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禅与现代生活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禅是智的、安定的、清净的。智慧是不被环境所困扰,安定是不被环境所混乱,清净则是内心不随外境 杂乱而杂乱,不随外境的污染而污染。
  禅修与忙碌的现代生活
  ——忙而不乱,享受呼吸
  现代人是百非常忙碌的,除了街头的流浪汉以及闲在家里的懒散者之外,大家都在忙碌过日子。
  忙碌的原因是什么?多数有只是为了个人糊口,或为家庭生计,少数有理想抱负的人,几乎都是为社会大众的安全幸福而忙。不仅是为目前,也为未来。
  我是一个非常忙的人,但不会忙得心头发慌。心慌则烦乱,心乱即烦恼。从禅的立场来看,如果处理得当,忙也是可以当作消除烦恼的修行方法。所以菩萨越忙,道心越高。一般人在不忙的时候,或觉空虚无聊,或者胡思乱想。如果使你忙得头昏眼花,甚至忙得手忙脚乱,那也不好,当你忙得起了烦恼时,最好用禅修的基本方法,放松身心,注意你的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享受呼吸、体验呼吸,没有多久,你就能够心平气和,头脑清醒了。
  禅修与紧张的现代生活
  ——放松身心,体验感觉  
  现代人的生活,无时无刻、无方无处,不是在紧张中度过去的。不论是吃饭、睡觉、逛街、去超级市场,甚至到海滩游泳、去山上度假,都是紧紧张张的。前几天我在飞机上去洗手间,才进去不久,就被敲了三次门。我相信敲门的人一定是很急很急了,可是,我还没有结束啊!
  最近我也去了一趟罗马,吃午饭时,由于要赶时间,必须在半小时内,进出餐厅、点菜、吃饭。然而等饭菜都到齐之后,时间已所剩无几,只得草草了事的将食物往嘴里塞,那已经不是在咀嚼欣赏品味,而是囫囵吞下肚子里去。
  容易紧张的人很可怜,而每个人只要事情稍多,时间较少,或者工作较重而所知不多,就会开始紧张了。
  禅修的基本功能,是帮助人们将全身放松,包括头脑、心情放松。然后使用方法、体验方法。事实上,紧张也是很好的经验,由于知道紧张,才觉得需要放松。在现代的社会中,需要看心理医生的人愈来愈多,其原因就是使人紧张的情况太多了。譬如说,在家族之间的关系是轻松的时间少,紧张的时间多;在工作的场合、社会场合,与人相外的关系也是轻松的时间少,紧张的时间多;在工作的场合、社交场合,与人相处的关系也是轻松的时间少,紧张的时间多;即使在休闲活动时,出外旅行时,随时随地都让人担心安全没有保障,可能会遇到喝酒的人驾车撞上了你,一个不小心,你的皮包也可能被人抢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乃至人与自己身心状况的不平衡,都会造成身心的紧张,轻者觉得无奈无助,重者变成焦虑恐惧,躁郁症状的精神现象,便很普通地发生了。
  有了精神病倾向的人,很难放松他们的身心,不论白天或夜间,都是紧张崩著的,一般人只能靠镇静剂来帮助头脑暂时得到舒缓,此外别无办法。若依禅修者的忠告,则是当你发现有紧张状况时,最好随时要将头脑放松、肌肉放松;假如无法放松身心时,最好将你放在客观的立场,体验身体的情况,感受心念的状况,也可达到放松的目的。
  禅修与快速的现代生活
  ——赶而不急,动中有静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支及车辆,用的是快运作的工具、机械及生产线,吃的是速制速食的快餐,连结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记得我年轻时,曾学习打篮球,可是每次球到我面前,还在想是否该由我来接下时,球已经被人抢走;同样的,往往在分糖果、分糕饼、分馒头时,我还没有伸手拿我的那一份时,已经被人家抢走了,所以命中注定,像我这个样样都快不起来的人,是要做和尚的。否则在这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大概活不下去了。
  “快”究竟对不对呢?也不能说它全是错的,但是一般人世间赶快工作的时候,一定是紧张的、忙碌的,便会失去自我主宰而变得随风飘动,只知道跟著环境的人事物,快!快!快!但是并未思考为什么要跟著大家那么快。当然,工作的效率快,竞争力就高,但在快速之中,可能也会很急,心情一急,情绪容易失控,变成生气,一生了气,就很可能捅出漏子来了。
  但是,人在一生之中,纵然活到一百岁,也仅三万六千五百天,在一天之中,最多工作十多个小时,想把工作做得既多有且好,不快不赶是不行的。只要计划明确、步骤清楚地赶工作,就不会紧张;毫无头绪,急急忙忙抢时间,就会紧张。因此我主张。应当忙中有序地赶工作,不可紧张兮兮地抢时间,禅修者的生活态度是精进不懈、为法忘躯的,愿度无边众生,愿断无尽烦恼,愿学无量法门,愿成无上佛道,哪得不赶、不忙、不快!而且必须经常保持轻松愉快。
  例如我有两位性格完全不同的弟子。一位是慢手慢脚慢脾气,不论是双手的动作及走路的动作,都是慢慢吞吞的,永远不急也不生气,但是,他的工作效率并不差。另一位弟子则是整天看他忙东忙西,忙得团团转,而且老是在里怨著说他只有两手两脚,工作又这么多,因此,经常是又焦急又生气,工作品质也很普通。第一位采用的是禅修者的心态和方法,另一位对禅修方法,尚未用上力。
  我的建议是,能够做到既赶且快而不著急,当然很好,否则宁可工作效率低些,也要保持身心的轻松愉快。
  禅修与疏离的现代生活
  ——人人是佛,血肉同体
  疏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远,彼此互不关心,不相往来。譬如说,现代家庭的夫妇,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孩子在不同程度的班级读书,甚至在外地就学,不仅白开不易见面,连睡觉或休息的时间,也有差异,一天之中夫妻俩可能讲不到半句话。父母跟幼小的儿女之间,也好不了多少,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或由褓母照原,能每天早晚相聚已很难得,有的在一星期之中仅见数面。至于住在高楼公寓中的现代人,隔壁的邻居是谁,漠不关心,能于上下电梯中相见打一声招呼,已觉得多馀,彼此姓什么?做什么的?更无暇知道,古代守望相助的邻里感情已复见。
