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海法师:《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一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2007年11月28日上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这一次非常高兴,能回到东林寺和大家一块学习。东林寺是我的忏悔场地,早在1989年吧,也是冬季,也就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求忏悔,求受具足戒,

戒和尚是上果下依老和尚。那么,现在戒和尚已经圆寂好多年了,他的继任主持上传下应老和尚也是我在中国佛学院的老师,研究生三年也是直传老在在带。包括现在代主持大安法师,也是我的老师。我在中国佛学院本科的时候,学习净土教理,那就是大安法师从始之终。深得法意,非常感恩。今天能够回到东林寺的话,我想这种种殊胜因缘都起到了些作用。

那么,年前差不多就在跟大安法师联系,四川也有很多地方恭请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回到东林寺以后,东林寺的常住事务和念佛法务,许许多多的事业那是如日中天。那么,我们现在光是常住上就有一百多位僧众,加上居士差不多有二三百位。长期念佛、闭关、修行,这种气氛非常浓厚。可以说放眼现在的一些从林,东林寺非常独特。听说这种情境之后,大家的心都非常踊跃,期望有一天回到东林寺以后能够沐浴这种道风。这是这种因缘。

因为大安法师的吩咐,希望有些时候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戒律。那么,这种戒律大家都知道,“修行之初木叉为首”,那就是以戒律为主。那么,这种戒律与经文有些不同,那也有一叶贯之的。经上跟你说修行的方法,论上给你剖析这种道理何在,一般是经诠定学,论诠慧学,还有一门戒学,戒定慧三学。戒律,我们从下手之处也就是要注重这种戒律。很多道理那是深不可测的,有多少智慧就能开发多少智慧,开发多深的义理,那是没有边的。也许你今年领悟的与明年领悟的不一样,这一些都是因为个人的修行,开发自己的心灵不一样,所显现出来的一种境界。


这种戒律实际上也是随着我们自己的修行,随着我们对自己的一种智慧的开发,它会呈现出不同的境界。比如我们在三皈依的时候,实际上三皈依也可以当作一个最基本的戒法。三皈依以后,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在家菩萨戒,出家具足戒,他总是伴随着我们修学的过程,不断地深入,一直到戒定慧。如果说你想得定的话,在定中这种戒也是随时不离的,由戒生定。有了定以后,这种戒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有定发慧,有了这种智慧,戒和定都同时得到提升。所以说戒定慧三学,实际上是同步增长。在名言概念上分别有多端,但他的含义都是总摄起来的,随时不离开的。所以说这种戒,从最初发心一直到最终成佛都是具备的,非常重要。


经上的义理明明白白,但是有好多同修学过去学过来,但是最后,他有一个感叹,你说我怎么下手?从那里下手?但是戒律,他总有些方便上的殊胜,从下手开始就知道,从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非常明白。也许更深的义理给你讲得很深,但是行为上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非常清楚。从学习的方便上来说,粗心的这一种学习,那就更适应一些,下手的方面有一种非常明白的动示。

所以说我经常想起能海法师,他就把戒律当作一种真实的智慧。他说除了戒律还有什么真实的智慧?!诸佛的真实智慧就流露在戒律过程当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给我们说明,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行为有那些如理,那些不如理。学戒,它的方便是特别突显。刚才我们大安法师在介绍我们东林寺在念佛的时候,也说到了这种情形,说守持戒律好好念佛,在净土宗修行过程中也是有净土三伏。在净土三伏当中有明因思果,守持诸戒律。从最初的三皈依,到五戒,到八戒,到菩萨戒,能够把这个戒守得很好的话,那我们自己的修行就有一个很好的保护。

每一个人内心里面有这种戒心,不是世间上的戒备之心,而是我们有这种守持戒防非止恶的心了之后,随时相应以后,念佛就更能成就,念佛就更能具足。所以说这种气氛非常好,他与外面的通常的一些居士,我就念佛,我就一门深入,我就什么也不管了,什么戒什么定什么慧我都不管了。所以说在现在,我们在外面学习这些就非常深地一种感慨,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没有人去看了,觉得我就念佛就行了,其余的我一概不管。受戒他也不去受戒,也不去守戒,甚至他还会发出问题,我们念佛的修行人有没有必要持戒?有没有必要守戒?表现出最基础的这种修行知识都非常欠缺。而我们东林寺,从开始之初,就非常强调这种对于戒律的学习。把戒守好,然后对于我们念佛是一种增长,是一种帮助。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机缘,大安法师才吩咐,利用几天的时间跟大家一起学习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那么,我们今天从上午8点到9点半,下午从2点到3点半。也就是说每一天有三个钟头的时间,今天、明天、后天有三天的时间,有9个钟头来学习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一、戒的释义及菩萨戒相关介绍

(一)大乘菩萨戒的名义

首先,我们今天从大乘菩萨戒的名义上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佛法,大家学过的都非常清楚,佛法是一味的。但是,他是具足方便和次第的。通常这些大德善知识给我们说,要一步一步学的话,按照次第来学是很容易成就的。如果不按照次第,学习想要成功是非常艰难。《大智度论》中也给我们说:“具足的智慧那是要在次第当中显现的。”没有次第你这种智慧也是显现不出来。比如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哎呀!我是本着良心,我有一颗好心肠那就可以了。但是学佛并不仅仅是要有一付好心肠。你的好心肠体现在什么地方?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像这一些详细的过程,它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次第都能显现,于是这一种智慧就非常具足。

