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献法师:菩萨学处 普贤行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愿诸众生得闻是法,愿令众生悉得安乐。
发菩提心是对自我生命的最高期许,我们活着是为什么?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追求是什么?前面我们介绍“菩提心”,就是以信佛学佛成佛作为我们人生最高的诉求,也就是说:我们除了追求家庭、事业、子女的圆满之外,最重要的,在我们内心深处必须有一个最高的生命座标——发菩提心。那么,是不是我们发了菩提心就一定会成佛呢?不是这样子的!我们有了这个心愿还要付之于实践才行。
壹、以行山来填满愿海
学佛不仅是一种理论的研究,也不是一种空想,更不只是一种学理的分析,学佛者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按照菩萨心、菩萨行去实践,这就称为“普贤行”,或者是“菩萨行”,或者是“大悲行”。如果我们以深度跟广度来讲,这就属于广度方面。学佛分深度、广度,就如一张桌子有高度、深度、宽度,学佛也是这样的,发菩提心、有智慧是属于深度,但是还要有广度。今天我们就讲到:发菩提心以后,怎样以大悲心、大悲行来实践菩提心。
有所谓以“行山”来填满愿海,行是行为的行,我们念heng,发菩提心就像大愿海,要用普贤行这座山去填满这个大愿海,所以叫做“以行山来填愿海”。我们学佛不仅仅是作一种理论的研究、学理的分析就满足了,而是一种生命的实践,透过这种生命的实践,让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净化。
现在学佛的同道们有许多错误的观念,有人认为只要到深山,或者人迹不到的地方,或荒郊野岭、山洞里面,默默的进修,就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其实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们通常把“信解行证”连在一起,所以如果信徒问我怎样打坐、怎样入定,我都劝他要多看经书,以后再来学打坐、再学入定,比较安全一点。
我们要出发到某个地方,第一个是先确立目标,把你要去的目的地弄清楚,并且知道自己去那里的目的,所经过的路程、东西南北方向,都要了解;这样你有了目标,路程也熟悉就可以顺利达成目标。我们信佛学佛最高的目标是什么?成佛!现在这世界上信佛学佛的人这么多,有哪一个人成佛了?谁敢说他成佛了?当然你也可以封某某人为活佛或什么佛的,但是名不符实。不管怎样,成佛是我们生命的最高座标。要怎样才能成佛?是不是一打坐入定就能成佛?是不是有点神通、能知道别人的前生来世、也能替人治病,就能成佛?不是这样。
贰、行菩萨行求一切智
在华严经第八十卷,善财童子去参访普贤菩萨的时候,
“普贤菩萨摩诃萨告善财言:善男子,汝见我此神通力不?唯然已见,大圣,此不思议大神通事,唯是如来之所能知。普贤告言:善男子,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
这段经文意思是说:普贤菩萨告诉善财:善财啊!我那些神通,你见到了吗?他说:我见到了。善财就说:唉呀!你这些大神通事只有佛才能真正了解。普贤菩萨就说了:善男子,我这些神通智慧、悲心悲行,这一切并不是一下子就得到,也不是一生一世就成就的;那是怎么来的呢?是在过去生,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所得来的。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成佛有没有速成班?当然没有速成班!说什么玄关一点就开悟了,马上就开窍了,没有这样子便宜的事。你看,以时间来讲,不可说不可说,这是难以用算数、难以想像的长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时间怎么计算的呢?一个佛刹、三千大千世界、无量阿僧祇劫,这么大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山河大地,都把它剖为微尘,以这些微尘数当作一劫,用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这么长远的时间去行菩萨道、利益众生,目的是什么?当然是“求一切智”。
神通从哪里来的?从智慧来的!现代人不修智慧,学什么?喜欢学神通。以前有个年轻人,师范学校毕业了,他要我传授他算命方法,他说:师父,请你传授给我一招看脸就知道前生来世的方法。虽然坊间生辰八字、紫微斗数一排,就马上可以大略算出他前生是什么、来生是什么样子,但是我说我不懂这套,我说的是实在话,但是我越说不懂,他就越要学,他越要学,我越不教,这样子不契机,后来他就不跟随我出家了,我想也好,否则我没有办法满足他这种学算命卜卦、排紫微斗数、观人相的欲望,这些我都不懂;也幸好没有跟着我出家,否则我这师父就不晓得怎么当的。因为他老是想学神通之类,想知道怎么样有他心通啦、什么宿命通啦,我说这些通我都不通,我只知道吃饭后会排泄,肠道很通畅。所以愈神奇的事物愈能吸引现代人,愈平常、愈平凡的事情,愈被人家所忽略。事实上,信佛学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求一切智”。
