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禅门修证指要(原书序)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文字是通往路径的指标 禅宗不立文字,主张教外别传。但是,中国佛教的大乘诸宗之中,禅宗所留下的文字最多,在《大正大藏经》的诸宗部,禅宗典籍占首位,有一五九九页;天台宗以义理的阐扬著称,却占第二位,计九八二页。于《大正大藏经》的史传部,禅宗所占篇幅,与各宗比较也是首位,例如《景德传灯录》及《续传灯录》的两部禅宗史传,合起来便有六十六卷。再看《卐续藏经》,所收中国撰述的部门内,禅宗撰述,占了十七册多,共计八二八四页;其次为净土宗的撰述,计不足四册,共一六八五页;再次是天台宗,计一六O四页。
  可知,禅宗虽称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相反地,倒是善用文字来传播佛法的一个宗派。“不立文字”的主张,出于菩提达摩原的〈入道四行〉所称:“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过了二百多年,至圭峰宗密的《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始有“然达摩西来,唯传心法,故自云:我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句。到了宋朝,杨亿序道原的《景德传灯录》时,也说:“首从于达摩,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践楷梯,径登佛地。”由于文字的教义,是用符号,形容事物整体或局部的观念,并不等于事物的本身。如果以为文字即是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观念的本身,便永远无法见到文字所要表达的事物了,所以达摩主张“不随于文教”。可是,文字仍是一种最好的工具和媒介,为了使人达到不立文字的目的,最初还得用文字来作为通往悟境的路标。
  以路标为目的地是愚痴,不依路标所指而前进,更加危险;以研究经教为唯一的工作,而不从事实际的戒定慧三学的修证者,那是佛学的领域,不是学佛的态度。所以如永嘉大师起先研究经教,后来以禅悟而遇六祖惠能之后,便说:“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一般只见到禅宗大德呵斥文字的执著,殊不知,唯具有渊博学问的人,才能于悟后扫除文字,又为我们留下不朽的著作,引导着我们,向著正确的道迈进。故在悟前的修行阶段,若无正确的教义作指导,便会求升反堕。因此,明末的蕅益大师智旭,极力主张“离经一字,即同摩说”的看法。
  禅修要戒定慧三学并重
  有人问我:何等人始够资格学禅?有多少人由于学禅而得解脱生死,出离三界?我的答覆是:如果限定资格,那就不是平等的佛法;如果学禅不能出离三界,那就是说任何法门都没有使人解脱生死的可能。因为禅是炼心之法,是戒定慧三学的总纲;离戒定慧三学而别有佛法可修,那一定是受了外道的愚弄。
  但是,禅的修持,在近世的中国,的确容易受人误解,那是由于缺乏明师的锻炼指导,或者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习禅者便可能堕入两种可怜可哀的心态:
  一、知识较高者,多看了几则公案和语录,往往会以自己的想像,揣摩公案和语录中所示的意境及悟境,自以为懂得了并也悟入了。引即不假真参实修,也不必持戒习定,以为自然天成,本来是佛,即烦恼是菩提,即生死是涅盘。这种人目空一切,放浪不羁,自傲自大,不信心外有佛,不敬三宝,不信三世因果,或者倒因为果。一般人以为唯有利根本智者才够资格学禅的论调,即是错将这一模式的人当成了禅者。
  二、有一辈好求奇迹的人,在修行若干时的禅定之后,由于求功心切,定境无法现前,悟境更无踪影,却在纪觉与幻境中自我陶醉,例如自以为见光见华,见佛菩萨像,亲见净土,闻佛说法,以及种种奇象异境。而且逢人便说,他们是已有证悟的人,是具有异能的人,是亲见圣境的人,乃至以为是某佛或某大菩萨的再来。由于他们以幻觉幻境为实际的证悟经验,也可能招致一些外道鬼神的趁势而入,利用他们的身心,真的发挥若干彷佛是宿命、天眼及放光、喷香等的神奇现象,例如告知你的过去世曾是什么、做了什么,又向你预报吉凶等,非但增强他们自以为是圣者的信念,也能引来许多贪便宜、走捷径、以及好奇者的崇拜与追随,一般被尊称为新兴宗教的创始者,在佛教则称之为附佛法外道,大多是属于这一类型。下焉者则成神经错乱的精神病患者,身心均受损害,乃至无法过他们的正常生活。所谓修行禅定,走火入魔者,即是这一类型的人。
