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华雨集一;正释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一 偈颂总说 愿生偈:此论文,先以偈颂总说,次以长行解释。偈名“愿生偈”,即发往生净土愿,以求生佛土之偈也。偈者梵语,每句四字、五字至八字,以四句为一偈,与华诗相近。愿生偈,乃下偈颂之总名;宋藏本等均列愿生偈于偈颂之前。丽藏本在题目下,全题作《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以愿生偈为全论题名,误也。愿生偈,共二十四偈。初二偈,归敬述意,说明弘扬赞叹者,非己见,乃是佛说,己并无功,表示对佛之恭敬,并示所得全从佛来而已。故凡佛弟子作论,皆采此种态度,归敬三宝。本论仅归敬佛宝。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世尊”──梵文为婆伽婆,亦作薄伽梵,为世出世间一切所尊义。“我一心归命”──一心者,专心一志,归信世尊。如非一心,即信心不切。归命,即是梵文之南无。如“将此身心奉尘剎,此则名为报佛恩”之意。归信必须完全无保留之信仰归依。如只信一部份,其它不信,则不得谓为归信。此并非愚信之意,当然仍须理智抉择,但一旦归信,便须一心信仰,不存己见。此为宗教所共,无分大小乘,莫不如是。“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无碍光如来即是无量光如来,即阿弥陀婆耶佛,为一心归命之处。无碍光者,光光无碍,不若他物,亦不若声音之有碍。独光可以融合为一,但仍可为物所障。今此阿弥陀佛之光──身光、智光,则可遍照十方,不受物障。如来乃佛十号之一,梵名为多陀阿伽陀。如者、相同平等之义,即绝对而无分别之义。来、梵文亦可作去,动义。如体会真如,得此佛道,谓之如来。“愿生安乐国”──国者、世界义。安乐国,亦称安养,亦称极乐国。愿生极乐国,即所以归命阿弥陀佛之意也。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此颂述造论之意。修多罗、契经也;契理契机之谓。佛之无漏功德,及极乐世界佛土之种种功德,为佛究竟、圆满、无漏,与真理相应之真实功德。今说愿生偈,总持(一切均包在内)以上所述各种真实功德,以与佛之教诫相应。此非依一经,或一片一段经文而说,乃总核各《阿弥陀经》所说西方世界之功德相,而说为愿生偈。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梵声语深远,微妙闻十方。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无量大宝王,微妙净花台。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花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

上来二十一偈,广明功德庄严。如下长行解释中详释。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颂乃回向流通。见阿弥陀佛,除命终见佛外,亦可即生见,如梦中见、定中见等。莲宗初祖慧远大师,曾于三昧中数见弥陀佛。但此处世亲菩萨所愿,为命终往生见佛。其悲心大故,除自见外,更愿与其它众生共见。世亲以造论功德,回向自己与众生,能因此而往生极乐。回向者、回此向彼,将此功德作彼用之意。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颂总说竟。
二 长行解释
1 标宗略释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观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土故。
论者依《愿生偈》而广为分别,使纲举目张,条理分明。印度菩萨造论,多为宗经,不重文句解释。以上“愿偈”所“明”者“何义”耶?曰:“观”想极“乐世界”如在目前,使其殊胜,历历分明,并得亲“见阿弥陀佛”,使信心坚定,发“愿生彼国土”也。念佛有多门,慧远所提唱者,为持名念佛。世亲菩萨此论,为观想念佛;其实世亲亦不专主观想,下文自见,但以观想为中心耳。金刚经所明,则为实相念佛。有谓实相念佛为上品上生,须根器极利者方可。而末法众生,心粗而散,观想亦不易成,故以持名念佛为对机。上来所说,固是事实,但如有妥善方法,及专家指导,仍可修持,由浅而深,由小而大,无不成就。例如先观白毫,使其历历分明;再扩而大之,倏忽便见全身。今人有以华严境界为玄谈者,其实能修者皆能修而成就。修时先须《安立》,即系念一相,但浮动不实,及后稳定,即名《安住》。如是修持,可以成功。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 ,见彼阿弥陀佛。
修五念门者,修五种念佛法门也。信乃信愿,观乃智能。《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修此“五念门”,乃修“观”与“生信心”之方便也。但须修得成就,乃得生彼,非一修即生也。念佛者以心念,今有作念字者误。念者、心在一境上转之谓。如念佛时时心在佛,念法时时不忘《一切法不生不灭》等之谓;系念不忘也。净土宗有三时系念法门,即此意也。能念到一心不乱,即得禅定,成就智能,别无他法。念念相继不离此一念;能如是,即能往生见阿弥陀佛。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以上略举五门之名。一者身业,二者口业,三、四、五者意业。作愿门,可得定。观察门,可得慧。回向门,得大悲功德。五者由浅入深,如五者总持,必得往生。又此五门,论主乃依《愿生偈》而安立:依初二偈,立“礼拜门 ”,“赞叹门”,“作愿门”。依次二十一偈,立“观察门”。依末偈,立“回向门”。以下略释五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供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以“身”敬“礼”,或合十,或问讯,或顶礼。但礼佛应如佛在。“应供”即阿罗汉,应受人天供养。“正遍知”即三藐三菩提,或三藐三佛陀,正知而遍知之谓。如来,应供,正遍知,为佛之三种德号。以“身业敬礼如来”,为一心愿“生彼国”之“意”。

