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净宗法语大观 “六” 往生品位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大安法师著述。一、三辈往生:上辈往生;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佛说无量寿经》
【译文】
佛告诉阿难:“十方无量世界诸天人民,其中有发起至诚恳切之心愿意往生西方净土者,总共有三辈。其上辈往生者,舍弃家缘爱欲,行作沙门,发起信愿往生成佛度众生的菩提心,一向专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修行六度万行种种功德,回向愿生彼极乐净土。此等念佛众生,临到寿命将终之时,阿弥陀佛与彼净土菩萨圣众,显现在其人面前。此念佛人就随从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净土,即刻便在净土七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即安住于不退转位,智慧开启,精进勇猛,获大神通,得大自在。所以阿难!其有众生想在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广修功德,至心切愿求生彼安乐净刹。”

中辈往生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1),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1)斋戒:意谓清净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
【译文】
佛告诉阿难:“其中辈往生者,十方无量世界诸天人民,其中有发起至诚恳切之心愿意往生西方净土者,虽然不能出家行作沙门,广修功德善本,也应当发信愿往生成佛度众生之心,一向专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随分随力,修善植福,奉持斋戒,建造佛塔佛像,饭食供养沙门僧众,在寺院丛林悬挂幢幡,燃点油灯,布散鲜华,焚烧檀香,用以供养三宝,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净土。如此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出化身,化佛光明赫奕,种种相好,如真佛一样庄严,与净土诸圣众,显现在此念佛人面前,此念佛人就跟随化佛往生极乐净土,安住于不退转位。其功德智慧,比上辈往生者稍逊一等。”

下辈往生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佛说无量寿经》
【译文】
佛告诉阿难:“其下辈往生者,十方无量世界诸天人民,其中有发起至诚恳切之心愿意往生西方净土者,假使不能够广作诸多功德,也应当发起信愿往生成佛度众生之心,一向专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乃至最低限度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愿生彼佛刹土。若遇机缘听闻到这念佛往生的深妙法门,心生大欢喜,信受好乐,不生起丝毫疑惑,如此至心信乐,乃至一念,念于阿弥陀佛,以至诚心,愿生彼佛刹土,此念佛人临命终时,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也能往生彼佛净土。其功德智慧,比中辈往生稍逊一等。
【按】
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即须发菩萨心,一向专念。随其念佛功夫的浅深,及福德智慧的大小,遂致品位有高低。净业行人宜取法于上,力争上辈往生。

二、九品往生

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1),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2),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是名上品上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2)金刚台:金刚合成的莲台座。
【译文】
上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愿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发起三种心,即便往生。是哪三种心呢?第一,至诚心;第二,深信心;第三,一切功德回向愿往生心。具备这三心的众生,必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又有三种类型的众生,能够生到极乐世界。是哪三类众生呢?