  至于正确原禅者,必定是戒定慧并重的切实修行者,不作浮光掠影的牵强附会,不为光影声色的境界的所动,不因身心的任何反应而起执著。此在《楞严经》、《摩诃止观》等的叙述中,均有明确的指示,否则便称为魔境现前。
  中国佛教所用“禅”字的意思,是依戒修定,依定发慧的智慧行,它与布施持戒等的福德行,必须相应,始能成就。正像《阿弥陀经》所说,若人求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土,必须具备足够的福德与深厚的善根方得。如果说禅不易修成,往生西方的弥陀净土,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假如不能备积资粮,并且不断地修行,学禅固然不能立即超凡入圣,修持任何法门都会同样地无法速修速成,否则便与因果律相背了。
  所以,禅虽不是修行道的唯一方法,确是修行佛道的通途或要门,它以戒律的生活与禅观的定力为基础,智慧与慈悲——大菩提心的开发为目的。从释迦世尊以来诸大菩萨及诸祖师无不以此方法而得成就。因为禅的修行方法,并无定法,若得明师指点,一切方法,均可汇归禅的入门方便,包括念佛、持咒、礼拜、读诵等方法,并不限于静坐或禅数。唯其用疑情、参话头,乃是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方法,若能用任何方法使得身心宁静之后,再以疑情来参话头,智慧的火花,或所谓悟境,便会出现。当我们有过一次真正的失却了身心世界的经验之后,信心才会落实,气质才会变化,菩提心才会滋长,慈悲心才会殷切。那时,你的心胸扩大、清灵,性格开朗、稳定,奠定了一个学佛者的人格基础。
  历来禅门各异变化多端
  向来的禅者,以及重视实际修行的佛教徒,大都不重视思想史的演变过程,似乎觉得“禅”的修证方式和观念,从来不曾有过变化,仅凭以因缘而接触到的某一种或某一些禅的方法或禅的文献,作为衡断及修持的标准。纵然是聪明的禅者,涉猎了往古迄今的各种禅籍,多半也仅以同一个角度来理解它们,此与各还其本来面目的认识法,是有很大出入的。
  因此,我已在《禅的体验》一书中,以历史的角度,介绍了“禅的源流”、“从印度禅到中国禅”、“中国禅宗的禅”。在本书中(编案:《禅门修证指要》),则以抽样的方式,将中国禅宗史上留下的禅门重要文献之有关于修证内容及修证方法者,摘要选录了二十四篇。时间的历程,自梁武帝(五O二——五四九在位)时代的菩提达摩,直到现代虚云老和尚(一八四O——一九五九),经过一千四百多年,其间的禅风,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变化多端,越到后来越圆熟,越往上追溯,越明其源头的活水及其基本的形态。
  比如,几乎尽人皆知,北宋以下,参禅与念佛合流,倡导禅净双修最有力的是永明延寿禅师(九O四——九七五),明末的莲池大师袾宏(一五三二——一六一二)——则将念佛分为“持名”与“参究”的两门,皆以往生西方净土为其指归。持名即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参究即是以大疑情参问“念佛是谁”。因此,晚近的净土行者虽不参禅,而参禅者无不念佛;虽有净土行者排斥禅门,真的禅者则殊少非议念佛之行,因为净土的念佛法门,即是禅观方法的一种,如予排斥,就像有人用右脚踢左脚,举左手打右手,岂非愚不可及!
  事实上,禅者念佛,早在四祖道信(五八O——六五一)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即举《文殊说般若经》所说的念佛法门,劝导大家照著修行:“心系一佛,专称名字”,说明禅门也用持名念佛。又引《观无量寿经》所说“诸佛法身,入一切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观点,说明禅门的“是心是佛”,净土经典中,也早有此说。我本人亦常劝念佛不得力的人,先学摄心的禅观方法,心安之后,专心持名,庶几容易达成一心念佛的效果。因为念佛往生极乐者,一心念要比散心念更有力。一心念,心即与佛相应,散心念,则不能与佛相应;所以永明延寿的《宗镜录》内,数处提到“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的主张,那也正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的道理。要是六根不收摄,净念不相继,而想“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是不容易的事。故请净土行者,不可盲目地非议正确的禅门修持 。