在经上给我们所说:“一念相应一念智慧,念念相应念念智慧。”也就是要落实到每一个起心动念当中,那就是一种次第。佛法讲安住于当下,是我们当下是一种什么心念与什么相应,而且能不能够永远坚持,能不能念念相应,这个智慧就很具足。我们今天修行过程强调一心不乱,其实也是这个层次的一种诠释。怎么能把当初安住于当下的那个智慧能够念念都能具足,就是这一点。

要讲得法,就是讲当下如何得法。佛法不是说以后多少年以后,它才显现出这种作用;念佛也不是说要多少年以后,他才往生。我记得我们在佛学院听大安法师的讲课,大安法师也就跟我们说:“念佛不是说多少年以后才往生,而是在念的当下他就是往生。”啥意思呢?就是你在念的当下你有没有往生心。当你有住生心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和西方极乐世界安住在一起。我们身口意三业,就好像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的庄严当中。一想起来我们就欢喜,一想起来我们好像对面见到功德一样,就好像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随时随地与我们亲眼看到的一样。它就比较相应,那个信心和愿心就比较具足。有这种信心和愿心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念佛的时候那就念得非常具足,非常欢喜!实际上佛法的修行,任何的修行都是这样。

没有信心,无法开显自己的愿心;没有愿心,无法真正地把这个修行的心具足起来。信心怎么建立的呢?就是多想它的这些好处,多想他的功德利益。而且这种好处和功德利益,就好像建立在当下。任何人好像就已经得到了,随时随地安住在这种已经得到的境界当中。哎!这种我们自己身心的感受那都是不一样。而我们现在如果说:“哎呀!我是业障,我是凡夫,我的修行很不具足,我要多久才能够修到什么层次。”好像有一种距离感的话,修行老有一种障碍。

假如说,你把自己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当中,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当中,好像我们现在真真实实就已经得到。当我们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那就是应请佛到我们面前。就好像如对目前一样,你的心态是不一样,身心的感受也是不一样。我们说,戒也是这样。随时随地思考这种戒的功德,戒的殊胜来发起我们这种欢喜心。就好像这种功德利益都与我们同在。而我们在学戒的每一个当下,他都很欢喜,很自在,不觉得是约束,而是一种享受。当这个享受开始了以后,念念之间都是欢喜心,念念这间都是喜欢学习的心。那种心态就不一样了。能够把这种心态安住在当下,得到这种法以后,以后功夫就是念念之间与它相应。于是,最重要的是当下这一念的一种体验。你学多学少没有关系,学长学短没有关系,关键你当下得到这种体受。所以说,是这种戒定慧,这种佛法得不得法这个方面。

说起来学习也不是很复杂,很简单的事情。就是要求这一念如何安住,如何欢喜,如何心向。当你这种心向之心建立起来,那你就是在修行。念念之间都是有变化,一念之间有变化。就一个法之中,一个上午之中,一个半钟头,你有没有变化呢?他有变化。从开头听到最后,他也有变化。三天听下来,天天你都很欢喜,天天都很安住。把这一些学到的义理,能够自觉地应用上去时候,他不一样。那你经过三天地熏习以后,也许就在内心里面打下一颗种子,下了一种种子。你领会到了它的殊胜善巧以后,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我想这种法,在佛法的各宗各派当中随时都能够显现。有这种心态,你去学习它的名义以后它也不一样。在讲菩萨戒名义之前说这么一点小小的体受。

那么,那种戒呢?我们平时更多地对应于受戒。受了戒以后,它对我们身心世界有多少关联?估计这需要学习。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你在受戒的那一刻,你是心是怎么理解?受了戒以后,你能不能在你的心里安住?它能不能让你欢喜?它决定了以后,你多少时刻它能与你相应?能给你多少影响?受了戒以后,这种戒的学习很重要。也许现在发心是一个开始,它总是学习当中欢喜,总是在欢喜当中觉受,总是在觉受当中增加那种体验,总是在体验当中增加法喜,在法喜当中念念把那个发心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增长。它总是有这么一个过程。

今天,先在他的名义上。佛法,我们刚才说它是一味的。戒定慧是一味的,包括我们平时所说现前心的安住,一直到尽未来心的安住,它也是一味的。但是,体现在次第的智慧,比如说我们人天乘的佛法,声闻缘觉乘的佛法和菩萨乘的佛法。一般大的分成三乘佛法,细的有五乘佛法。三乘与五乘是一种次第介绍,并没有分开来。从我们发心上也许有的与这个阶段相应,有的与那个阶段相应。比如说最初的人天乘的佛法,讲这一辈子各种各样的好处。如何按照



因果道理安住,按因果道理来建立这种人天佛法,来建立这种人世间的种种追求的圆满,人天乘的。

声闻缘觉乘的,要把世间上的短暂的这种享受能够看得穿。看得穿之后,要放得下。从究竟利益上来说,我们不太需要的东西心里面要有出离心。没有出离心的话,很难与它相应。大乘佛法那就是要提得起。放得下到提得起,其实也是一个过程。如果说声闻缘觉乘的佛法你没有学习,如果说放不下的话,再叫你提起那就很艰难。大乘佛法要你提起,那就很艰难。今天我们所说,大乘佛法很殊胜。我们大家直接就发菩提心,直接就学习大乘佛法。但是,很多表现出来的是对声闻缘觉的出离心,好像认识不是很具足。比如说,叫它放得下的这个阶段,也许他就不太注重。但从大乘佛法上来说,如果你放不下的话,你决难提得起。有很多包袱,世间五欲的乃至于我们身心五蕴的执着,我们自己的业障,我们自己的烦恼。你放不下看不穿,这个时间你说你提得起什么呢?往往都提不起。

