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教制教典与教学;十二、谈修学佛法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在这举世动乱的时代,要想修学佛法,真是不易!从佛法观点上看:诸行无常,祗要我们做的是自利利他的事业,做一天就是一天,不问他风雨飘摇,能延续几久。那怕一天、一刻,都有利益。大家抱着为法的大愿学下去,这是学者应具足的精神。研究佛法应从圣教,经论下手。但研究佛法,并不就是完美的修学佛法;研究佛法,祗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对它不可看得太高,太易。修学佛法,应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去学。

一 论闻法:学佛的人,第一要闻法。闻是听人讲解。平常以为诵经有什么功德,真正的说,因为闻法,这才成为功德。舍利子对佛说:「我不闻佛说法,像瞎子一样」!他是佛诸大弟子中智能第一的尊者,尚且要从佛闻法,何况一般根性暗钝的人。佛法是救世度人的无上明灯,我们要得佛法的真实利益,非闻法不可。经云「多闻能知法,多闻能离罪,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盘」。闻法才能知法,于佛法能得正确的认识;也才知道世间上的是非、善恶、邪正,这都是从闻法所得的辨别力。学佛的人重在离罪,愚痴无闻的凡夫,作恶每不知是恶。由于多闻佛法,了解缘生缘灭的真理,才能从他的身心行为上,彻底改革一番,离罪行而变成人格具足的新人了。闻法如照镜子一样,知道自己的形态好丑,正欹,因此可以改正自己。世间有许多想成好人,因为不多闻佛法,把那些无意义的事当着真理去追求,作为道德去实行。如印度的苦行外道,持牛戒、狗戒等;中国有些邪教,先天道、一贯道等,非得计得,非道计道。闻了佛法,对这些无义利的事,再也不会去做了。因为闻了佛法,心中生起了智能,具正知见,以此正见扫尽身心的一切妄执,就可证得涅盘。学大乘法的,由于多闻正法,起大乘胜解心,也就不会退堕了。有人说:学佛重在实践,学而不行,祗是多添了一些空知识吧了!这是没有意义的,算不得是真正的学佛者。要知这虽有部分的正确性;而实行佛法,还是要从闻法做起,闻法是修学佛法必经的阶段。中国的修学者,向来走极端,认为看经论不如实行,因此摔了经论,冥索暗求,走向盲修瞎练的黑漆洞去。一切智者的佛法,现在是变成愚昧俗陋者的信仰了。另有人只顾多闻,专在名句文身上使伎俩,不能以法摄持身心,不但缺乏实践的精神,连必备的正行多破坏了。难怪注重实践的学佛者,讨厌佛学这个名词,因为佛学这个名词是学术化了的,是重在抽象的知识。真正的学佛者,是慧解和信行融合而为一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闻法,一方面要实践所闻的法,才可免除头重头轻的讥诮!

闻是用耳根听,佛世弟子从佛闻法,没有现成的经本,听了多记在心里。『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古代印度的佛法,都是口口相传的。佛灭度后,结集成藏。到后代,书写流通,其后又印刷流通。有了经卷,也可以从经典而闻法了。「佛法从三处闻:从佛闻,从佛弟子闻,从经典闻」。这是龙树菩萨在『智度论』上指示我们闻法的几个方法。如佛已灭度了,又不易得知法知义的佛弟子,那只有从经典闻了。我们以极其恭敬的心理阅读经论,思惟领会,与从佛闻及从佛弟子闻差不多,虽是眼看,也可以说闻。所以研究佛法,应依两个条件:一从师友听闻,二自己钻研。我觉得,现代的修学佛法,应着重在自己研究。单是听人讲说,每是肤浅的,不过人云亦云的,必须要自己切实恳到用一番功力,才能深入经藏,触到佛法的核心。不受古人著述的锢囿,变成为自己的。但是初学者,还须从人闻法起。   