云何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普通以口持名念佛,即属赞叹门。何以故?如稚子呼母乎?非也。因佛名为万德洪名,称名即同“赞叹”其功德。如阿弥陀婆耶,即无量光,表“如来光明智相”。顾名思义,为赞叹之真实义。因佛名无量,其功德亦无量,不可思议,故称名即为以口业称颂此佛功德。犹世人之崇拜某人物者,称其名,必须先知此名所代表人物之伟大处,否则即谈不上崇拜。如是称名,即同赞叹。修行者,凡在学佛过程中之一切,皆为修行,或修福,或修慧。而“如实修行”,乃与定慧“相应”之修行。对佛名有深刻了解,如是持名,能依念而进修定慧,从而感得佛力加被,往生极乐。至于求定,方便多门,如持咒、系心脐下等,虽得定,但不能生极乐。惟于念佛时,对阿弥陀佛功德,深切了解,信愿具足,乃能相应而生彼国。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作愿”者,发愿也。“心常作愿”者,必须常常作愿,“一心专念”,决定“往生”安养。如是作愿者,因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奢摩他,华言止。凡夫之心,散乱奔腾,止者、止心一境,勿令飞扬也。念与止者,念如绳,系不令动,及心静止,是为止,故又名住心。故修定实即修念。如能念念相继,正念分明,即能得止。得止即为真实修行。

云何观察?智能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毘婆舍那故。
一般观察,只是听人说说,散心分别事理,非此处所谓观察。真正“观察 ”,必须得定。依定方能成观,否则,多多观察,会头昏脑胀,失眠怔忡。如能得止再观,乃能得智能。故大学曰:静而后能虑,盖同此理。犹风中烛,飘摇不定,何能照物?但观慧与止不同,“智能观察”,亦即分别、寻求、抉择。若人观一红花,视之不已,能因观而成于止。如观其红色意义为何等,深入分别抉择,乃能于止中修成观。如不净观,观事相变化,求其实相(体性作用形相),是则为观。今所观者,为阿弥陀佛、国土、菩萨。“正念”者,系心一境,不旁骛,谓之念。念之能净我心,开我慧,减我烦恼者,谓之正念。“毘婆舍那”,即观之梵语也。修止而不修观,则止于定,不得成就智能。必须修观,方得进步。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
依经“观察”,可别为“三”:一者、佛之依报,是“佛国土”。二者、佛之正报,是“阿弥陀佛”。三者、佛之伴侣,是“诸”大“菩萨”。何谓“功德”?功者、用力,德者、善业。如用功力而得善成就者,谓之功德。今极乐世界一切庄严境界从何而来,无非从佛所作善业所成,故为佛精进修行之成果,谓之功德。“庄严”者,微妙庄饰也。主,伴,国土,有无边功德庄严,均应一一观察。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犹于火宅不舍眷属。此乃菩萨发心,故常愿以“回向为首”,务愿一切众生皆生极乐,如是乃能“成就大悲心”。所谓花开见佛,得无生忍,再倒驾慈航,拯救众生也。

