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摄大乘论讲记第九章;第三节、释妨难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第一项 释说一乘 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此中有二颂: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法,无我,解脱等故,姓不同,得二意乐,化,究竟:说一乘。

此二颂,也是出于大乘庄严经论的。种种「功德圆满相应」的「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二「乘」人「共」,佛又「以何意趣」「说一乘」呢?这从上救济乘为业引起的问题。「为引摄一类」不定姓的二乘回小向大,「及任持所余」一般欲退小乘的菩萨,使他保持原来菩萨的地位不失。由这两种「不定种姓」,所以「诸佛说一乘」。引摄回小向大的声闻,任持所余的退小菩萨,皆属不定种姓所摄。因菩萨曾受过声闻熏习,所以可能的退回小乘;声闻也曾受过菩萨熏习,所以可能的转向大乘。前者是已发心了的菩萨,后者正在发声闻心。

前一颂说明一乘的目的,次一颂以八义说明一乘的意趣。经中说一乘的地方很多,所取的意义也不一,本论的八意,可说赅括无遗了。(一)「法」平等,证悟的法性真如,三乘圣者虽不无浅深偏圆,但是共同趣向的;真如是我法二空所显的圆成实,菩萨以此出离,声闻缘觉也由此解脱。深密经的『皆共此一妙清净道』,法华经的『三乘同入一法性』,都是约这法平等说一乘。(二)「无我」平等,像般若经上说三乘补特伽罗同不可得,在无我中平等平等。无我既平等,所以不能说这是二乘,那是大乘。凡是说三乘有情差别不可建立,所以无大小等,都是依无大无小的无我平等说一乘。(三)「解脱」平等,佛与罗汉,同样断烦恼障,同样得到解脱,经上说『三乘同坐解脱床』,同入涅盘。约这样的意趣,也有说为一乘的。(四)「姓不同」,众生的根性不同,而不定种姓,大乘小乘皆有一分,如果回小向大就可成佛。约这不定姓人说一乘。(五)(六)「得二意乐」:1就人说,摄他为自,自他平等。2就法说,诸法无差别,法法平等。约这有情及法的平等讲,所以声闻就是佛。(七)「化」,佛说:我过去生中曾做过声闻,现缘觉身,入般涅盘,现在仍然可以成佛,这是约佛的变化身说。法华会上舍利弗等,蒙佛授记,有说也是佛所变化的。(八)「究竟」,佛乘最为究竟,此一乘以上,再没有余乘,此是唯一的究竟乘,由上种种的意趣,所以佛「说一乘」。

【附论】大乘经中讲一乘的很多,说一乘是究竟,人人可以成佛。但依本论的意见看,小乘不得离障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怎么可说人人成佛?一乘究竟,三乘方便,与三乘究竟,一乘方便,在佛学界中展开了热烈的 诤辩,真谛和菩提流支,是主张一乘究竟的,玄奘门下是主张三乘究竟的。本论前说救济乘为业,不是说小乘决定要成佛,只是依不定种姓说。唯识家说声闻有二:(1)定性的,这又有二类:一毕竟的,这一类的声闻必入小乘的无余涅盘,无论如何不再受化成佛。二不毕竟的。(2)不定性的,这二类声闻是可以引导成佛的,因他过去曾受过大乘的熏习,种过大乘的善根。法华经上说舍利弗等对法华等都曾听过的,不过忘失而已。所以依本论说,应该说三乘是究竟。真谛释论,说前颂是显义说一乘,后颂是密义说一乘,因此,他的解说不定种姓,以为凡是声闻皆不定性,皆可作大乘菩萨。到了菩萨的地位,大乘已成,这才叫定,所以他有练小乘根性成大乘的理论。我觉得虽然一乘宝性论、佛性论等在说一乘,但瑜伽及摄论等,到底是说三乘究竟的。概略的说,无着系的论典,思想渊源说一切有系,确是说三乘究竟。但很多大乘经,与大众分别说系接近的,却显然是说一乘究竟。依大乘经典来解说瑜伽摄论,说它主张一乘,固然是牵强附会;但偏据瑜伽庄严与本论等,想解说一切大乘经,成立三乘究竟是大乘经的本意,结果也是徒然。   

第二项 释同时有多佛 如是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缘可见?此中有颂:一界中无二,同时无量圆,次第转非理,故成有多佛。

