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献法师:讲演(九)菩萨问明品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我们继续看到菩萨问明品,这个是文殊师利菩萨提的一个问题:

佛陀为各种不同的众生,说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法门,有的时候说布施,有的时候赞叹持戒,有的时候说忍辱,或者是说精进、禅定、智慧,有的时候说慈悲喜舍的法门。所以文殊菩萨就问了一句「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意思就是说,佛说了这么多的法门,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为什么说这么多法门,却没有说唯以一法而得出离?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的法门?为什么不简单的说一个法门,又能够解脱自在成佛呢?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义、很有深度。这个时候智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甚希有,能知众生心,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

意思是说:文殊师利菩萨真是稀有难得,能够知道众生的毛病,你今天问了这个问题,我就来说明一下。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

智首菩萨说:过去的、未来的及现在的十方诸佛,绝对不会单单说一个法门,可以使众生得道,因为众生的烦恼是多元性的,众生的根机也是多元性的,所以对治烦恼必定有它多元性的方法。就像我们建房子要许许多多的材料、工具以及方法,才能建一栋房子。

我们内心世界的那种复杂,不是说单单一个法门就能够断尽烦恼。而且众生每一个时段有各种不同的烦恼特性出现,同样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应当怎么样子对治,有他的不同。有先修班,先修某一个法门,接着次第的再修某一个法门;同一个人因为时节因缘而有所不同。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受,如是而说法。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赞精进。

这个就是提出一个总纲了。佛为什么说这么多的法门?是因为佛知道众生的心是非常非常的多元性、复杂性,每一个众生的个性、心性、嗜好、习气都是不同,所以佛陀就随着众生的根性,来说适合众生听闻修学的法门,依如是而说法。众生的烦恼有多少,佛陀所说的法门就有多少。

特别是对悭吝者为赞施,为毁禁者赞戒;对那些很悭贪的、一毛不拔的人,佛就说布施的法门,说布施的功德多大多大,使这个悭贪者把贪心转变成另一种贪心——贪功德。怎么贪功德呢?我现在布施,来生来世能够生天,能够大富大贵,又能享受。所以他就从布施的门进入佛门了。有些人你跟他讲持戒、精进修苦行,他一听,不想听了。让这种悭贪者把悭贪的心理改变成布施的心理,让他贪着来生的富贵,再慢慢从布施当中了解到佛法,这是布施的门,引进众生修学佛法的一个门。

所以每一个人的得度因缘是不同的。面对这种毁禁者,就赞戒了。那些喜欢犯戒做坏事的人,佛陀就说持戒的法门,说持戒能够得人身,众生如果是毁戒的话,就会堕落成畜生。那么这个众生一听害怕了,毁禁者就透过这个持戒的法门来进入佛门了。所以是各各不同的根机,必须各种不同的法门来对治。就像我们生病感冒的时候,有咳嗽、有发热、或流汗,用的药是不同的。你说有心脏病的人,你拿感冒药给他吃,甚至会更严重。如果有肾脏病的人,拿肝脏病的药给他吃,吃了一点效果都没有,连肾脏也坏了。

所以法无高下,法没有什么好或者是不好,能够对症下药、应机、契机,就是良药。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讲。比如说有一个信徒念佛念不下,诵经也诵不来,去作大礼拜、大拜佛也没办法,他只喜欢诵往生咒。好了,其他的法师说你应该诵金刚经,有些法师劝他念地藏经,有些叫他念华严经。他就问我说:「我要诵什么经?」我说:「你平时诵什么你会法喜充满?」他说:「我念往生咒。」

我说:「那你就专心的念往生咒,以后你有机缘的话再看看其它的经,你想看什么你就看。你目前你喜欢念往生咒,念得很好,你就继续念往生咒。」后来他说,他到公园里面就看到很多阴界的众生,他念这个往生咒的时候,许多阴界的众生都对着他合掌问讯,然后一个一个的就这样超生去了。虽然是一个在家人,可是他天天持诵往生咒,这个咒持太多太多了,不晓得几十万遍了,所以也有这个功效。