第一种是慈心不害物命,奉持各种戒行;第二种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第三种是修行六念,以上述修行的功德,善巧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具备以上一日乃至七日修行,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临终将生彼国时,由于这念佛人生前修行精进勇猛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数的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的诸天以及七宝宫殿等一齐来临。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共执金刚莲台,来到念佛人面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注照在这念佛人的身上,即与化佛等同时伸出手来接引这念佛人的神识到金刚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无数的菩萨,同声赞叹这念佛人,劝慰鼓励其心。
这念佛人见到如此殊胜的境相,生大欢喜,身心踊跃,自见乘金刚台,随从在阿弥陀佛之后,如弹指间,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净土后,亲眼见到阿弥陀佛的紫磨真金色身,无量相好,一一具足福慧庄严;又见到诸菩萨圣众的色相,也一一具足微妙庄严;又闻到光明宝林,演说微妙法音,初闻法音就悟证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就能游历十方世界承事诸佛,蒙诸佛次第授记。得授记后,便回到安养本国,证得无量百千总持法门。
这就叫做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1)。善解义趣,于第一义(2),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3)。
是名上品中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1)方等经典:大乘经典的总称。方等意即方广平等。 (2)第一义:般若毕竟空无所有之义。 (3)现前授记:四种授记之一,见菩萨根性成熟,现于一切大众前授成佛的记。
【译文】
上品中生者:
这类念佛人或读或不读大乘经典。闻诸法性空妙有之义,默契于心,深信世出世间苦乐二种因果,对此等因果及大乘佛法的各种道理,不生怀疑诽谤。以这些功德回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作这种行持的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莲台,到这念佛人面前。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同声赞叹:“法子!你修行大乘佛法,悟解诸法空性,所以我现在来迎接你。” 即时阿弥陀佛与一千尊化佛,同时伸出手来接引。
这念佛人自见己身坐在紫金莲台上,合掌叉手,赞叹阿弥陀佛及圣众。如一念顷,就能生彼净刹七宝池中。这紫金莲台如大宝华,经过一夜,就能开敷。
这往生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同时放光,照触在那往生者身体上,那往生者的眼目当即开启明亮。因顺先前宿世的习性,普闻水、鸟、树、乐等众多声音,纯说甚深空有不二的中道义谛。那往生者就走下紫金莲台,到阿弥陀佛座下顶礼合掌,歌扬赞叹佛的功德。经过七日,即于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不退转位。应时就能够飞行自在,分身遍至十方世界,一一承事供养诸佛。在诸佛的道场,修习种种三昧。历经一小劫,证得无生法忍。一一佛前,现前得蒙成佛的授记。
这就叫做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1),住欢喜地(2)。
是名上品下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百法明门:菩萨证到初地果位时所得的智慧门。智慧能通入百法的真性,所以名为明门。 (2)欢喜地:圆教十地果位中的初地。初得圣性,生大欢喜,所以称欢喜地。
【译文】
上品下生者:
亦同上品中生者,深信因果,但不诽谤大乘佛法。唯发厌苦乐生净土成佛度众生之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此念佛人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诸菩萨众,持金莲华,阿弥陀佛化作五百尊佛,来接引此念佛人。五百化佛同时伸手,赞叹道:“法子!汝现今罪灭清净,发往生净土的无上道心,我来迎接汝。”那念佛人见到此事时,即见到自身坐在金莲华上,莲华缓缓闭合。闭合后,就随从阿弥陀佛之后,得以往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在七宝池中,经过一日一夜,莲华才开敷。七日之中,才能见到阿弥陀佛。虽然见到阿弥陀佛身相,但对阿弥陀佛众多微妙的相好,如隔纱望月般的不甚明了。经二十一日后,才能清晰地见到阿弥陀佛的种种相好光明,闻到众多的音声,都在演说妙法。游历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在诸佛的座前,听闻甚深微妙之法。这样历经三小劫,证得通达百法真性的智慧,得到欢喜地的圣果。
这就叫做上品下生者。