一切「诸佛」既「同一法身」,为什么「佛」又「有」许「多」呢?这里说有多佛,不同上说有无量有情现等正觉而名多,是说同一时中有多佛存在。一分小乘说:「一」世「界中」「无」有「二」佛,现在否认它的见解,说「同时」有「无量」众生「圆」满成佛。无量有情可以同时发菩提心,同时修菩萨行,功行圆满,当然同时成佛,不能说谁先谁后,你候我,我候你。若说一时只有一佛,「次第」展「转」相续成佛,是「非理」的,你有什么原因限制他,使他们不能同时成佛呢?所以同时「成有多佛」。   
第三项 释法身涅盘不涅盘 云何应知于法身中佛非毕竟入于涅盘,亦非毕竟不入涅盘?此中有颂:一切障脱故,所作无竟故,佛毕竟涅盘,毕竟不涅盘。

有的小乘说佛毕竟入涅盘,有的大乘说佛毕竟不入涅盘;本论以双非的见解说佛非毕竟入于涅盘,也非毕竟不入涅盘。理由是:「一切障脱」而得转依,约这障脱寂灭边说,「佛毕竟」入「涅盘」。但是佛陀「所作」利益众生的事业,尽未来际,「无」有「竟」期,所以佛又「毕竟不涅盘」。   

第四项 释受用身非自性身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故:一、色身可见故,二、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故,三、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四、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可见故,五、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六、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故。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应道理。

上文说『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以后,都谈法身;谈法身时,开显了佛陀的全体大用。这里不再说法身,却把自性身与受用身对谈。这自性身,是专就自证边说。「受用身」所以不是「自性身」,「由六」种「因」:(一)受用身有「色身可见」;见,不单是眼见,是说可以了知的。佛的最清净法身,功德相应,大慈悲所成;地上菩萨所见的,虽似乎即佛与净土的色相,其实诸佛自觉,即智即理,融然一如。所见的色身,只是诸佛应机,众生随自所能见的,见到怎样的色相而已。法身为一切法依,一切法不离于法身,体用无碍,故可说有色身;若偏取自证的自性身以对化他应现的二身说,就不能说有色相。(二)受用身,有「无量」彼此「众会差别可见」,自性身没有这差别相可见,所以受用身不就是自性身。(三)诸大菩萨在一会中,他们所见的受用身,「随」各人「胜解」所见不同。如密迹经说:有见佛高如须弥山王,有见佛长千里百里等,受用身的「自性不定」,不能说佛自证圆满的自性身有这种现象。(四)一一众生「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先见是这样,后见又是那样,见解进一层,所见又不同。自性身是湛然常住,不能有此演变。(五)受用身所住的净土,「菩萨声闻」独觉等的三乘,诸「天」人「等」的「种种有情,众会间杂可见」,这唯有化他示现才有,自性身自然没有这种间杂。这样,前说的法身净土,如从自证化他差别的见地,那只是受用身土。但前依体用无碍,即本起末的法身说,与此不同;若把法身与自性身看成同一的意义,那前后就矛盾不能通释了。(六)赖耶转依得自性身,诸识转依得受用身,若说受用身即自性身,「阿赖耶识与诸转识」的「转依」「非」一的道「理」,就无从分别了。由此种种道理,所以「佛」的自性身不是受用身;若说佛的「受用身即自性身,不应道理」!   

第五项 释变化身非自性身 何因变化身非即自性身?由八因故,谓诸菩萨从久远来,得不退定,于!龤史多及人中生,不应道理。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常忆宿住,书算数印工巧论中及于受用欲尘行中不能正知,不应道理。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知恶说、善说法教,往外道所不应道理。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能善知三乘正道,修邪苦行不应道理。又诸菩萨舍百拘胝诸赡部洲,但于一处成等正觉,转正法轮,不应道理。若离示现成等正觉,唯以化身于所余处施作佛事,即应但于!龤史多天成等正觉,何不施设遍于一切赡部洲中同时佛出?既不施设,无教无理。虽有多化,而不违彼无二如来出现世言;由一四洲摄世界故,如二轮王不同出世。此中有颂:佛微细化身,多处胎平等,为显一切种,成等觉而转。为欲利乐一切有情,发愿修行证大菩提,毕竟涅盘不应道理,愿行无果成过失故。

小乘学者多以变化身为佛的真身──自性身,这里依八相成道的化身,举八种理由,说明它的不同。初二因就是在从天退没和入胎受生相上说:约化佛的一期应化说,平常都是从菩萨说起,菩萨本在!龤史多天,后来时机成熟,从天退没,乘白象降生人间入胎。但小乘学者也许可(这下面的理由, 都是小乘共许的本生谈中的事实,所以在大乘上看,小乘的权说是无可否认的),「菩萨从久远来得不退定」,现在又说佛「于!龤史多」天退没,「及人中」受异熟「生」,岂不自相矛盾吗?这当然是「不应道理」的。