  若以禅修的立场来看,应该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在佛国净土的菩萨和佛的关系一样。虽然有认识及不认识的不同,但是互动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共同生活在同样的地球世界,连彼此的呼吸都是息息相关的,各人的身休虽不是血肉相连,却是声气相通的。如果有了这样的亲切感时,接触到任何一个人,岂非都好像是自己的亲戚和朋友呢?再进一步,若用禅修的经验来体验,从小我体验到大,是共同的世界、共同的身体,所有的人,都是跟随自己密切结合不可分的,那样,对任何人都会觉得那么地陌生了。
  禅修与物质的现代生活
  ——需要不多,知足常乐
  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是非常丰富的,而我们的生活环境,都是由于物质的丰富而变行极为复杂。物质愈丰富,人类的欲望就愈强烈,往往见到人家有的,自己也希望拥有;己经便利的,希望更便利。这些欲望,使得我们的生活被物质所引诱,而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判断力和自信心。
  有人形容物质与科技的发明,是和人的欲望在竞争。就像一个人骑在老虎背上下不来,因为一下来就会被老虎吃掉,他只能骑在虎背上赶快走、赶快走;老虎跑得愈快,骑在虎背上的人愈紧张,无论如何紧张,也不敢让老虎的脚步停止下为来。其实,做为现代人,随时都是处于如此地心情中。
  如果用禅修的观念来过生活,就不会由于物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苦恼。因为禅修的目标,是重于精神的自在和解脱,不会以追求物质的享受,作为生活的指标;如果能从精神的自在和解脱获得平安,便不会以追求物质的享受,作为生活的指标;如果能从精神面去多深入、多体验、多努力,对于物质条件的诱惑,便有免疫的能力了。
  我曾说过:“想要的很多,需要的不多”这二句话,“想要”是贫欲的烦恼,“需要”只是生存的最低条件。想要的可以不要,需要的不是问题。禅修的人因为内心不会感到空虚不安,欲望必定减少,就能“少欲知足,知足常乐”了;对物质丰富的现代环境,不是努力抗拒,而是不受诱惑。
  记得在十多年前,我于台北出席一项会议,与会的人士都是有钱的商人及有地位的官员,开完会之后,服务人员来问我:“请问法师,您的车子停在哪儿?我们代您把司机请来!”我说:“我的车子停得蛮远的,你叫它来,它是不会来的。因为那是公共汽车!”这位服务人员替我委屈的说:“法师!您怎么没有自己的车子啊!”当时如果我真的认为参加这样的会议,非要有一辆自己的车子不可,这岂不就是受了环境所影响,让人失去了自我了吗?
  禅修与污染的现代生活
  ——知福惜福,净化环境愿以偿
  大家都希望这个世间的环境,能愈来愈安静、愈为愈清净、愈来愈稳定、愈来愈有安全的保障,然而,由于大家只知道追求个人的环境污染要美好,却忽略了全体地球的环境正在急速地遭受到破坏。事实上,愈是只追求自己环境的清净,这个环境会愈乱,愈没有安全感。有一些专家们说,由于地球上的人口愈来愈多,制造出来的垃圾也愈来愈多,适于居住的环境却愈来愈少。是否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人口,或者早一点把人移到其他的星球去呢?这种想像,对现实的人间来讲是不切实际的。
  生活环境的污染来自四个源头:一、每个家庭每天都要制造很多的垃圾。二、医院的医疗设备处理下来,也会有很多的垃圾。三、为了农产品化肥、用药及养殖,使得土地环境受到污染。四、工业生产的科技开发,使得地球世界观的地下资源、空气资源、水资源等,都受到严重的污染。许多人都知道这些问题必须改善,可是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是束手无策,纵然改善,其改善的速度远不如破坏的速度快。
  以禅修的立场来讲,就可从人的根本来改善环境的污染,那便是先有惜福及俭仆的观念。生活过得愈单纯,享受的物质愈少,心灵受到的污染也愈少,环境受到的污染也愈少,这就是禅修的基本精神。
  现在很多的餐厅,或者是大众的集会场合,都用免洗餐具,以及各种商品的包装袋子,用过一次丢了。有些垃圾本身会自行分解,有些却是不会恢复自然的。丢掉的垃圾,如果还有残余的食物及化学原料留在上面,就变成污染环境危害人类生命的根源。
  今天(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一日,在台北的国父纪念馆广场,法鼓山办了一个五、六万人的园游会,主会是提供自然而健康的食物资讯,并且教人耕种栽培,制作成可口而又营养的食物,怎么吃法,如何在吃了之后,又不制造不能再生的垃圾。
  至于那天活动的现场,我们希望达成环境零污染的程度。初听起来,这似乎是神话,但是经过几位菩萨的用心设计及周延规书,以过一天下来,五、六万人的餐饮活动,会场院内仍然是乾乾净净、清清爽爽。
  其实,若要使得人类的生活环境不被污染,最重要的根本,是在人类的心念,除了少欲知足之外,还当用禅修的方法,随时保持安定、平静的心灵。心不平衡,身体及语言的动作会变得暴躁粗鲁、自伤伤人,像一颗定时炸弹,道德观念模糊、做人没有准则,厌恶家属、仇视社会,若非自弃,便成厌世嫉俗,困扰家人、破坏社会社会。不仅为社会环境带来污染,也为他们自己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就像在饥饿的鸡犬群中,忽然闯进一群饥饿的狼,弄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可见,人口愈多,人间愈需要用禅修的精神和工夫来帮助我们每一个人,使人人都能生活在安定的、平衡的、清净的环境之中,那就是人间净土。
   禅修与焦虚的现代生活
  ——本来无事,万事如意
  由于现代人的资讯快速,以致造成焦虑的梦魔也相当多,为自已、为家族、为社会、为政治、为经济生活、为宗教信仰,只要社会中、世界上、国际间,有些风吹草动,不论直接间接,牵连到自身安危利害得失成败的状况,都无法高忱无忧。