叁、以三德来赞美佛陀
我们赞美佛陀,我们说佛陀长得很“庄严”。你看,世界上长得很英俊的人多的很,若你说佛陀贵为王子、太子,其实世界上当太子、当皇帝者多的是;你说佛陀长寿,活到八十岁,其实有些外道也可以入非想非非想定,一定就是八万四千劫,那佛陀八十岁的世寿根本小巫见大巫。所以我们用三方面来赞美佛陀:第一是智德圆满;赞美佛陀的智慧——一切智,对一切山河大地人事物、生死轮回业报等一切有正确的了解,这就是佛陀的智德。对诸法的如实相,诸法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果报、本末、因缘究竟等一切通达无碍,这就是佛陀破一切无知而具无上菩提的智慧。第二个是恩德,是佛陀用悲心救度一切众生的心。第三个是断德,是断一切烦恼而证无上菩提。所以我们用智德、恩德、断德——三德来说明佛陀的殊胜。
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不要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我这么修、这么学,希望修到最后有神通能知道别人的心事。你知道这么多别人的心事做什么?假若你烦恼重重,没有智慧的话,又有什么好处?学佛的人不求神通,学佛的人要求智慧、求福德。普贤菩萨的意思是说:他在过去世的无量时空当中,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求一切智。
肆、求一切智心路历程
一、承事诸佛
下面的经文就说明了普贤菩萨在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劫当中,如何去求一切智。
“一一劫中为欲清净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
这是承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今天我们多么幸福,能在佛陀文教基金会这个地方,大家一起共修,算不算承事诸佛?也算喔!插花的、排桌椅的、录影录音的,还有领导我们唱诵的,各位善男信女,从老远的地方坐车子来、开车来,我们来这里做什么?算不算承事诸佛,也算!庄严道场嘛!我们在这儿共同来探讨佛陀的成佛历程、诸大菩萨的心路历程,目的无非要“得一切智”。因为有了智慧,你对一切是非善恶、人生的生死轮回,才能清楚的认知,你才不会恐惧。所以当善财童子去参访普贤菩萨的时候,普贤菩萨就告诉善财童子,他在无限的时空当中,为了清净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微尘数佛,也就是承事无量无边的诸佛。
为什么要清净菩提心呢?大家来信佛学佛,有的人求长寿,有的人求健康,有些人求美满的家庭事业,有些人希望能够生天,享天福,这称为增上生心,不叫菩提心,发增上生心是不是错了呢?没有错!但是不究竟。我们求生天、长寿、大富大贵、大福报,有钱啦、长相庄严啦,这些都没错,但是不究竟,有的时候反而会招致一些麻烦。有钱、有地位,本来是好事,但在某一时空当中却反而招致很多危险,许多名人、有钱人、有地位的人,往往招来杀身之祸。所以我常讲,在这社会之中,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必把自己打扮得非常耀眼,也不必表现出非常富有的样子,这个往往都是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
有一次在巴西,有个信徒家里遭了数次的小偷,他要我帮他看地理风水,看看是什么地方不对劲,为什么老是遭小偷;他说他请人去看他家的风水,一个人说他家窗户尺寸不对,财气外泄,所以有遭小偷的麻烦;一个却说他家的门有问题,到底要改门还是改窗户?请问各位,我该怎么说?我说:因为你的车子太漂亮了,你的手上戴太多金银珠宝,你穿的衣服都是什么牌的,你家里的摆设太丰富,然后你又常常不在家;你想想,你开这么好的车子,穿这么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这么好看,在这治安不甚良好的巴西,你这样天天告诉人家你很有钱,叫人家来偷吧,当然人家就来偷了。所以你还是朴素一点比较好。当然我并不是叫你要穿那种破破烂烂的衣服,佛教并不赞成这种不修边幅的打扮,只要求你穿朴素的衣着就可以。所以如果我们只求人天的福报,那叫增上生心,不是清净菩提心。
普贤菩萨说:他在一一劫中,让自己发心信佛学佛,承事诸佛、供养诸佛,目的就是要“求一切智”,求智慧福德圆满,因而在一一劫中清净菩提心,让这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跟智慧相应,这样子来承事不可说不可说的佛。
二、内外兼施
“一一劫中为集一切智福德具故,设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广大施会,一切世间咸使闻知,凡有所求,悉令满足。”
刚才是承事诸佛,上求佛道,现在则进而在一一劫中跟无量无边的众生结善缘,或者用物质、或者用法来布施。这段经文主要是用财来布施。无遮大施会在印度很流行,国王、大臣、有钱人设这种无遮大会,凡是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来拿施物,不分男女、种族、肤色,只要愿意就可以来到现场,拿取所欢喜的物品,当然包括供养出家众、修道人,这是用财来布施。
