四、「不死不可得」,想要永生不死,也不可能。
总之,人都会老、会病,甚至还没老就死亡,再长寿最后仍不免一死,就像这四位有神通的修行人一样。
这个「山海空市」的典故,就是在比喻无常,告诉我们无常时时刻刻都在压迫我们的身心,如影随形,不管何时、何地,正在做什么,无常从未离开我们,而且也没办法逃避或抵抗。
无常一到,非常猛烈,就像洪水、土石流,冲下来的时候,楼房、桥梁会实时崩塌或断裂开来;也好像台风一来,不管多大的树木,多粗的电线杆,照样倾倒;又好像闪电,瞬间被击到,就立即死亡。
所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总是苦、空、无常,世间只是一时种种因缘的会合,不论夫妻、父子或眷属,也不论此生是荣华富贵或贫穷下贱的生活过程,既然是因缘的组合,有一天因缘分散,一切就不再存在。
所以说「世间虚假,唯佛是真」。「佛」在这里是指「阿弥陀佛」,唯有阿弥陀佛,唯有极乐世界,是永恒存在,是清净无污染的,所以我们以佛为念,以净为归。「以佛为念」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念的对象,「以净为归」就是以极乐净土做我们归宿的目标;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生命的依靠者,以极乐世界为我们安乐的故乡。
──摘自为莲友开示第三课(2006.6.24)


临终三随
「临终三随」,就是人断气之后,投胎转世所依随的现象。「三随」就是「随重」、「随习」、「随念」。
「随重」就是「随重业」──一个人生前所做的,若是重的恶业,一断气,就实时堕入地狱,甚至还没有断气,神识已经到地狱受刑罚。看起来他是躺在病床上,受病苦折磨而哀叫,其实神识已经在地狱接受刑罚了!如果这个人生时做很多善事,应该升天或再出世做人,享受富贵,一断气就上天或出生在人间,不经过中阴身。
「随习」,就是「随习惯」──一个人平生没有做特别重的善事或恶业,但是他平常有某种习惯,死后自然就随着这种习惯去投胎转世。
「随念」──就是生时没什么重的善恶业,也没有固定的习惯,但临终之时特别想念着某种境界,那么,他就会去那种境界投胎转世。比如临终时非常专一思惟善的道理,那么他断气当下,就生天或继续做人,来享受善的福报;若断气的时候,突然生起非常瞋恨的念头,往往都会堕入三恶道,或是做毒蛇猛兽。
如果一个人生时没有学佛、修行,但临终时有人为他助念,引起他念佛的心念,这样他命终就往生极乐世界,而且阿弥陀佛也会率领着观音、势至等清净海众,来迎接他。
──摘自为莲友开示第三课(2006.6.24)


妙好人
《观经疏》释言: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妙好人、上上人、最胜人。
又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观经》以「芬陀利华」比喻念佛。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解释:「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妙好人、上上人、最胜人」。一个念佛人,就是人中的「妙好人」,不管他在家或出家,是男众、女众,是善人或恶人。总之,一个人只要念佛,就是人群中、世界上的好人。不但是好人,更是妙好人。
所谓「妙」,就是难以想象、不可思议。所以,念佛人不但是好人,更是难以想象的好人;不但是上人,更是上上人;不但是上上人,而且是最胜人。
因此,念佛的功德真的是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没办法以文字来形容、来称说、来比较。所以《观经疏》又说,其它修行法门虽然都是善,都具有功德,但和念佛相比,就不能比较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念佛这么殊胜、简单,就悠悠泛泛的,想到才念几句,然后说自己是一个念佛人。如果以心的深、浅来说,这样的心是很肤浅的。
一个真正一心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佛人,心是很恳切的,全身心投靠阿弥陀佛,把他的身心、性命,都归投在阿弥陀佛的救度。
他的生命是阿弥陀佛的生命,阿弥陀佛的生命就是他的生命;念佛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念佛。他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他,是一体的,是机法一体不离的,这样才是个念佛人。
──摘自「法义班」第五堂开示(2006.12.24)


关于念佛
念佛有两种,一种「专心念」,一种「散心念」。
在佛堂念佛,不必工作也不用动脑筋,可专心一意念佛,一句接一句,较无杂念,这叫「专心念」。
「散心念」,就是在工作或需要动脑筋时,可能身体是忙碌的,但嘴巴一样可以念佛。
所以除了睡觉以及动脑筋,其余时间都可以念佛。念多、念少,每个人情况不同;念佛时心清净否,每个人也不同;虽然各人情况不同,但是阿弥陀佛的救度都不增不减,到极乐世界也都在同一境界,不分高低。
善导大师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另外念佛有四种方式: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
大声念就是出声开怀畅念;小声念是声音虽小,但附近的人也听得到;金刚念是不出声音,但嘴巴会动;默念则是在心中念,没有声音也没有嘴巴的动作,外表看不出你在念佛。大家可以随当时的心境及环境来决定。
比如在佛堂可以先大声念,念到累了就小声念;平常用金刚念,比较不会累,也不会吵到他人,在家里、坐公交车都可以这样念,细水长流,绵绵密密,相续不间断;如果环境不方便动嘴念佛,就在心中默念。
金刚念及默念两者相较,以金刚念较能提起念佛的心。因为从出生到死,我们的心都是妄想杂念,如果没有刻意将念佛培养成习惯,只认为「我心里有在念佛」,其实未必真的如此。
有句话说:「熟处转生,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是说我们对妄想杂念本来就非常熟悉,就将它转为生疏;而我们并不是一出生就会念佛,对念佛较生疏,就将他培养成习惯。这样生转熟,熟则生巧,习久成性,自然就成为个性、习惯。脑筋不动时,就会不假思索生起念佛,心就会在佛号上。
──摘自为莲友开示第二课(2006.5.27)


