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因法师:访问英国佛教教育基金会理事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记者明慧;
本刊记者为深入了解英国新宗教政策下的佛陀教育,特地电话访问正在编辑英国中小学佛教教科书的净因法师。法师非常慈悲,虽然公务繁忙,编书的工作汲汲待行,仍拨冗接受访问,更代本刊邀约英国各级政府教育官员、教授佛教的学校老师,以及地方人士,接受本刊访问。记者在惊喜之余,对净因法师弘法利生的大行十分感动,在此致上我们最深的谢意。以下便是访谈的内容:

记者:法师编辑四册佛陀教育的教科书,这四册课本将适用于五岁至十六岁,年龄程度不等的中小学生,在取材方面,有什么考虑?如何协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法师:取材的内容方面,有两项考虑:第一是我们希望教学生什么;第二就是学生的文化背景。例如东西方文化差异之一是女权运动,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与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英国的小学教师大部分是女性,当我们说「人人皆可成佛」,若是英译为「 All men can become Buddha」,西方女性便可能产生反感,因为英文里头的「men」专指男性。为了兼顾西方人的立场,课本里面,我尽量用「中性」的代名词,譬如「我们」、「你们」、「大家」等等,这样西方人比较容易接受。至于兼顾西方文化的特质,这一点特别令人费心。西方的学童,从小就接受观察与实证的训练,所以这方面十分重要。四册的教材,我现在己经编到第三册,每册都选了十个佛经故事。故事很容易让人得到启发,由浅入深,不同的故事,帮助不同程度的人理解义趣,得到不同的领悟。我参考佛光山的《佛学故事大全》、《佛陀的故事》,还有许多经典,共编成四十个故事,过程相当艰辛。

记者:每一册的教材如何分配,故事如何搭配?

法师:第一册的对象是五到七岁的孩童,我用「三宝」来做书名,将佛、法、僧用几句很简单的话来作介绍。书中每一个故事,必须浅白、有趣而又不失义理,做起来颇为费心。第二册讲述佛陀的一生,强调佛陀的慈悲;第三册谈佛教的五戒十善,六度万行之类。每册的内容和故事,都要符合教育部所定的宗教教学大纲。第四册偏重理性与哲学方面的探讨,还有佛法与环保,佛法与暴力等等实际生活上的问题。

记者:杀、盗、淫、妄、酒五戒,以杀为首,法师如何有效的向西方人介绍不杀生的观念?

法师:这个问题也很头痛,对五到七岁的小孩,我在书中灌输他们爱护动物的观念,不要对动物残忍,用故事来阐明慈爱心的意义。西方人的教育,一般认为毒蛇就是要打的。我就举悉达多太子(佛陀未出家前的名字)劝阻佣人打蛇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动物跟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这时再适当的插入不要打野兔子,不要拉狗尾巴等等,从小培养孩子们的仁爱心。第二册开始谈到不杀生,对七岁到十二岁的儿童来说,杀人的可能性很低,到了第三册便谈到不杀人,层次渐渐往上提升,避免用说教的方法,不是要他们学佛教,而是教他们如何做人。

记者:西方人谈尊师孝亲,跟东方人的想法有一段距离,法师又是如何有效的倡导孝顺父母、奉事师长?

法师:一般东方人的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特别多,特别照顾,孝敬父母对东方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西方人这方面的观念比较差,尤其是近代,离婚率大幅提高,造成家庭破碎,单亲父母显著增加,处于这样的环境,小孩对父母非但不爱,反而生恨。我们强调不能因为种种原因,就不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是错误的行为,学佛这两点特别重要。我在书中非常强调孝亲尊师的观念。学佛从那学起?首先要从家庭开始,再来才是向自己周围的人学习,慈悲是从家庭开始的。接着我才谈到放生之类,因为残忍冷酷的心性不改变,谈放生的作用也不大。所以佛法的慈悲就是要从家庭生活中身体力行,从对父母开始。

记者:孝顺父母的范围很大,从不违逆父母的话,到孔子所说的孝顺父母「色难」,法师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来教导学生?

法师:第一册中孝顺父母,以听父母的话为主;第二册以佛陀的故事为主,介绍佛陀的一生,有些故事太深,我就留到第三、四册。佛陀讨论有关哲学方面的问题,在第四册出现,例如涅盘、三发心、四念处等等,但不是以讨论世界有边无边等的哲学问题,而是佛陀讨论身苦、十二因缘等这类问题为主。十二、三岁左右的孩子不能理解的内容,就留到第四册再讨论。比如说佛教并非宗教,是希望我们能「觉悟」,而不是要我们「信仰」佛陀,「依法不依人」的观念最重要。这四册用佛陀的一生来贯穿,所以孝敬父母就分三部分来说明,一者从行门下手,用佛陀的一生身体力行孝敬父母来表示,无论是佛陀得道后回去给父母亲讲法,或是父亲临终时他回去,这都是孝敬的具体表现,十分重要。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加强同一理念。第二方面从「法」下手,只说教的效果很小,要用故事来表现。

记者:如何探讨「因果轮回」的观念?

