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辅仁大学宗教系所师生参访慧净法师记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2007年3月16日于台北象山弥陀村净宗书院)
陈敏龄教授(以下简称陈教授):他们都是辅大宗教系所的学生。今天很高兴来跟师父请法,首先,我想先请同学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李隆楙同学(以下简称李同学):我是李隆楙,研究宗教意识的部份,就是抽象的部份。谢谢!

潘凯伦同学(以下简称潘同学):大家好,敝姓潘,潘凯伦,我是宗教所的学生,我研究亲鸾的思想,请大家多多指教。

潘俊吉同学(以下简称潘同学):师父、老师,各位师兄、师姐,阿弥陀佛。学生也姓潘,名字叫俊吉,研究所一年级生。谢谢!

黄慧祯同学(以下简称黄同学):法师,还有各位念佛人,大家好,阿弥陀佛。我叫黄慧祯,现在念师大佛研所博士班。(同修补充,慧祯常常来书院,也来听过慧净法师开示)

吴翠容同学(以下简称吴同学):大家好,我是吴翠容,宗教系毕业,现在打算继续作宗教学的研究,我有兴趣的是在比较宗教学部分。因为我对佛教的认识比较不深,所以今天是来听听大家对佛教的见解。谢谢!

潘同学:师父,不好意思,学生较笨拙一点,想请教师父,为什么一般的念佛莲社大多是依循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师父为什么会选择善导大师为莲社的宗祖,而称为「善导流」?

慧净法师:你是问说现在一般念佛团体,是以印光大师的思想为主要、为指标、为主要指导的内容是吗?
印光大师是近代净土高僧,他的文钞可说磅礡浩大,也很通俗易懂,风行整个世界。无论就世间法、出世间法,圣道法门、净土法门,基础佛教或深层的佛法,都有谈到;既适合一般初学,老参也能适应;因为合于现代学净土者的理念,所以现代学净土法门的人也很契应。

我们之所以偏依善导大师,是因为善导大师是集净土宗大成者,可说是开展一宗一派的开宗祖师。

为什么呢?因为开展一宗的祖师,需要对这个宗派有开宗立教的精神和贡献。对这一宗的教理须有判教,对行门要有判行,亦即是教有教判,行有行判。有宗名的确立,及其正依经典的确立,并加以有系统、有逻辑、有条理的教判与行判,且有教理的传承,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宗派。就善导大师而言,这些都很完备,如果看过我编的《善导大师全集》,就能够了解。

就这一点来讲,印光大师就比较不够。印光大师是广泛性的把净土的道理,浅显地展开,以书信的方式,让人家容易读、容易懂,了解净土法门「信」「愿」「行」的脉络。至于形成一宗一派所应该具备的条件,在印光大师的文钞里面,是不够的。

我们要完整展现净土宗的教理和教判,所以才以善导大师为主。善导大师开展的净土宗,是有这样的深度。也就是说,印光大师有的,善导大师都有;而善导大师有的,印光大师未必有。

再者,印光大师其实也是受善导大师的启发。我编的《善导大师全集》后面「附录」的部份,有一篇〈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赞叹善导大师的地方也很多,附录那篇,主要是印光大师分门别类,将赞叹善导大师的内容归纳为十点。其中有一点,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和尚是有大智慧、大神通的大圣人,要把善导大师所说的,当成佛说,因为善导大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我这样讲,可能比较简略,有疏漏的地方。我编有〈净土宗善导流教章〉,分为十八章,可说是净土宗这个教派、这一宗的纲领。内容包括教判、行判,宗旨、传承,所依据的经典,还有宗风、宗徽,也就是一个宗派所应该具备的条件,教章里面都有编写。执事请打印出来,给在座各位带回去看。

潘同学:谢谢师父的回答。

黄同学:我想请问法师一个很浅显的问题,不过这是我目前遇到的问题。我想平常念佛以外,还需要做什么事吗?然后,就修行方面来讲,以前可能是自己去空想一个问题,而现在是历缘对境遇到问题了,内心真的有这样的疑问。可是也不是一下子去解决它,会沉淀很久,有一天它又浮起来,可能就突然想通了。但是,我觉得这样又有一点慢。所以想请问法师,平常有没有可以精进用功的地方?