所以说,大乘佛法就有它大的一个方面。大,必然有其相应的内涵。这种内涵必须要从次第上面来建立,从因果,从无常,从出离心,从这些当中来建立大乘的菩提心,次第来建立这种心。于是,这种心能善巧地被引发起来。没有这些善巧的修心次第,我们往往说发了一个大菩提心呀!你的那个大菩提心很抽象,不具体。而且他的一种具体内涵呢?不能得到充分地显现。

所以说,相应于人天乘的它有一个戒法,叫十善戒法。三皈五戒十善戒法。通过这种十善戒法,来成满人世间的利益。相应于出离心有一种声闻乘的一种戒律,那就是成就这一些出离心的。相应菩萨戒的它就有一个菩提心的内涵。如果没有这种菩提心的内涵,这种菩萨戒就谈不上了。所以说,我们在讲的名义,我们把它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菩萨,一个是戒律。它是菩萨所受的戒律,那叫菩萨戒。而菩萨,我刚才与大家谈是一味的,又是次第的,又是具足的,这几个方面来与大家探讨一下。

一个方面,是菩萨具足出离心,包含声闻缘觉乘的精粹。出离心,没有出离心你谈不上菩提心。对于这一种出离心的一种包含,对声闻缘觉乘的戒法它的一种提升。二一个内涵,就是菩提心包含了世出世间的因果心。它又把这一种人天乘的佛法提升了,又把人天乘的佛法总摄了。所以说,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剖析这种大乘菩萨法的一种殊胜。你要认识了这种殊胜以后,你学习大乘菩萨所受持的行为律仪,你觉得它的必要性,它的重要性,你就知道了。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功德利益,你不知道它的殊胜的话,学习上不是很善巧,愿心上也不是很具足,好跃性上不是很具足。所以说从这两个方面。

另外,我们从诸佛菩萨自觉觉他这种层面,来说戒的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说。

首先,来说这种菩提心是一种具足无常心,具足因果心,具足出离心这一个方面,来说菩提心的一种殊胜。大家都知道,在现实世间不管你学不学佛,你追求一个目标,也就是离苦得乐。当然苦,有一种不同层次的苦。有的人为没钱而苦,有的人为吃不饱穿不暖而苦。还有的,他的苦提升到精神层面的,内心没有安住,他这种苦。通过三界二十五有的次第的一种现实之苦的一种揭示的话,你更能够知道这种苦有一种层次的不同性。地狱它和我们人间的苦不一样。人间的苦和天上的苦,自然而然它苦的具体内涵不一样。就拿我们世间上的人来说,也是这样。你有这样的追求,他有那样的追求。有的,偏重物质方面,还有的偏重精神方面。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觉的层面觉察自已内心,你偏重于什么方面。你是偏重于物质呢?还是偏重于精神呢?就是在物质方面,每一个人追求也是不同。金钱、名利、豪宅,这一些东西。看到我们自己具体的欲望在那里,你现前的需求在那里。你想要离苦得乐的话,不要去看别人的欲望,看我们自己的欲望。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学习,也许这样现实一些。

我们说诸佛有诸佛的问题。他要度众生,但是今天叫我们这些人都发度众生的心,好象它还有现实的差距。是不是你也愿意度众生呢?不一定。诸佛的愿心不一定是你的愿心,菩萨他的愿心不一定是你的愿心,乃至那些出离心。你有没有这种出离心呢?也许人家想出离,我们自己就不想出离。每一个人看自己当前的那种心。我们等一会要讲的自觉上的功夫。什么叫自觉?就是自我觉照。怎么觉照?就是反省、内观。每一个人能反省自己,能关照自己。内观,观我们自己内在的欲望,你的想法,你的真实想法和追求。你追求什么?当你观察到自己的追求以后,那是你的目标。这是学习戒律的现实起点,学习一切佛法的一个现实起点。

如果说,连自己的欲望之心,你的追求之心我们都不太清楚;你的问题存在在什么地方,你也不太清楚。这个时间要想叫你学习很得法,你的目标很集中,那是很艰难。很多人修行或学习都想急功近利,赶快实现。可怎么样让自己很贴切很快速?在我的一种个人经验上说,你认识自己的要求,你认识你目前的一种发心,你认识你真正的一种需求。围绕我们自己的一种现前的真实需求来用功,好像要舒服一些,要快速一些。你打念佛七也好,念佛究竟的目标就是要往生。但是你念念之间能够有专求往生的心,他能够围绕这个目标去检查自己。

如果说没有怎么办?没有,在一个念佛七当中,你能够很快地去体会的话,那就是对应自己的问题。把那一种大问题分化到每一个小问题当中,把一辈子的追求分化到不同阶段当中来落实。也许我们把它分化到一年,分化到一个月,分化到一天。这样子每一天你的目标,它就很接近,非常突出,非常明显。我今天要完成什么?乃至你把今天这种目标体现在修因的这种方法上。围绕这个目标,我怎么去实现它?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在修因的方法上我现在该怎么下手?就是要落实在自己当下的下手方法上。那就是你的进步。