2 广明观察
A 观彼佛国土功德庄严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以下,广明观察,即五念门之第四门。先“观佛国土功德庄严”。“摩尼 ”,即梵文如意义。“摩尼如意”,是华梵并举。“不可思议力”,即不可思议之作用。相似相对法故,为纯粹梵文句法,意为佛国庄严,不可思议,犹如摩尼宝珠相似。两者可作一对比,故曰相似相对法。此段意义如下:佛法中之摩尼宝珠为一小珠,极为明净,能使人满足一切愿望,故曰“如意”;且可避灾免难,百病不生。今以喻极乐世界,亦复如是,平安、自由、快乐、无灾无难,黄金铺地,七宝庄严,一切如意,来去自如。而以如意为要义,故不可思议也。

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者,有十七种事应知。何者十七?一者、清净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三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声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三者、眷属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观佛国土功德,共分十七事,先列举名目。
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此论法门,到此应从定中起观。今不能修定者,对此偈论,只能生一了解。但亦有作用,因后修止时,有此了解,即能于得定后起观。而观极乐世界之清净功德,须观其相状,胜过色界、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男女之欲,功利之欲等,欲界六天共之。无欲者为色界四禅十八天。其上为无色界,亦为四天。三界共二十八天,轮转生死,染缚不净。至于阿罗汉如目犍连等,则已超出三界。出三界,非谓身离三界,乃不为三界之烦恼所系缚。凡夫不得出离故,为三界所系,故称烦恼为杂染。既有烦恼,则无论一切善恶业,均为不清净,所感果亦不清净;不但正报不净,依报亦然。故极乐世界,既为阿弥陀佛无漏功德所成,自无杂染,故超胜三界也。所称出世,亦即超过三界之谓也。

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阿弥陀经》并不谓西方极乐世界广大如虚空,无边无际。其作此说,只是为凡夫方便。若依彼佛自所住处,以契入真理,事理无碍故,自无边际可说。

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性字、梵文,与界字意义略同,即因素义。故十八界亦有译为十八性者。性功德成就者,即依何因而有义。今释:由无漏功德(出世善根)生,已断烦恼之善根生。但究为何种出世善根生耶?曰一者、正道,二者、慈悲。正道者、八正道也。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是。正道与小乘共。大慈悲为大乘不共,而为佛果之因也。

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形相、形色相貌也,以光明为体,清净光明圆满为其体性。如镜、如日、如月。如镜、喻其清净圆满,日月喻其光明;但佛国之光相清凉,不若日光之伤人肌肤也。
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备诸珍宝,谓不止七宝也。以具足一切珍宝,故能具足微妙庄严。
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故。

色分显色(青黄赤白)、形色(大小方圆)、表色(身口之动态)等。今妙色功德,包括此三者,但最基本者为显色。故今妙色,亦以可见之光色(显色)为主。此为无垢明净焰芒炽烈之光,明耀世间,最为清净。

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触者、身所感觉,麤、细、滑、涩、等等皆是。极乐世界,所触皆妙,今只举宝性功德草,乃以一概余,为代表性之举例耳。宝性功德草者,以七宝功德所成之草,但此七宝不若世间七宝坚硬,乃柔软宝性所成,触手回旋,生胜妙乐,较之迦旃邻陀,尤有过之。迦旃邻陀为印度最柔软滑腻之衣料,如此土之绸缎。

庄严功德成就者,有三种应知。何等为三?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
此处所谓庄严,非佛前之香花幡幢等之谓。今庄严极乐世界者有三种:一、水中,二、地上,三、虚空中,皆有殊胜之处。
庄严水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
池泉之中,皆满宝华,风动华叶,色光交错。
庄严地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
极乐世界地上之宫殿,各不相碍,故可观十方如虚空。复多杂树栏楯,周匝围绕。
庄严虚空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虚空中有众宝交络之罗网,网上有铃,发诸声音。极乐世界到处皆有法音,不若五浊世间,闻法艰难。
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
雨者从天而降义。雨华衣庄严者,天降香花、衣!脙、及装饰品,谓之雨华衣等庄严。庄严中有无量香,不论顺逆风,无不普熏。
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故。
以上所述光明,系物质世界之色光明。今乃指佛之慧光,光明清净,一如朗日,可破除世间愚痴、昏闇、冥昧故。系心理界之光明。