万德洪名
我们这个法门叫做「他力法门」。这个「他」,唯指阿弥陀佛的力量,并非指其它诸佛菩萨。
他力他力,完全靠他力,而且是绝对靠他力,纯粹靠他力。
意思就是说,我们往生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现世的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也是靠南无阿弥陀佛;甚至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成佛,也是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叫做绝对他力、纯粹他力,不靠我们本身的功行。所以从生前以至往生极乐世界以后,通通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为什么?因为所有功德,通通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面,所以这句佛号也叫做「万德洪名」。这个「万」,不是数目百千万的万,而是具足、充满、超越的意思。这句名号具足、充满成佛的功德,所以叫做万德洪名。
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在极乐世界成佛,也是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随个人的根机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要在念佛以外去靠其它的功行。
虽然念佛以外我们有其它功行,比如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敦伦尽分,去恶行善,这种世间善的功德,或者修其它禅定功夫,但这对往生来讲没有增加,我们不靠这个,也不回向这个,因为往生功能,万德洪名完全具足。
法照大师说:
成佛不劳诸善业,华台端坐念弥陀。
意思就是说,成佛不必假藉其它六度万行,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为莲友开示第四课(2006.8.26)


光明名号
《观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遍照十方世界的光明,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摄取念佛众生。从发心念佛开始,就一直照耀他,不舍弃他。
一个人若是愿生极乐,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蒙受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光明;如果他不是发自内心,也不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而一向专依阿弥陀佛、专念这句佛号,就不会受到光明永远的摄取不舍。
虽然愿生极乐世界,不过没有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会受阿弥陀佛的摄取不舍吗?答案是不会。
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名号是有声音的光明,光明是没声音的名号,光明、名号,名号、光明是一体的。
善导大师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由这段法语可以了解,阿弥陀佛就是光明的名号,而且光明名号本身,充满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愿力。只要我们信心求念,往生就很容易,因为这句名号就是光明,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
所以善导大师将《阿弥陀经》及《观经》的经文组合,做完整的解释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从这段法语可清楚了解,阿弥陀佛这尊佛,就是以光明摄取念佛众生的佛,也因为以光明摄取念佛众生,才称为「阿弥陀佛」,如果不是以光明摄取念佛的众生,就不称为「阿弥陀佛」。
──摘自为莲友开示第四课(2006.8.26)


愿生──是智慧的结晶
宋朝有位有名的出家人,也是一位高僧,就是「元照律师」。
元照律师小时候出家,学问智慧都很高,对戒律的修持很严格、很清净。他有次看到北朝时代慧布禅师的传记,慧布禅师本身有修持也很有愿力,他说往生极乐世界在那里享乐,不如发大悲心,在三恶道救度痛苦众生,岂非更符合佛陀的本怀,符合学佛的意义呢?元照律师受到这段文章影响,也发愿不要往生极乐世界,愿在三恶道救度众生。
从此以后,元照律师如果看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毁谤、轻视对方,认为这是逃避、是小乘。
有一天他自己身染重病,非常痛苦,神识茫茫渺渺,这时自己既没办法起大悲心,也没办法思惟所谓不增不减的空义。元照大师这才发现多年来那种愿心,其实是很脆弱的。那种想法并不符合自己的根性,法不应机,当时假如自己断气了,不知道能去哪里?
病好之后,他对以前的观念深自忏悔,很自责、痛苦。后来他看到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其中写道:「初发心的菩萨还没得到无生法忍,需要经常跟在佛的身边。」意思是说,要先往生极乐世界跟随阿弥陀佛,这样不但不会退失,而且会上进。又看到《净土十疑论》里说:「具足烦恼的凡夫,虽然有大悲心,愿意出生在娑婆世界救度痛苦众生,但这是做不到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要好好抚养,如果离开父母,婴儿就没办法成长会死亡;或像一只刚出生的小鸟,必须依靠树枝,不能因为牠是一只鸟,就把牠抛到空中去。」
元照律师非常认同,知道自己过去是错误的,就尽弃所学,此后专看净土经论,专念弥陀名号,终此一生没再离开过这个法门。
后来又看到善导大师所写的:「凡是专修念佛,十人即十人往生,一百人即一百人往生;但是如果杂修,那恐怕一百人不到一二人往生,一千人不到三五人往生。」元照律师就依据善导大师的开示,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这样说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便是元照律师一生学佛智慧的结晶。
佛法看人的价值与世俗不同。世俗往往以赚多少钱、什么地位、或什么样的学位来衡量,但佛法看人生的标准刚好相反。
佛法看人生就是说,要知道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把解脱生死轮回,当成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这样,就算没受过教育不识字,佛陀也会称赞他是有智慧的人。否则就算有好几个博士学位,佛陀也会说他是个愚痴的人。
──摘自〈小经三段文两重因果〉(2004.2.23 )