慧净法师:平常就是念佛,没事就是没事,有事的时候要怎样去对应,是吗?当然,念佛有佛的加持,念佛可以得到「现当二益」。「现」是指现生的利益,「当」是指当来的利益。所谓当来的利益,就是将来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至于现在,就是可以消灾延寿,增福增慧,这是比较传统的讲法。如果以现代的说法,就是能让我们出入平安,少苦少恼,甚至各方面都比较顺遂如意,遇到事情也能够逢凶化吉……,这是念佛能够得到「现当二益」的地方。

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冥冥之中,都会有佛的加持。当然有事情的时候,要看事办事,当尽心尽力之后,就是随缘,平常心看待,不患得患失。人要有责任心、荣誉感,同时要有所谓的「报冤行」和「随缘行」。

「报冤行」──就是当遇到逆境,譬如东西被偷、事业失败或人家欠债不还,要想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一定是生生世世以来,我们亏欠人家,现在因缘到了,所以自然别人会来讨债。钱财是这样,感情也是这样。譬如说恋爱失败、感情受伤,当然也是过去世我们伤害过人家的感情。推而广之,婚姻如此,事业也是如此。所以说,逆境恶缘来的时候,我们要有一种「报冤行」。

「随缘行」──既然是偿还过去我们所亏欠别人的,那就要有一种偿报冤债的观念,随今生今世的缘去偿还人家。不应该有不平、不满,甚至积忿在心中,想要报复的心,这不是学佛人应有的心态。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这是就逆境来说的。

顺境的时候,要想这都是因缘和合所成就的,不是我有能力,才有如今的顺境、成功。所以感恩一切,包括宿世所累积福报,也更加培养福德、创造福德,然后加倍爱惜福德。

所以无论顺境或逆境,都要有一种三世因果的观念。顺境要珍惜,进一步再去培养,而不起骄慢;逆境的时候,就要有一种偿还冤债,随顺因缘的观念。总之,凡事都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责任心,有荣誉感;不要气馁、不要悲伤、不要不平,即使在最后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任凭弥陀的安排。

念佛人身心性命完全归付于弥陀,也就是说,人是非常卑微、渺小,非常无能、无力的,人生在世可以说非常的悲苦,所以他归命南无阿弥陀佛。所谓「南无」,就是归命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归命阿弥陀佛的意思。把我们卑微、渺小、无能无力的生命,污秽、罪恶的生命,无常、轮回的生命,归投依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阿弥陀佛,归投依靠清净无染、涅盘寂静的阿弥陀佛,归投依靠永恒长住、无量寿命的阿弥陀佛。

这个时候,可以说阿弥陀佛就是他的主人,一切苦乐祸福的背后,有阿弥陀佛在承担、在主宰,所以凡事不论顺逆,他都会想到背后所主宰、依靠的阿弥陀佛,因此就不会那么的忧悲苦恼,患得患失。

再者,一个念佛人的心中,总是充满了类似阿弥陀佛的爱心和包容。因为阿弥陀佛爱我们,会触动我们去爱别人;阿弥陀佛包容我们,触动我们的心,也会去包容别人。念佛人熏染阿弥陀佛的佛心,也会流露这样的气息,他的贪瞋痴慢疑较淡薄,也比较不会有一般凡夫不平、不满、气忿、计较的心态。

当然,我们都还是贪瞋痴的凡夫,都还有很强烈的烦恼习气,可是对一个念佛人来讲,他反观自省的敏锐度会比较高、比较快,当习气展现、脾气发起来的时候,很快就会察觉。所以归命阿弥陀佛的人,是活在阿弥陀佛的佛心当中,是熏习着阿弥陀佛的佛心在过日子。所以,就是念佛。

佛是什么?佛就是慈悲。《观无量寿经》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我们念佛人,念念都熏染阿弥陀佛的佛心在过日子,自然会受阿弥陀佛的熏陶,有这种心性的转变。大家可以从这方面去思惟。

潘同学:刚刚法师所说的完全归依阿弥陀佛,是不是一种所谓的「法尔自然」的状态,或者说完全他力、完全归投阿弥陀佛的状态?就像真宗的那种?

慧净法师:从这一点来讲,也可以这么说。这就好像在什么环境长大的人,不须勉强,自然会有那一种身口意的行为显现;在什么家庭长大的孩子,就会有怎样的行为。所以有句话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不会有暴力的行为」,这也是自然法尔的展现。

李同学:师父您好,我一直在思考「自力」和「他力」的问题。法师以前也编过很多净土真宗的书,我都有看过。那您是像真宗讲的,完全摒除自力皈依他力,要怎样才能做到那种状态?如何摒除自力?