  昨天有位先生来见我,他的焦虑很多。起先只是因为夫妻感情不和睦,为了他的太太而焦虑,后来太太带著孩子不辞而别,他又为孩子的平安焦虑,弄得每晚整夜失眠,白天心神恍惚,接著开始为他的情绪陷于失控而痛苦,担心如果连工作都做不好,出了问题怎么办?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使他焦虑的事愈来愈多,所以来看我,希望我能帮助他。
  前天接到一封信,一位太太的先生过世不久,独生的女儿又被不良青年诱拐跑掉了,同时她自己最近身上长了恶性肿瘤,必须及时间刀,可是她原来上班的公司老板希望她马上回去复职,否则工作位子就保不住;但是医生也告诉她,如果不赶快开刀,病情会愈来愈严重,若开刀,又无医疗保险可付,虽然她手上还有些股票,然而现在正是股票下跌到了停板的当口,又舍不得把仅有的股票卖掉,况且医生告诉她说,开刀也只有一半痊愈的机会,于是她非常的焦虑,写了一封信来向我求救。
  我常常会有这种因在火急之中的人,来向我求救。请问诸位,我该如何来帮助他们呢?我只懂得禅修,我只倾听他们的问题,知道他们的焦虑点是什么?我却不会将他们的焦虑,变成我自己的梦魔。我给他们的建议有一个原则:对付感情的问题,宜用理智来处理;对付家族的问题,宜用伦理来处理;发生了不得了的事,宜用时间来让你知道什么是最好的答案;如果已是无法避免的倒霉事,那只有面对它、接受它;事实上,能够面对它、接受它。就等于是在处理,既然已经处理了,也就不必要再为它担心了。
  如果用情绪来处理感情的事,用理论来处理家族的事,假如用刚克刚,则如以火救火,事情愈弄愈糟。处理人际问题之时,必须要有一点慈心,要多为我设想,否则,不但把人得罪,连自己都无路可走。处理事物问题之时,要有一点智慧心,对它多几分客观化,因难的问题出现时,不要老是想:“我怎么办?要我怎么办?而是睡觉时照样睡觉,吃饭时照吃饭。
  因难的问题,光是急也无用,客观化了之后,才能看清如何处理才是最好的。如果鱼与能掌能选其一,应先把轻重缓急弄清楚了。
  佛法的基本道理是:诸法虚幻,无自性故;舍除我执,无常故空。禅法即是佛法,以禅修的方法观照,便能超越自我的执著,也超越空有的封立。故能帮助自己,也会帮助他人。当你会用禅修的观点和禅的方法时,便能觉察到,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事可让你忧虑的,能知本来无事,便知万事如意!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这个题目好像很吸引人,所以听众很多,把演讲室挤得满满的,也可以说地方太小,劳动诸位来听讲,让很多人没有位子坐,而坐在水泥地上,也使很多人拥挤地靠墙壁站著,非常抱歉。
  先讲生活,次讲现代人的生活,再看看禅的生活如何配合现代人的生活,也探讨禅和现代人世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生活
  生活的内容及其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概括地说,我把它分成三点来说明:一、家庭生活。二、社会生活。三、精神生活。在人的生命过程之中,不离这三种生活范围,也不可能缺少其中任何一样。
  家庭生活很简单,说是夫妇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伦常,也就是伦理的生活。人不能没有家庭,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离不来社会。举凡求学、工作以及人与人之间所有一切关系接触的活动,都是社会生活。除了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外,人还需要有精神生活,唯有藉著精神生活,才显出人与动物不同,才有人的尊严。精神生活也有层次、范围的不同。
  我国古人所谓的精神生活,有六个项目,便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可包含在现代人所说的运动、娱乐、艺术三项中。人除了物质的食、衣、住、行之外,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还提倡育、乐的重要。
  人一生下来就会运动,而人也由于会运动才得以渐渐成长,这一点,人和动物相似。印度有一种瑜伽术的运动,它有很多姿势及动作,是模仿自动物,它可说是精神的抒发。
  娱乐也可包含在艺术里,但最单纯的娱乐,并不一定说是艺术。比如男女谈恋爱,如果是像曹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或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茱丽叶,说是艺术。再如求偶是生物的本能,不是艺术,而是娱乐;但人和动物不一样,人的求偶应与精神的生活相关。人与人之间,彼此互通款曲,是一种个人感情的抒发,可以说是娱乐。
  进一步谈到艺术,这进入精神的领域,乃是通过绘书、雕塑、音乐、诗歌、舞蹈,来发掘美、表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艺术没有种族、文化、地域的界限,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和从事的,并不是一个人都有艺术生活的条件。
  有的人可以没有运动、娱乐、艺术等爱好及嗜好,但向往道德的修养,也说是人格的修养及陶冶,因而有圣贤及君子的期待和要求。东方的儒家、西方的犹太教及基督教,就是在此要求出现的产物。在其他未开化的部落民族,也有他们宗教信仰的生活。在自然环境严酷,在精神空虚及苦闷的情况下,宗教乃应运而生。从年龄上来看,年轻时喜欢运动、娱乐、艺术,渐渐步入中年、晚年自然而然接触到道德修养的生活,也就有宗教信仰和宗教修养的生活,这不一定要受到什么打击,而是自己本身在人生体验的层次上渐次升华。有许多学者主张人类的精神生活停留在艺术就够了,不必进展到宗教信仰,但还是有很多学者主张,最后纵然不信宗教,但亦应有宗教徒的精神修养。此外,人们奠定宗教信心,发生宗教情操场,殆与其心智的开发、身心的成长,有连带关系。
  现代人的生活
  现代人与古代人有何不同?人都是一样的,古代人是我们的祖先,我们和古代几千年以前的人相较,并没有任何变化,我们还是和古代的老祖宗一样;所不同的是环境在变,由于历史的变迁,现代人的生活与古代有所不同。现代人的生活特徵是什么?