“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财物布施。”
这也是以财布施。目前台湾,最典型的一个财布施单位是慈济,以法布施的话,要算佛陀文教基金会,一年几乎上亿的佛书、大藏经在流通,有印度文、西藏文,甚至大陆的简体字。我在新加坡还看到我的一本著作,被翻成简体字拿到大陆去流通。佛陀文教基金会在法施来讲,目前在台湾可算是首屈一指,每年送出的经书数量真的非常非常庞大,我在这里也要感谢简居士,曾经寄了好几个货柜的书到阿根廷去,阿根廷的书有很多是佛陀文教基金会寄过去的;后来我到巴西,也收到佛陀文教基金会好几货柜的书,在外国可以看到这么多的佛书,佛陀文教基金会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法施单位。
普贤菩萨是不是坐在那边无所是事就可以成为菩萨?当然不是!他在一一劫中承事诸佛,设广大的施会来布施众生,与众生结缘,目的无非是求一切智法。布施那么多东西给众生,用那么多财物供养佛陀、供养三宝,目的是什么?为求一切智法故!“一切智”就是佛陀的智慧。
“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城邑聚落、国土王位、妻子眷属、眼耳鼻舌、身肉手足,乃至身命而为布施。”
这个比较困难一点,尤其是以本身的器官、眼耳鼻舌身手足,那就更难了,是不是?一般叫你出些钱来布施,你想办法还可以做到,但是要你像菩萨这样子剁手脚,把你的眼睛、肾脏、肝脏等布施出去,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人死了以后八小时都不要动他,也不可挖眼角膜送人家,会让他起心动念,会引起不好的后果。佛书上有这样写,不是佛经写的,佛书是人写的,很多佛书善书都说人死后八小时都不要动,因为动了他的尸体,他会很痛苦、发脾气。其实,如果你想到人去世了,竟然眼角膜还能送给人家,让人家再见光明,是件多么欢喜的事,想到你这具即将被烧掉埋掉的垃圾——遗体,居然还有利用价值,还有人拿去废物利用,你不但不会生气,还要感激他来成就你的菩萨道,满怀欢喜的送给他。比如作父母的,留下几千万的财产,他绝不会很难过的想:我这几千万财产留给儿女享受,真是不值得!会不会这样想?一定不会,他很高兴,因为他的家产有人继嗣。人死后经过几小时器官就没有用了,埋在土里被虫慢慢啃蚀,或是送进焚化炉一把火烧成灰,哪有全尸可言呢?我有一个姊姊在汐止慈航堂,她去世之后一个多小时之内,荣总的医师就来取走眼角膜。我的视力是一点零、一点二,非常好的,将来我走的时候,只要有人要,我会很高兴把眼角膜捐出去,反正是臭皮囊,一把火烧掉了可惜,人家要就送给他,但要让我再用几年,到我要走的时候再给你,现在要我布施给你,我没办法,因为我还不是菩萨。
菩萨通达无我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舍,我们这些凡夫还没有智慧的时候,先从事财的布施、法的布施,比较容易做得到。要抛头颅、洒热血、布施眼睛、肾脏给别人,那实在不是简单的事。菩萨具有无我智慧才能这样,你不要看到经典里说:把这王位让给你吧!把国土送给你吧!把妻子送给你吧!也如法泡制;我们是凡夫,在凡夫位的时候,我们不可以这样,你把妻子布施给人家,那你是不负责,你跟她结婚,就要一辈子让她幸福,你不能在结婚后喜新厌旧再去找一个,这是贪欲,不是布施心,是不负责任。所以读经文要深入,你不要因为经文说要把妻子啦、国土啦、王位啦布施给人家而产生误解,你作国王的时候本来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把国家送给一个贪心的人不是害了全国百姓吗?那不行!如果是菩萨,具有智慧,知道某人来当国王会让这个国家的百姓更幸福,主动的让贤,这个当然可以。至于眼耳鼻舌、身肉手足,这是个形容词,说明菩萨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舍施的,这是一种形容而已,并不是叫你真的把你的妻子眷属一切都舍掉,主要是形容修行到某个境界时一切都可以舍,但不是随便乱舍,一定是有意义的舍、很有价值的舍,不会造成自己痛苦,也不会增加众生的贪欲。
我们布施东西,要用清净的物品以及清净的心,才能成就布施波罗蜜。布施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话,布施不能称为波罗蜜,只能叫同情心;同情心和波罗蜜是不同的,有智慧的布施波罗蜜,自己跟对方都会成就功德善事,如果仅仅是同情心,有时反而造成自己跟对方的烦恼、痛苦,不能成就这种布施波罗蜜。
“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首故,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而为布施。”
把头布施给人家,不就死了吗?这是形容词。各位!我们怎么用头来布施?用智慧嘛!多读书多用功、多看佛经,也就是用我们的脑力,以知识、智慧来布施众生。你别误以为佛经里教我们用头来布施就真以为要砍头,头砍下来就死了,怎么借假修真去成就佛道呢?经文的含意,我们要好好的了解。
