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文集六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不念弥陀更念谁: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苦趣实堪悲;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这首偈语可说是让人惊心动魄!「日落西山」就是太阳下山,好比人生由青年、中年而进入老年,犹如日落西山。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过去的苦乐,已经过去;现在苦尽甘来,应该能安享晚年,可是却无常逼近。无常是不选择对象的,并不是病了、老了才会死,无常一到,人就会死。
「暮鼓催」,佛门都有晨钟暮鼓,鼓声一开始是缓慢的,然后愈敲愈快,好似在催迫着我们。所以一个进入暮年,光景无多的人,就应该对世间的事情放下,包括家业等等,该交代的交代,该传承的传承。一旦无常到来,自己早有准备,就可以撒手而行,了无系累。
「娑婆苦趣实堪悲」,「娑婆」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六道轮回,可说是纯粹而巨大的「苦」。「趣」就是六道,三恶道固然是苦,但阿修罗、人道、天道,也同样是苦。若说在三恶道纯粹是苦,在天界纯粹是乐,那么人间就是苦乐参半。但推论起来,最后都是苦。
佛陀开示说,人的感受有三种:一种是苦受,一种是乐受,一种是不苦不乐受。
所谓「苦受」,就是所面对的境界,本身就是苦的,包括身体病痛、感情不如意、事业不顺利种种,因为本身就是苦的,所以叫「苦苦」。
「坏苦」即是「乐受」。乐受怎么说是坏苦呢?现在我们身体健康,人生美满如意,但终将面临生离死别,最后一定是「从前恩爱,至此成空;昔日荣华,而今不再」。到那时候,就是深切的痛苦。
再来「不苦不乐受」,就是既没有苦的境界,身体健康,没有挫折、逆境,也没有特别快乐的感觉──不苦不乐。但内心隐隐有一种孤独、寂寞、无聊的、莫名其妙的不安,那叫「行苦」。「行」就是「念念迁流」,念念迁流也是苦。
这样推究起来,人生无时无处不苦,所以「娑婆苦趣实堪悲」。这个「苦」,就是人生的实相。人生的实相是什么?就是「苦」一个字。
「世出世间思惟遍」,这里有两个「世」字,第一个「世」,是「世间法」;再来的「世」,就是「出世间法」。「世间法」是五戒、十善;「出世间法」是四谛、十二因缘,还有三学六度。亦即整个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世出世间法」。
详细的分别、甄选这所有的法,结果怎么样?
「不念弥陀更念谁」。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往生极乐世界,那么我们还学什么法,还念哪一尊佛,还持什么咒呢?世间法不能解脱,出世间法学不成,这样我们岂不是永无出离之缘吗!
道绰大师解释这段法语时说,如果「念」大乘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我们根本想都不用想。那么,退而求其次,「念」小乘阿罗汉的境界,包括出家人或在家人,也都没有份。再退而求其次,天乘、人乘,也是成就了五戒、十善,才能得到的果报,但能够成就五戒、十善的,却又非常稀少。
这样的话,会有什么结果?道绰大师说: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
也就是说,「五戒、十善」我们做得到的很少,如果论我们造罪造恶的话,就如刮大风、下大雨那样的猛烈。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自觉:世间法都不能圆满了,更何况出世间法!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救度的话,不管出家在家,到最后都是很激烈的痛苦,都是一片黑暗,没有希望。
我们都是必堕地狱,常在轮回,无力解脱的;而弥陀愿力无穷,毫无条件的救度我们。诸佛、诸法中,唯独弥陀一佛,念佛一法,能救我们!
弥陀是我们的无量生命,无量光明。在世上有苦难,在佛里有平安。在弥陀怀抱中,我们旧事已过,重获新生;黑暗永离,光明常照。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之七(2005.8.21)



芬陀利花
法照大师有一首很有名的偈子说: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也就是十方法界的十方众生,只要发愿──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极乐世界就有他的一朵莲花,也标上他的名字,显现他的影像。只要不半途而废,时候一到,阿弥陀佛就会持着这一朵莲花,带着观音、势至、清净海众,迎接他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念佛人都称为「莲友」,而经典上又赞叹念佛人为「芬陀利花」。
《观无量寿经》又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
「芬陀利花」就是大白莲花;「芬陀利花」也是佛的另一种名称。《涅盘经》说:「佛亦名为大芬陀利」,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在这里念佛,我们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
善导大师解释「人中芬陀利花」,即是人中的「好人、妙好人、上上人、稀有人、最胜人」。意思是说,念佛人已超越三界六道的众生,已经不是轮回的凡夫了,将来必定如同大芬陀利花那样的成佛。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第五课(2006.6.18)