  一、知识爆炸
  古时候的中国人说汗牛充栋、学富五车,是形容书的数量之多,但那时候的书是用竹简刻写成的,体积大,占空间,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那些书是很有限的。
  现今由于文明的演进、知识的开发和累积,以及学术分工的结果,各种各类的图书琳琅满目,卷帙洁繁。由于书籍太多,甚至用微卷(microfilm)的方法庋藏。我们看台湾各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已够丰富,但台湾各大学全部图书的总数,还不及美国一个耶鲁大学图书馆的书多,那儿藏书九百多万册,即使皓首穷经也读不完。  过去中国人如能精通儒释道三教,他就是了不起的学者;在今天,通达三教并不算什么,事实上也不可能。今天一个人不可能读完全部的书,但我们还是要尽量去读书,随时汲取新知,否则就是落伍,要被时代淘汰。
  在美国,进学校是无限期的,从学校毕业之后就业,为了工作上的需要,须再进修,或者公司要栽培他,或者即使公司不栽培他,而自己想进修,希望步步高升,都要再进学校读书。因此很多人白天工作,晚上读书。也有活到五、六十岁,为了再就业,还要去读书,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可是学到老仍然学不了。
  二、科学进步
  科学的定义是:用分析、推理去明白、了解每一件事;有合理的方法或试验的成果所累积的经验,去做每一件事。今天这个时代受到科学文明的恩赐;科学文明也给这个时代带不幸和灾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处处享受科学进步的成果。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的发明,给生活带来舒适和便利。资讯工业的起飞,迈入家用及个人电脑的时代。医药卫生进步,人类寿命延长,人类的活动范围从地球延伸至外空,登上月球已成历史,如今更向太空深处探索宇宙的奥秘。学术精密分工,科技发展至尖端,由此看来,科学似乎带给人类幸福。然而相对的,有福就有祸,福祸相倚,科学也为人间带来灾祸。现今是核子武器时代,一旦触发战争,几可毁灭一半的地球人口。还有公害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噪音污染、生能环境不安全、不安宁,造成身体上的危害及精神小的厌迫。现代人的文明病“癌症”,更是人类健康的在敌。
  如今的情况是:科学文明的进展,就好比人骑在虎背上,下不来,也不能停,只有骑下去;所以科学的脚步继续往前走,而隐伏的危机也越来越大,就像鼓胀的青蛙,一戳即破。三个月前,《中央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谓地球就像一艘大空船,坐在这一艘船上的人,应同舟共济。此文警告我们,很容易有人为的祸害,而使整个地球毁灭。这在从前是不可想像的事。所以科学现在不办法停下来,只有一直往前走,最后会带著全人类走向死亡、走向毁灭。这下是我个人的悲观论,事实上,科学正在这条路上走。
  三、时间缩短
  过去中国人在光绪间的平均寿命三十多岁,今天台湾的国民平均寿今,男的接近七十岁,女的超过七十岁。所以现在的人不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而是张群先生主张的“ 人生七十才开始”。这是因为医药品进步、卫生改善,使人的寿命延长,把生命时间拉长了,事实上,时间感觉是缩短了,这意思是说,由于知识爆炸和科学进步的关系,使人越来越觉得时间不够支配。
  现今的环境给我们太多的诱惑,能引起我们兴趣的事物太多,希望参与、知道、了解的事物太多,而自己的生命时间有限,所以觉得时间短促,希望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最好连睡觉的时间都拿来使用更好。
  在台湾的中国人非常勤勉,充分利用时间赚钱,很少休息。但西方人,他们生活的目的不全是为了钱,而也是希望自己日子过得更舒适、更愉快就好。们们有许多人把精力花在培养与趣上。现在台湾年轻的一代,渐渐地有也这种倾向。到我们农禅寺跟我学佛、学打坐的人,同样也有其他的兴趣,他们觉间在我那边学到不够,太单调、他们的人生要多彩多姿。
  西方人因竞争激烈,工作时拼命工作,否则前途没有希望;工作之外,玩的时候也拼命的玩。所谓拼命,就是非常紧张。他们的物质条件已够,交通便利,旅游蔚为风气,像雷根总统在白宫一段时间之后,必定出门度假,以舒缓工作的紧张和压力。除了高官富贾外,一般人也喜欢旅游渡假。我的学和就劝我,不要每个星期天忙著讲经教禅,也应该出去玩。他们喜欢郊游、划船、溜冰、滑雪。他们也玩得很紧张,紧张地开车出门,紧张地玩,紧张地开车回家。说是因为时间不够用,他们已不知悠哉悠的郊游为何物。
  四、空间缩小
  由于交通的便捷,使人感觉地球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距离缩短。
  过去唐玄宗奘到印度取经,路途遥远,旅程难辛,要花几年的时间;今天到印度很简单,坐上飞机,几个小时就到。所谓孙悟空一个觔斗十万八千里,那时是好远好远,现在十万八千里并不远,所以空间感也缩小了。我们过去不要说出国,就是离开家乡到邻省或邻县,也算是一桩大事,好像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一去就不容易回来似的。今天出国稀松平常的事,像我这么一个身不由己的人,每年出国的次数比到高雄的次数多,我把西半球的美国看得很近,因为一上飞机十多小时就到了。
  科学的发达,交通的迅捷,使得我们的地球上感觉空间缩小。现今步入太空时代,人类可以乘坐太空船遨游太空,将来我们在空中的感觉,比现在更加敏锐,宇宙真的是一天天在缩小之中。
  五、繁忙和紧张
  繁忙和紧张,是现代人和生活的特徵。像诸位赶来听演讲,紧紧张张地出门,结果好多人还是比别人晚了一步,没有位子坐。大家为了赶而紧张。
  由于知识的爆炸,为了渴求汲取新知、充实自己,再加上大众传播媒体,如报纸、电台、广播的介绍,消息灵通,受到的诱惑也多,而使人们益显忙碌。比如买房子,如果没有房地产介绍所,没有广告,大概只看一、两处就够,不必东看西看。我在纽约成立禅中心,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到处看房子。
  因为忙就紧张,为了工作、为了学习、为了消遣而忙。如果你在忙的时候不紧张,那你一定是学过禅坐了。忙一定紧张,我常教弟子们:手动、身体动、心也动,不要慌乱紧张就好,但做不到。繁忙会带来紧张,紧张会使你情绪不安。
  现代人的生活紧张。像我在东京所见,在东京街头,人走路是用跑的,每天早晨的纽约的街头,没有慢慢走路的人,大家都在赶时间,赶搭交通工具。台北的人走路也很匆忙,但还不若东京、纽约的人那么紧张。他们为什么紧张?因为晚上紧张地看电视、参加宴会,一直搞到半夜两点才睡觉;第二天早上紧张地起床,紧张地赶巴士、赶地下铁,上车前也跑,下车后也跑。不如此,无法支配时间。
