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华雨集一;序论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由知何永断,有余所应证;欲辨彼等相,故我造此论。印度造论,或用长行,或偈颂,此论用偈颂。
论有论的体裁,经有经的体裁。经典一般分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论典也有一般体裁,当然也有例外的,大概来说,一般论典以《归依三宝》及《造论所为》为序起的。为什么归依三宝?以佛说法,而法为僧宝所修所传的。造论先归依三宝,使人看后,知此是佛法的论。另一方面,有请三宝加被的意思,恐此论有一字之错,贻误后学。造论所为,是说明造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造论之主要目的,先要说明。本论简略,所以归依三宝也略去了。

依太虚大师的科题,此论分成二部分:一、序论,二、正论。序论好象经典中的序文一样,序说为何造此论,即上面二句:由知何永断,有余所应证。

“由知何永断”的意思是:由于知道什么,是应该要永久断除的,永断是不会再生起来了。“有余所应证”,是除了永断以外,还有其它,是我们学佛者所应该证悟的。“欲辨彼等相”,就是要分别彼等相,彼等相即指《永断》与《应证》的种种义相。由于为了辨明应证与永断的义相,“故我造此论”。我,是弥勒菩萨自称;换言之,弥勒菩萨造此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应该永断的,什么是应该证得的。此即是本论的主要意义,也就是造论的二大目的。

永断,断是什么意义?断是前后不相续,前面的过去了,以后不再生起来,此即是断了。在佛法,从烦恼的断,到生死的永断,都是断。如我们所有的贪心、瞋恨心、骄慢、贡高心,种种烦恼,断了而不再起来,就称之为断。《断》和《不起》,有些是不完全一致的,因为有的断了,却还要起来;有的虽然不起来,可是还没有断。以比喻来说:如杨柳树等,若把树根锯断了,放在地上,牠还会发青,发芽生叶子,牠还在生,实在已连根都锯断了。我们的烦恼,有的也是如此。另有一种,虽不再生起,可是还没有断。如地面上的草类,把牠除得干干净净,可是一下雨又生起来了。因为牠的根种,深深的埋在土里,没有拔去。所以,佛法说断,有的断了而还再起来,有的不起来而还没有断。断了而还起来,当然是暂时的,在修行过程中的。烦恼与生死,彻底断了,决定不再生起,才名为永断。佛法中,断烦恼,了生死,都是要求永断。否则,暂时没有烦恼,过了若干时又来了,还是没有解决。佛法所说的永断,是彻底究竟的断了。

应证:证是证明、证实。如古代文物的考证,或诉讼的物证、人证,世间的证明、证实,都是外证,即从外面去求得证明。现在所说的证,是内证── 《内自所证》,是我们经修持以后,内心亲切的证实。佛法所说的内证、自证,正如佛法中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经自己的亲切证验,才证知真如、法性──绝对真理。所以,经修行而到达,亲亲切切,直接体验到的,名为证。

以这二种结合起来说,佛法依我们现实人生而开示,启发了我们一种正确 认识:我们的现实人生,是不理想的,是苦难很多,不自在(即不自由),变动大,没有永久性,不可靠,不彻底的。在世间所有现实人生中去观察,从自己身心事,一直到国家事、国际事,再说到太空星球,一切一切都可以证实了这一论题。中国人大都以为:我们做了人,就是做人,做好人就是了;世间,只好让他永久的苦恼下去。如此说来,似乎太悲观了。佛法以为不理想,不自在,不彻底,不清净,不永久的,可从因果的理解中,找出不理想、不彻底的原因,而给以彻底的解决。消除不正确的心理(烦恼),不正当的行为,就能亲切体验到真理,达成圆满的理想。佛法对人生,充满光明的理想,所以不是悲观的。以国家大事来作比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永久如此下去,那实在太恼人了,所以有《大同》思想而求其实现。我们也如此,如人人生死无边的流转下去,不能永断,那如何是好?佛法的修学,就是不让它永久无限止的延续下去,而求其永断。如生死永断,即开展出无边光明,永远自在,永久清净,彻底究竟,证得真理圆满实现的涅盘。生死永断而实现的究竟涅盘 ,佛法中或称之谓《常、乐、我、净》,也就是永远安乐,永久自由,永久清净的境地。

佛说法,不外乎开示我们这样的一回事。这可以说是,从声闻乘法到大乘法都是一样的。所以佛在初转法轮时说四谛法门,说《知、断、证、修》,就是知道是苦;应断其原因;断了能证入涅盘;这要从修行的方法去实践。

现在综合起来说,学佛人都说要了生死,即是《永断》的意思。可是如何断法?都不知道,所以说《由知何永断》。先要知道什么是要永远断的,找到应断的根本,给予彻底的断除。断以外,还有其余是所应证的。永断与应证,包含了种种义相,应加以分辨,所以弥勒菩萨说:故我造此论──《辨法法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