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教制教典与教学;九、佛书编目议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何日章馆长希望我能把佛书拟一分类目录,可以适合图书馆编目的需要。这不但图书馆需要有一较为合适的佛书编目,佛教自身也是非常需要的。我就答应他,可是审细地思索起来,问题并不简单,迟迟而拿不出来。

先从佛书的内容,以及从来的编目情形说起。印度传出的(古典的)佛书,起初是编为二大部:一经藏,二律藏。大概的说,经是重于义理的,智的,重于个己修持的;律是重于制度的,业的,重于团体的作法。经义与律义的分别解说,逐渐发达,起初都是附属于经藏、律藏的。后来,经义的论说,独成论藏,与经、律鼎立为三藏。而律义的分别解说,始终附属于律藏中。后代佛教的发展,露出了偏重于义理的倾向。

说到经藏,从『杂含』而次第别编,成为『杂』、『中』、『长』、『增一』,四阿含:这是古代各家所公认的。阿育王时代(佛元二世纪),分别说系多了第五部,名小阿含。这包括有:经常念诵的偈颂;佛陀本生谈;佛与弟子的本行;长老与长老尼的偈颂;传说中的饿鬼事、天宫事等。总之,这里面有着后起的历史与传记等成分。有部系,不承认这些是圣典(不是没有,而是说这不外于经律,或只是文颂者,文艺的传说)。可是大众系,却以此为独立的杂藏(与经、律、论合为四藏),内容更为广大。从体裁与内容来说,其中大部分是文学的,传记的;使他与经、律、论分别,极有意义!

大乘经的大量流传,是佛灭四五世纪了。起初是经典;大乘经的部类极多,从来没有确定的部类编定。继而从六世纪起,有龙树学系的『中观论』等;八九世纪起,有无着系的『瑜伽论』等。大乘律,只是附属于大乘经中,至少在现存的文献中,没有大乘独立的律部。大乘中,也有应属于杂藏的。

佛法不是义理的空谈,而重于定慧的实践。修持方法,一向传述于佛弟子间。声闻乘中,即有瑜伽行地偈(『修行道地经』)等传出。大乘的中观与瑜伽,也是重于观法。其后,专修定慧的瑜伽师,透过大乘经,结合了印度教的仪制而单独成部,这就是密典的续部与仪轨。密乘的律典与论典,也是极少的。所以古代印度传译的佛书,约时代而竖分,不出声闻藏,菩萨藏,秘密藏三大类。如约内容及文体而横分,即不出经(续)、律、论、杂,四藏。

从印度佛书而论到中国与日本等,有几点值得注意:一、律藏,本来不但是道德的戒条,而且是僧团的组织法;寺院经济的怎样处理;僧众的日常生活;布教,以及寺塔的建筑,图像,法器等。这在中国与日本,就有僧官制、丛林制;各种清规,传戒规范,以及法会、宣讲等,性质都与律藏的一分相近。然一般重视印度的律典,看作如来亲制;所以如把这些也编入律藏,会受人反对。

说到论藏,印度的撰集,大略有释经论与宗经论二类。释经论(论的注释也属此),即经典的解说。在中国,称为注,解,疏,释,文句等;注释的注释,称为钞,记等。性质是一样的,但从来受到歧视,没有把它看作论藏。这到底应该别立一类,还是与印度撰集一样,编入论藏呢?宗经论,是依据经义而自出机抒,组织、分别而成为条理严密的作品。释经论与宗经论,凡是印度的作品,都与宗派有关。如『阿毘昙』,『中观』,『瑜伽论』,那一部不是宗派的产物?而中国重经的学派,如天台、贤首,他们的『法华』、『华严经』释,为一宗宗义的重要根据。重论的学派,如三论与唯识,一宗的主要宗义,都在论疏中。此外,如判教的教仪,辨义的章义等,都可说是宗经(论)论。所以,如大正藏对于中国古德的作品,于经释、论释外,别立宗派一门,并不恰当!因为这少数的宗典,不足以代表宗派;而各宗的要义,反而多在经释、论释中。其它如密、律、净宗,重要的宗义,也在密、律、净的疏释中。惟有禅宗,并不依傍经论,而有独特的风格。祖师的语录,有着非常众多的部帙。所以虚大师说过:这不妨参照密续及仪轨的独立,而于经,律,论,密外,别立一禅(语录)藏。

古代(约为百年以前)的纯正佛书,法与律,如分作五大目:经及经释,律及律释,论及论释,密续及仪轨,禅法及语录:可以网罗一切。此外,一、古典中的传记,历史,诗文等,一向编入「小阿含」,「杂藏」或「贤圣撰集」的。二、唯识法相家的「因明」,本是印度的逻辑,经佛教的改进,以作辨理楷式。这二类,都不是纯正的法与律,不妨与近代的作品合编。

近百年来,经过了近代文化的影响,也可说是佛法传入西方所引起的影响。治理佛学的方法,多少与古代不同。使用的语文,研究到的论题,更为广泛。无论从体裁与内容去看,都与古代有极大差别。近代的作品,除经、律、论或古德著作的解说,可以编入前五目外,其它的可以编为:总论,法义,制仪,史地,文艺等五目。

总论,在一般图书目录中,是第一类。在佛书中,如目录,索引,提要,悉昙,音义,辞典,汇辑,丛书等,都属于此目。悉昙,本为梵文的声明;现在应以雅语及巴利语的文法等为主,扩大而编入有关佛典翻译的西域古代语言,如驴唇语,吐火罗语,于阗语等;藏文,满文,蒙文等。

法义,即有关佛教义理的研究,这是非常广泛的,大体可分为:一、概论。二、宗乘论:这如关于根本佛教,部派佛教;小乘,大乘,密乘;中观,瑜伽,天台,贤首等宗义的研究。或解说,或比较,或贯通,或抉择,或辨析等。三、哲学。四、心理学。五、伦理学。六、论理学:古典的因明论,编在这部门。七、佛学与世间学:这如与印度的诸教学;与中亚的诸教学;与中国的儒道;与日本的神道教;与西洋的宗教哲学等。这各有破斥,融摄,互相影响的三大类。中国古代的护教言论,或老、庄、韩愈文的融通或驳难等,都编于此。八、真身佛与菩萨:如关于法身、报身的思想;大日,弥陀,药师佛等;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等;以及密部的诸金刚的研究。九、瑜伽与神通:这是有关定慧修持,以及身心的特殊变化及经验。十、其它。

制仪,是有关律制的,各地佛教的僧制,以及佛教的种种行事仪式。略可分:僧制;僧经济;僧教育;游化布教;救济事业;戒杀放生;种种仪制。仪制中,如传戒仪;灌顶仪;悔仪;忏浴佛等法会仪(如喇嘛打鬼仪式等并属此);坐禅仪;讲经仪;斋食仪,服饰等。

史地,内容极多,略有地理、传记、历史三类。近代的考古,发掘报告,都属于此。文艺,略有文学与艺术二类。这一编目,当然是并不完备,还需要修正,补充。但至少可以了解:在现代而来谈佛书,已决不是旧有的华文大藏了。还有,各种语文的编集为一,也应有一先后。我觉得:阿含,声闻律部分,可以巴利语文为先,其次是华文,日文,片段的梵文本。大乘的经论,应以华文为先,以梵文为次;因为梵文太残佚不备了。其次是藏文,日文等。秘密部分,应以藏文为先,梵文,华文,日文等为次。还有些近代著作,要以西文及日文领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