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语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印人自称其语言系梵天所传,称梵声。极乐国之梵声可及远处,不须高声而能远达,其声和雅微妙,闻于十方,听者起清净心。

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极乐世界既为国土。自然有主,但不若人间之君主,以统治为事,此主为正觉阿弥陀,即阿弥陀佛(正觉为佛义)。法王者、于法得自在义。阿弥陀佛于法得自在。住持者,住者、安居不动,持者、支持不坠,能安住佛法,不令坠失者为住持,如一寺之方丈。善住持者,勿令变质也。佛法已达究竟地步,自无所谓再进步。故所畏者,乃掺杂失正,故须善为住持,使勿变堕。

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生极乐世界系以华生(化生)。但化生多类,诸天、地狱,俱是。今此化生乃托莲胎而生。莲有异德,出泥不染。极乐眷属,如此化生,喻从五浊恶世生彼而不染义,故称如来净华众。因无论有罪者,如带业往生,其烦恼病毒,一时压伏,犹疟疾之为药物所镇。故安养之净,乃烦恼已伏而非断,业之带往者,亦不起作用。今净华众从何而来?如何方得入莲胎?乃正觉(佛)之儿女,从莲华化生者,犹众生乃父母生也,故皆成阿弥陀佛之眷属。

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极乐世界亦有受用,但不若俗世饮食。食者,营养品之用以维持生命者。如毒物,不得谓之食。佛法味即法喜,禅三昧即禅悦,二者皆为法食。禅者、静虑,有定有慧。三昧者、等持,即定义,所谓平等持心,亦不散乱,亦不掉举之谓。极乐大众之慧命,以定慧而长养,故以定慧为受用。

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无论身心困恼,极乐世界均无之。因其身为化生,即无肉身所有之苦;而烦恼不起,故无心恼。常受诸乐,亦无人事问题。

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大义门、大乘义门也。生安养者,皆以大乘善根为因(界),平等而无讥嫌之名。所谓可讥嫌者,即指女人、根缺、及二乘──声闻与缘觉。极乐世界不但无此三种人,抑且无此三种名,因皆平等一相故。依此,极乐世界所有之声闻,乃以声闻身回心大乘而来生;或是佛所示现,以庄严净土,非谓极乐国犹有二乘也。

一切所求功德满足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此为极乐世界最大成就,以其能满众生一切愿求,如摩尼珠。极乐虽好,如一切香华庄严,七宝铺地,不合众生愿求,亦即无所用矣。故此句为最要。以其充分表现阿弥陀佛自利利他功德圆满也。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十七种功德,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无量寿佛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

极乐世界妙好庄严,为佛自利利他功德成就。其境界非俗谛所能了知。如言青、黄、赤、白、柔软,均非如世所知,因世间境界乃妄识所了别。谛者、众所共认。俗谛虽为俗所共认,但非真知。若第一义谛(亦作胜义谛),乃离烦恼圣人所证之特殊境界。所见实相,虽是无二无别,而种种异相,仍是差别罗列。如极乐世界所现之种种事相,乃即理而事,事理无碍之境界,非俗人妄识所了知,乃菩萨般若之所观也。十六句及一句者,前十六句自利功德,最后一句利他功德成就,上来依次第说之。

B 观佛功德庄严 云何观佛功德庄严成就?观佛功德庄严成就者,有八种应知。何等八种?一者、座庄严,二者、身庄严,三者、口庄严,四者、心庄严,五者、众庄严,六者、上首庄严,七者、主庄严,八者、不虚作住持庄严。

先列举观佛八种功德庄严,以下别释。
何者座庄严?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今观佛,先从座观起。小乘佛座,只是吉祥草,佛作老比丘相。大乘不若是。其座七宝庄严,种种不同,因众生境界各异之故。今观佛座,为无量大宝所成之微妙清净莲华台。此台为十地菩萨成佛所坐。座何以为莲花?一者、莲出污泥而不染,二者、莲有实。花为因,实为果。以清净修行因(花)结成佛果。此华座,他经谓系一大红宝莲华王,象征人心,佛因修心而成。此心虽为虚妄心,而修行仍不离此妄心,离妄心即显真心,现成佛道,故《般舟三昧经》说:是心作佛,是心即佛。