我们众生每一个人的根性是不同的,有些人用念佛;有些人参禅;有些人修止观;有些人修四念处;也有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定的;有些人怎么修都修不进去的,他用拜佛,一拜几个小时,很舒服,身心安定了。所以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嗜好,这都是一种习性。假使是过去修过的法门,这辈子修起来就特别的快,而且法喜充满。如果是从来没有修过的法门,这一辈子修起来就觉得不相应。

有一个信徒他诵金刚经、诵阿弥陀经、诵遗教三经,他诵得很好,可是一诵地藏经就不对劲了。我说那你就不要诵地藏经,你诵金刚经不是很好吗。每一个人进入佛法的这一个门是不一样的,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们要进入佛的这个门,有许许多多门,有些人从这个门,有些人从另外一个法门,但是最后必定是跟大悲无我相应,跟智慧相应,跟般若相应,也就是破除身见,破除萨伽耶见,身见断了。还有悲心具足了,福慧增长了,最后福慧圆满——成佛了。到最后成佛绝对是一样的。

「多瞋为赞忍」,好发脾气的人,佛陀就为他说赞叹忍辱的功德,让他修这个忍。在所有的修行当中,我认为我们这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断除瞋恨心。这个不用花钱去布施,也不必去打坐深入禅定,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修的一个法门,都可以断除的一种恶习。这生当中应当成就的,我认为断除瞋恨心是很重要的。

一个人发瞋恨心,叫作火烧功德林。我们山上种了好多好多的树木,可是一把火就烧光了。我们做多少善事,脾气一来,一暴躁,毁了。为什么?人一发瞋恨心的时候,他的智商就降低到变成五岁的小孩。在佛经里面就讲到:瞋恨心会让我们颜色很难看,然后辩才没有了。平时我们可以雄辩滔滔的,可是我们怒从胆边生,这个时候理智没有了,辩才也没有了。

所以在佛经里面认为瞋是我们修行一个很大很大的障碍,几乎可以说是最大的一个障碍了。这一生当中,我们不要求说成佛开悟、明心见性,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情绪上能够稳定,心性上能够稳定,无论什么事情绝对是不发脾气,这个是比布施、比什么都还重要。我们这生当中只要能够修到不发脾气,时时刻刻都是很平稳的心性,心性非常的平衡、平稳、稳定,讲话做事大致来说都是能够合情合理。

我们平时有一句话怎么讲的?说「相骂没好话」,当一个人情绪激动的时候,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是错误的,所做的事情也是错误的,所做的决定也是错误的。所以一个人成功不成功就是看他的EQ跟AQ。 A Q就是情绪的管理。 EQ是面对挫折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平心静气的来面对。所以我们人有三个Q:一个是智商,IQ;一个是情绪的稳定度,EQ,Emotional Quotient;还有一个AQ,就是我们对任何的挫折横逆、被污辱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理性的面对。

这三个Q高的人,就是有成功的机会。一个人动不动发脾气,一走了之,那什么事都做不成,没耐性。世界上大部份成功的人就是具有这个耐性,遇到事情平心静气的去面对,去处理,然后放下,这是成功人的一个特色。所以佛陀很重视这一个忍辱法门,对多瞋者为赞忍。

「好懈赞精进」,对那些懈懈怠怠、放逸懒惰的人,佛陀对他说精进法门。精进跟努力不同。努力做坏事,白天去偷,晚上也偷,中午也偷,你说那个是什么?那是很努力去做坏事。但是精进就不同了,精进是纯善的,一定会对我们身心、对别人身心有所帮助的,那才叫精进。对智慧、福德、身心都有所助益的,绝对不会去伤害自己跟别人的那种行为,才叫作精进。什么样的精进法呢?比如说,已经有了善法要让它增长,没有的善法要赶紧去种善根;已经有的恶赶紧要断除,没有的恶不要去沾染;这个叫作精进。