现在来研究菩萨为什么肯这样去施舍。菩萨施舍眼耳鼻舌身手足,这是属于身的施舍、生理的施舍,菩萨除用财,用金银珠宝行衣食住行物质方面的布施外,还有用生命行布施的。据说佛陀的释迦族快灭亡的时候,琉璃王打到他的国家,他的一个堂弟,叫摩诃男,是个将军,对琉璃王说:你打进我的国家,你杀掉我没关系,但是我很多亲戚朋友都不是军人,如果被杀就太冤枉、太无辜了,这样吧!我跳入水中再浮起来之前,先不要杀他们,你让他们用这段时间逃跑。琉璃王想:你跳下水里再浮起来最多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就答应了将军的要求。将军就召集亲戚朋友,不管认识不认识的,向他们宣布:这国王很仁慈啦,答应在我跳下水中再浮上来之前的短短几分钟之内,若你们跑得掉,生命就保住了,你们赶快跑吧!结果,这位将军就跳下去了,眼看大家都快跑光了,还不浮起来,琉璃王只好派一个士兵下去把他捞上来,原来他跳下去时身上抱了个大石头,所以浮不起来,这就是舍命救众生的例子。
菩萨为什么舍身、舍财、舍命,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身、命、财是无常的,无常的身体、无常的财、无常的命,菩萨知道这些都无常,所以要用无常的身去证悟法身,将无常身转变成为法身;把这个无常的财,变成无上、无漏的功德法财;把无常的生命,变成法身慧命——智慧之命。菩萨思思念念要把无常的身、无常的命、无常的财,变成永恒的法身慧命、功德法财。菩萨如此舍去物质的、生理的一切去利益众生,目的何在呢?为求佛智故!为求一切智首故!这是普贤菩萨成佛的心路历程,是很值得我们参考的修行经验。
三、供养三宝
“一一劫中为求一切智故,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如来所,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一切所须,悉皆奉施;于其法中出家学道修行佛法护持正教。”
以上经文是对三宝的恭敬尊重。供养出家众,衣服、卧具、饮食、汤药,这叫四供养。衣服就是穿的袈裟,卧具就是睡觉用的床单或被单之类的。印度人睡觉很简单,布一铺就睡了,因为印度很热。简单讲,卧具本来是一块布,印度人用来坐在上面,或躺下来用的,现在的卧具是用来拜佛的,把它折成一块一块的,要拜佛时把它铺在地上,避免衣服身体弄脏,拜完佛以后再把它收起来,向佛一问讯。所以卧具在当时的印度是用来打坐、睡觉、休息的。过去在家人供养出家人的话,多以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称为四供养。出家人也会生病,佛陀会不会生病?从经典来看,佛陀当时也有生病的征兆,类似风湿痛,医生说他营养不良,建议他喝点乳糜粥当营养品,佛陀也吃了;过去我看了这段典故,觉得佛陀实在太平凡了,可是后来又悟到:佛陀也不能违背大自然定律啊!他还是一样会肚子饿、会生病,毕竟他也不能违背人世间一切自然现象——缘起法。佛陀会生病、会老会死,跟我们是一样的,佛陀即使成了佛,生理上也免不了大自然的共同定律——缘起法,缘起法就是生灭法,生灭法一定要受无常的定律支配,只是当佛陀面对这无常生灭、生老病死变化时,他的心如如不动,不像我们有点变化,马上感觉烦恼、痛苦。
各位的头发白的时候,痛不痛苦啊?我们现在也有秋天的听众——头发灰白的,那个***,你头发有点白了,痛不痛苦?不痛苦?因为你信佛!请问各位,头发白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是好事!你能够活到白头发,要高兴,有些人想要白头发都没有机会,有的头发黑黑的就离开人世间,十岁、二十岁就走了,有的生下来一个月、两个月就走了,有些还没有机会见这世面,在母亲肚子里一个月、两个月就被强迫出局了,所以能够白发是件好事,各位赞同吗?应当是赞同!能够白发真的是好事喔!我大概五十岁那年开始有点白发,起先心里想:我真的老了吗?后来我又想,不错啊!我竟然有机会白发。
我们不能违背世间的一切定律,即使我们信佛学佛,气功练得多么好,能打通任、督二脉,任你怎么去保养、怎么吃补、怎么练功,终究免不了发苍苍而视茫茫,即使是贵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陀,最后还是离不开大自然的定律。所以佛陀在平凡当中显出他的不平凡,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走,吩咐阿难:你帮我辅个床铺,我要躺上去休息,我就要走了。你们有什么问题就赶快问。佛陀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要走了,因为有为有漏的色身,终免不了无常定律的拘束,所以他走得很安祥、很自在。
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我们为什么要汤药,因为会生病嘛!修道者也会生病。今天有一个人问我:怎么出家人也会生病?我告诉你,出家人不生病才怪呢!你不要看出家人这样常受信徒供养,常受人家顶礼膜拜,以为出家人真好,其实出家人拿了供养就要替你挑业力,你知道吗?你去到各寺庙,向出家人顶礼供养,你有些业障他就要帮你挑,也就是出家人为什么这么多的病痛。我起先也想不通,后来一再研究又研究,后来才悟到这个道理:修道者为什么这么多的病痛,要挑众生的业力嘛!信徒这样虔诚供养、顶礼膜拜,出家人不帮他分担一点痛苦,消受不了呀!所以出家人有病是正常的,何况我们这个吃五谷的身体当然会有病痛。重要的是如何在病痛当中,自己在心境上要能够去调适,要去面对它、去调理它,用种种方法让痛苦降到最低程度。