当你修因一旦正确了,所追求的结果它也一定会出现。光是去想结果,而不落实在这修因上,你想一辈子这种结果也不会出现。所以说我们现在,你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你能落实在修因的方法上,那就是专注地去念。所以说,把一天的功课,一天的追求,落实在当下的专注地去念。这样,你有一念专注的念佛之心,我们目前的目标那就达到了,这就是解决当前的问题。当前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内心的一种信心和欢喜它会很具足。所以说我们把这种目标能分化,能够逐步落实那就很好。

五乘佛法和三乘佛法,也正是如此。你比如说,成佛也不是一天二天成就的,要想修成一个菩萨也不是一天二天能够修得成的,你要修行一个往生的境界也不是一天二天能成就的。但是它可以落实在一念一念地满足上。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就是专注地增加自己的信心,增加自己的愿心。把这种信心和愿心增加起来以后,我就专注地去念。这样子对我们往生心的成就,不外乎这几个方法。于是,我当下具足了这样的方法以后,我的心完全就安住在这个地方,你不用去想别的了。违逆这种次第,你胡思乱想对自己没有多大的利益。就像我们现在学习,为什么要跟你说:“我们要关注自己的愿心,关注自己的妄心,关注自己现前的所思所想。”原因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现实人生的一种起点,修行的一种起点,学习的一种起点。

它要从你现在开始,从你现在所站的这一块开始。这就是根基。要关照,关照我们的心态在那里。你对于世间上有追求吗?对世间上五欲享受你有追求吗?如果说你内心里面没有追求,我们对你说人天乘的佛法,你怎么去满足?没有满足。因为你没有目标。很多人你给他说出离心,他那里有出离心嘛,他没有出离心。所以说你给他讲佛法听不进去,你跟他讲菩提心,他也没有菩提心。他不追求这个东西,于是你给他讲也白讲。再讲世间上的一种增上心,也白讲,为啥呢?他没有追求,没有目标,内心是迷茫的。我们就是要对自己当前的这种迷茫的心,迷茫的一种状态,你有所体会。

当你有所体会,对于当前的心有所关照的时候,那才能够让我们真真正正的能够策动之心。你究竟想干什么?想不想学?就是要看一看我们自心的一种基础。所以菩萨心,就是要发起一种自觉觉他的心,发起一种真实利益众生的心,发起一种追求佛陀智慧的心。而这种心我们现在具足了没有?如果具足了,那怕你的修行不是很具足,有这种愿心,愿菩提心都可以成就的。有这种愿菩提心再去深入,落实到那种行为上。行菩提心,那就要从戒律上下手。不仅仅要把这种好心态要显现出来,还要把这种好心态带到具体的行为规范当中。那就是戒。

一定从戒上来显发,有具体的内涵。那些心念不该起,那些语言不该说,那些行为不该做,一定是落实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种种行为规范上。所以说,菩萨和它的一种戒律,首先看看我们自己的发心,那个菩萨所守持的戒律。什么人是菩萨呢?就是真真实实发了那种自利利他的心,真真实实发了那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它和我们那种自私自利的心是不一样的。从最初的那种内心的意念,就是要去利益众生的心。为什么要发那种利益众生的心呢?它与我们那种利益自我的心有什么区别呢?这里面要突破那种围绕自我为核心这种概念。时时刻刻以自我为核心,那就是一种极大的障碍,那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学佛当中的一种执着,那就是我执。而这种我执,是一种成佛的大障碍。平时我们说我执,好像我们不太理解。其实转换一下,平时我们是以自我为核心的,念念之间你那个我都是丢不掉的,念念之间都是成就自我的。吃饭,我要吃饭;穿衣,我要穿衣;走路,是我在走路;乃至持戒,是我在持戒;修行,是我在修行。而这个“我”字丢不掉。世间上的人在追求金钱、美女、豪宅,他也是围绕一个我。但是我们今天的修行还是围绕这个我,还是以自我为核心。所以说这个里面,为什么要提倡发菩提愿心,发菩萨的愿心?就是有一个核心。要转变那种自私自利的心,转变以自我为核心的心。包括你现在修行学习念佛,都不要以自我为核心。

一旦以自我为核心,这个发心是不一样的,方便上也是不一样的,他起点不一样。为自我而去念佛,为自我而去修行,实际上你还是一种,还是那种以世间上的话来说,还是增上心。自我的一种出离心,以自我为核心嘛!还是一种小乘的发心。或者连小乘的发心你都算不上,还是一种增上乘的心。就是为自己趋向于以后生活得更好。你还没有出离,你只要求明天会比今天生活得更好,后辈子比现在生生活得更好。那仅仅是一种增上生的心,那还连出离心也算不上。这种过程它几种心的根本心态不一样,这种心态你要比较一下的话,以无我心、大乘心来念佛,来持戒。那个发心不一样,它所得到的功德也就不一样,它的力量也就不一样。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众生造业也就是缘于一个我执。由于内心的我执开始,显现成烦恼。当你一有我的时候,是不是很容易有烦恼呀?很容易有烦恼。“无明不觉有三世,境界为缘长六处。”一旦从最初开始,从自我开始他就很容易有烦恼。念佛的人老想着自己,他的障碍也很大。一会儿腰酸了,一会儿背疼了,一会儿又疲倦了,他的能动力不大。但是你要想着众生的话,那就不一样了。你比如说,念念之间我们念佛,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而这一众生都是我累生累世的父母,他们在苦海头出头没,在生死当中苦苦挣扎,你要能够把这些众生受苦的零零总总的相,要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观照的话,你念佛它的能动力就都不一样。