  六、失落感
  现代人受到的诱惑太多,环境给我们种种暗示,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给;样样看起来都是好的,尤其经由大众传播媒体所介绍的,都是最好的,政治、宗教、艺术皆然,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及立场,都说自己最好,令人们无所适从。
  拿西方人来讲,本来他们以宗教为终极的归宿,现在接触到东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学,便引发其发奇心,因有比较,而对自己的东西产生怀疑、反省。他们看到古代东方人能够生活得悠然自在,而自己却生活在紧张忙碌中,乃产生理性的批判,欲从中一窥究竟。他们过去只知道人死后有天国,现在接触到东方的宗教,好像还有其他地方可去。基督教没传到东方前,东方人也有他们的精神生活,也过得很好。这种反省、认识,对他们利弊互见,因他们无从判别,无法决定自己的路向,而感迷惘、茫然。
  现今人们学习用思维来探讨一些问题。比如生与死、价值观、人生观、宇宙观等等。这些问题在脑中盘旋,好像走在人生问题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迷失了自己。
  禅是什么
  再从“现代人的生活”这个观点来讲禅。
  佛学上的最高境界是“不可思议”,意即无法用头脑去想像、推理,无法用嘴巴说明。这是佛法最高的层次,或者是佛法体验的最高层次。
  禅是什么?刚才一开始我就告诉了诸位,禅法没办法说明,它不可思议。但我还是要讲,那只有配合实际的生活来讲,旁敲侧击地讲,根据前面提的六项,配合著讲。看看禅法对现代人的生活,是否有其重要性或必要性。
  一、不反对知识而超越知识
  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禅不反对它。
  传说禅宗史上的六祖惠能并不识字,至少识字不多。在禅师之中,有很多读书人,也有很多未读多少书的人。禅宗斥知识葛藤络索,因为相信知识、倚赖知识的人,凡事都要追根究底,这种人很少可能了解禅法。
  知识、学问,不离思想、语言,而离开思想、语言,才能得到禅法。不过,知识亦有其功能,像六祖惠能开悟后,仍在听经,这样他可以知晓佛学上的名词、理论,他可用那些逻辑、名词,化度其他人,如果他仅仅开悟,而嘴巴不能说,如何度化人?如果没有知识,他不可能有一部《六祖壇经》传世。《壇经》充满智慧,也利用知识,而且有好几部经对六祖来讲是很好熟悉的,这就是知识。
  知识是用之于对外的,同样的,知识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的,理解如何体验禅法,如何进入禅的境界。所以禅宗不反对知识,但是禅法不倚赖知识。
  二、顺乎科学而不受科学所限
  科学能改善物质生活的条件,以及人与人之间事务的和处理,因而类分出自然、社会、人文的科学。禅不反对科学,因为禅并不是任何一样东西,也并不否定任何一要东西。
  从《壇经》看,六祖惠能涅盘前,召集弟子说:“我有三十六对,能了解它,可教化人。”三十六对就是生与灭,烦恼与菩提,明与暗,清与浊等等。这些都合乎逻辑,逻辑本身就是科学。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禅法也要证据,因此禅宗重视印可或印证。不管你自己的禅修有多高体验,一定要有老师证明。老师是过来人,他知道新入禅境,或得到禅悟的人是什么程度。闭门造车,自以为是,便不科学。
  曾有一位科学家跟我说:“佛法的道理很好,我可接受,但我重视经验的逻辑。仅仅是逻辑上讲得通,不一定是事实上能够通。所以今天科学有理论,理论之后,要实践、要实验。如果理论讲通了,在实验上通过了,那证明你是正确的,你这是科学的精神。如果你所说的仅是在佛法道理上讲得对,我虽不能反驳,但是要在实验室里实验一下,才能够让我信服。”我告诉他:“实验室里只能用放大镜、显微镜看到,或用方程式把它套出来。禅法的修持,一定要靠自己切实地从事,等于说我们有了理论,尚要你到实验室去从事实验的工作,你原不意去实验?他回答:“我现在信都不信,怎么去实验?”我说:“你这就不是科学的精神。比如你是不位理论家,把一种理论说明了,说这是可以行得通的,那要有人原意到实验室去验,而被你找的那个人说:“我不想实验,因你还不能证明它是行得通的。”这就是本末倒置,不是科学。如果要讲科学,就照你说的,有理论你原意去实验,实验以后才可以证明。何况禅法是不可思议的,就是已经体验过的人,他也没有办法写成文章,或者拿给你看,就是要你亲自去体验。
  三、从时间的支配到时间的消失
  时间一秒秒地过去,刚才两点半开始演讲,现在已快到四点钟了,大家都可以感觉到时间的滑动。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把时间感缩短了,所以更需要用禅的方法来拉长时间。
  时间缩短的原因是诱惑太多,使人们产生兴趣的事物太多,以致时间不够支配。禅法就是要我们不受种种外境的诱惑,认定自己的兴趣、专长,专心一意地努力,不要在同一时段学这学那的,宜把兴专趣的范围缩小。禅法首先教我们把心看往,把心看住了,就不会受外境的诱惑而想做这样,同时又想做那要样。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家人把钟撞好就够,在座诸位,各人也有各人的钟好撞。我们要安分守己,认定自己要学的东西、要做的工作,努力发挥,不要三心两意,朝秦暮楚。学问宜广,更宜专精。
  人生的时间有限,一个人的才能有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试探上,认识自己最要紧,要安于自己所走的路。可是人是很愚痴的,没有失败之前,不甘心,非要试一试不可,今天学这,明天学那,结果每样只学一点皮毛,弄得一事无成。
  我们要珍惜时间,警觉时间的可贵,好好支配时间,把每一秒都做最有效的运用。只要我们从内心减少欲望,减少攀缘心,就不难做到。
  如何来使时间消失?那就应该把自己的心放在一个特定的念头上,这个念头就会变成无限,即如《信心铭》中说:“一念万年。”时间的长短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比如说良宵苦短;而在苦难之中,则度日如年,这也是主观的。
  但从禅法的修行而言,开始注意心念的活动,了解念头怎么在活动,究竟在想什么?如果你发觉无事可想,则念头渐渐减少;如果你对所想的事物兴趣很浓,则念头多而且乱,这样便把生命浪费掉了。
  我常劝人,摄心专注于所做的事上,如此可节省时间,提早完成你所做的工作,而且比你胡思乱想时做得更好。禅法的锻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专注。不论听什么,就是听,注意著清清楚楚地听下去;不论做什么,就是做,注意著清清楚楚地做下去。这样做事,工作效率更高,这就是经济了时间。