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1),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2)六通(3),具八解脱(4)。
是名中品上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八戒斋:是为在家人所制的斋戒法,令其居尘得以修习出家法。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八、不非时食。(2)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 (3)六通:宿命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漏尽通。三明六通是阿罗汉所具的功德。 (4)八解脱:以八种禅定解脱烦恼的系缚。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住。
【译文】
中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和八戒斋,修持诸戒,不造五逆重罪,不毁犯戒律,没有各种过错,以此善根戒行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念佛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与诸比丘众围绕其人,放金色光明,注照在他的身上,又为其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赞叹出家,自在修道,得以脱离众苦。那念佛人既见佛闻法,不胜欣喜,就见自身已端坐在莲华台上,长跪合掌,低头向佛顶礼。还没有抬头之时,便已生到了极乐世界。一经生到彼土,莲华即刻开敷。当莲华开敷时,那往生者便闻到众多的音声,同时赞叹苦集灭道四谛之法,当时便获证阿罗汉果,得三明六通,具足八解脱的禅慧。
这就叫做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
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1),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2),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3)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中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沙弥戒:沙弥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视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2)具足戒:比丘、比丘尼应当受持的戒。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三百四十八戒。 (3)戒香:戒德熏于四方,以香为喻。
【译文】
中品中生者:
若有众生或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戒斋,或一日一夜受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受持比丘、比丘尼具足戒,身口意三业威仪小戒也没有缺失,以此持戒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此戒香熏修的念佛人,临命终时,见到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众,放金色光明,持七宝莲华,来到念佛人面前。此人听到佛声从空中传来,赞叹道:“善男子!如汝这样的善人,能随顺三世诸佛的教敕故,所以我前来迎接你。”那念佛人自见己身坐在莲华座上,坐上后莲华闭合,瞬间便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经过七日后,莲华才开敷。莲华开敷后,这往生者睁开眼睛,合掌顶礼,赞叹阿弥陀佛的恩德。初闻妙法,心生欢喜,当即证得须陀洹果。经半小劫后,方证阿罗汉果。
这就叫做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是名中品下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文】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顺赡养父母,修行世间的仁爱慈善,此人临命终时,遇到念佛善知识,为其广为详说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乐事,并述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的功德。此人听到这些法音后,很快就命终了,譬如壮士屈伸臂膀的时间,就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经过七日后,莲华开敷,得以遇到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为其说法。此往生者听闻到二大菩萨讲经说法,心生欢喜,当即证得须陀洹果。经过一小劫,成就阿罗汉果。
这就叫做中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
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文】
下品上生者:
或有众生,曾造作众多的恶业,虽然对大乘经典不生诽谤。此等愚痴之人,造作诸多恶业,没有惭愧心。此人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为他赞叹宣说大乘十二部经的首题名字。那恶人由于听闻佛经名题故,当下除却千劫极重的恶业。善知识又教那人合掌叉手,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由于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缘故,当即消除五十亿劫生死罪业。
行者正称念佛名时,阿弥陀佛就派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应声来现在那行者面前,赞叹道:“善男子!以汝称念佛号故,诸罪得以消灭,我来迎汝。”说完这话后,那念佛人就见到化佛光明遍满自己的住所,心生欢喜。当即命终,乘宝莲华,随从在化佛的后面,生到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经四十九日后,莲华才开敷。当莲华开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立那人面前,为他宣说甚深微妙的十二部经教。那往生者闻法后,信悟领解,当即发起无上道心。历经十小劫,证达百法真性的智慧,得以证入欢喜地。
这就叫做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者: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1),盗现前僧物(2),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3)。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僧祇物:僧祇意为大众。是比丘、比丘尼大众共有的财物,又称十方僧物。 (2)现前僧物:属于一法界中现在众僧的财物。 (3)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又称五分法身。戒、定、慧为修因,解脱、解脱知见为证果。这五种法是佛的身体,所以称为法身。
【译文】
下品中生者:
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斋及比丘比丘尼具足戒,如此愚人还曾偷盗十方僧物,并盗窃现前众僧的财物,或为名闻利养而说法,无有惭愧心,以种种恶业来庄严自身。这样的罪人,以其罪因,应当堕入地狱。此罪人在临命终时,地狱众火一时齐来。在这关键时刻,遇到念佛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他赞叹宣说阿弥陀佛的十力威德,广赞阿弥陀佛悲愿光明神力,又赞叹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的功德。那罪人既闻信已,当即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当即化为清凉风。此清凉风吹诸天华纷纷飘坠。华上皆有化佛化菩萨,来迎接此人。如一念顷,此人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七宝池中的莲华之内,经过六劫,莲华才能开敷。莲华开后,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以清净梵音,安慰那往生者,为其宣说大乘甚深经典。那往生者听闻佛法后,信悟领解,当即发无上菩提心。
这就叫做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者: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译文】
下品下生者:
或有众生,造作种种不善业,五逆十恶等,无所不为。如此愚人,以如是极重恶业故,决定堕入阿鼻地狱,历经多劫,遭受无穷的剧苦。如此愚人,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以大慈悲安慰其心,为他宣说净土妙法,教令他系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那罪人被临死的苦痛所逼,慞惶散乱,不能系念阿弥陀佛。善友知其苦痛失其正念,便转而教他:“汝若不能系念阿弥陀佛的话,便应口称阿弥陀佛名号。”那罪人即以至诚恳切心口称佛名,如此具足十念,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称佛名号故,于念念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到犹如日轮的金色莲华,应声现在罪人面前。如一念的短时间内,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才开敷。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那往生者广说诸法实相的妙法,以实相忏法灭其罪障。那往生者闻听此妙法后,开解欢喜,当即发无上菩提心。
这就叫做下品下生者。
【按】
九品往生的共同条件是圆发三心,其因行果报,充分体现出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万修万人去,信哉斯言。