慧净法师:最早举出「他力」两个字,是中国的昙鸾大师;以此为形容的,就是龙树菩萨的《易行品》。《易行品》用坐船形容「他力」──一个人坐在船上,不假自己的造作,自然能从此岸到达彼岸。不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船的力量。

当然,古代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现在有飞机,甚至有太空舱,用飞机或太空舱,就是最好的形容。我们坐在飞机上,只要几个钟头,就可以从地球的此端到彼端,难道这是因为我们有翅膀会飞,还是有神通吗?不是。我们只是静静坐着,可是就自然的、法尔的到那里了!这不是靠我们的力量,而是靠别的力量,别的力量也叫做「他」。

我们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是靠我们的力量吗?不是。是「祂」。这个「祂」,不是指别的,指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什么愿呢?阿弥陀佛曾发下四十八大愿,其中摄受我们到极乐世界的,就是第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这三愿当中,普遍没有条件救度众生的,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在讲什么?简要言之,即是「乃至十念」的众生,必定使他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十念」就是念佛,所以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

「十方众生」涵盖很广,是指除了佛以外的所有众生。宇宙间的众生是很广的,包括菩萨、声闻、缘觉,谓之「三圣」,因为他们已经超凡入圣,不再轮回了。其它还有六种,叫做「六道」──地狱、恶鬼、畜牲、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轮回的都是凡夫,故谓之「六凡」,六凡和三圣合起来,就是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的众生阿弥陀佛都要救度,往生到极乐世界;九法界的众生如果统统依靠这一句名号,都能够快速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就佛果。所以叫做「念佛往生愿」。

可以说,这句名号等同是船,等同是太空舱或飞机。我们都皈命阿弥陀佛,就自然、法尔的依靠他力,而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如何依靠这句名号呢?只要愿生极乐世界。因为如果我们不愿生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没有关系。阿弥陀佛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就是要把我们从有轮回的、短暂的,救到没有轮回的、永恒的世界去。极乐世界是涅盘的境界,不生不灭,超越了我们娑婆世界的三界六道,超越了生死轮回,可说是永恒的。所以,我们先要有愿生心,到极乐世界,是「愿生」的目标。那方法是什么呢?方法就是此后持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乘上弥陀的大愿船了。

所以第十八愿非常简单,有目标,有方法。目标是极乐世界,愿生极乐世界,此后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这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现在已经成正觉了,可见十方众生只要愿生彼国,乃至十念,就必定往生。

我们必须「至心信乐」,相信这件事情。能够至心信乐,我们就得救有望,就会喜乐;如果不能相信,则生死轮回还在,就还是苦恼众生,不能够快乐。

为什么?因为「愿生彼国」「乃至十念」大家都容易做到,所以净土法门龙树菩萨说是「易行道」,是安乐法门,如同坐船。

龙树菩萨解释这个法门,解释第十八愿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本来第十八愿里面就说「十方众生」,但在这里龙树菩萨说「若人」──如果有人。可见阿弥陀佛的救度,是「凡夫为本,圣人为旁」。本来十方众生可以解释为「三圣」跟「六凡」,但龙树菩萨在此没有说三圣,只说「若人」,人是凡夫,可见佛救度众生,是以还会轮回的凡夫为主要对象。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这「乃至十念」到底「念」什么?这「念」的涵义有种种解说,但是经过龙树菩萨说「念我称名」,就非常清楚。这个「念我」的「我」,是指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本身有非常大的功能。「念我」怎样念呢?只要「称名」就可以了!「我」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只要称阿弥陀佛的名号。

那有什么功能呢?《观无量寿经》就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就摄取他。这「摄取不舍」是怎样呢?就是保护他,救度他,将来接引他。所以我们每一位念佛人都要知道,阿弥陀佛现在就在保护我、救度我、将来接引我。

这三句话可以做为我们的座右铭,把它写在桌子上:

阿弥陀佛保护我、救度我、接引我。

我们只要一想到这三句话,太高兴了!信乐无穷、信心满满、往生满满!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保护我,都在救度我,等将来接引我,这句弥陀名号,就是有这么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本该堕落地狱,继续在六道轮回,只凭着这个贪瞋痴、妄想杂念的心,污秽的嘴巴来忆佛念佛,竟然就能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往生这么高妙的、涅盘的极乐世界。啊!太喜乐了!所以至心信乐,欲生极乐世界,从此乃至十念的念念念「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龙树菩萨就说:「若人念我,称名自归」,自己归命南无阿弥陀佛;「即入必定」,当下就进入必定往生,不再退转的地位了,就这么快。

龙树菩萨说这个法门叫「易行道」,这个「易」,有三种涵义:

一、「简易」。你只要念佛,没什么繁杂的,所以简易。

二、「容易」。大家都做得到,没什么困难的。

三、「安易」。龙树菩萨用坐船来形容,不像走路,所以很安乐。

法门是安乐的法门,到极乐世界是安乐国,现在安乐,未来也安乐,这个法门才是真正平安喜乐的法门。

所以,这个法门才是第十八愿的法门,才是真正的他力。

所谓「他力」,是不假造作的,好像你坐在船上,即使有十八般的武艺,也置于无用之地,也无所用武之地。因为这是无条件的,既不用付船票,也不用花钱,不必帮着踏油门、抓方向盘,或是看目标,通通不用。现在用飞机来形容好了!空中小姐很亲切,机舱里面的东西很好吃,座椅很舒服,里面还有电视屏幕之类的,一应齐全;也不用帮机长开飞机,自己什么事情都不必做,一切自然有别的人负责,这个叫做「他力」。自己不必费任何力量,所以叫做他力。