  我常劝没有时间去玩的人来学打坐、参禅,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闭了。为什么?工作时间减少,而工作效率提高,能够支配的时间就增加了。但在打坐过程中,如果把心念停留在同一个念头上,便有无限时间,实则没有了时间。我常测验打坐的学生,经过打坐一段时间之后,即用十分钟的打坐,让大家体验,十分钟后我问他们:“你们感觉到刚才有多少时间?”对于心很乱的人可能说十五分钟,为什么?因为他想用功却用不上力,腿也有点痛,身体也不太自在;心比较专注,坐的情况较好的人则可能说五分钟,有的说一分钟,有的说好像刚刚坐下去嘛。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主观心理上感受的时间。
  以人的寿命来讲,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到几百岁,但世上的人顶多活到一百岁上下。为什么?因为劳神伤脑,身体发生问题。如果心理没有问题,经常保持轻松愉快,身体便不会有病,即使有病也很快会好。因此时间不够,觉得时间太短的人,禅的方法可使他的生命拉长,可以活得更久,可以利用支配的时间更多。
  明末的憨山大师,他有一次坐在寺前河上的木桥桥墩上,听流水声。他坐下去以后,就忘掉了自己。先是跟水声和自然合而为一,失去了自己,然后水声也没有了,自己也消失了。又有一次,他在打坐时,突然间似乎自己发生了什么事便失去了时间。有一个人跑去看他,发现桌面上、椅子上,都是灰尘,这个人就让憨山出定之后而问憨山:“我有十多天没有看到你,你在做什么啊?”憨山答:“ 没有啊,我刚刚坐下的啊!”那人说:“你桌上都是灰尘,已经十多天了。”
  对憨山大师来说,是“刚刚”的事情,时间究竟有没有?时间消失了。因此可用禅的方法,使时间拉长或消失,既然时间能自由地拉长或消失,对时间的长和短,已经可以不在乎,也不会紧张了。
  四、从空间的阻碍到虚空的粉碎
  这个演讲室的空间内,因为有位子,就有阻碍。一般人的观念认为,空间一定是没有阻碍的。事实上,我们知道有空间,就是因为有阻碍。若没有阻碍,便不知有空间。这个演讲室这么小,怎么知道它小?因为来的人太多,位子太少。空间存在吗?空间是不存在的,而是我们人的感觉有空间。因为空间内有了阻碍,则有大小和距离的感觉。我们如果觉得地球很小,到了太空去,到了宇宙的深处远处去,只要有物存在的地方都有阻碍。其实阻碍不在身外,因为我们本身有立场,就是一个阻碍。由于我们自己造成了阻碍,要想突破空间是不可能的。
  空间的经验,既是从阻碍产生,也是从时间产生。例如从甲地到乙地,虽没有阻碍,却花费了时间。坐上飞机,从美国到台湾,天上没有阻碍,可是一飞飞掉那么时间。这是时间告诉我们,空间距离的存在。如果时间的感觉消失,空间也就没有了。
  有一篇文章说,如果我们乘坐火箭,以超过光速的速度,飞向太空深处,时间的感觉便近于零,人也可以继续生存。因此如果乘坐超光速的火箭,从很远的太空转了一圈再回到地球,可能地球已翻了几个身,我们这里的人类及文明也早已不见了,可是他们还活得好好的,年纪轻轻地回来了。
  物体停止运动,或是超光速的运动,均能使时间消失,时间消失时,空间也没有。不过,空间的感觉消失并不等于禅宗所说的“虚空粉碎”。
  虚空粉碎,是禅法的修证经验。在禅修的体验里,有一个层次叫作虚空粉碎、大地落沈。
  我们之所以会有烦恼、痛苦、矛盾、冲突,是因为有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在时间上,前念和后念的冲突,昨天的想法和今天的想法矛盾;在空间上,你和我,气候和我,一切人、事、物和我,发生相应或相反的种种关系,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给我们带来困扰。
  但我们可以从修行的方法,而达到忘却身心及忘却身心所处的世界。首先不要理会声色货利的诸多诱惑,只管自己个人,自己的所作所为,再看看自己正做的是什么。再往内缩写小,看心念在想什么。再把焦点缩小,看正在想的一个念头,一直想下去。当念头停止在一点,时间即停止,空间亦不在。仅这一念,前后的一切都不想,不想过去,不想未来,能够如此,即可暂时没有烦恼的困扰,身体从舒畅的感觉而消失。因为你一直停止在这一个念头上,最后这个念头本身变成毫无意义,既然失去意义,这个念头就等于不存在,这时的身、心、世界,合而为一,故有空旷、自在、无限的感受。
  通常人修行修到这个程度,已算有成绩,甚至认为自己是开悟、解脱,其实没有,因为他的“感觉”还在。这个情况不是如实的空,而是虚空。“空”有三个层次:①空间的空。②虚空的空。③如实的空。一般人经验空间的空,从定境中体验虚空的空,禅悟者体验如实的空。虚空粉碎之后,才能进入真正的禅的悟境。若仅止于体验到虚空,他可能会走上消极、遁世、厌离人生的路。很多有修行的人,因此而在山里,终其一生不想出来;他们不想再接触红尘,他们享受字逸的快乐,讨厌烦嚣的尘世生活。
  禅法不希望停留在虚空的阶段。故在禅宗,通常是用公案或话头为方法,促使禅修者产生一个大疑情:“我究竟是谁?”、“拖著死尸走的是谁?“不断地追问,名为参禅。
  参禅的结果,因人而异。有的人很快就得到结果,有的人要费多年的工夫,虽然有用,也不一定能开悟。如果经常有这个参公案、看话头的方法,很可能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使他获得虚空粉碎的经验。身心与宇宙合一,是属于禅定的经验;虚空粉碎之后,便又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来。
  从虚空而又回到现实的人间,便叫他是“过来人”,他从人间身心的虚妄,从宗教经验的虚妄,又落实到人间生活的实在。这时他才是活活潑潑、自由自在的人。他已脱离凡夫的心态,他已发现了佛性,成就了实在的人格。这时的他,不再虚矫、自卑、怨天尤人,乃至也不需要悲天悯人。他生活在真实里,让人有安全感,如遇活佛,如逢活菩萨;豺狼虎豹不能伤害他,毒蛇猛畜跟他做伴吕。
  五、从急如星火到彻底悠闭
  禅的修行必须脚踏实地,勇猛精进。比如临济宗采棒喝的训练方法,逼迫弟子修行。师父选对弟子之后,逼得越厉害,弟子的成就越大;若是不堪造就者,何须在逼他?禅宗的寺院都是在传佛修行,故称禅堂为“选佛场”。资质优秀者,采逼拶的方式,让他们感悟到时间不够,生命短促,再不用功,就没有机会,因此他们往往激起大奋志,将全生命投注到参禅的方法上去。
  当然,不论禀赋优秀或愚鲁,禅的方法都可用上。也由此而警觉到生命的短促,必须珍惜时间,努力修行。
  禅宗的禅师们常问弟了一句话:“你到年三十夜,做什么交代?”从前中国大陆民间的习惯,以腊月三十夜为清偿一年债务的限期,所以禅师也这么问弟子。意思是,修行人平时努力,到临命终时怎么办?当你一口气不来时,你能躲到哪时里去?你有自主生死的把握吗?