四、出家学道
“在一一劫中供养三宝,甚至于其法中出家学道。”
前面都是用物质的布施来供养,来跟众生结缘,来供养三宝,到这边才提到出家学道。从这地方我们要了解:财力的布施供养毕竟还是有为有漏,要达到内心最高的净化、升华,当然出家学道有殊胜的地方,障碍比较少。所以我很佩服在家的各位,有家庭事业要忙,又要打坐听经,又要护持三宝,实在很不简单;要做事业,妻子儿女要关心,要应酬等种种的事情很多,还要发心来做义工,从三宝当中来修福修慧,护持正教,这是很难得很难得的善根。所以各位在家菩萨真的是很伟大。各位想不想出家?出家分好几种,第一种叫“出世俗家”,即离开父母妻子儿女、离开家庭,头发理光,穿出家衣服,外表现出家相,跟着师父在寺院里修道,这也叫“身出家”;第二种是“出无明烦恼家”,即断贪瞋痴、慢疑二见等内心的种种烦恼,这叫“心出家”。有些人可能身已出家,但心里一天到晚很痛苦、烦恼,这是因为心没有出家,亦即“身出家心不出家”。如果因为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子儿女,有责任在身,还要上班,担任公司主管,虽然没有缘出家,可是公余之时,或者在上班的时候,心中时时保持正念,尽力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好好作事,被人骂两句,笑一笑、了然于心,不会故意找机会报复,有时间就来护持三宝,看看经书、打打坐,虽然有万贯家产、娇妻美妾,也不被这些束缚;如此虽然身体没有出家,可是心已经出家了,这是“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这是很难得的。另外一种是“身心俱出家”的圣者。最糟糕的是整天在五欲当中打滚,丝毫想求解脱的心念都没有,这是“身心都不出家”。
各位想不想出家?想出什么家?最重要的当然是出烦恼家。身为家庭主妇,上市场买菜也好、伺候丈夫也好、伺候公婆也好,或者先生伺候妻子儿女也好,只要用出家的心好好做,不产生烦恼,用悲心面对生活,那么身虽不出家,心却已出家。当别人骂你笨蛋,你不会很难过,反而会悲悯他的无知,因为你的心已出家了。
“善男子,我于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于一念间生瞋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不可沮坏、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菩萨在一一劫中作财布施、法布施、身心布施,用一切一切来布施、供养,在这无限的时空当中,不曾有一念间跟佛陀的教诲相违背,在无量劫海当中,不曾一念生瞋害心,不发脾气、不生害人的心,也不生我我所心。我说这个毛巾是我的,这是“我所”“我我所”是指我所有的、我所拥有的;自他差别心与我我所心,还有远离菩提心,跟菩提心不相应,于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都是指我们凡夫的毛病。
我们常讲信佛学佛的目的是要了生死、断烦恼,但是了生死到哪里去?念佛的人说到极乐世界去,有些人说超三界,道教则说跳出五行外。了生脱死这些名词也常让我们很困惑。若从字理上去了解“了生脱死”,请问还有没有生死?不在生死轮回当中,那么你到哪里去了?有些人说到极乐世界去了,如果有些人不知道有极乐世界的话,那么了生脱死到哪里去了呢?阿罗汉称无生,在佛法正常道来请,如果对生死起一念疲厌心,你就不能成佛;你如果觉得生死很痛苦、很悲哀、没有意义,用这种心来信佛学佛,就永远不能成佛。
其实了生脱死,是了断、了结迷迷糊糊的生死,不再迷惑了,但是你还一样有生死现象,只是你这生与死变成自在的生死、有智慧的生死而已。你不修行,你不学佛,迷迷糊糊,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往何去,这种生死交替,绝不是理想的生命型态。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是希望在生死当中,不受生死的烦恼痛苦,还是一样要接受生死自然定律的束缚,还是有生有死。你若是在生死当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就永远都是个凡夫,在世俗的知见当中去轮回。普贤菩萨说他在无量劫当中,不曾有一念对生死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他安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菩提心!无上不可沮坏——永远不退转的菩提心。这是普贤菩萨的心路历程,一个很重要的修学成功的经历。
“善男子,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无所吝,一切劫海说其因缘,劫海可尽,此无有尽。”
这也就是上面讲过,一一劫中用眼耳鼻舌身手足供养,用生命布施供养,用财布施,为了护持正法,为了弘宣护持正法,一切内外都能舍。