用什么来譬喻更贴切呢?用《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根机来形容最贴切,还有用鹦鹉来形容也非常贴切。

先说鹦鹉。鹦鹉会学人讲话,我们教鹦鹉念阿弥陀佛,天天教牠念,听久了、念久了,牠的惯性就会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只鹦鹉死后,牠的舌头也会开出莲花,羽毛特别的光亮,显现出获得佛的加持,往生了极乐世界。

这只鹦鹉的展现,可说是绝对他力、完全他力。为什么?牠并不知道这句名号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什么是自力他力,也不晓得信前信后,不晓得信愿行,完全是凭着这句弥陀名号的功能,而牵引到极乐世界。

弥陀名号就是他力,弥陀名号的功能就是他力。好像只要把这颗石头抛上船,随着船的运载,船到哪里,石头自然就跟着到那里。这岂不是他力吗?如果还有人为造作、思惟、计度、筹量,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就还掺杂人的思惟在里面,就不完全、不是绝对性的、不是百分之百的他力了。

从鹦鹉的往生,可以显现出往生极乐世界是全凭他力,完全的他力。我们体会鹦鹉的往生,以那种鹦鹉往生的心态去念佛──无功用念佛。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念佛就只是念佛而已;归命阿弥陀佛,就只有口称念佛,只管念佛。

所以善导大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就「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讲理论,不讲学问,不讲道理,不讲一切,尽管念佛而已。前面讲信、愿、行,讲种种道理,有《净土三经》,有种种祖师的著作,这些都是前方便,预备教育,懂得之后就抛开了,尽管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好像你们出发来到象山,先要知道地点,清楚路线,了解之后,就直接开车上路,不必再去思惟,因为都懂得了。同样的,从高雄到台北某个地方,要看地图,或先询问路线,等通通了解之后,就直接开车上路,不需要右手抓方向盘,左手又拿着地图、说明书。

善导大师的总结论,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个结论是在《观经疏》最后。《观经疏》有四卷,四卷的内容那么多、那么深奥,可是最后的结论,却是四句十六个字而已──「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前面鹦鹉念佛的举例,最能显现绝对他力。

再说下品下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是造作五逆十恶的人。这个人心性恶劣,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合和僧、出佛身血,世间的伦理道德法律,还有出世间的,他都违背了,可说一生无恶不作,无作不恶。到年老临命终时,因果报应来了!地狱之火燃烧来了!那时才痛苦、惶恐,慌张的不得了。

刚好他遇到了贵人,这个贵人还是大善知识,为他开示、指导救度法门,使他能够离开地狱,而且离开三界六道轮回;不但脱离三界六道轮回,而且能够到净土;所到的净土不是一般净土,而是高妙的极乐世界。可说是他宿世的大善根、大福德因缘来了,不但有「仙人指路」,还「点铁成金」。

善知识告诉他弥陀的救度,可是当时他一方面心里慌张恐惧,静不下心来听闻;一方面这些道理,他从未听闻,既没皈依过三宝,也没有念过佛,不懂得佛教的教理。那个时候,你不需要跟我讲什么道理,只要能够救度我就好了!就好像一个沉入苦海的人,他所盼望的不是技术或理论,你只要丢下救生圈,让他抓、让他能够浮上来就好了,至于理论种种,现在派不上用场。况且在大海中浮沉挣扎的人,非常惶恐,即使是一把稻草、一根木棍或救生圈,只要有东西,他就想抓,根本没办法分辨。

刚好这个善知识所教导的,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救度。首先这个善知识说,你心中忆念佛,可是他心中痛苦煎熬,根本没有办法忆念佛;善知识就进一步说,如果心中没办法忆念佛,只要口中喊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当下就念念不舍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喊出来,立刻火化红莲,地狱之火当下消失,面前立刻有金莲花显现。那时他快断气了,就在念念当中,消除了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他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所有的罪,都以八十亿劫来形容,这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当下就消除了,从此不再受生死轮回的罪,当下他就坐着金莲花往生极乐世界。

你看这个罪人,可说身口意三业都无功用。他很慌张,不晓得自己在念什么,口业无功用;他躺在病床上,也没办法端坐念佛,身业无功用;他的心很慌乱,也不晓得说我要有信心、要有愿生心,我要静下心来一句一句好好念,没有!他只是很慌乱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好像在危急当中呼天抢地一样。可是他却能够往生,难道这是他的功夫或功德吗?不是,是阿弥陀佛的功德。这句弥陀名号具足所有功能,这就是绝对他力。