《大经》第十七、十八愿成就文及流通文略解
一、第十七愿成就文: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十方诸佛,皆共赞叹--释尊于此时此地说此经,演说弥陀,因行果德,超胜诸佛;十方诸佛,亦各于其国,异口同音,共同赞叹。《大论》三十言:「美其功德曰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故言叹。」赞叹弥陀名号,为救十方众生。
《弥陀经》言:「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净土经》言:「如我今者,称扬赞叹,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佛土功德。」
虽然诸佛所证,平等是一,然念佛往生利益,是弥陀不共妙法,是故诸佛,皆劝众生,归命弥陀。

.威神功德,不可思议--通约诸德,别指第十八愿成就之德。只要一向专称,凡夫直入报土,皆是弥陀,威神功德之力。
直指名号不可思议功德,非指其它,以称名号为往生故。名号是果德之名,名体不离故,名号之处,即是弥陀正报佛体功德之处,故云不可思议。
因此,称念佛名,即是修诸万行,具诸德本;是故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皆得往生报土,所谓「不断烦恼得涅盘」。凡夫生报土,全是弥陀不可思议功德,文殊普贤,诸大菩萨,亦难思议,「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故云「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二、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成就文者,《大经》宗归,唯在于此。所以者何?
虽四十八愿皆殊胜,以念佛往生为最要;虽一一成就皆难思,以今此成就为不共;故以诸佛赞叹归之。

.诸有众生--所谓「十方众生」:圣凡、善恶、僧俗、智愚、贵贱,不论任何根机。

.闻其名号--闻诸佛所叹弥陀名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小经》言:「闻说阿弥陀佛。」《净土经》言:「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信心欢喜--闻即悲喜交流,所谓「信乐」。

.乃至一念--显明念佛。上从几万几千,下至十声一声,故云「乃至」。
然第十八愿云「十念」,今成就文云「一念」,即是影略互显,念念皆为往生因。

.回向愿生--由闻诸佛所叹名号,生欢喜故,即称念所闻名号;既有念佛大功德故,至心回向,即得往生。

.至心回向--文虽次第,心行同时。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即」者实时,「不退转」者正定聚。显示「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聚有邪定聚、正定聚、不定聚三种。
决定流转名「邪定聚」,即永在六道轮回。
决定不退名「正定聚」,即永不退于佛境。
随缘不定名「不定聚」,或者前进,或者退转。
.若生净土,不问凡圣,定向涅盘,故唯有正定聚,而无余二。
.决定往生,心行具足,因中说果,亦名正定聚,乃约决定不可转者。
.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心决定时,净土光中,现其色相;
例如须达,将造祇园,心决定时,于虚空中,现天宫殿。
.心行相续,业成不退。
三、《无量寿经》「流通分」之文: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此名号德,即万德故,乃至一念,生无漏报土,超越品位阶级,此名大利,亦即无上功德;余行皆是小利,有上功德。
此大利无上功德之法门,等觉之弥勒菩萨未必知晓,故呼唤其名而告之,令流通远代。
故宗祖言:「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至此可知,《大经》上下二卷之体者念佛也。
亦知:《大经》虽说,万行往生,望佛本愿,意在专称。


弥陀「本愿」二字之根据(抄要)
一、《无量寿经》言:
1. 皆是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
2.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二、龙树菩萨《易行品》言:
3.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三、天亲菩萨《往生论》言:
4.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5.以本愿力回向故。

四、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
6.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
7.不虚作住持功德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
8.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五、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言:
9.妙土广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严起。
10.光耀鲜明相映发,华果枝叶更互为,稽首本愿功德聚。

六、善导大师《观经疏》言:
11.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七、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言:
12.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13.弥陀本愿华王座,一切众宝以为成。
14.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15.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
16.今日遇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

八、善导大师《法事赞》言:
17.乘此弥陀本愿力,一念之间入宝堂。

九、善导大师《般舟赞》言:
18.或想或观除罪障,皆是弥陀本愿力。

十、法照大师《五会赞》言:
19.弥陀本愿大慈悲,此地愚人不觉知。
20.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愚。
21.莫辞念佛度朝朝,弥陀本愿许相招。

十一、藕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言:
22.信愿持名是正因缘,佛本愿力是增上缘。
23.佛本愿力不思议故,信愿持名功德不思议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