何者身庄严?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相者、身上特征之显而易见者,如眉间白毫相等。好者、相之细微者,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化身佛之相好。若真身佛(如《华严经》说),则有无量相、无量好。今举根本三十二相中之一相,名为常光相,因此相常在,非若神通时,或说法时之特别放光。一寻者、八尺,实即一丈。佛光普照十方界,何以称仅一寻?喻如烛火,光源一点,而光被全室,其义如是。色像者、有形有色之身像也。色像微妙,出一切众生之上。

何者口庄严?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如来音声微妙,藏经中专有一经赞叹如来三密微妙者,谓闻者不分远近,其声皆历历分明,如在耳际。其秘密不可思议!又能随人听法,随机各异。或听说空,或听说有,非仅音声柔软可听也。

何者心庄严?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 心故。
佛心如地,无分净秽轻重,一体承担,如水、火、风、虚空,等无分别。众生起心即分别,佛则无论毁誉,均不分别。但如是了解,仍只是在事相上了解如来。其实佛心岂无了别,何能与地、水、火、风、虚空相比?故以镜喻,则佛心易明。来则了了分明,去则不留微痕;亦无欲照之心,只是无时不照,无物不照,非若木石之为无分别也。今佛何以臻此?原来无分别心有二种:一者、定心,一者、慧心。凡夫不知定境。得定者,因精神集中,妄念停歇,初时尚偶有妄念来袭,及后粗分别止,细分别尚存,再修则细分别亦无,遂自以为已得无分别,其实非是。佛之无分别,系从定中修观,通达一切法无自性,得无分别智而来。如是无分别而无所不知,经中有喻之为天鼓自鸣者,即是。

何者众庄严?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不动众为一种高级天,系由不动业感生。不动业即定业,修四禅、八定者得之。初生此天,亦有散心,临终亦然。但中间一段,常处定中,非若六欲天,此之谓不动众。凡修行众生,未成佛前,总在天人之间来往,故虽生极乐,仍具人天相,但系由清净智海所生。此在眷属功德成就一节中已说过。若一般凡夫,自是正觉华(佛之清净智海)化生,而大菩萨辈,则已得清净智,自是由其本身清净智海转生。

何者上首庄严?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上首者、有学有德之人,无论行住坐卧均居首席地位者,谓之上首。弟子中之大弟子,如释迦佛之上首为舍利弗、目犍连。毘卢遮那佛之上首为文殊、普贤。极乐世界为观世音、大势至。上首者、犹如助教,助佛教化者。此上首如妙高山,胜妙无比。以山喻者,一则高大,二则不动。

何者主庄严?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丈夫众、极乐无女人也。绕者、绕佛,或乙匝,或三匝,为印度礼节,示恭敬也。
何者不虚作住持庄严?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 宝海”故。

说法不能动众,即虚作住持。佛本愿力,最为要紧。无是愿力,虽众生有愿,亦不得往生。因佛愿众生往生彼国,即得不退转故。非虚作住持,因究竟成佛故。佛本愿为成立一最清净最庄严之世界,以利乐众生。其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一切菩萨本愿。其菩提心,佛佛道同。其所不同,在于细节。如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与药师佛者,即有所不同。此四十八愿,简言之有两重点:一者、到极乐世界者,人人皆当如是如是,一者、其欲来时,只须念佛;即得佛于临终往迎,甚至十念亦生,故能不分众生净秽,皆可摄受,否则众生心浊,何得仗自念佛之力,得生净土?但仗佛力始得如是,故不虚作住持也。众生见化身佛,有空过者。如释迦之世,随佛出家,甚至有堕地狱者。但如见实报庄严佛,如阿弥陀,则决无空过,必得成就。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无异;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初地菩萨得无漏净心。地前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均未得净心。得平等法身者、通达一切诸法究竟真理,般若现前,与真理相应之谓。今言法身,人人有分,固是。但未到证悟,即为未得,如父母产业,诸子人人有分,但未承嗣,究未得到。今言未证净心(开悟)菩萨,见佛得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无异者,喻如他人财产,虽非己有,如荷主人邀请,则享用与主人无异。佛力无边,即释迦佛经中亦多有此种事迹。佛力加被,则凡夫可得天眼。今生净土者,虽未净心,到彼即同净心菩萨。而初地之净心菩萨,亦与其它上地──二 ……十地菩萨平等,以毕竟同得寂灭故。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此略结。前七句为自利,后一句为利他。
C 观菩萨功德庄严 云何观菩萨功德庄严?观菩萨功德庄严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此处所谓菩萨,系指已有修为之大菩萨,非指初心菩萨而言。