乱意赞禅定,愚痴赞智慧,不仁赞慈愍,好害赞大悲。

「乱意赞禅定」,这是我们众生的一个毛病。心思不定,白天忙妄想,晚上就忙着梦想,这个是我们众生多生多劫来养成的一个习惯。这个心不肯安住在当下,不断的去回忆过去,不断的去推想未来、憧憬未来,就是不肯停留在现在。这什么毛病呢?叫作散乱。

我们众生的毛病不是散乱就是昏沉,想累了,就想睡觉;做累了,身体累了就昏昏欲睡;那么醒过来了,又忙着想,想到过去、想到未来一大堆,想到身外的一切一切,想得太多太多了,这个心很散乱,所以不能宁静、集中,它的力量就非常非常的薄弱。

当我们的心思、我们心念是昏沉、散乱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控制情绪,没有办法断除烦恼,没有办法去学习,没有办法去学习新的知识。然后我们缺乏洞察力,什么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没有办法去观微知著,这就是我们众生的毛病。当我们的心是昏沉散乱的时候,这个心力非常非常的薄弱,烦恼来了,一点都没有办法,想学习东西五分钟的热度,就是心很散乱。所以佛对这类的众生特别的赞叹禅定的修学。

「愚痴者赞智慧」,佛经里讲的这个愚痴,跟我们世间人讲的愚痴是不一样的。世间人讲的愚痴是白痴,什么都不懂,迷迷糊糊的。佛经里面讲的愚痴,是指邪知邪见,颠倒。常乐我净——不是恒常以为是恒常;不是快乐的以为是快乐的;本来是无我他颠倒执着有一个我; 不清净的执着为清净;对这四种的颠倒,我们就称为愚痴。

所以佛经的愚痴之痴,跟世间的白痴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讲愚痴,他反而是相当聪明,但是他邪知邪见,不是断见就是常见,叫作边见。什么是「常见」呢?认为人永远是人,人再怎样都会变成人;男人永远是男人,女人永远是女人;阿狗阿猫永远就是阿狗阿猫,动物永远就是动物;这个叫作常见。 「断见」是什么呢?人一死,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归空了。



佛经里面不是这样讲。虽然是无常,但是它会永远的相续下去。我们造了什么业,就到那一道去投胎转世。虽然是去投胎转世,但是这一切只是如幻如化,又是空性的。所以,虽然是无常,却是永恒的相续;虽然是无我,但是在某一个时空当中,却是有我的个性、我的意志、我的行为,从世俗谛来讲还是有。所以佛法是非常、非断,这个才是真正的正知正见。

那么佛陀对愚痴的人就赞智慧,去修缘起观,观察因缘,从因缘的生灭当中,去悟到不生不灭,那么就破除邪见了。

「不仁赞慈愍」,对那些很残忍、冷酷无情的人,佛陀告诉他修慈悲喜舍的慈愍,去悲悯众生,去观想众生对我们的恩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负债、欠债的。我们欠什么债呢?我们欠这个天地世间以及这个社会,他们提供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方便;当老师的、当父母的、当朋友的、当同学的,甚至社会的警察治安,一切一切人对我们都是有恩的。所以佛教是报恩主义。因为众生对我有恩,所以我们必须好好的去报答众生的恩德,怎么可以反过来去伤害众生呢?所以不仁赞慈悯。

「好害赞大悲」,有些人心理变态,喜欢伤害人,以整人为快乐之本,这个是变态的心理,所以佛陀就告诉我们修大悲法门。你看我们念这个大悲咒,一般人以为说念大悲咒有多少的感应,其实「大悲」这两个字就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心持大悲的时候,百毒不侵。如果众生遇到这个大慈大悲的人,马上就会被他摄受。众生不知道我们应该修这个大悲,以为说我念大悲咒就有多大的感应,而不知道从自己的心性上修慈悲喜舍。当时佛陀也是告诉众生,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定可以断烦恼,可以转凡成圣,也可以达到无我的境界。

这个是讲到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有些告诉他修布施,有些修持戒,有些是修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然后慈、悲、喜、舍。

忧戚者为赞喜,曲心赞叹舍,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

有些人成天愁,有也烦恼,没有也烦恼,成天的愁,这是庸人自扰,整天烦恼太多太多了,烦恼东烦恼西的,时时生活在幻想当中,由幻想产生了一种恐怖、忧戚。当然我们会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是你远虑得太多太多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了。