二 学法之目标与程序:学法应有目标,即为什么学佛法。学法要有程序,即是从浅至深,层次历然。
先说目标:发心有两种:一、发了生死的心,此心为小乘心,出离心,发了此心,行到极点,可证罗汉果。二、发菩提心,此心为大乘心,以自利利他为目的,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综括佛法的宗趣,不外出离生死,广度众生。现在将此分成三项来说、一、净治身心,二、弘扬正法,三、利济有情。凡夫的身心行为是不清净的,知见是浊染的,因有了错谬的观念,妄造恶业,自受苦也使他受苦。自己生死轮回,有情界皆受无量剧苦!学佛法是从净治身心,消除障缘做起,大则杀、盗、淫、妄绝不肯作,小则动静语默亦不放逸。如是,则贪、瞋、痴等烦恼渐渐降伏,所表现的行为亦渐净化了,这是学佛者第一要事。如人的行为不好,普通的人格尚未具足,怎能了生脱死呢?中国近百年来佛法衰败的原因,是出家者误解住持佛法的意义,不能以方便摄化信众,使他们从净治身心中,表现佛法的大用。如佛法而不使人净治身心,那弘法也者,祗是形式的热闹而已,于佛法毫无裨益。学小乘,学大乘,都离不了净治身心,千经万论莫不是这样说的。所以净治身心,是学佛者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忽视了他,学佛、出家,都是与佛无缘!我们必以此为初步目标,离此则佛法无基。

单这样,还是不够的。我改造行为,得到安乐;我净治身心,求证涅盘,这纯是自利的。应当学佛那样的发大悲大愿心,大愿是弘扬正法,大悲是利济众生。佛法是世界一切的光明,世界上任何事情与佛法相违,或个人的行为与佛法相悖,均必遭到悲惨的结果。所以出家者须发大心,弘扬正法,使世人都明了佛法,依佛法行,究竟得益,究竟安乐。弘扬佛法,不是为了弘扬佛法,弘扬佛法为的是利济众生。谈到利济众生,其它宗教、政治、学术等,虽各有其长,然都不能令有情得究竟利益,且有时害属于利。出家者既为了救度众生而学法,就应如『华严经』说:「为度众生而学」。菩萨心中除了学法救济有情的念头外,别无其它。假使存着这样的心,不是为自,全是为他,这真是发菩提心了。如世人学艺业一样,单为了自谋温饱,这人的志向是很平凡的。假使学会了各种艺业,为社会人群谋幸福,这就获得大家的称扬崇敬。学佛亦复如是,只为了个人净治身心,求解脱,证涅盘,是自了汉。如果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为人为众生,这就了不起了。菩萨所以发大悲心,是见到众生太苦,佛法太衰,如此发心,如此修行,是自力的,强有力的发心,是最值得赞叹不已的!

出家人学法与居士不同。断三毒,修三无漏学,在家出家都是相同的。所不同者,是出家人多了一番责任,即是住持佛法。因此,居士如学一法门,降伏烦恼,也就行了。出家人为了利济众生,必须广学无量法门。我觉得,真能负起出家弘法的责任,非学菩萨不可。『般若经』说:「菩萨遍学一切(如来法、声闻法、缘觉法)法门」。菩萨智叫道相智,即要知解种种道,种种智,才可以广度众生。喻如小医生单用一药治病,大医生具足一切药。一药祗能治一种病,救人有限;多药则能治各种病,活人无量。所以出家者如专在自了着想,也许一门深入即可。但这只能摄化一种根机,不能负住持佛法重任,所以大心菩萨(出家,也通于在家)必广学无量法门,这才能适应众生种种根,种种欲。学小乘法,学而不证;学大乘法,学而且证。不但如此,还应兼学外道法。因为明了外道的典籍,才能揭发他的缺点,有时三言两语,也说得他皈依佛法。不过,如外道来学佛法,就得严格一点,在他对佛法没有深刻的信解以前,绝不许再看外道的书,怕逗起他的旧思想,又堕入外道中去。学小乘也如此,『法华经』说:「不可亲近小乘三藏学者」。因为『法华经』会小归大,怕回心向大的小乘学者,不与小乘绝缘,也许又要为小乘所转。玄奘三藏在印度那烂陀寺参学时,那里面除讲大乘法外,其它一切小乘、外道的学说莫不兼讲,这就是遍学一切法的大乘面目。我们要先对佛法有深刻的认识,从净治身心中,去弘扬正法,利济众生。特别是在这世界太乱、众生太苦的时代,要抱着延续慧命,悲悯众生的大愿。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是菩萨发心」,这是应如此发心。在实践上,如果未能自利,焉能利人?凡是一件事,不从自己去实践,是难得人家同情,不能实现弘扬正法,利济众生的目的。