拿药来形容他力,也很贴切。这颗药,善人吃下去,药在体内产生作用;恶人吃下去,药也在体内产生作用;医生吃下去,药一样在体内产生作用。无关你知不知道这颗药是谁研发的?用什么材料?经过什么样的制造过程?只要你吃下去。这个是绝对的他力。不是说我先了解这颗药的研发、制造的过程,了解药效,吃下去才会有效果,不是。

阿弥陀佛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唯佛与佛才能够互相了解,所谓「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所以我们只要随顺佛,佛要我们称念,我们就称念;要我们往生,我们就往生,这样就可以。这就是绝对他力的念佛,就是善导大师、善导流的思想。

就整个中国净土宗的传承来讲,发挥这个教理、这样讲法的,只有善导流,只有我们这样。你看印光大师的文钞,也不是这样干净利落的如此阐释。这种思想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著作,还有法然 上人的著作当中才有。至于真宗对第十八愿的解释,到真宗末流的时候,就比较繁杂了,没有那么干净利落,不过这是题外话。

陈教授:法师刚刚的开示里面,谈到善导流的念佛,就是说在中国的净土,并没有把善导大师的思想好好的消化吸收发扬,是不是日本方面反而更能够发挥善导大师的精神,不晓得法师刚刚所讲的,是否有这样的涵义在。

慧净法师:你是说善导大师的思想在我们中国,没有好好发扬光大,反而是在日本,是不是?因为可惜善导大师的著作在中国可说是佚失掉,反而在日本被传承下去,而且被广泛的研究,发扬光大。

善导大师的著作,在中国北宋之后,就没有被发现了,日本却一直保留着,尤其到法然上人的时候,不仅被法然上人所重视,且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来立教开宗。在法然 上人著作中,就很明确地自我告白,他是依据善导大师,而且是为了显明凡夫能够入报土,才来开净土宗的。

「凡夫入报」在善导流思想里面,是占核心的地位。善导大师《观经疏》一开头,在〈玄义分〉里面,就特别设一个问答,开展「凡夫入报」的教理。

再补充一点,说善导大师的著作在中国完全佚失,也不很正确。因为善导大师有一部著作叫《往生礼赞》,并没有消失,但是被编辑在一部拜忏的忏文里面。虽未消失,因为不被重视,也等同消失。不过《往生礼赞》应该是有被元照大师发现,所以在他的著作里面,有这样的思想。在《善导大师全集》之中,《往生礼赞》概说,我略有提到。

陈教授:不好意思,再延续刚刚的问题。就是说法然偏依善导,弘扬善导念佛的精神,法然的门派就传承下去;那像亲鸾的真宗,不晓得在这方面是否得其真传,还是在哪一方面有所偏失的地方?刚刚法师提到亲鸾的末流,那是不是亲鸾本身除外呢?是否请法师多开示一点。

慧净法师:在日本立教开宗,创立净土宗的是法然上人;继承法然上人净土宗的,是圣光上人。到后来有分「镇西派」跟「西山派」,「真宗」是最后成立的教团,直到明治时代,才有「净土真宗」的宗名。所以就净土真宗来讲,也不能说是法然 上人的真传。

亲鸾的思想跟法然上人、善导大师,有一点点差别。法然上人可说是很完整的传承善导大师的思想,圣光也很完整的传承了法然上人的思想,而亲鸾就有一些个人的见解在,所以不是很完整。

日本净土真宗至`江户时代以后,因为学派多了,各自会有不同的见解,更加庞杂,就会离开原来的更远。

以第十八愿来说,我们净土门的根源来自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所讲的「三心」「十念」,包含信愿行。「三心」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念」就是乃至十念。三心、十念,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可说是一种宪法性的解释。

善导大师对十八愿的解释,从五部九卷来看,有两种方式的解释:一种是就文字上增减的解释,一种是就大意上的解释。我最近编集的「净土宗善导流的特色」及「善导大师语录」,有针对这方面加以整理。

善导大师有两段解释很重要,也被法然上人引用在《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三章〈本愿章〉当中。这两段文字分别在〈观念法门〉和〈往生礼赞〉里面,是对第十八愿最简明扼要的解释。真宗解释第十八愿,除了初期觉如 上人的儿子存觉上人,曾引用这两段重要的文字,其它少有人引用。

《观念法门》对第十八愿是这样解释的: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三十二个字。这样解释非常的清楚,很容易明了,不会有玄妙的揣测,或拐弯抹角的联想。