第三因,就是在受学受欲相上说:「菩萨」过去生中,于燃灯佛前,上升虚空的时候,得无生忍,就知道宿命,「从久远来,常」能「忆宿住」。过去所学的无量技能既常忆不忘,如方「书」,「算数」,「印」刻,「工巧论」等一切技能,及「于受用欲尘行」中,也常知它的过失。现在又说菩萨「不能正知」,要重行学习,再受五欲,这是「不应道理」的。今示现不知,仍须修学,与常人一样的受用五欲,可知这是变化身,而不是佛的真身。

第四因,约出家相说:「菩萨从久远来」,对于什么是「恶说」法教,什么是「善说法教」,是早已知道的,而现在又要「往外道所」出家,修学邪说,这是「不应道理」的。佛的往外道所出家,明知是变化身,非自性身。

第五因,约修行苦行说:「菩萨从久远来,已能善知三乘正道」,当然不会再去修学邪道的苦行,今既「修」六年的「邪苦行」,可知是变化身;若说即是自性身,是「不应道理」的。

第六七因,约证菩提转正法轮说:「菩萨」于因中时,遍于百拘胝(万亿)赡部洲,布施持戒行道,教化众生。成佛时,也应该遍满百俱胝赡部洲受生成佛说法。若说「舍百俱胝赡部洲」而「但于一」赡部洲「处成等正觉,转正法轮」,这是「不应道理」的。自性身唯一,如专在这里,就不能在他洲;在此洲,同时须在他州成佛说法,可知这是变化身。若有人说:在我们赡部洲成佛的佛不是变化身,是自性身,其它地方不是「示现等正觉」的真佛,不过是此土的真佛「以化身于所余处施作佛事」吧了。若这样说,那末,「即应但于!龤史多天成等正觉」,而以化身「施设遍于一切赡部洲中,同时佛出」,这也可以。或者另一地方成佛是真的,本土成佛是变化的,这也可以。为什么定说此处是真正等觉,而以变化身遍在余处施作佛事呢?你「既不」这样「施设」,「无教」可以证明唯此土八相成道的佛是真,也「无理」由可以证成,可见非理!多界经说:无二轮王,无二佛陀同时出世,今说一切赡部洲中,多佛同时出现,岂不违经所说吗?「虽」一佛土中「有多化」佛,「而不违彼」经说「无二如来出现世」间的「言」教,为什么呢?因为经说「一四洲」名一「世界」,这一四洲中不能有二佛出世,不是说其它的四洲没有佛出世。这「如」多四洲,有多轮王,但与经说「二轮王不同时出世」,并不相违。这又说一颂:「佛」的「微细化身」示入母胎,当那时候,不唯佛的化身入胎,同时佛还变舍利弗等许多化身于同一时间「多处」入「胎」,「平等」平等;为什么要这样呢?「为」欲「显」示「一切种」觉最尊最胜,所以现声闻而光显如来「成等觉而转」。

第八因,约入涅盘相说:菩萨求无上觉,是「为欲利乐一切有情」的,所以「发愿修行证大菩提」,无不是为此一大事因缘。现在度生事业尚未完毕,即依「毕竟涅盘」而入涅盘,这是「不应道理」的。为什么呢?若果毕竟涅盘,那所修的「愿行」就空「无」有「果,成」大「过失」了。由是知道现涅盘的是变化身,非自性身。   

第六项 解二身常 佛受用身及变化身,既是无常,云何经说如来身常?此二所依法身常故。又等流身及变化身,以恒受用无休废故,数数现化不永绝故;如常受乐,如常施食,如来身常应知亦尔。