何等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诸大菩萨不离佛土而得应化十方,可以太阳为喻。太阳不动,而光被大千,各地众生,普见日在。菩萨从利他以自利,故须如实修行。常转清净法轮,教化众生,即是佛事。众生如淤泥中之莲华,今得化为佛身之菩萨日朗照,乃得开放。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此段言菩萨化佛身应世,非有先后,乃同时遍临十方,普放光明。故不动者为菩萨真身,其在外宏化者为应化身。今言佛身有三:法、报、化身,化身即应化身,但亦有称法身、应身、化身者。应身即同报身,今以前者为主。又有一种分类:一者、真身,一者、应化身。真身者、除有限寿命之化身外,有一无量寿之真身。但若要讲得清楚,则应如唯识宗,分为法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及化身四者。除人人具有之法身外,佛更有一清净圆满、智能功德所庄严之自受用身,亦称圆满报身。此即佛之真身,为凡夫所不能见。又有为大菩萨等所见之佛之他受用身,无量相好,亦为凡夫、二乘、及初心菩萨所不能见。未证悟菩萨及凡夫所见者,则不过化身而已。化身或大如须弥山王,或寿八万四千岁,仍是化身。他受用身已是遍一切处,遑论真身?但此诸身,均不离法身,故亦有称一切身为法身者。今言菩萨:一切众生均有法身,但未庄严,称素法身。菩萨一旦登地,般若现前,可见佛之他受用身,本人亦分证法身,慈悲般若亦有少分,故亦已有实报庄严之法身,能起应化身。一心一念放大光明者,一念心中放大光明也。凡夫在一念心中,成就一事,作种种事,盖绝不可能。须多念,长时乃能少分成就。而菩萨则能于起心动念之际,即放大光 明,遍至十方何所作为?教化众生,以种种方便,除一切众生苦厄也。但菩萨救苦,不限教化,有以神力使地狱转清凉者,犹如世间人王,可有权力使牢狱囚犯,暂令苏息者然。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此化身菩萨于一切世界无有遗漏(无余),以光普照佛会大众无遗,以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一切世界诸佛。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四种菩萨功德,一乃如实修行,助佛说法,二乃放光灭众生苦,三乃供养十方诸佛,此第四乃至无佛法处建立三宝。菩萨应化,于无佛法处,作佛,说法,度僧。住持三宝功德如大海,令众生得以修行。又不只一处,何等世界无佛法,菩萨即乘愿往化也。

D 功德庄严摄归清净 又向说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佛功德庄严成就,菩萨功德庄严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能无为法身故。

向说──以上所说三种成就,即是阿弥陀佛愿心庄严,如无此愿,则不得成。但徒有愿,如无行,亦究不得成。此愿即四十八愿,或一大菩提愿。此愿心庄严三种成就,以一法句综括言之,可谓即清净二字。而所谓清净,即真实智能无为法身,亦即出世无漏般若,以别于世间之有为有漏妄识。三种庄严,一切清净,并此无为法身所显现也。论有为无为法之区别:中国人说有为无为,多受道、儒影响。佛法中之有为无为,甚为简单。为者、造作义,凡有生、有灭、有作、有为、有果、有因,种种因缘和合而生者,皆是有为法。准此,即佛菩萨一切说法、度世等等,无非有为。而无为法者,则一切法空性也。即佛之四智菩提为种子所生者,仍是有为。无漏法中亦仍有有为法。另一界说:有为为烦恼业所为,换言之,生死杂染,皆是有为。如是解说,则无漏业果,应是无为。此二种界说,在《阿含经》中即有。但约前一种界说,则有为范围广,即佛无漏戒定慧果,亦为有为法。今依后一说,与真实相应之无漏智能,皆无为法身所摄也。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向说十七种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佛功德庄严成就,四种菩萨功德庄严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应知。