我们就遇一个信徒,他说:「我的孩子大学毕业,从外国留学回来了,总是待在家里面。」我们说这个叫作宅男。 「叫他去做事,他一大堆的理由,说租房子一个月几万块,我修理电脑要修理多少台才能够赚到这些钱,那何苦呢?」他想了一大堆,结果什么事都不能做。反正不论要做什么生意,他算了一大堆,考虑的太多太多了,结果都是不能做。这个就是众生的一种毛病:想得太多,烦恼得太多了,导致于生活上非常的困扰,一天到晚很忧愁、很难过。那么这种人就要修欢喜法门。

在七觉支里面也有这个「喜」,很有意思。比如说我们打坐昏沉,实在是不想修、想懈怠的时候,但是一想到打坐入定,将来会得到很大的智慧,可以见佛悟无生法忍,你动了这个念头的时候,你精神就来了。所以在七菩提分里面,其中就是有一个「喜」。

再比如说,我们在家念佛的人,有时候念到不想念了,但是你想到有一天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自来接引,莲花投生,从此没有生老病死种种的烦恼,你一想,精神百倍了。这就是喜。想到未来我可以得到的好处,欢喜心来了,勇猛精进了。这也是一个对治法门。

还有一种叫作舍:「曲心赞叹舍」。曲心,就是歪歪曲曲的心。别人在讲话,你就想:是不是在说我的是非;别人一动口,你就说:这个人对我不怀好意;然后自己又去巴结人家,为了某种目的讲那些不该讲的话;这个就是歪曲的心。所以说「直心是道场」,修道的人这个心要非常的单纯,容易得道。很怕那种谄媚的心理、巴结心理、忧愁的心理、歪歪曲曲的心理,这种人修道很难。虽然是聪明,但是因为想得太多,顾虑得太多,反而是一种障道。所以曲心赞叹舍。

「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这个是讲到我们修学佛法有一定的次第。什么次第呢?第一、亲近善士,亲近善知识。第二、多多的听闻佛法,听闻正法。第三、如理思惟,这个法听过以后,好好的复习去思惟,是不是跟无常无我相应。第四、法随法行,就是必须跟戒定慧相应,戒定慧等持,付诸于身心的实践,真正的证悟了。而不是听人家说一说,自己像鹦鹉一般也学着跟别人所说的,那叫拾人牙慧。别人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但是我自己不了解;即使是了解,也是别人的东西。

真正的一个圣者,是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应众生心,应众生的所知量,从悲心当中流出这个佛法来,让众生得到受用。所以法无定法,一个圣者是随便举起来都是法,都是可以对治众生的。不是像我们要背文稿而说法,圣者没有这个文稿,当机立断,这个人是什么根机,他清清楚楚;该说什么法,他也清清楚楚;适当的、适量的,让众生受益终身。

所以修学佛法有它一定的次第,从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而且一定要法随法行。或者我们讲信、解、行、证——从相「信」三宝、因果、业报轮回,相信四圣谛;然后了「解」它的圣义;然后按照这个无常无我去修「行」;最后「证」悟无常无我。信解行证,它有这个次第。

那么下面就把它归纳起来: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

我们要建一个房子一定要打基础,尤其台湾地震多,五级的、六级的、七级的地震,我们现在要建房子起码要有七级八级地震那种防震措施,才不会有危险;所以打地基很重要很重要。

所以我们不要去分宗分派,不管你修什么派,这个地基一定要打稳。地基是什么呢? 「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不管你修什么法门,一定要有施舍、为众生服务、利益众生的那种心,就是悲心。如果缺乏悲心、爱心,你修什么法门都很难很难。

还有一个地基是什么呢?持戒,绝对不要去伤害人。当我们不能帮助别人的时候,最起码不要去伤害别人。千万不可以去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身心,这是修行人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以佛门当中绝对不可以自杀,不可以杀人、杀害众生。