“善男子,我法海中无有一文,无有一句,非是舍施转轮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
这个就是重法。凡夫都是重财,我们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菩萨是重法,为了法可施舍一切而无怨无悔。

伍、种种方便门度众生
一、学一切法
“善男子,我所求法,皆为救护一切众生,一心思惟,愿诸众生得闻是法,愿以智光普照世间,愿为开示出世间智,愿令众生悉得安乐,愿普称赞一切诸佛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因缘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海,说不可尽。”
这些经文都很容易了解,都在谈我们求法的目的。不是懂很多名相、能背几部经,就可炫耀知识的丰富;我们求法的目的是希望让自己的身心能净化升华,进而也能净化众生,让众生有智慧,帮助众生能够去解决、面对烦恼生死问题,所以称“为众生学一切法”。
“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助道法力,诸善根力,大志乐力,修功德力,如实思惟一切法力,智慧眼力,佛威神力,大慈悲力,净神通力,善知识力故,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净法身,复得清净无上色身超诸世间,随诸众生心之所乐而为现形;入一切刹,遍一切处,于诸世界广现神通,令其见者靡不欣乐。”
普贤菩萨讲到,他本身无量劫来发菩提心、修悲济行,用财、法、生命布施众生,最后才成就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了无上菩提,就有无上智慧、以及无上清净庄严色身。我们赞佛有三十二相身、八十随形好,而且能够随众生所乐,在六道当中以千百亿化身来广度众生,就是这样修来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单单修一个法门,在短期内就可明心见性成佛。各位要记住:成佛没有速成班,所谓“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要“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才能成佛。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发长远心,要细水长流的一步一步去修,不可能一生一世、即生成佛;经什么人一点玄关就见道、得道,没有这么简单。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常常检讨自己:有没有发菩提心?有没有真正的按照菩提心去实践?这个最重要,至于有什么神通是无关紧要的。
二、示众技术
“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乾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应该具备多种知识技能。是不是仅仅懂得佛法、能打坐入定、善说经典就可以度众生了呢?菩萨分为出家菩萨与在家菩萨两种,以出家菩萨来讲,当然要以对经律论的深入为主;在家菩萨就不同了,对文字、算术、图画、印玺、地水火风诸论都要通达,而且要懂得医药,所谓“善方药”是指医药卫生方面的常识,所以对于颠狂乾消、鬼魅、蛊毒等问题都有方便的法门来对治。菩萨要通达的还有文笔赞咏、歌舞伎乐(音乐舞蹈)等等,对这些要“悉善其事”。对这些作为菩萨的必备条件,我们给他简单的名词叫“菩萨的画像”、“菩萨的形像”。作为一个菩萨,是不是只要呆呆傻傻的,什么都不必懂,什么都不屑去学,只知道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拿着念珠整日念念阿弥陀佛就像菩萨了吗?从华严经的经文看来,一个在家菩萨也要通达文字算数,以现代科技来讲,要懂得电脑,会用网路,是不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文学艺术种种知识都要具备,这很有意思。
我们看观世音菩萨不是有千手千眼吗,你看他手中拿着毛笔、笛子等乐器,拿着空气,拿净瓶装着水,拿着斧头,因为两千多年前人类只要有一把斧头就能谋生了,只要会吹吹笛子做做诗就可以谋生了。所以菩萨的千手千眼涵义很深,千手就是说明:做为一个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为了度化众生,必须通达世间的种种知识,也要去精通世间的种种技能,才有办法利益众生。所以说菩萨“当于五明中求”,通达内明(佛法方面)、通达医方明(医药方面)、通达声明(语言文字方面)、通达工巧明(科技方面)、通达因明(逻辑学方面)。所以菩萨懂得诗词歌赋、文学艺术并不希奇。你看经文讲到“凡所布列咸得其宜”,就是建筑学,举凡怎样建房子、怎样作艺术布局、怎样合乎健康布局,这些都要通达。以上是我们举例说明菩萨所应该修学的知识技能。