以前有一个公案专门讲这一个:有两个人一起去挣钱。挣了钱以后,要回到家里面了,两个人结伴而行。正在过一条河的时候,山上山洪暴发,涨大水了。涨了大水以后,这两个人当中一个人是很会游泳的,水性很好,另外一个是不会游泳的。偏偏这个会游泳的人,家里面是没有其它亲人。以前的那个钱,就像铜钱什么的缠在腰上,我们今天说腰缠万贯嘛。那古人他把那个钱缠在腰上,他赚了很多钱缠在腰上那当然就很沉重啰。虽然说水性很好,但是这个人被淹死掉了。为啥呢?当大水来,他自己在大水当中挣扎,挣扎得很苦,家里面没有人牵挂,无亲无故只有一个人,没有能动能力。哎呀!这个挣扎得太苦,自己就自动地放弃了这种求生欲望,被大水淹死掉了。

另外一个是不会水性的人,他也是挣了很多钱,但是他家里面有妻儿老小,有八十岁的老母亲,在家里面望眼欲穿。有自己的妻子,有自己的儿女,还有好几张嘴,在那里嗷嗷待哺。虽然他不会游泳,但是心里面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哎呀,我一定要挣扎,我一定求生,我要是死掉的话,我八十的老母亲她没有钱也一定会被饿死掉的;我如果回不去的话,我家的妻子儿女好几张嘴,他们也会被饿死掉的。就由于心地里面常常牵挂自己的老母,常常牵挂自己的妻儿老小,他的内心的求生欲望非常强烈。就由于这求生欲望,虽然说他不会水,乱扑腾,居然让他扑腾过去了。

哎呀!我一看到这个故事,我自己非常感叹。在我们今天学佛的过程当中,你比如说,我们今天很多人说我发了大乘心了。但你是不是发了大乘心了呢?你的心底里面那些冤家对头你发心救度他们没有?不要说这些冤家对头了,就是说你的父母亲,你发心去救度他们了没有?当我们没有真正愿去救度自己的父母的心,你说你大乘心怎么发得起来!昨天还有一个,他心底里想出家,但是没有出家。为啥呢?就因为自己的父母亲反对,不喜欢他出家。他就问我,他说:“我是出家呢还是不出家?我要是出家的话就好像很不孝,父母亲不愿意嘛。我要是不出家呢,在世间上我难安心。”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还是这样。

我出家的时候父母亲还是很反对,他说:“你这个不孝有三呀,无后为大,我这个两老把你养大了,从小把你养到十七八岁,现在你长大成人了,翅膀硬了,我们说的话你不听了,你就跑出去出家了。”那你是不是很不孝呢?如果你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话,的确是个问题。我记得我当时我跟父母说,我说:“就算我要尽孝吧,留在二老的身边又会怎么样?你们帮我想一想,留在二老身边你们生病我不能代替,你们的痛苦我也不能代替,我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挣钱养家糊口。对不对?就是我挣钱养家糊口,我现在十七八岁我还没有学成,挣钱还没有门道,你还得要给我操心。怎么样再去读书,怎么样再去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还要给我操心怎么娶媳妇,怎么生小孩。你看看今天的父母亲是不是这样呢?为儿女就要操这么多心。其实我能够为你奉献的非常少,真真实实能利益你的也非常少,跟你带来烦恼还是真的。我的脾气还不好,说不定那个语言上高一句了低一句了。”父母亲一想也是这样,在家里脾气很不好,怪脾气,说话老伤我们的心,我留你在家里本来是为了孝顺我的,结果你给我制造很多烦恼,我要为你找工作托人情,我要为你生儿育女娶媳妇,还要挣很多钱,还要给你修房子,还要怎么样怎么样,“哎呀!你说的这个是对的,你出家很好。”

我说:“我不是为了我自己逃避,我说我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相信你们也跟我一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有的人对于这种水深火热,他不觉悟。比如现在芸芸众生,那些父母亲、众生老母,更多的人是不觉悟的。好在是我们现在觉悟到这种生存是一种艰难,这种生死是一种苦海。吃了睡睡了吃,世间上的各种享受无非不过是满足这个玩意儿。但是你能满足吗?我吃了又吃,还是没有吃饱,每天我都要吃,你说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解决不了。我穿了又穿,但是我这个衣服还是穿不够,世间上的五欲我享受了又享受,但是它对于我还是有一种强烈的吸引性,吸引了就吸引了吧,你说我享受了就满足我吧,但是它并没有满足,它给我带来了更大的期望。就像喝了盐水一样,如饥似渴呀!世间上的父母亲和那些所有的众生老母跟我是不是一样?是一样。有很多还不觉悟。