九品往生皆是凡夫
又看此《观经》定善(1)及三辈(2)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善导《观经四帖疏》
【注释】
(1)定善:《观经》十六观,前十三观以定心观想净土依正二报,名之为定善;后三观以散心修三福九品之行,名之为散善。 (2)三辈:指《观经》后三观的九品往生章。
【译文】
又,探究此《观经》定善十三观以及三辈九品章上下文的意蕴,总是彰显佛灭度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凡夫,只是由于所遇缘分的差异,而导致往生品位有九品高下的不同。为什么这样说呢?上辈三品往生者是遇到大乘佛法的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者是遇到小乘佛法的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者是遇到恶因缘的凡夫。因为平生造恶业,临终凭藉善知识的开导,信愿持名,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因此得以往生极乐净土。
【按】
隋唐之际,注解《观经》的诸师,以通途教观的立场,将上辈三品往生,判为大乘圣人生位,中辈三品往生,判为小乘圣人生位,下辈三品往生,判为大乘始学凡夫生位。善导大师以净宗乘佛愿力的立场,建立九品往生皆是凡夫的观点。楷定古今,垂宪万代。

三、边地疑城往生

中辈疑城生者
其人奉行施与如是(1)者,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2),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虽尔,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便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则心中悔过。悔过者,过差少,无所复及。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便道见无量清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心中便大欢喜,道止其城中,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受身自然长大。其人于城中五百岁乃得出,往至无量清净佛所。是为第二中辈。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注释】
(1)奉行施与如是:指经中所言中辈往生者所须具备的善德,即“当持经戒,无得亏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语深,当作至诚忠信,饭食沙门,而作佛寺起塔,烧香散华然灯,悬杂缯彩等”。(2)狐疑:即怀疑,由狐性多疑而来。
【译文】
其人奉行布施、供养等功德善业,若中途又生后悔,心中生起怀疑,不再相信布施、供养,作诸善业,其后世能够得享善果福报,也不相信实有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也不相信念佛就能往生。即便这样,这个人仍继续念佛,虽然念佛,对净土法门的因果事理时而相信时而不相信,心志犹豫徘徊,对专一念佛求生净土缺乏坚固的信解依据。但尚能延续以前的善愿为根本,由于接续此前功德力,得以往生西方净土。其人世寿将尽、百病缠身之时,阿弥陀佛就亲自变化为佛的形像,令其人亲眼目睹。这时其人口不能说,但心中明了,欢喜踊跃,心中思惟:我真后悔中途退转,未能进一步奉持斋戒。但佛慈悲不舍,就能往生阿弥陀佛国。此人就在心中忏悔。因为忏悔过失,罪过得以减轻。其人世寿结束,即蒙佛力得以往生阿弥陀佛刹土,但不能直接到达阿弥陀佛处。在往生途中,见到极乐净土界边自然有七宝城池,心中便生起大欢喜。于是中途止步,在城中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所受的清虚之身自然长大。其人在此城经过五百岁后,方可出来,前往阿弥陀佛所。这是第二中辈疑城往生者的情形。

下辈疑城生者
其人作是(1)已后,若复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国土。其人心中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复言,则自悔过。悔过者,过差减少,悔者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便道见二千里七宝城,心中独欢喜,便止其中,其人亦复于城中五百岁。五百岁竟,乃得出至无量清净佛所。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注释】
(1)作是:指经中所言下辈往生者具备的德行,如“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乃至一昼夜不断绝者”。
【译文】
其人曾斋戒清净,乃至行持过一昼夜的精进念佛,若其人在中途又生后悔心,意地开始怀疑,不再相信作善后世得享福报,也不相信念佛能往生阿弥陀佛国。即便如此,其人尚可接续以前念佛的善根,往生西方净土。其人世寿将尽、百病缠身之时,阿弥陀佛令其人在卧床睡梦之中,目睹西方极乐世界。其人心中生起大欢喜,内自思惟:我真后悔中途退转,未能进一步斋戒念佛。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安乐刹土。其人这时只能心念,而口中不能言语,就在心中忏悔以往的罪过。因为忏悔罪过,罪过得以减轻,其余的罪过不可能全部忏除。其人世寿结束,则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但不能直接到达阿弥陀佛处所。便在道旁见到方圆二千里的七宝城,心中独自欢喜,便停止在城中。其人在城中滞留五百岁后,五百岁竟,方能从城中出来,到达阿弥陀佛处。

胎生与化生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1)、不可称智(2)、大乘广智(3)、无等无伦最上胜智(4),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5)。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佛说无量寿经》
【注释】
(1)不思议智:佛之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 (2)不可称智:佛之智慧众多无量,众生称说不能穷尽。 (3)大乘广智:乘有运载义。佛之智慧威力广大无边,能运载一切众生至究竟涅槃彼岸。(4)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佛智为最究竟,一切菩萨圣众皆无法比拟。 (5)胎生:极乐国土有胎生、化生二类,或生边地,或生莲内而华不开,不能见闻三宝,恰如胎生之人在胎内,故名胎生。
【译文】
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行诸多功德,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然而不能明了阿弥陀佛的一切种智、深广难思之智、不可称说之智、大乘广度一切众生之智、最上无比胜妙之智,对阿弥陀如来甚深智慧功德,疑惑不信,但尚能相信善恶罪福的因果,由此修习六度福慧,愿往生彼佛净土。这一类众生寿终之后,就能往生在边地疑城的七宝宫殿之中,五百岁常不见阿弥陀佛,也听闻不到经法,不能睹见诸菩萨声闻圣众,所以称此类往生者为胎生。如果有众生明了深信阿弥陀的智慧,乃至深信阿弥陀佛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广积功德善本,深信切愿回向求生西方净土,这一类众生寿终之后,便在极乐国土七宝莲华中自然化生,跏趺端坐。须臾之间,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净土诸菩萨同样地具足成就。
【按】
边城疑城往生者,由念佛与修善力故,得以往生;由疑悔心夹杂故,滞留边地疑城五百年,不得亲近三宝。证知,净业行人不应对念佛法门事理因果心生疑惑,应当明信阿弥陀佛无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