“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菩萨为度众生就必须具有种种的知识,有了这些方便的工具,先用这些世间知识作为方便善巧,才能吸引某一类众生,然后才能够导引他们“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有些众生一听到佛法,就产生排拒心,所以菩萨就透过这种种世间的知识,善巧的引导他进入佛法。
“菩萨种种方便门,随顺世法度众生,譬如莲花不着水,如是在世令深信,雅思渊才文中王,歌舞谈说众所欣,一切世间众技术,譬如幻师无不现,或为长者邑中主,或为贾客商人导,或为国王及大臣,或作良医善众论,或于旷野作大树,或为良药众宝藏,或作宝珠随所求,或以正道示众生,若见世界始成立,众生未有资身具,是时菩萨为工匠,为之示现种种业。”
这是华严经十四卷的经文,很有意思。菩萨有在家菩萨、有出家菩萨,是出家菩萨多呢?还是在家菩萨多?当然在家菩萨多!所以菩萨在世间利益众生,从事士农工商、文学、音乐、艺术种种行业,或者是当国王、当大臣,或者是当良医,善众论(哲学方面的),甚至从事工匠方面的工作,世界刚成立时,众生没有工具谋生,是时菩萨为工匠——发明很多工具仪器来利益众生,为之示现种种业——让众生从各种不同行业得到谋生机会。
三、示诸形相
“不作逼恼众生物,但说利益世间事,咒术药草等众论,如是所有皆能说,一切仙人殊胜行,人天等类同信仰,如是难行苦行法,菩萨随应悉能作,或作外道出家人,或在山林自勤苦,或露形体无衣服,而于彼众作师长。”
以上说到菩萨也示现外道相来度众生,因为当时外道有一种不穿衣服的裸体外道,菩萨为了度化他们,有时示现作外道出家人,引导他进入佛法。
信佛学佛不是角色的改变,佛教并没有叫你信佛学佛以后就赶快把妻子儿女丢掉,跑去出家,不是叫你改变你的身份,不是叫你放弃你的责任,而是教你在身心的净化升华方面求进步,利用你的角色与责任去追求智慧福德。在家也一样可以追求智慧福德,你不要在学佛以后就改变角色,把头发理掉,把先生妻子儿女丢着不管,天天只顾念佛念经朝山做义工,或者干脆跟师父出家去了,这样就解决一切问题了吗?你这是在制造问题!所以我还要再一次强调:学佛不是角色的改变,而是身心的升华与净化。各位赞同不赞同?你千万不要在今天晚上听了我一席话,就说要发菩提心了、要出家了,弃妻子儿女不顾了、事业不作了,这样就误解了师父的心意,也误解经意;现在你了解菩萨有这么多的方便门去修去学,你也要发愿善用你的角色去达成身心的净化。
“弥勒、曩劫修行菩萨道时,或施头目、或施手足、唇舌牙齿、耳鼻血肉、皮肤骨髓,乃至爪发,如是一切悉皆能舍。妻妾男女,城邑聚落,国土王位,随其所须尽皆施与。”
这在华严经七十九卷。跟普贤菩萨一样,凡身外之物乃至于内财,包括他的肉身都可以用来布施。刚才我讲过,要证到无我慧时,一切内外布施才不会造成痛苦;当你被挖眼角膜、被挖什么器官时,肉身还是会痛苦,在未证无我慧时,学菩萨这样布施是不行的,勉强布施会造成痛苦,因这痛苦而产生瞋恨心就不好了,你现在首要学的是欢喜布施及随喜功德。
四、示诸行业
“处牢狱者令得出离,被系缚者使其解脱,有疾病者为其救疗,入邪径者示其正道,或为船师令度大海,或为马王救护恶难,或为大仙善说诸论,或为轮王勤修十善,或为医王善疗众病,或孝顺父母,或亲近善友,或作声闻,或作缘觉,或作菩萨,或作如来,教化调伏一切众生。”
我们讲经结束都要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菩萨虽然还没成佛,我们现在称念他的名号,跟他结了佛缘,我们以菩提心修普贤行逐渐修下去,将来弥勒佛来这里成佛的时候,就有机会得到他的授记。你看弥勒菩萨修的法门:处牢狱者令得出离,被系缚者使其解脱,有疾病者为其救疗,入邪径(邪道)做坏事的人,示其正道,或者是当一个航海家,令度大海,或为马王救护恶难;马王据说也是菩萨化身,是飞行自在的那种马,也就是天马,现天马相来救护恶难,或是现大仙身,善说诸论。
从这段华严经经文证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菩萨就在人世间的各阶层当中;他们从事士农工商各行业,或在政治界、或在学术界、有些在商业界、有些在工业界,从各个层面当中贡献他们的知识技能来利益众生、引导众生修学佛道。菩萨最重要就是要发菩提心、具有大悲心,所以你只要具有大悲心、大菩提心,随时展现出来的都是菩萨的行为,就可以被称为菩萨;你们当中就有种种菩萨,农业菩萨、商业菩萨、文学菩萨、教育菩萨、政治菩萨,菩萨是觉悟的众生,是由大家实践菩提心而来。你也不必为改变你的角色去出家而苦恼,只要将你的角色扮演好,并且记住菩提心,一定要记住使一切言行跟菩提心相应,那么你所做的一切事业都是菩萨救世的事业。
这里我一再强调,并非发菩提心以后就一切自然天成,发了菩提心以后,还要了解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你是公司的老板、还是公司的部属?一家当中,你是作丈夫的或是作妻子的?你是一家中的爸爸、还是妈妈呢?在学校里,你是一个老师、还是学生呢?要认识自己的角色,肯定自己的才华,肯定自我的奉献去利益众生,那么你就是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就是菩萨了。这个是我们修学普贤行里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所以你不要因为发心信佛学佛,就马上要改变身份跑到寺庙去住,头发一理,袈裟一穿,以为这样才像信佛学佛的人,不是这样子的!