今天你还好,你已经觉悟这种东西了。所以说,你想到世间上所有的众生还在不觉悟的过程当中,而你问他你为什么要吃呀?为什么要穿呀?我就问我的父亲:“这个生儿育女,吃了又睡,睡了又吃,整天就干这种,人生还有什么价值?”他说:“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的脑壳太复杂了,读书读到牛角尖里面去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我说他们想不想呢?他说人家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我到不知道人家想不想,但是我是知道人家就是这样祖祖辈辈这样过来的。他就问我:“你为什么要想这些?你能不能不想这些?人家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过,你能不能也这样过?”我说:“我不能。”为啥呢?我觉得这真是一个问题,我相信所有众生他们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安心,我也想为大家找一条解脱之路。如果说没有解脱之路,如果没有这种安心法门,死了也就死了。这像世间上所说的,一了百了,一死了所有的都死掉了,这种多安心。

所以说,这种心在出家的过程也好,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也好,就结合刚才的那种公案。为什么要发菩萨心?为什么要发利益众生的心?你发了这种利益众生的心,也很有动力。如果说你没有利益众生的心,光光是为了自己的心它很容易起烦恼,很容易丧失掉目标。你看今天有我,你在念佛过程当中,我们昨天还在与法师一起探讨,为什么人家怀着一种使命,不断地去推广基督教,要传播这种上帝的福音?而我们今天受到佛陀的恩德以后,没有这样一种使命感?更多的是安住在自己,我要怎么了生死,我要怎么关门修行,常住上的事我也不承担,那个我也不承担,这个我也不承担,我有很多业障,这种业障把我障住了,那种业障把我障住了,我根本没有资格去讲经说法,我也没有资格去利益众生,我也没有资格去承担常住上的知事。

发现没有?我们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更多的是钻到自己业障里面去了,钻到自己无明里面去了,钻到自我那种执着里面去了。而这种东西你越是钻到执着里面,越是不容易出来;钻到这种黑洞里面去了,越是不容易看到光明;越把自己的业障紧紧地抓住,越是见不到智慧的光明。还不如我们今天统统放下,你见得到自心的一种光明吗?像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心不仅仅有自我解脱的功能,也能解脱众生,你能不能看到自心积极面?今天不仅仅是你自己修行,其实你在自我的修行过程当中同时还能够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也许你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也就很快地圆成了自利的根本意图。

你说你念佛念的是什么心?只要把这颗心念出来了,我觉得你那个自心的那种无量的菩提愿心能够念得出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都在看到那些众生在受苦。“我没有能力救度他呀!阿弥陀佛!有能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救度他呀!于是我念念都是菩提愿心。在这种过程当中,一句阿弥陀佛救一个众生,一句阿弥陀佛救一个众生。念念阿弥陀佛,念念救度众生。当有这种愿心的时候,你念起来还要快速一些。不敢停下呀!你要停下来怎么办,父母亲这些众生老母就在受苦,不念了众生就伦落到苦海当中去了。你不持戒,你不念佛,众生就堕落到苦海当中去了。于是你没有想到自己腰酸呀,自己背痛呀!就是自己腰酸自己背痛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能救度众生,只要能救度父母,我这个心累一点苦一点应该的。

那经上不是说:“左肩担父,右肩担母,难报父母恩于万一。”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后,那个菩提愿心一旦发起来,世间上的五欲你能够成就吗?就是成就了你对父母亲真真实实有作用吗?拿点钱给父母亲:“来吧!你看我多有钱,你想吃什么你买什么,你想用什么你买什么。”有的时间,颠转不是什么好事。有钱了,父母亲买两个鸡鸭鹅来杀,杀了又吃。吃了各种毛病出来了,高血压高血脂三高。对不对?病吃出来了怎么办?我有钱呀!送进医院。医院里面看你没有钱,还给你少开点药,少整点冤枉。如果说看你有钱,“诶!这个是有钱的主。”于是很多不需要的药给你开出来,不需要的检查给你弄出来,没毛病也要弄出毛病。是不是呢?你说你有钱嘛,有钱死得更快,我看有钱死得更快。没有钱他不给你这样整那样整,直接拿几个药片病治了,回去了。反正你没钱求什么。有钱了,院长也来找你,主刀医生也来找你,这样药也给你试一试,那样药也给你试一试,这个先进设备也给你试一试,那个先进设备也给你试一试。完了糟糕了!这几年我老在医院里面,因为我师父病,我父亲病。我在医院里,我观察,哎哟!我发现有钱不是什么好事。那你今天挣了好多钱,你在外面你是老总你是经理,你挣了很多钱,有什么用?我看那些老总,哎呀!他的父母死得更快。为啥,就是这个原因。世间上的世俗五欲对于父母亲没有什么真实的利益,这个生死是一个大苦海。

所以说,菩萨要发心。我们今天受菩萨戒,就是把这种心要发起来。念念去利益众生,乃至心里面全心全意去利益众生老母。至于我自己受苦也罢,安乐也罢,那是一个虚假的自我,不要太执着它。全身心地奉献到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你苦,应该的!你苦,你不以为你苦!你这种苦算什么?父母生你养你,那种苦你体验过了没有?体验过了你那种苦算什么!你就不会为自己的苦去辩解,你不会为自己的苦:“哎呀,不行,我要休息一下;不行,我念佛又累了,我要放下。”你不敢放下!为啥呢?那些众生老母念念在受苦,你一停止以后他们受苦就更深重了,解决不了。我们现在又没有能力,那怎么办呢?你只有念念发这种心,当你这种心念念能显现的时候,好了!你是菩萨,你不是凡夫了。你是发了菩提愿心的菩萨了,再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凡夫老百姓。