然后是《往生礼赞》四十八个字的解释: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总共四十八个字。这四十八个字的解释,法然上人非常赞叹,可说每一字、每一字都掷地有声,字字都在放光。法然上人称赞这四十八个字,为四十八愿的眼也、心也、肝也,应该把它「称于口、寓于目、浮于心」。

真宗末流的解释就不一样了。譬如把「至心」解释为真实心、清净心,这样「至心」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心,不是众生的心。众生没有真实的心可言,「至心」必须从阿弥陀佛那里来,必须领受阿弥陀佛的至心,做这样的解释。听到这种解释的人,会因此期盼:我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获得阿弥陀佛回向给我的真实心呢?什么状况下,才能够触动到阿弥陀佛的那种真实心呢?以意业在那里追寻,结果就偏差了!这就是真宗末流的解释。

其实善导大师《观念法门》或《往生礼赞》的解释,都很简单、明了,可说让人易看易懂,真的合乎易行道。以第十八愿这几段文字的解释,亲鸾上人在「教行信证」的信卷里面,解释的也很庞杂,导致后来研究者,又增加了更多的解释,结果可说是治丝益棼。

陈教授:法师在这一方面,不仅理论非常的熟悉,实际的功夫我想一定也相当的契入。我想趁机会再多问一点,就是这里谈到「乃至十念」、「乃至十声」,在我印象中好像法然 上人也有在谈「十念」、「一念」的问题。这个问题之外,想请问师父,怎么来解释十念、一念的问题?然后回到刚刚师父所讲的,像这样的念佛,有分什么信前、信后吗?

慧净法师:经典上是讲「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因为十念、一念的上面有「乃至」,所以它完整的是「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所有众生都要救度,乃至你一生没有学佛,直到临终只有十念,乃至只有一念,才遇到这个法门,也能够让你往生;何况你乃至有一天的寿命,乃至有七天的寿命,乃至有七年,乃至有十年、二十年、乃至尽形寿的人,哪有不能往生的呢?

所以,是以「乃至十念」、「乃至一念」,来显示阿弥陀佛救度的绝对性,任何人阿弥陀佛都要救度。
如果有条件的话,那等于说你到了临终,只剩下一天的寿命,才要来学佛、念佛,那来不及了!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是这样。「乃至十念」都还有机会往生,没有绝望。

所以以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可以三件事情,来显示这个法门的绝对救度性,所谓「三摄」:
一、以临终摄平生:以寿命来讲,短到「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也还有往生的机会;何况平生即信愿专称,念念不舍。

二、以少念摄多念:乃至十念,或只有五念、三念,或者一念,乃至你嘴巴念不出来,心中的一念,也能够往生;何况称念一辈子。

三、以恶人摄善人:甚至一个完全没有修行或作恶多端的人,临终遇到这个法门,回心转意,也能够往生;何况善人。

「乃至十念」,那么短的时间也能往生,没有什么功夫的人也能往生,恶人也能往生。我们寿命比他长,念佛已经好几十百千万声,平生又在累积善德,当然就更能往生。阿弥陀佛以这个来启发所有人的信心,所以,「乃至十念」背后有这些涵义。

当然我们学这个法门,都要有一种「哎呀!我就是五逆十恶的人,后退无路!」因此,念念不舍这一句弥陀名号。不要高慢的说,我是一个很有善德、很会修行的人,我不需要靠阿弥陀佛。要把自己置于「死地」,才有「后生」,才能够被救度。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重生」的法门。念佛人时时刻刻都是重生的人,就像基督教所讲的,过去是旧的人,现在是新生的人。

这个「乃至」,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一念」──乃至为一辈子的念佛,乃至为临终才遇到的十念、五念、三念、一念的念佛,因此善导大师说: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乃至」还有另外的涵义。譬如说,乃至所有的人,不管是男众、女众,在家众、出家众,善人、恶人,乃至天人、乃至畜牲;乃至任何时间,乃至任何的场所;乃至你做任何的事情,乃至你当下起任何的心念,乃至你念佛多少数目,都属于「乃至」的范围。

所以,这个「乃至」的涵义很广,可说没有任何忌讳,没有任何的限制,就如同法然上人所讲的「念佛以无义为义」。

李同学:请法师开示一下,从「现代禅」一直到「净土宗善导流」的因缘。

慧净法师:现代禅是上师──李元松老师一手创建的,他创建现代禅也有个过程,简单讲就是阿含、般若、禅、密、净,他曾形容说:阿含二十岁、般若三十岁、禅四十岁、密五十岁、净是六十岁,也就是说净土是「老禅」,最高也最圆融。虽然讲「禅」,其实是外禅内净,因此,李老师最后归心净土,归心善导流。