法师:这个观念,我在第三册中介绍。首先提到「业力」,接着是六道轮回,然后是因果,这是贯连的。如果我们把义理讲得很清楚,轮回的概念绝对没问题。为什么呢?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谁都看得到的,这就是业力的定义。第二部分,什么是好的业力、坏的业力,善恶区分开来,无论是不是佛教徒都可以理解。第三,我们把业力分成两种,一种是远报,一种是近报,远报的时间可能是好几世,近报就在眼前。

记者:讨论「因果轮回」的观念会造成基督徒学生的困惑吗?

法师:应该不会,英国教育部有明文规定,宗教教育是知性的,而非谈信仰。我们是以佛学知识入手,以学习不同文化的心态来看待。学习的时候,从来不带任何宗教信仰,只是介绍佛教,至于信不信,那不是问题。但是在介绍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踏入佛门来,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定要用不同的佛陀故事,来说明各种佛理。

记者:教授佛法的英国老师,我们如何确保他们的教学都能如理如法?

法师:我们有免费的师资培训班,培训的内容以我编的课本为主,像伯明翰的法雨寺,我们和他们合办培训班,训练伯明翰地区教授佛教的老师,参加的人很踊跃。培训班训练老师如何使用现有的教材,开佛学讲座加强老师对佛理的了解,开众教班让老师体验众教生活,例如静坐、过堂吃饭、上殿等等,他们都很乐意参加,反应非常热烈。这种培训班定期举办,完全免费,但是我们的困难也很多,主要是经费不足,再者要训练别人,首先要训练自己人,来担任各种职务,我们的人力也不够。在财力、物力、人力的三重限制下,能力有限,只能一点一点的做,从一个学校做起,再渐渐增加到几个学校,然后整个省,从一个地区慢慢推广。

记者:佛陀教育以孝亲尊师等三福、六和为基础,身教重于言教,要是教师不能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是否会对教学效果打折扣?

法师:我们现在所做的是播撒「种子」的工作,例如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西方人很难接受,所以有些人提议不要把这些内容编入课本,但是我坚决反对。学佛人就是要学慈悲心,要是对自己家人都不慈悲,那就白学了,真正的慈悲一定是从自己身边人做起。对自己慈悲,对家人、朋友慈悲,再推广于他人、社会,乃至于国家。要是你花了许多钱去救济难民,但是自己家人却过着叫化子的生活,这根本不是学佛。我们要把这个道理讲给他们听,希望得到一些共鸣。大多数人还是有良知的,能够渐渐收到「教化」的效果。只要是老师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或是有困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师心理等各方面,我们都会提供服务。例如有的老师听了佛法后也想孝敬父母,但是他小时候被父母虐待,想到就恨,实在没有办法升起孝敬心来,问我怎么办。我就告诉他,父母虐待你,是他们没尽到义务,但我们有孝敬父母的义务,如果我们不孝敬父母,那就是我们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只要求自己做好本分,不能要求别人,不要在意他人如何对待我们。所以师资训练,包括佛理上、宗教信仰上、心理上等各方面的咨询,我们要如何提供、辅导咨询人才,这也是佛陀教育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假使以后佛陀教育推展到百分之六十的学校,人才的需求量可想而知,这样就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才行。再者,我们编的教材,一定要提供教师手册,教学辅导参考数据等,让老师依靠手中的数据教学便足以单独授课,如果每人都要经过一年以上的训练才能上场,那是不可能收到效果的。

记者:在英国推行佛陀教育最大的困难在那里?

法师:佛书经典的翻译是一个问题,尤其是要法理兼顾,流畅易读,非常的困难;再者,祖师大德的注疏,都是从东方文化的角度去解释说明佛陀的经教,对西方人不见得契理契机,这是另一个难处。在西方推行佛陀教育,一定要借助大家的力量,最好是把英文与佛理兼优的人组织起来,每次翻译一个课题,以课题为单位,一个个向前推进,对现有的东西做有系统的整理。例如讲因果的课题,对中国人来说,用几个过去、未来的故事,就可以说得明白,但是对西方人来说,这就不可能被接受,我们一定要从理性方面去下手,从科学的角度去探讨。我是从物质不灭定律来讲,既然世界上物质永远不灭的话,生命存在的形式就是一种能量,这样因果轮回的观念就比较容昜跟西方人沟通,最好是让他们慢慢的体验,一旦有所体验,他们就能接受了。所以佛教最终的目的还是讲体验,借助于语言文字,引他们入门。现在我个人觉得力不从心的是翻译整理的工作,因为大家都很忙,这些义务性的工作,人手十分缺乏。最好是每人做一点,翻译一小部分,集合起来,做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整理,这就很可观了。

记者:英国佛教教育基金会是否愿意扮演召集人的角色,拟定大纲与组织计划,推动西方国家的佛教教育运动?