再说学佛之程序:修学佛法有其必然的次第,不能躐等!佛法中最紧要的是智能,也可以说:修学佛法就是修学智能。但这不是说不要其它的法门,其它如施、戒、忍等也都是需要的,不过在一切法中最主要的,又是佛法特质的,而且可以称为佛法中最究竟的,就是智能。世间的众生,也还是想离苦得乐,然都是在黑暗中摸索。佛法是光明一样,教导众生,甚至是该做的,不该做的,善的、恶的、是的、非的,使人照着这正知正见的道路走去,就必定达成目的。佛陀即是觉者;菩萨是有智能的众生。佛与菩萨的特质,就在于有智能。智能以外的一切法门,都要与智能合一去修才成。离开智能而学佛,什么都不能够了生死。所以经中说:「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上最妙。……是般若波罗蜜取一切善法,到萨婆若(一切智)中」。佛法中所说的智能,世间的智识是不能为比的(福德是可以共世间有的),而且浅深不等。所以修学佛法的程序,也就是修学智能的程序。智能有浅有深:「生得慧」是与生俱有的,生到世间的人都有,可以依世间因缘而充分发展的(有限度)知识。这是一般的智能,就是哲学家、科学家等,也都是由生得慧而成功的。修学佛法要从「闻所成慧」做起。从多闻(听讲、看经)佛法中,对于佛法生起正确深刻的了解,知道世间与人生的真相,深彻的信解佛法,三宝、四谛等功德。这要有从多闻正法所生起的智能,才能正确的知道。得到这闻所成慧,才是进入佛法智能的开始。进一步是「思所成慧」。思是思惟、观察,要深入的去思考观察,才能更深刻的悟解佛法,而得思所成慧。闻慧与思慧,都还是散心的分别,需要更进一步的去实现「修所成慧」。修慧是在禅定中,智能与禅定相应,因修禅定而从定中更发深慧,这才是修所成慧。闻、思、修三慧,都是有漏的,有漏慧还不能根断烦恼,不能了生死。要根绝烦恼而解脱生死,必须真实的「无漏般若」(闻思修慧,是加行的般若)现前,现证的般若,才是真智能,也即是无漏慧。从闻所成慧到无漏慧,这是修学智能的道路;这种次第。是小乘大乘所共的坦道。

平常说般若有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与上所说的修慧次第配属起来:闻所成慧是文字般若,进而修观照般若即是思所成慧与修所成慧。实相般若即无漏慧。从闻、思、修到现证慧。在修学过程中,虽可以展转引生,就大体说。这显然有次第的前后。

佛法常说的修学次第,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此四法名预流支。预流是小乘的初果,大乘即是初地。凡夫而想要参预到圣类中,或悟入法性流中,必要具有这四种修学过程,无论是小乘或大乘。「亲近善士」,因为向来的佛法,都是用口讲的,所以要听闻正法,必须先亲近师长才行。同参道侣,也是善士中摄。为什么要亲近善士呢?为的「听闻正法」。听闻以后,要进一步的正确的去了解,这就须要「如理思惟」了。由思惟观察,对佛法有了深刻认识,要能照着佛法去修学,这就是「法随法行」了。亲近善士与听闻正法,就是前面说的闻所成慧;如理思惟是思所成慧,法随法行是修所成慧。从此以后,入见道,证预流,即得现证的无漏慧。所以我说修学佛法,就是修学智能的过程。但这不是说单修智能就够了的,在修学智能的过程中,同时要修习其它的法门。因为单修福或是单修慧,都是不能圆满的。智能与福德,有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才能高飞远行。依智能浅深的次第去修学时,同时即: 闻所成慧,成信; 思所成慧,住戒; 修所成慧,修定; 无 漏 慧,发慧;