无限的慈悲
《无量寿经》说: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段经文很贴切、很浅显地,显示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悲心。
首先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是主动来当我们的朋友。
我们跟阿弥陀佛、法藏菩萨根本不认识,可是法藏菩萨主动的、毫不嫌弃我们的,就来当我们的朋友。所以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世上有真正的朋友吗?可以说很少,因为我们的心无常。其实这个世界上,不管精神界或者物质界,有形或无形,都是无常的。既然无常,就没有所谓「真」这个字;能够称得上「真」的,就是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
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意见冲突或攸关利害,而分道扬镳。甚至,一方困苦潦倒、生意失败,或负债累累的时候,另一方就躲起来了。对我们永不舍离,长相同在的,就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主动而来,不嫌弃我们,对我们极尽体贴包容,一点都不计较。亲人都未必能如此,何况朋友?人生在世,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有阿弥陀佛做我们的朋友,能够与佛同在,这是何等的幸福?
更进一步,阿弥陀佛「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也就是,荷负群生的重担。
我们的债务,朋友都吓得跑开不见人影,谁能帮我们承担?我们承担不起,也没有人来协助,只有阿弥陀佛!祂主动而来,承担我们生生世世所造的罪业,我们还不起的罪业。
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累生累劫以来,我们不晓得杀了多少人,欠了多少债,《华严经》里面说,「假使罪业有形体,尽虚空不能容受。」这些罪业虽然没有形体,可是它有一股力量,时间到了,一定要受那个果报,而我们承受不起。
这个时候,十方诸佛当中,只有阿弥陀佛主动来承担我们的罪障,负起我们的重担。所以在我们还不知道的时候,阿弥陀佛就预先为我们准备了;在我们乞求之前,阿弥陀佛就主动给我们了!这就是第十八愿,也就是真正的「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而且是「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我们不晓得要求,也不晓得追寻,阿弥陀佛主动地回向给我们,布施给我们,已经送到我们的面前来了。
为了将这个法门送给我们,使我们了解,来触动我们的心,进一步,阿弥陀佛说:「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就好像虔诚恭敬的儿子,纯一无二,毫无二心地对待父母亲一样。父母的任何言语举动,任何需求,儿子都不会拒绝,毫无难色的去完成。这种纯孝之子,在世间上是很难得的。而阿弥陀佛把我们十方众生都看成祂的父母,而祂自视为纯孝的儿子,来孝敬十方众生。
再进一步,阿弥陀佛把我们看成祂自己,所谓「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既然我们是祂,祂也是我们,那么,罪恶众生所受的六道轮回,以及在六道轮回当中所负的债务,岂非阿弥陀佛都有责任要替我们偿还?我们再大的业障,在阿弥陀佛的大功德宝海里面,就如同沧海之一滴而已。
所以我们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断除八十亿劫生死大罪,也就是说整个生死轮回的大罪,在称念名号当下,就完全断除了。原因是什么?因为这六字洪名,真的是万德洪名,是能却除所有业障的功德宝海。罪业再深的众生,只要依靠这一句名号,都能得到救度,往生成佛。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开示之一(2004.7.18)


「劫」的譬喻
「劫」,在经文当中常常看到,是印度用来计算时间的单位,而且是很长的时间单位。
怎样长呢?是不能想象的长。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用譬喻。有「芥子劫」的譬喻,也有「盘石劫」的譬喻。
所谓「芥子劫」,就是有一座四十里见方的大城(高、长、宽都是四十里),里面装满了芥子(就是芥菜籽),芥菜籽可说是很细小的,四十方里的大城里面,装满了芥菜籽,可想见这个芥菜籽之多。有天界长寿天的天人,每一百年来取一颗芥子,直到芥子全部被取完,「劫」还未结束。可见时间是多么的长。
而且,劫还有「小劫」、「中劫」、「大劫」,这只不过是「小劫」,还不是「大劫」。
再说「盘石劫」的譬喻。就是一块四十里见方的盘石,高、长、宽都是四十里,那么大的石头。天上的天女用所穿衣服的袖子,来抚摸这个石头。袖子很薄很轻,直抚摸到石头都平了,没有了,才算一小劫。
你看,「劫」的时间有那么漫长,不止超越我们的计算,更超越我们的想象。
阿弥陀佛为了救度我们十方众生,祂所发的四十八愿,是经过「五劫」的时间去思惟。我们称念四十八愿愿文,只不过几分钟,阿弥陀佛却是以五劫的时间,才思考出四十八愿,这么殊胜的内容。
为什么需要那么久的时间呢?因为阿弥陀佛要以最方便、最容易的方法,来救度十方所有一切苦难众生;让十方众生一旦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当下进入涅盘,跟阿弥陀佛同光同寿,拥有相同的境界。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开示之二(20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