一切无非清净,清净不外乎器世间清净──佛国土功德庄严;有情世间清净──佛与菩萨功德庄严。故清净一句,总摄智能观察彼土之一切功德也。

3 广明回向 如是菩萨奢摩他、毘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 方便回向。

柔软心者,心性调柔,禅定功深,故能心得自在。若心不调柔,不得定,即不能如实观察了知广略诸法。故必先修奢摩他──止,心乃得柔软;修毘婆舍那──观,乃能如实知诸法。何谓止?何谓观?止者,摄心一境,安住不动之谓。依本论,则念念发愿而得定。如心于境,起推求分别观察,即谓之观。修止观所生影像──现于心中之相,有二种:一者、有分别影像;二者、无分别影像。前者为一般止观,如数息、白骨观等,皆有分别。如修空,则为无分别影像。所谓广略修行者,略即止修,广即观修。知广略诸法者,广指以上所述,观佛座功德,佛土清净功德等;略则最后一句,清净二字,即总观一切清净。如是修行,乃能成就巧方便回向。离烦恼、业、苦,即为清净。龙树在《大智度论》中说:清净即空义。因空性清净,遍一切法,毕竟寂灭故。如是修行,心得调柔,如实观察而得悟入(或虽未悟入,已能如实知广略诸法,达于相似证境)。依止能成观,依观慧乃能成就巧方便回向,盖方便要依般若而起也。回向有巧方便及无方便二类(详见《大般若经》)。巧方便回向者,无我法执之回向也。不着有能回向之人,了解一切法平等空寂,我法两执均破,与空相应,如是回向,谓之巧方便。大乘《般若经》说:各种功德,如不能与无所得空相应,即不能到达佛功德海,不能为成佛资粮,回向亦如是,故《般若经》曰,以无所得故,乃能动能出,出三界到一切智海。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功德善根,即同一物,因由功得德,称为功德。此一功德,即发为善果之根。如稻为耕耘功德,明春可赖之发新稻,即为善根。所谓功德善根,即前所修礼拜门、赞叹门等五念门功德。以此功德,不为自身利益,但为众生:拔一切众生苦,发愿摄取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回自行功德以向利乐众生,故谓之为回向也。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能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故。

至此,五念法门圆满,以下乃总摄其要,以明必能随愿往生也。菩萨能如是巧方便回向,即可远离三种与菩提(大乘觉)相违之法。一者、智能:我心贪着自身,梵名萨迦耶见,即是我我所执。有分别所生之粗执,及无始以来之细执。欲破此见,惟赖智能,因此见以情执为本,与生俱来,故必依智能门,乃能不求自乐。因佛法般若,即以通达一切法无我为目的也。二者、慈悲:无安众生心者,无欲令众生得安乐之心也。能远离此心,即慈悲心也。凡夫之爱,只限于一家一姓,不能普爱众生,拔一切众生之苦。三者、方便:以一切方便利益众生。若念念欲拔众生苦,则不起供养恭敬自身之心。能如是,即远离与菩提门相违之心。所作所为与菩提门相违,即不得成佛。故仅知礼拜、赞叹,而无智能、慈悲、方便、回向者,即与菩提门相违,成佛仍非易事也。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与上相反,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三者是:因无我执故其心清净,不为自身染着诸乐。安清净心者,能拔众生苦,能安一切众生之清净心也。乐清净心者,令众生得大菩提乐,得生净土乐之心也。

向说智能、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上所说智能、慈悲、方便三门,总摄为般若、方便──二智。般若要义在无我,照一切法性空。不破我我所执,终非智能。方便中以巧方便回向为最上方便。方便即善巧妙用,从般若来,经称先得般若,后得方便。如炼沙得金,喻般若;以金制成庄严具,即喻方便。今总摄为般若、方便两门,其慈悲一门,即为方便所摄。因慈悲由般若生,与方便同也。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着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依智能、方便而论三门,依远离边,即为离(三种)障菩提心。无障之菩提心,即二智离障之菩提心也。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依无染障而显之清净边,即三种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者,综合一处也。综此三清净心则成就妙乐胜真心。胜者、殊胜,超越一切世俗之义,通达空无我真如法性之义,如言胜义谛、真如等。故胜、真,即无染、不虚妄、一切法本相。妙乐者、无染清净之乐,即离系乐。