法师:这个想法很好,但不是目前我个人所能回答的问题。但是我觉得一般民众、信徒对「功德」的了解不够,往往以为财施、济贫、拜佛便是作功德,不太愿意花时间在教育事业上,这是很可惜的。佛陀教育事业,其实非常重要。当时我来英国的时候,也有人找我谈编书、推展佛陀教育的事,我认为这么好的事,怎么会没人做,但事实就是如此。在我来之前,黄果天居士曾经找过许多人,然而没有人肯接下这个工作,大家都认为这样艰巨的事,谈何容易。我的想法是只要尽力而为,做多少算多少,尽心尽力便是圆满,只求种因,不问结果。英国官方对推行宗教教育不遗余力,最近办了一个为时三周的佛教文物展览,由国家出钱,让英国学童及民众参观,这个展览非常殊胜。在各种因缘下,我们随缘尽分,努力去做便是了。

记者:法师编辑佛陀教育的教材,经过的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教材的编辑进度已经接近终点,法师有何感想与期望?

法师:佛教是一种理性的宗教,无论是东方人或是西方人,大家的毛病都是相通的,推行佛陀教育,经过理性的说服过程,希望能有助于改善习气。英国虽是基督教国家,但是基督教与佛教完全没有冲突的地方,接受佛陀教育非但不会抵触西方人原有的信仰,反而会加强他们原有的信仰,把两者的优点融合,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在基督教文化国家中推行佛教非常重要的地方。我在英国看到许多人,既信仰基督,也接受佛教,两者相辅相成,完全不冲突。我也参加过英国许多学校的活动,接触许多小孩子,小朋友特别纯真,说什么就接受什么,真的像白纸一样,所以我对推行佛陀教育很有信心。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以忙碌为由,并不十分想接下这个吃力费时的工作,但是接触到这些孩子后,我想佛教中那些崇高理念,一定可以伴随他们终身,或许部分人还可能成为佛教徙,如果持续三、五十年,现在的小孩将来在社会各个阶层,讲述或体行佛法的教化,这个影响就深远了。只要我们现在做得好,将来佛教在英国一定会普及,不需要他们放弃其它信仰,只需要采取各个宗教的优点,存异求同,对于差别很大的地方,让个人自己去决定。我们要做的是,告诉他们佛教是什么,而不是去批评其它宗教,让他们自己去推想思考。我们没有特定的立场与想达到的目标,只是考虑西方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一步一步的提升,绝不挑起任何宗教的争论,不然欲速则不达,这件事需要用智慧来成就。成菩萨都还有许多果位要证,况且是人呢!我强调佛陀是自己去启发智慧德能,不搞神通,一切靠自己去证得,我们学佛也就是学这一点。只有自己努力去学,才能得到知识技术,别人帮不上忙,这就是因果。所以我一切以理性为出发点,不比较、不批评任何宗教,唯一的例外是提到基督的「爱」与佛陀的「慈悲」,我明白的指出,「慈悲」的范围比「爱」来的广泛。

记者:比较不同的宗教是英国高中会考的一部分。学生受了中小学教育后,法师认为他们能够自发的体认到佛教不是神本而是人本等等的问题吗?

法师:英国中学教育在宗教比较上,主要是讨论不同宗教对相同问题的看法。例如基督教和佛教对婚姻观的比较;孝顺父母方面,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等各宗教的说法有什么不同等等。老师在学校也会带领这样的讨论,以教育的方式来进行文化交流与人伦教育。

记者:一般英国民众及家长对宗教教育包括学习其它宗教这一点,有没有负面的批评与不满?

法师:这是不能避免的,譬如伊斯兰教的家长对其他宗教特别反感。基督教的家长对其他宗教,反而没有这么强烈的反应。英国教育政策高明的地方,在于无论学生信什么教,除自己的宗教外,一定要学习其它宗教,五大宗教任选两种。另外一点是英国特别强调基督教的地位,这样就能照顾到家长可能有的忧虑。每个学生一定要学基督教。此外,如果是犹太人学生,可以选修犹太教;伊斯兰教学生,可选伊斯兰教为第二宗教;如果学生大部分是基督徒,那么学校通常会选佛教为第二宗教。伯明翰地区,大多数选伊斯兰教为第二宗教,最大的原因是伊斯兰教国家给学校提供免费易教的教材。基于这个现实因素的考虑,我一定要编这个佛教教材。现在英国教育经费不断减削,一个学生一年的宗教补助费只有一英镑,这些钱也几乎完全用在基督教上面,在这种情况下,谁提供资金、教材及师资培训,学校就教这个宗教。所以要推广佛陀教育,财力、物力、人力各方面都需要大家帮助,大家发心。我可以肯定,学生家长一定会看小孩子的宗教课本,所以教科书也是写给家长看的,这个影响力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