修道,最起码的一个条件,就是过着一种道德的、规律的生活,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然后要有这种施舍的心,利益别人的心。我们修道不是为了个人将来能够享受多好多好,而是要跟众生结善缘。有这一个理念,一定要时时刻刻持戒、布施,这个就是打地基。

譬如建城郭,为护诸人众,忍进亦如是,防护诸菩萨。

地基打好了以后,才能建城墙。城郭是一种譬喻。因为古代的武器很简略,古代的人都是用弓箭、用石头、用木头打战,城墙如果建的很厚很坚固又很高,敌人就打不进来,敌人攻进来就不容易。万一敌人要攻进来,就在这个城墙上面石头丢下来,敌人就受不了了。这是古代的一种建筑。

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进进退退的,有的时候被魔打倒了;有的时候懈懈怠怠,被这个懈怠魔打倒了。所以有了布施、持戒的基础,接着就是要修忍辱跟精进这两波罗蜜。因为透过忍辱跟精进,就能够保护诸菩萨修道不会退心,能够勇猛精进。 「防护诸菩萨」,是指保护我们的道心不会退转。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

这是一个譬喻。大力王就是国王。这个国王有德有学、有智慧有福报,所以一呼百诺,他一出门就有许许多多的人保护他,甚至许许多多人敬仰他,欢迎他。这是譬喻:修道的人要有禅定、智慧的功夫,这样子才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安定下来,体悟真理,也能够让众生解黏去缚,让众生得到受益。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要说我一学佛,就我要打坐、我要入定、我要发神通,不是这样子的。它有一个次第,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才能够谈到修定、修慧,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次第。

亦如转轮王,能与一切乐,四等亦如是,与诸菩萨乐。

转轮王,有铁轮王、铜轮王、银轮王、金轮王。金轮王就统帅这个四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南赡部洲。银轮王是统摄三洲,铜轮王统摄两洲,铁轮王就是一个小国的国王。转轮王因为有德有学、有智慧有福德,所以他能够带给他的子民快乐;因为具备慈悲喜舍,所以自己能够法喜充满。

也就是说,修慈悲喜舍的菩萨,自己是安祥快乐的,而且能够让众生安祥快乐。因为修慈悲喜舍,菩萨的内心不会令众生有一点恐惧心。慈悲喜舍又叫作四无量定;修慈悲喜舍的菩萨,他观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是多生多劫的恩惠者,都是多生多劫的父母,所以菩萨就观想所有一切众生,菩萨都是给予他快乐,服务他,孝敬他、让他欢喜,去观想他们那种欢喜快乐的样子。

四无量定修好的时候,有一句话叫作「百毒不侵」,也就是说,再凶猛的动物看到这个修慈悲喜舍的菩萨,它的瞋恨心马上就被降伏了。在佛的本生谈里面就有讲到这个。

比如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想害佛陀,就用酒去灌给大象喝,大象喝了酒以后就发狂了。提婆达多就把狂象赶放过去,让大象朝向佛陀一直奔跑一直奔跑。它跑到佛面前的时候,据说佛陀就是入慈悲喜舍四无量定,所以狂象一见到佛的时候,竟然是跪下来,在佛陀这种慈光照耀下,觉得非常非常的安详快乐,它不会去伤害佛陀了。

在这个武林当中,有一种名词很奇怪,叫作金钟罩。什么叫作金钟罩?就是一种气功练成的时候,百毒不侵,别人的功夫也打不进你,叫金钟罩。那么佛门不是用练功夫这样子的,而是从内心去营造,去观想无量无边的众生,我都要去帮助他,解除他的痛苦,给予他快乐。从最亲最亲的父母观想起,然后旁边的朋友,然后进一步的对冤家仇人也原谅他,也要帮助他。所以在他的内心里面,普天下没有我瞋恨的人,也没有一个是不值得我可怜的人。那么这种心修成的时候,那真的是「百毒」不侵,就像武林中的金钟罩。武林中的金钟罩,人家用一个刀枪也是打进来了,但是佛门里面这个慈悲喜舍四无量定,就真的是可以让自己身心安定,众生也能够安详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