李老师临终前,解散现代禅,关闭现代禅网站,改「现代禅文教基金会」为「净土宗文教基金会」。这也就是宣布所谓「现代禅」已经过去了,现在改为「净土宗」,等同旧的生命已经蜕化为新的生命了。李老师最后舍禅归净,所谓的「净」,即是在所有净土法门当中,他独归「善导流」这个净土法门。

据他女儿形容,李老师临终之前的几天,可说是念念不舍,念佛不断,直到十一月十七号往生那天。他往生之前,好几次打电话跟我联络,要请我北上,并指定印我的书,他说他的书可以不用印了,就以净土宗的名义来印我编的这套书,因缘就是这个样子。

潘同学:法师您如何看待第十八愿最后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慧净法师:「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八个字,可以说非常的好,让所有的人对往生有希望。因为有这八个字,才显示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是彻彻底底、没有分别的,所有众生都要救度,没有一个遗漏。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有正反两面的意义,从文字上看,好像说我十方众生都要救度,但是你不可以犯五逆和谤法,如果你五逆和谤法就不救度。但其实恰恰相反。

一方面说明你如果犯五逆、谤法的话,就会堕落地狱,你要回转过来,只有我能够救你。「下品下生」是五逆的人,怎么能够往生呢?一定堕落的嘛!既然是五逆,一定谤法,否则怎么会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呢?所以一定谤法。除了阿弥陀佛以外,无救了。这显示阿弥陀佛的愿,是连五逆、谤法也要救度的。那么,还有什么众生不能救度呢?这是一点。

再一点,所谓「十方众生」,到底是指什么种类的众生呢?因为后面有「五逆谤法」,而显示出其实我们十方众生,我们这一种凡夫,内心都有五逆谤法的种子。只是遇缘则现,遇到这个缘,就会显现出这种行为。

像我们看报纸新闻,今天社会上哪里又发生抢劫、哪里杀盗淫妄,都要想到:这是我过去世做的,他是我过去世屏幕的播放。我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他的现在就是我的未来。因为我的阿赖耶识当中,还有这样的种子在,遇缘则现,只是这个缘他遇到了,我还没有再遇到。

所以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八个字,给我们无穷的希望跟安慰。因为连五逆、谤法,阿弥陀佛都要救、都能救。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在这里叫做「抑止门」。告诉你说,五逆谤法在世间是最要不得、最极恶的行为,不要去做──抑止。对于还没有做的,告诉你不要做;但如果你已经犯了,就摄取。就好像「下品下生」已经犯了,因此告诉你说要念佛,不然就会堕落──摄取。

所以,第十八愿有摄取、有抑止。抑止当中又有摄取,摄取当中又有抑止。一重一重的。

怎么讲呢?第十八愿是摄取,唯除五逆就是抑止。抑止当中有摄取,摄取在那里呢?在下品下生,就是摄取。摄取当中有抑止,抑止在那里?在十二大劫。虽然往生了,但告诉你说你犯了五逆,所以十二大劫在花胎里面,是不是又回到五逆谤法的抑止?

摄取当中有抑止,抑止当中有摄取,摄取当中又有抑止,种种方便,无非要警告我们,五逆谤法的罪非常重,不要犯;因为你还没犯,所以不要犯。

犯了的话,回心转意来念佛,就能够被救,是这样的。但是摄取了,被救了,在花胎里面十二大劫,那还是抑止了!这就是在警惕我们不要作恶,劝勉我们要尽量行善的来念佛,持戒、守戒的来念佛,做一个好人来念佛。所以摄取当中有抑止,抑止当中有摄取,摄取当中又有抑止,种种方便。

这就好像父母调教孩子一样。一个扮演慈母,一个扮演严父;母亲就是摄取,父亲就是抑止。父亲说乖孩子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你会被赶出去哦!孩子无知调皮,有一天犯了,就被父亲罚到外面去站,不准吃饭。过了十分钟,糟糕!天色忽然暗下来,而且在打雷。哎呀!下大雨怎么办?母亲就说:暂且原谅他吧!孩子,快进来跟爸爸忏悔,母亲这是扮演摄取了。孩子进来忏悔了,忏悔难道就没事了吗?爸爸还要再警惕几句,警惕几句就是抑止。

总之,佛就是彻彻底底的慈悲,而众生有贪瞋痴,比较顽劣。但也不能任凭众生发展他顽劣的本性,所以,还要有抑止。也就是在无条件的救度当中,会控制他顽劣的本性。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八个字,让我们晓得阿弥陀佛的悲心,彻底无遗,所有众生都要救度。同时让我们体会佛心,佛心要我们做一个奉公守法、为世良民的人,那我们就要做一个奉公守法、为世良民的人;要我们做一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我们就要做一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