就用这种心念念地策励自己,你就跟其它的不一样。所以说菩提萨埵 ,觉悟有情,就是要建立这个内心的一种状态。把这种内心的状态要建立起来,那就不同,就是得菩萨戒的一种根本,是学菩萨戒的一种根本,守持菩萨戒的一种根本。如果说没有这种心,你说我求受菩萨戒呀,我学菩萨戒呀,我受菩萨戒呀,我持菩萨戒呀,修都是为自己而修,不叫菩萨戒。枉菩萨戒给你整成声闻戒去了,菩萨戒甚至给你整成世间上五欲享受那种戒了,增上生的戒了,这不叫菩萨戒了。你要受菩萨戒,这种菩萨发心这就是一种根本。没有这种根本的话,你就谈不上菩萨戒。你看看,我们现在的这种心是在一种什么状态?什么叫自觉呀?自觉就是自我观察自己的心,认清楚自己内心状态,看你内心是不是一种菩萨状态。随时随地你要保持自觉,这种正知。就是你在什么状态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要含糊不清。

今天我们学佛有的人越学越糊涂,就是难得糊涂他说。啥难得糊涂?每个人都糊涂得不得了!他还难得糊涂呢!说:“什么叫善?说四大皆空何善之有呀?说恶,什么叫恶?哎!四大皆空无善也无恶,尽是一些高妙的理论。”他分不清自己是善非善,分不清。拿佛教的术语来说,你就不具备有正知,就自己不知道自己姓张姓李,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干啥。修行人如果落入到一种没有正知的状态,你没有资格修行了。连自己在干哈你也不知道,怎么修行!拿我们今天说,大乘心小乘心。叫你发大乘心,你就说:“哎呀!师父呀!我没有资格,我有业障呀!”你说那个菩提心能不能发起来?发不起来嘛。没有一种直下承当的心,你有这种正知吗?觉没有觉察到我们自己内心里面是非常懦弱的一种状态?当你觉察到自己非常懦弱的一种状态了,说明你修行不是菩萨障碍你,也不是业障障碍你,而是你一种心态在障碍自己。正是这种心态严重地障碍我们自己修行。

叫你念佛往生,赶紧往生,早些往生。你早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打一个滚回来你就不一样了。“哎呀!师父呀!我怎么能往生呀?往生是你们这些师父的事情呀。”他要求师父往生。“师父一定要往生啦!”但他自己不往生。糟糕!连自己都不敢承担,自己都不往生,拿什么来救度我们!遇上那些七八十岁的老太婆、老居士,我说:“老人家,你都七八十岁了,你离阿弥陀佛最近呀,你赶紧往生回来救度我们呀!”“不呀!师父,虽然七八十岁了,我只是世间上的年龄,师父你还年轻,你早些往生。”你看我们在现实社会当中是不是这样,更多居士他的心就是耽着于自己年老。看老就年老嘛,你八十岁你还不先走更待何时呀?“我不!一定要你先走,师父先走,客气,师父先走,你去了以后你再来救我们。”

世间上讲的笑话一样,说:“首长去看同志们,首长说‘同志们好!’下面所有的同志们说‘首长好!’‘太阳很大把你们都晒黑了!’‘哦,首长更黑!’哈哈,开玩笑。无谓的一种客气。今天我们也是无谓的一种客气,是不是客气呀?是很客气。他说:”我七老八十也不往生,我要等你师父先往生了嘛。“那是客气。其实另外就是表现出繁文缛节很多,然后自心不敢承担。说:”你为什么不敢自己往生呢?“”哎呀,我业障重呀!”完了吧!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己没有信心实际上相应的就是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对戒律没有信心。你要是相信阿弥陀佛有大能力,只要把这种执着一放下了,阿弥陀佛大能力就显现了。阿弥陀佛的大能力谁在障碍他呢?就是我们这种执着自己业障的心,障碍了阿弥陀佛一种大光明的显现,障碍了诸佛菩萨大神通的一种显现。

所以说,要学大乘法的话,要学放下。你有因果,明了我们这种念佛落实的当下,学戒落实的当下。有这种因必然有这种结果,不要怀疑。现在念佛,你有这种念佛的因,将来一定往生,不要怀疑。有什么怀疑?要落实在这种因果心当中,要落实在这种大承担当中,落实在这种大信愿。没有怀疑,没有犹豫,没有等待这种心里面,这才能起得来,这是菩萨。自觉你就要觉悟这种心态有没有,当有这种心态了,你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别人把这种心态生起来。我今天讲的菩萨与声闻的区别,与一般凡夫的区别,不是按照通常的这种名义解释,而是按照内涵的名义解释,希望把这种心态的一种本质能够呈现出来。

实际上一呈现出来很简单,你有就是的,没有就是没有。而这种并不是很深奥。而我给你讲什么叫菩提,菩提,菩提萨缍,觉悟有情,大道兴众生,听过就听过了,你也听不清。今天直接给你说什么叫大道兴众生,你能够救度所有的众生,你愿意去救度众生,而你心里面真真实实想去救度众生,好了这种菩萨的心你就有了。有这种菩萨的发心以后,我们说好的心态就是要对应这种。你不要期望于别人,要期望于自我。你不对诸佛没有信心,你要对诸佛有完完满满的信心。不要怀疑,你最大的业障他也能把你救拔出来。要凭你自己的能力,你当然不行了,但是我们凭借的不是自己的力量,而是谁的力量?而是诸佛的力量。凭借的不是我的虚妄心,凭借的是我的戒心的力量。