身为一个在家信徒,你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做父亲的就要像个父亲,做妈妈的就要像一个很贤慧的妈妈;当老师的,就要做一个很好的模范老师,当学生的就做个模范的学生,这很重要喔!绝不是信佛学佛就要跟师父出家去,以为这样才表示道心坚固、能抛弃一切;当然有些人具有这个根性、因缘又具足的,我们乐意成就他;但没有出家的根性,世缘烦恼种种牵缠摆脱不掉,让他出家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身虽出了家,他的心却安定不下来。我们祥龙山的规矩是:你要出家,先住个两年——留寺观察,徒弟也看师父,师父也看徒弟,看了两年,相看两不厌以后,再决定出家,这才不会有什么风波。我那边一向是先观察两年看看。
学佛不是角色的改变,而是身心的净化升华。如果长期下来,你在身心方面没有任何净化升华的迹象,你就要好好的检讨了。并不是改变身份之后,你就马上没有烦恼、马上自在,而是要设法改变你的心态、改变你的行为,从身心改变中,让你的身心慢慢的跟“法”相应;这个与法相应的菩提心不退,就叫进步,就是智慧增长。
以上讲到发菩提心,修普贤行,我只能选这几段经文给各位作参考,如果你还想详细研究的话,可以去查华严经,八十华严里的十四卷、七十九卷、八十卷,都有详细的、精采的内容。
附:问题解答
刚才有人问到怎么去修定的问题。我们到底该怎么打坐入定?各人根性不同,我实在很难告诉你一个所谓的最正确方法,不过修定的最基本的基础是“持戒”,有了戒的行为规范,不要去作杀生的职业,不要犯偷盗邪淫妄语酗酒,这些戒规很重要。在家人修定最根本的是守五戒,但并不是持戒就能得定,我是说你要有持戒的基础才能修定,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了解修定和布施不同,就布施而言,你今天布施一件就成功了一项功德,昨天布施的那个功德今天还在;修定就不同了,你一定要有精进心、要有耐性,即使你己持续修了十天八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突然间不再修了,你的功力就会整个的退步;所以修定要有恒心,如果坐个三天五天没有什么效果,就不坐了,那不行!禅定一定要摆在精进的后面,六度中布施、忍辱、精进后面才是禅定,禅定要有精进作基础,要有恒心。
第三点,要亲近善知识,请善知识直接指导你是最好的。还要注意一个原则:修禅定的过程当中,会有种种的现象产生,例如生理的变化、心理的变化,这一切一切现象产生时,最好不理它,因为一切如幻如化,一切都是内心现出的假象。为什么会走火入魔?因为执着有一个相;所以相由心生,魔因境有,境由心生。着魔是因为有个境界出现,但是境界出现了,而你却不知道,硬去执着它,那叫着魔;看到幻象就害怕或产生喜好的心,也叫着魔。所以在你修禅定静坐前先要有防魔功夫,一切魔都是因境界而有,境界出现是由心生的,所以说魔因境有、境由心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不着魔的原理。所以你想打坐的话,就要先了解打坐的正确过程,像“成佛之道”里面,就提到“九住心”,说明我们打坐的时候最先是怎么样的从散乱心之中将心静下来,以后又会产生什么现象,请你把这些先了解清楚再去学打坐入定,比较不会出毛病。其实严格说来,像摩诃止观、小止观、六妙门等都要研究清楚之后再打坐;楞严经中有提到五十种阴魔,这些都要先了解清楚,以便在修定过程中对魔境有免疫力。我个人打坐通常用数息观比较多,上次我们已教过,随时注意自己的呼吸,注重呼气过程,比如说我吸气吐气——,很了解自己现在在吐气,我现在在吐气——,我现在在吸气,我现在在吐——,尽量把它吐干净——,吸气了,好,我在吸气,我在吐气——,然后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念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念也可以,不念也可以,依个人的习惯而定,你喜欢哪一个法门,就修哪一个法门。有些人是直接观心,观察心念的生灭,直接观这一念的起灭。修定有很多方法,过去从来没有修过的人,可以先从数息跟念佛开始,这是比较容易伏住妄念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