  能够于生之间,自在无碍,谈何容易。也就因为不知道死后的去处,才会恐惧死亡,因而使得弟子们生起一种迫切感来,乃是激励用工夫的方法。
  禅宗寺院每天晚课中会念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期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警诫大众精勤修行,有如燃眉之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当如此,因为我们不知何时死亡,因此要争取时间,努力修行。
  禅的修行是急中带缓的,从中得到安全感、安定感,这是起步,然后继续修行,修到我刚才所讲的层次。所以什么候死都无所谓,死后到那里去也没关系,到了这种境界,你还会紧张吗?
  六、从捡回自我到自在无碍
  所谓捡回自我,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修行禅的人,一定要相信自己与佛无二无别,佛是什么,我也不是什么,这就是自我的信心。我们相信自己与圣人无二,就是看我们自己是否朝这个方向走。佛与众生无二,我们具备佛的一切,只是尚没有把他的功德表现出来,如果有这个信心,就不会徬徨无措。自信心建立起来之后,便会勇往直前去努力,做应做而能做到的事了。
  把生命落实之后,则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均已不是问题。如果再透过佛法的信念,相信生命的过去和未来都是无限,生命在空间中的活动也是无限,那么你的心量,也就会变行长久无限、广大无限。如果把心理放大了,你为一个家庭设想,你便在这一个家庭中获得自在;你为一个国家设想,你便在这一个国家中获得自在;你为这一个世界设想,你就会在这整个世界获得自在。
  近世的太虚大师,因他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是为了全体佛教、整个国家,乃至三界众生。因此在他的生命中,世界无一处不是他的家,三界在无一众不是他要协助的对象。只要心中无私,便能自在无碍。
  我在美国还能感化一些西方人的缘故,就是因为我在美国,不在意我是中国人,也不在意我是黄种人,我只是站在同是人的立场——他们是人,我也是人,用佛法来关心所有的人的问题。因此在我们的道场,不论种族背景,不论男女老少,彼此相处,水乳交融。
  心里不要自我设限,心外即无任何界限。我们要深信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在无碍的世界,即在我们的眼前。
  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禅
  现代人都是生活在紧张、忙碌、厌迫、迷惘的情况下,如果再不从禅法的修行,得到安全、安定、安慰,实在太可惜。
  近世有一位日本人叫铃木大拙,他有英文写了好多关系禅的书,在欧美畅销风行,因为西方人需要它。今天我在美洲及欧洲,还有一些西方人欢迎我,也是他们需要我教的禅修观念和禅修方法。台湾等地的华人区域,正在走上现代化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因此也当需要禅法的协助。
  从事禅修,并不等于遁隐山林、逃避现实;最主要的,是应落实到日常的生活。
  在今天日本的社会,禅的训练已受到若干工商企业界的重视,以之训练新进员工,使他们得到安全感、落实感,促使他们奋发进取、敬业乐群。禅的训练可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今天的台湾,禅修尚未蔚为风气,相信总有一天,将会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接受

禅与日常生活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并不懂得如何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菩提达摩所说的“心如墙壁”,就是它的方法。也就是,不讲理论、不需要修行,只要求把自己的头脑训练成如同墙壁一般。
  能藏能用
  这个墙壁,应该是透明的。墙壁本身是不动的。但是,它可以任人使用;我们可以在墙壁上挂东西或畫东西。墙壁上,虽然是挂了东西或畫上东西,但是,墙壁本身本并不曾改变。
  我常讲:“头脑里不在留下任何东西。”比如,谈到对钱的态度:“我们在银行里要存钱,口袋里要装钱,但是头脑里不要想钱。”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要有知识、学问、经验。而是、你有过的,就是你有的;“有”是为了众生,不是你本身要它,你自己要“没有”。
  我们的头脑里,应该像个仓库。储藏在仓库里的东西,应该安放著不动。假如,仓库里的东西都在动,那就麻烦了。所有的东西,在我们随时要运作的时候,便从仓库出来;不用时,要安置勿动。可是,人的头脑很奇怪,在你不用它时,脑中往往会跑出东西来;反而是要用他时,东西出不来。例如,刚才和一位太太讲话,她想讲一句话,但老是讲不出那句话来,那位太太便敲脑袋,急著说:“赶快出来!”其实,当我们的头脑很冷静时,用不著去想,所需要的东西,自然会出来。
  因为,我们的头脑有太多的东西同时在波动,所以往往在运用上,我们要它出来时,它不出来;要它不出来时它却出来了。因此,希望大家训练自己经常保持头脑的不动如同墙壁,如此,便与佛心相似了。
  诸位能不能把头脑训练成像墙壁一样?做得到吗?将过去所学、所经验的一切。全都摆在仓库里,不要动它,能吗?倘不能做到怎么办?