如是菩萨智能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无障心者、无障菩提心也。菩萨具此四心,故能生于阿弥陀佛之清净佛土 。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
总结上来五念门。作愿门为意业,观察门为智业,方便回向门为方便智业。是五种随顺法门,如能具足,修行圆满,则生西如操左券。

至此,有一问题发生,即综观以上佛国,固是庄严,但生西亦非容易。众生心识,本有矛盾,又想佛国至极圆满,又望生西容易,不可得兼,乃有研究极乐究为何种世界者。有谓乃阿弥陀佛报身所居之报土。众生如不能修五念门圆满,即不能随意往生,故有念佛往生系别时意趣之说。但另有一说,则认为系化佛之化土,如大小阿弥陀经所言。该国有时、有地、有二乘,应为化身土。但如为化土,则极乐似非最极理想之地。今世亲菩萨所见较为圆通。认为是报土,因其中无二乘、根缺、及女人,故须具足五门,方得往生,不是易事。但约一切学众说,世亲菩萨别有渐次成就之法门,如下文所说。

4 渐次成就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今此五门,仍不离礼拜、赞叹等五门。但此所说,修一门有一门之成就,或浅或深,均得往生极乐国也。亦是次第深入:近门者,至安乐国境。大会众门者,得预大法会。宅门者,如登堂。屋门者,如入室。园林游戏地门者,随意度化众生也。到极乐国,目的在成佛道,化导众生,岂入室安居而已,故须外出园林也。今依此论,不依专念定位次上下,而以发心修行,渐入渐深为次第。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何故礼拜阿弥陀佛?唯为愿生彼佛国土。如信敬恳切,六时礼拜虔诚,必得生于安乐国土。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随顺名义称如来名者,称名须知此名所有之意义,故称佛名即是赞佛功德。口称阿弥陀佛名号,心想无碍光如来,身光、智光,十方无碍。如此持名念佛,必得至佛土大会众处,预闻法大众之数。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定中唯有意识,余识一概不起,故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乃至身不觉触。意识一念等流相续,安住,寂静。定心必有轻安,起定则有身心精进也。今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为方便,是念念发愿往生,修成念佛三昧。得入莲华藏世界,则能见阿弥陀佛住处,极乐世界之真相矣。前二为散心,此为定心。依此门,可见前二门所见,乃应化之身土耳。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毘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 ,是名入第四门。
定中起观察慧,专念观察佛国土、佛、菩萨一切功德庄严。观慧成就,证入净心地,能受用大乘法味之乐。此则是他受用土(报土),菩萨已分证法身矣。见阿弥陀佛之崇高目的,于是达成。上三门以信愿为主,此门为般若慧。故论初云:“云何观?云何生信心”?依此而安立五门也。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菩萨已证法身,即应以大悲心,悯念苦众生,起应化身──佛身、菩萨身、种种众生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菩萨应化身,与众生同事,现有生死烦恼之相。游戏神通,起种种佛事,度脱众生。游戏,自在之义。游戏神通,即神通自在也。前四是自利,向上进修故是入;此为利他,回入生死,故名出。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利益他回向行成就。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上来总结。自利利他是菩萨行,修菩萨行,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觉,即是成佛。速得成就者,以依阿弥陀佛本愿力而修行,如稚子依长者扶持而行,无迷途倾跌之虞,必能有所至。此念佛法门之所以名为速得成就也。

上来出入五门,试举喻以明之。北平旧称北京,乃历代帝都。欲至北京觐见皇帝者,如来至外城,即是北京城,如第一近门也。进至内城,见街衢宽长,人众往来,如第二大会众门也。更进抵紫禁城,遥见宫庙之富,如第三宅门也。进入殿宇宫院,见富丽堂皇,莫可名状;帝与大臣等论事其间,如第四屋门也。既觐见皇帝,然后自在游观,一切城内园苑名胜,贫户陋宅,如第五园林游戏地门也。此五门,约多人说,随修行功德不同,浅深有异。虽曰不同,而同是极乐国,如同是北京城也。约一人说,则初由礼拜,渐修渐深,终于圆成佛道。最初身业礼拜,即生极乐,必得成佛,可谓易行矣!此论总摄一切《阿弥陀经》义,弘扬大净土法门。真正三根普被,能浅能深,闻此论者,不可等闲视之也!(顾法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