我们愿意防非止恶,愿意在这个防非止恶当中来救度众生,落实在我们自己每一个修行上。那就是我们自心有一个烦恼就有一个众生,念念刻刻以正念对治自己烦恼那就是救度众生。不离自心,不离自觉,不离自我的修行,念念刻刻都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你只要把你那些烦恼纠正了,你只要把你那些业障放下了,你只要把你那种钻牛角尖,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这样不承担那样不承担,这种心放下了,彻底就是在度众生嘛!那是会没有度众生呢!那里是你没有能力呢!而是你有能力你没有发挥而已。关键就是看你这种发心,愿不愿,想不想。当你愿了,当你想了,你不要说自己做不到,你就落实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个方面。我念一句佛也是一样的。关键的是看我们自己愿不愿、想不想、欢不欢喜。不要找任何借口,记住这句话哦,不要找任何借口说自己不行。在学佛的人没有不行这两个字。你都行,就是看你愿不愿,就是看你想不想。只要你把这种大承担的,大无畏的这种发心发起来了,哎!这就是菩萨。这跟其它的就不一样,念念刻刻就这样做,你这个菩萨就能做得很好。

那么戒呢?第二个就是戒。戒,就是要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上。有很多人怕戒,怕清规戒律,为什么怕呢?哎呀!这样也管着自己,那样也管着自己。它不是管你,他是保护你,他是成就你!我经常说,你开车,高速公路上你不走路,你要去撞护栏,开到那个路外面去,危不危险?当然危险。这种戒,就是一个阳光大道,你走在阳光大道上就很安全。如果说你离开戒了,走到戒以外去了,糟糕!很危险。你不知道那种菩萨的一种神通智慧,无量无边的福德庄严不要紧。但是你要知道菩萨的修因就是我们今天的菩萨戒。这就是不可不做的,一定应该按照这样做,你不要怕。你想要可有可无,那不叫戒;可做可不做,那不叫戒。戒,是一定要这样去学的。

我们今天,学戒的人很多可做可不做。我愿意受我就受,我不愿意受我就算了。那就不行。自己真正地有学戒的精神,自己真正有戒的话,那是不能不做。为啥?真理,不二法门。除了这条路没有其它的路。由戒定慧出去,没有第二条路。所以说你一定要把这种行为转化成自己的素质,转化成自己的欢喜,转化成自己的愿心。也不是良心,我想起来我就做,我不想起来我就不做,那是世间上的良心。良心是啥?有的时候良心被狗吃掉了。有没有良心被狗吃掉了的时候?有呀。还有的时候,这良心在睡觉。“哎呀,我刚才睡觉忘了。”但是戒心不能睡觉。为啥戒心不能睡觉呢?你得戒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无作用性,就是你不加功用行,它能够自然而然显现。对不对?就说你睡觉了它也在起作用,它是不睡觉的。而你说你:“我睡觉了,忘了。”那不行。说明你这个戒体还很艰难,说明你的这个愿心不够坚固。在讲戒体的时候我们要讲这种东西。

所以说,什么是戒?就是自己发了度众生的心了,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的防非止恶上,一定要落实在行为如法上。行为不如法,背弃真理,造了一些非法的事情,就是成就一个众生,就是堕落成一个众生,那就不是利益众生了。所以说,众生不从外有,但因已有。烦恼是以众生为果,一个烦恼就是一个众生,无穷尽的烦恼就有无穷尽的众生。能够对治一个烦恼,那就是救度一个众生,就是把度众生的修因,落实在自己起心动念的依戒依法修行上,对治烦恼上。看看你的内心状态,不要说现实上你对众生有多少利益,就看你内心里面正不正确。现在我们众生在修因过程中,不像那些果地上的菩萨。果地上的菩萨他很有能力,他能够做到很多事情,我们因地上的菩萨只要看看你自己的行为,在身口意三业上有没有做好。

只要你内心不起烦恼,那你是清净的菩萨。在你不起自私自利的心,那你就是菩萨,你依戒依法那就是因地上如法的菩萨。要把这种心落实在自己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三业行为上。规规矩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违越戒法,这个戒法你做到了,你就是真菩萨。戒法你不愿做,你不愿学,打很多折扣,灌很多水,到时候你的心跑到其它地方,自己的烦恼不对治,自己错误不纠正,你说你出离这世间上你怎么出离?你说你帮助众生你怎么帮助?犯戒的人是不会帮助众生的,犯戒的人只会损伤众生;烦恼的人他不会帮助众生,烦恼的人给众生带来的是什么?那就是损伤。所以说,要把这种菩萨戒落实,我们自己为利益众生,要安住在当下的依戒依法,要对治当下的烦恼。这就是菩萨戒的名义。

大家听懂没有?总结一句话:菩萨戒的名义与其它不同。不同在那里?不同在这句话——念念刻刻没有自我,只为利益众生。这种心要发起来。不要说你不是菩萨,不要说你不能够。这种心发了以后,要落实在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上,尽可能地去对治烦恼,尽可能地处于正知修行过程当中。实际上,总结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今天上午讲的总结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
是不是时间到了?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