我们订净土宗教章,宗风部分就有「往生之道」跟「处世之道」。第十八愿三十六个字当中,前面二十八个字,为往生之道,是就「真谛」来开展的;而处世之道,是就「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俗谛」来开展。

因为「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反过来说,就是你要注重人伦,孝顺父母,奉侍师长,不要对父母有忤逆的行为,要注重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所谓「出世间法」跟「世间法」,后面八个字是世间法,前面二十八个字就是出世间法;也称之为真谛门与俗谛门。

如果了解这八个字,内心就会有无穷的安慰法喜。若是不了解,误会了的话,啊!阿弥陀佛的救度居然还有条件,后面还有八个字的但书。所以我们要对这八个字有正确的了解。

潘同学:阿弥陀佛!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学生想要研究善导大师的思想,想请教师父说用什么方式来读善导大师的著作,会比较好,就是给我们做学子的一个开示,怎么去进入研修净土的方式。二者是说,同学中也有在学净土法门、也在念佛的,往往过程中都会懈怠。想问师父遇到懈怠的时候,该如何提起我们的正念,或者提醒自己的初发心,用什么方式持续念佛下去?

慧净法师:是,你刚刚问的等于有两点。第一点是你研究的论文,就是善导流。第二点就是怎么样念佛能够念念相续,能够精进不退,是这样吗?

研究「净土宗善导流」,师资和数据,是最重要的。资料这方面,台湾较贫乏,日本比较多。其实研究佛学,不管研究那个宗派,都必须有日文的基础,能运用日本的数据,这个陈教授从日本回来最能够了解。所以你如果要研究善导流,需要懂得日文,运用他们的数据。当然我编的书你也可以好好的参考。

潘同学:看书是不是有什么次第?

慧净法师:我不是一个走学术路线,会研究学问的人,可以这么讲。不过,如果你用一段时间,把这套「净土宗丛书」通通看完,不管先看那一本,只要能融汇贯通,应该就会掌握到。

至于念佛的话,可以说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这两句十个字,你们把它记下来:

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既然这样的话,我们早上起来,刷牙洗脸完了,任何事情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先开始念佛。

最好的方式是静坐念佛,因为早晨有三静──心很宁静、空气很清净、环境很安静。怎么心宁静呢?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昨天的烦恼、妄想都已经沉淀下来,也睡饱了,那种心境最接近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是很空灵、没有杂念的,所以心很清净、很宁静。空气很清净,因为汽车还没有出来,工厂还没有开工,环境还不大受污染,空气很清净。环境也很安静,因为大家都还没有开始上班、走动。

静坐念佛,找一个感觉比较舒适的地方,房间、床铺上都可以,只要你坐下去安稳,眼睛闭起来,或者是三分目,在心中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可弥陀佛……。一句一句,不快不慢,清清楚楚;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钟头,随自己的时间,这是静中念佛。我们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现在当学生是这样,将来毕业步入社会上班,任何时候都是这个样子。把它养成习惯──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一天当中的某些时段,可以这样静中念佛,也叫专念;其它时候,不管工作或走路,只要不动脑筋,也可以念佛,这样动动嘴巴的念佛方式,叫金刚念。

念佛有四种方式:一种是大声念,张开嘴巴大声念,大家都听得到;一种是小声念,也是张开嘴巴出声音念,只是声音比较小;另外一种也张嘴念,但不出声音,这是金刚念;还有一种是闭着嘴不出声音,念在心中,叫做默念。

平时我们就金刚念,金刚念最能绵绵密密、细水长流,不累也不会妨碍别人。就像刚刚讲的不论何时、不论何处、不论何事、不论何心(何种心念)、不论何数,不论念多少都可以,这个就是「乃至」──乃至何时、乃至何处、乃至何事、乃至何心,把它养成习惯,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生死心迫切,罪恶观深的话,自然会依靠阿弥陀佛。好像沉溺大海中的人,旁边有个救生圈,唯有这个救生圈是生命的依托,否则就会被溺死了,你一定会紧紧抱住救生圈。所以生死心迫切,又有罪恶观的话,这句佛号会不念而自念。

学禅的人生死心很迫切,因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大事未明,好像死了父母那样的悲伤痛苦。生死心的深切,是通于一般佛教的,不管净土门、圣道门,一旦学佛生死心都要很迫切,而且无常观要很深,释迦牟尼佛就是因为有无常观、有生死心,才会出家的。

其实也因为有生死心和无常观,才会寻求宗教的救度。因为宗教是救度之教,能带给人类终极救度与安慰。所以一旦对生死大事有迫切感,念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陈教授:很高兴今天有这样的机会,谢谢师父。我想接下来的时间同学们可以各自「寻宝」(意指与当天在座旁听净土宗念佛会同修进行个别访谈)………。

慧净法师:南无阿弥陀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