「受用」「变化」二「身」,不是佛的真身,在他现起的方面,确「是无常」的。那为什么「经说如来身常」?这是就他的所依说的,「此」受用变化「二」身「所依」的「法身」,是「常」住的,约所依说,说能依的受用变化二身也是常住的了。实际上,菩萨众会人天等见到的或现生或入灭的佛,只是余二身,如来的自证法身是常住的,我们是见不到的。这可以拿水与波作比喻:水性的湛然不动,是法身;因众生机感风波的鼓荡,水中现起波浪,小风小浪,大风大浪,这如受用变化二身。波浪的体就是水,这是水的一种姿态;水性既常住,波浪也不妨说常,所以法身也体用无碍。但大海的波浪,究竟因风而起,说波浪不是水的真相,受用变化身也不是法身。再依二身自体说:「等流身」就是受用身,因为受用身是从自性身流出,所以又名等流身。这等流身,他「恒受用」法乐「无休废」,如世人说,这人「常」常享「受」快「乐」,虽然他所受的乐,并不是常住无间,但可以说他常常受乐;受用身也是这样,他虽不是常住的,但可以说他是常。因为他在菩萨众中,常受大法乐。「变化身」也可说他是常,以「数数现」起「化」诸有情的事业,相续而「不永绝」。这如世人说某人「常施食」,虽施食不是常无间断,但屡屡施食,也可说他常施食。这样,变化身虽不常在世间,但随所化的有情,数数示现无尽,也说他是常。

第七项 释化身非毕竟住 由六因故,诸佛世尊所现化身非毕竟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脱故;二、为令舍离不乐涅盘,为求如来常住身故;三、为令舍离轻毁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为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数见者生厌怠故;五、令于自身发勤精进,知正说者难可得故;六、为诸有情极速成熟,令自精进不舍轭故。 魏译没有这一段。

受用身虽不是毕竟常住,但常时如此。「诸佛世尊所现」的变「化身」,数起数灭,不能「毕竟」常「住」。这有「六」种原「因」:(一)化身出世的目的,在度脱将成熟的众生,在他示化的一期生中,把能「成熟」的「有情」,「已」令得「解脱」,未成熟的有情,亦使他种成熟的因,「所作」已经「究竟」,没有再住在这世间的必要,所以示现入灭,不毕竟常住。(二)化身所以不毕竟住,是「为令」有情知身命是无常的,发心「舍离」「不乐涅盘」的世间心,「求如来」的「常住」法「身」;所以示现入灭,令起生死无常的感触。(三)如来久住世间,众生就不生恭敬尊重心,甚深正法教的悟解也不勤求了。佛「为令」有情「舍离轻毁诸佛」,勤求「悟」解「甚深」的「正法教」,所以示现涅盘。(四)佛陀久住世间,众生就不生恋慕,起懈怠心。「为令」有情「于佛深生渴仰」,「恐」他们常时「见」到「生厌怠」心,所以到了相当时候,就般涅盘。法华经中举譬喻说:有长者子,父在世时,身婴重病,不肯服药,忽然听见父亲死了,哀号痛哭,服药病愈。众生亦如此,佛住世时,身心有病,不肯求对治,生懈怠心;若见佛入涅盘,就于佛生渴仰心,精进修行。(五)佛若常住世间,懈怠的众生,常会抱这种观念:现在我还没有工夫修学,慢慢过几年再说,好在佛陀是常住世间的。佛为要使这类有情「于自身」心发勤「精进」,「知」道「正说者」的佛陀,如优昙钵罗花,「难可得见」,就能急急的修学佛法,所以示入涅盘。(六)「诸有情」虽还没有得解脱,但已能「极速成熟」善根,他已能自己警策自己,「令自精进不舍」法「轭」;这像病人快要痊愈,医生的在旁久守,简直毫无意义,所以化身佛就入涅盘。这样看来,化身佛的入涅盘,实是教化众生的方便。

此中有二颂:由所作究竟,舍不乐涅盘,离轻毁诸佛,深生于渴仰,内自发正勤,为极速成熟:故许佛化身,而非毕竟住。
重颂前六因,其义可知。   

第八项 释成佛要作功用 诸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不应为得更作功用?此中有颂:佛得无别无量因,有情若舍勤功用,证得恒时不成因,断如是因不应理。

「诸佛法身」既「无始时来」本来具有,「无」有差「别」,「无」有数「量」,那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众生「不应为」了证「得」佛果「更作功用」?或说:诸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差别,无数量,那末,一佛成佛,就应当成办一切有情的诸利乐事,所以众生求佛法身,不应更作功用!不应当这样说。诸「佛」证「得」无始时来「无别无量」的法身,要以这所证得的法身,作为有情勤求佛果的精进「因」,所以一方面虽然本具,一方面还须功用。本具而不能显发,如贫家的宝藏,并不能使他免离饥寒。因此,若「有情」「舍勤功用」加行因,那末「证得」的虽本来无别,但「恒时不成」众生成佛的「因」,因为不是证得因的缘故。所以「断如是」的证得加行之「因」,「不应」正「理」!如果要成佛,非勤修加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