  当我们看到有人说话很粗气而心生厌烦时,会叫他“闭嘴!”但是,当你的头脑在很混乱的状态中,你无法指挥自己去执行正常工作的时候,你有没有办法,叫它“闭上”呢?这的确是不容易的事。
  四种方法
  菩提达摩告诉我们的修行和方法,就是“二入四行”。二入是理入及行入,心如墙壁是理入,另外四种行是行入。四种行的内容是: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一、报冤行
  现在所有一切的结果,必须有其原因。而我们并无法一一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依佛教的观点而言,乃是无始以来,多生多世以前就跟著生命带来。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过去生,也无法去证明它。同样的,就此生而言,从我们出生开始到现在为止,也有很多自己无从记起的事。
  因此,当我们遇到不幸的事、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如何才能够让自己想到:“此事必有它的原因”呢?我们可能不完全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但是也无须去理它,只须确认,果从因来,只有接受它了。如果,我们仅仅是逆来顺受,在态度上,不也很消极吗?事情既然已经有了前因,倘若再以另一项原因相加进去,事情所得的结果和情况就会更改。所以在态度上,第一、要接受事实。第二、要寻求解决的方法。
  首先,遇事不要烦恼。比如,我们这间房子,现在突然失火了,该怎么处理?房子失火,必然有原因。我们是先救火呢?或者是先跑出去呢?又或者是先坐在这里研究原因呢?当然,事必有因由;先别管原因,我们现在是解决问题要紧,当先跑出火宅设法救火,然后追究火首是谁,能如此,方能解决种种的不如意事。凡事发生困扰时,我们便以这种态度来接受、来解决。
  二、随缘行
  任何幸运的事,任何好事,也都有其原因。遇到不幸的事,会感到痛苦,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遇到幸运的事却并不快乐,反受其苦。我们常看到很多有地位的人,有财富有权势,他们都很快乐吗?很多人认为,只要有钱、有地位、有权势,就是幸福的,但是,事实上未必尽然。
  男孩追上女朋友,一定是很幸运吗?我说不一定,但也并非一定不愉快。这意思是指事情的进展中,可能会发生不愉快的现象。因此,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幸运,不要太兴奋,也无须骄傲。有些人在得意时,常会忘了自己是谁。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一则故事:一位刚刚知道已中了大奖的乞丐(就像美国的乐透奖),因他的全部财产只拥有一根竹棍,他为了防止奖劵遗失,便把它藏在竹棍里。他心中一直为发财的事兴奋,实在是太得意了,心想今后不用再当乞丐了,还要这根讨饭用的竹棍做什么,这一高兴便把竹棍仍到河里。当他想起奖劵还藏在竹棍的时候,不但钱已领不到,竹棍也弄丢了。本来,穷得只有一根竹棍,结果呢?得意忘形,连仅有的竹棍也失去了!
  以禅的方法来生活,面对这类的事,修行者会认为,这只是一件平常的事;钱来了,只是来了,它来得必有原因,等于在银行里从自己的户头里提了一大笔存款回家,又有什么值得兴奋的呢。
  三、无所求行
  不论以东方或西方的观点而言,假如人类什么也不追求的话,那么,人活在世上做什么?
  人类凡事追求,就是为了有一份希望。因为,有一份希望让我们去追求,所以我们才人努力,这是正常的;有所追求,这也是正常的。然而,往往人类所追求的目标,不一定能实现。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座的诸位,多半是年轻人。我想请问你们,在幼稚园时代是不是说过:“我长大了以后要做……”,到了中学、大学之后,是不是又改变了观念呢?我有一位信徒和学生,他原是哲学教授,后来又去学音乐,现在,既教佛学又兼职按摩师;他始终不清楚哪一项才是他最终点的目标?也不知道他最初究竟是要学什么?虽然他学了很多,但是这并不是问题。就好比一间房子,有很多门,这房子人人都想进来,你可以从东面进来,也可以从西面进为来,你可以从地下室进口自楼下爬楼梯上来,也可以搭直升机屋顶上下来。假如,你认为进了一道门,不过瘾,想多看几道门,一探究竟,这是可以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能进到这间房子的核心处,不论你从哪一道门进来,你所见的,将会是完全相同的。假设,在一开始,你已经有一个特定的门要进,那可能有问题。有的门,你想进去却进不去,你看到其他人进去,你硬是进不去。其实,这也没关系,你进不去,可以绕到其他的地方,从另一道门进入。门内的人,将会说:“怎么你从这个门也进来了?
  因此,所说的“无所求”,是要我们不去追逐一个“求不到就不行”的目标。但是,我们凡事要努力;因为,努力本身就是生活。
  倘若是为了一种目的修行,这件事本身就是白忙一场,就是一种执著、一种阻碍,阻碍你达成这个目标。什么是阻碍?为了“有所求”,为了一个目的而去做任何事,这在普通、一般性的目的来说,是可以求得到的。但是,开悟这件事,却不相同,虽然人人都可以开悟,也可发愿开悟,若正在修行过程中,老是追求开悟,那么开悟的可能便离你越来越远。因为,开悟的意思是解脱,解脱种种被自己、被外在的环境所绑住的一切束缚。如果我们去追逐一件事,这个你所追求的,就成了你所执著的。当然,你是被它绑住了,它就是你的障碍,也就是使你得到解脱的障碍。
  四、称法行
  这四种方法,是有层次的,一层比一层高。
  第四层方法,所谓称法行,是教我们“凡事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需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因为,说到无所求,很可能会落入消极的心理;以为我既然不求任何东西,那我也不应该做任何事?但是“称法行”却是要我们很积极的去做事,很努力的去工作。
  我遇过一位所轻人,们立志要当律师,高中毕业后,连考了三年联考,就是考不上法律系,最后考取了图书馆系。他感到很失望、很倒霉,想当律师,却无法实现。但是,事隔多年后,人留学法国,深入研究图书馆管理学,取得图书馆管理学的博士学位,这类人才很难得,在他尚未返国之前,国内已安排好聘请他回来任职最新最在的图书馆,因为国内欠缺这样的人才。当初,他考取图书馆管理系,就有人告诉他:“上了贼船,就要跟贼跑,你既然考取图书馆系,便该好好把图书馆学问研究好。“这就是说,我们在任何地位、任何岗位或任何情况之中,就要在这个情况所容许可的范围内,尽你所能地做到最好。
  如果,遇到环境改变、条件也改变,当你置身另外一个情况之中,在不同的情况下,你敢要用同样的态度来努力。倘能秉持这种态度,我们在一生当中,一定是非常的顺利,而不会有太多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