由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而得闻所成慧,即能于三宝、四谛、缘起、圣道等佛法,确信不疑,而引发趣向的欲求。这样的从信解而起的信求,才是坚定不拔的信,引发实行的信,应称为信根。一般的信心,都是飘摇不定的,如轻毛一样的随风东西。这因为信心而出于情感的,不曾经过慎思明辨,所以不能确定不动。真实的信心,要依闻所成慧所发起的。这样的正信,才算有了根,所以说是「道源功德母」。如草木一样,生了根,才能确立不动,一切的茎干花果都从此基础生出来。在声闻法中,从闻慧而成就信根,就是生起真切的出离心。发起出离心,种下解脱分善根,必定要了生死,不会退失。在大乘法中,从闻慧生正信,即是发起菩提心,成为佛种。(如『大乘起信论』等说)学佛者的发心,不外乎二种,即发出离心与菩提心。这都要从闻所成慧所生起的信心,才能发生成就。真发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人,就和鱼吞了钩一样,无论牠再怎么游,也快要出水了。像舍利弗,过去曾发过菩提心,中途虽已经忘失了,但经过佛一提点,就又回入大乘。「一历耳根,永劫不失」,就是这个意思。大乘发菩提心,小乘发出离心,这才进入佛门。照天台家的六即来说,依闻所成慧而得正信,还只是名字即佛位。从闻慧而起深信以后,进而修得思所成慧,此时必须以戒为主而修其它施、忍等。大乘学者,从此修六度万行去自利利他。小乘学者从思所成慧,必能严持戒行,而完成行为的清净,虽小戒也不敢违犯。这是以思所成慧所了知的佛法,一一见于实行,而做到三业清净。这样的修学,才能有智能,有福德。等到修所成慧,这是必与禅定相应的,所以到达定慧双修的阶段。修慧必与禅定相应,约小乘的位次说,此时是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位;大乘是十回向位了。发真实信,从此持戒、修定,因而发生真般若慧,断惑证真。此时,约小乘即是初果;约大乘说,即是初地;也即是天台家所说的分证即。若欲圆满证得,还须地地进修,才能达到究竟佛位。

修学佛法就是修学智能,这句话,一点也不会错!智能达到了最圆满最高深的境地,就是成佛。学佛的程序,无论小乘和大乘的位次,如台宗的六即,唯识的五位,都现出一致的程序。我们现在来听闻佛法、学习佛法,还是一般的生得慧,真正的闻所成慧还不能达到,何况其它!真正的闻所成慧,即是大乘发菩提心,或者称为大开圆解。这是修学佛法的初步,是任何修学佛法者所必经的。

我所以这样的说,有三个意思,一、修学佛法即是修学智能。二、修学智能,不能偏于智能,禅定、持戒、忍辱等行门,也要附带综合的修学。三、说明我们来研究佛法,这不是什么高深的事,只是从生得慧到闻所成慧的起点而已。即使是由闻法而对于佛法有点了解,还浅薄得很!佛法中的大智大慧,还都在后面,要我们从进一步的学习中去实现。

现在缩小范围来讲。听闻佛法,也要有个程序。有人问我:佛法应该怎样研究?这实在是不易答复。但我觉得,学习佛法,无论是全体的或是专宗的,都应有三个过程。依照这过程修学去,多少总能够得些利益。三种是、一、得要,二、深入,三、旁通。第一是得要:佛法广大无边,从何处学起?东鳞西爪的学习,不能认识佛法的宗要。就走世间学问,要想去学习它,首先须知其大概,选些较浅显而扼要的书来读。学习佛法也要这样,对于佛法先要有一概要的认识,知道佛法的重心是什么,包含些什么重要的宗派等等;对于佛法从印度宏传来的历史也得知道一点。这样,才能进一步去深入研究。如开始为东鳞西爪的认识,或一开始就去学习深广的经论,那不是不知宗要,便是因难于了解而退学。所以对于整个佛法,先要知道佛法之所以的大概。二、明了佛法中的宗派的概要,然后再选择一宗一部门去研究。这个方法,对于研究一宗一派,也是应该采用的。如学唯识的,不应该一下手就去研究『成唯识论』,这是没有办法可以懂的。必须要从『百法』、『中边』等先了解得大概,再作深入的研究。如初学天台宗的,要先读『教观纲宗』、『四教仪』等,然后再学三大部等。但有些修学佛法的,并不这样。听经学教,仅是随缘的去听法师讲。佛法的基本知识都没有,竟然已变成专宗的学者甚而法师了。别的不知道,自然唯有自己所学的什么宗最好,旁的宗派都不如他。其实别的宗派究竟怎样,他还一点也没有知道。像这样一下手就专学宗派的。弊病实在是很大。偏听则蔽,兼听则聪。如对各宗都知道一个大概,对于三宝、四谛、缘起、空性等根本大义,也有相当的了解,然后再求一门深入,就不会偏执了。能一门深入,还要旁通。如学唯识宗的,最初对于其它宗派的教义,都知道一些,现在从自己专学的唯识学的立场,再去理解彼此的差别,而贯通一切。这样,对于佛法的认识,也就愈加深刻了。不但大乘各宗如此,大乘与小乘间也要这样。为了要教化世间,对于世间的一切学问,等到确定佛法知见,那末也要从旁知道些。世间的好事情,好道理,也是很多的,不过不能圆满的清净,总有谬妄的成分夹杂在内而已。好的部分,要用佛法去贯摄它;不好的部分,要用佛法的真理去拣除它。修学佛法的第一步,必先从一般的共通的教义中,把握佛法的共通的宗要。切勿初下手即偏究一经一论,以为深入其微,其实是钻入牛角,深而不通!我们应从此下手去学,也应该教人如此,切勿迎合好高骛远的劣根性,专以艰深玄奥去诱惑人!   

三 初学者从三门入:初学佛法的人,可分作三种类型。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由于什么而学佛的动机不同,所入的方便门,即约有三种。
法行人,就是智增上的。有一种人,重在信心,不能自己去深究、决定,只要有人向他说了,就可以照着行去,毫无怀疑。这样的人,碰到了明师就好,否则可就糟了!重智能的即不然,什么都要经自己的研究观察,不愿意人云亦云的随着做去。这无论是听讲或自己阅读,都要问个为什么,非经过熟思审虑,认为可信,不轻意盲从他人与古人。前一类是重信的,这一类是重智的。信行与法行(智增),仅是侧重于信心或智力,并非有信无智或有智无信的。一个健全的学佛者,信与智都是必须的。大乘的智增上菩萨,即是重智的,发心重在研寻诸法的实相,也即是先重自己悟证的。另一类悲增上的,对于为人服务,牺牲利他的精神特别强,有慈悲心,多作慈善及政治事业等。然智增与悲增,也只是说他先着重而已,决非有智无悲,或有悲无智的。据实说来,健全而完善的学佛,信心,智能,慈悲,这三样,都要具足;如缺了其中那一项,这就不是健全而容易发生流弊的。所以,如『大毘婆沙论』、『大般涅盘经』,都说:「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长邪见」。重在信心而缺乏智力的,修学佛法时,又增长愚痴心,即不能分别邪正好坏,听说什么就信什么行什么。用现代的话来说:「有信无智长迷信」。你们看;多少不是佛法的,都搬到佛法里来了,这不是专重信心,缺乏智能,不能分辨邪正好坏的结果吗?专讲信佛、信菩萨、信感应、信神通,久而久之,学佛而增长愚痴,也就和一般外道差不多了!如专重智能而缺乏信心。那就是有智无信长邪见。因为没有信心,虽整年整月的研究佛法,而结果只能增加邪知邪见,到头来,佛也不信,法也不信,简直就没有再可信仰的了。这在近代的青年学佛者,说起来也太多了。大乘所说的智增与悲增,也是这样。智增上的,如过于缺乏悲心,专为自己的生死打算。那怕他口口声声说:我是学习大乘的,实际的行为,却是缺乏大乘气息的。即使信智具足,急求自证,结果也势必堕于小乘。至于悲增上的,如过于忽略佛法的智能,专门讲利人,有时,自己站不住,或是环境恶劣,就容易灰心,成了佛法中所说的「败坏菩萨」了。败坏菩萨,就是学菩萨而中途退心的。学佛的根机不同,不能一律;信、智、悲,初学者不免畸轻畸重。但如专重一端,就注定的要失坏,不会成就的。依中国佛教的情况说,重信的人多,不肯多作利人事。超神的佛教、慈悲的佛教,在中国的迷信中,变质得近于多神教,甚至巫教了!其实,信仰三宝,佛菩萨只是指导我们的善知识而已。了生死,证解脱;积福德,证菩提;一切非自己努力不可。
现在,我们来研究佛法,这是从智门而入的路径。但也要培养信心和悲心。时刻的记住:三宝的功德难思议,众生多苦,要发心荷担正法,救度众生,并非单是知识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