 

临济宗鼓山系
从民国六十年(西元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下午二时起,我与虚云老和尚的法脉也有了传承关系,所得法派字号是知刚惟柔。我对法派的观念一向很淡,但是禅法极重传承。事实上我在民国四十七年春天,于偶然的机缘,使我与灵源老和尚(一九0二——一九八八)在高雄市的佛教堂,同榻而卧两个晚上。那两晚灵老很少倒单,我也正好有著修持上的一些障碍,他仅给了我“放下”两字的开示。便使我非常受用。但我始终不以自己是禅门中人,也有些不近世的禅林风格为然。直到去日本留学,参访了好几位禅师。,也打了精进禅七,并且得到龙泽寺派原田祖岳的传人伴铁牛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以为我可以在美国教化而不必顾虑语文的阻隔。所以于民国六十五年(一九七六)春天起,正式在纽约大觉寺开始教授修持方法。禅重传承,故于那年九月,先师东初老人到纽约访问时,请示能否得其曹洞法派的传承,他老则说剃度弟子与传法弟子有别,而近世丛林所谓传法,不在于心法而在于传承寺主方丈的位子;人不在焦山,虽可得其法而不可承其位。于是说过了就算,未有任何事可做的。
  我在另一方面,虽学过日本禅,却不想以日本禅为依归,教的也不是日本的那种模工,我得到日本禅师的恩泽,仍希望是中国禅宗的正经统。近世僧中,仅有两大禅匠,一是高旻寺的妙树来果(一八八一——一九五三),另一便是虚云和尚。我既曾与灵源老和尚有过受教之恩,而且他也是我具足戒的的尊证,故于六十七年冬回国期间,拜见灵老,得其禅法,没有任何仪式,仅在他老的禅房内顶礼三拜,见到此事的,只有一位他的近身侍者。很明显的,其中没有秘密,老和尚只是连声说了几个好字,我也永远不会去向他老人家要主寺的位子,我是通过灵老,和虚老的法脉接接上了头。
  饮水思源,现将虚老法系的历代祖师恭列如下:
  六祖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临济义玄——与化存奖——南院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照——石霜楚圆——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圜悟克勤——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破庵祖先——无准师范——净慈妙伦——瑞岩文宝——华顶先覩——福林智度——古拙昌俊——无际明悟——大冈澄——夷峰宁——宝芳进——野翁慧晓——无趣如空——无幻性冲——与善慧广——普明德用——高庵圆清——本智明觉——紫柏真可——端旭如弘——纯杰性奎——慈云海俊——质生寂文——端员照华——其岸普明——弢巧通圣——悟修心空——宏化源悟——祥青广松——守道续先——正岳本超——永畅觉乘——方来昌远——豁悟隆参——维超能烂——奇量仁繁——妙莲圣华——鼎峰果成——善慈常开——德清演彻(虚云)——佛慧宽印——灵源宏妙——知刚惟柔(慧空圣严) 。

洞山宗旨
    
  一、宝镜三昧歌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
  银盌盛雪,明月藏鹭。类之不济,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是,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不是无语;如临宝镜,形影相覩。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
  终不得物,语未正故;重离六爻,偏正回互。
  叠而为在,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
  豪忽之差,不应律吕。今有顿渐,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即是规矩;宗通趣极,真常流注。
  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在,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如马之馵;以有下劣,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锋相值,巧力何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
  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臣奉于君,子顺行父;
  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潜行密用,如愚如鲁;
  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录自《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及《禅海十珍》、《卍续藏》一一九、八八六及一二六·八八~八九)  
   二、玄中铭 并序
  窃以,绝韵之音,假玄唱以明宗,入理深淡,以无功而会旨。混然体用,宛转偏圆。亦犹投刃挥斤,轮扁得手。虚玄不犯,回互傍参。寄鸟道而寥空,以玄路而该括。然虽空体寂然,不乖群动。于有句中无句,妙在体前。以无语中有语,回途复妙。是以用而不动,寂而不凝。清风偃草而不摇,皓月普天而非照。苍梧不栖于丹凤,澄潭岂坠于红轮。独而不孤,无根永固。双明济韵,事理俱融。是以高歌雪曲。和者还稀。布鼓临轩,何人鸣击。不达旨妙,难措幽微。傥或用而无功,寂而虚照;事理双明,体用无滞;玄中之旨,其有斯焉。
  大阳门下日日三秋,明月堂前时时九夏。
  森罗万象古佛家风,碧落青霄道人活计。
  灵苗瑞草野父愁坛,露地白牛牧人懒放。
  龙吟枯骨异响难闻,木马嘶时何人道听。
  夜明帘外古镜徒耀,空王殿中千光那照。
  澄源湛水尚棹孤舟,古佛道场犹乘车子。
  无影树下永劫清凉,触目荒林论年放旷。
  举足下足鸟道无殊,坐卧经行莫非玄路。
  向道莫去归来背父,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先行不到末后甚过,没底船子无漏坚固。
  碧潭水月隐隐难沈,青山白云无根却往。
  峰峦秀异鹤不停机,录木迢然凤无依倚。
  徒敲布鼓谁是知音,空击成声何人抚掌。
  胡笳曲子不堕五音,韵出青霄任君吹唱。
   (选自《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卍续藏》一一九·九一四页)
 
    三、亲丰吟
  古路坦然谁措足,地人解唱还乡曲。
  清风月下守株人,凉兔渐遥春草绿。
  天香袭兮绝芬馥,月色凝兮非照烛。
  行玄犹是涉崎岖,体妙因兹前延促。
  殊不然兮何展缩,丛得然兮混泥玉。
  獬豸同栏辨者嗤,薰莸共处须分郁。
  长天月兮遍溪谷,不断风兮偃松竹。
  我今到此得从容,吾师叱我相随逐。
  新丰路兮峻仍皾,新丰洞兮湛然沃。
  登者登兮不动摇,游者游兮莫忽速。
  绝荆榛兮罢釿斸,饮馨香兮味清肃。
  负重登临脱屣回,看他早是空担鞠。
  来驾肩兮履芳躅,至澄心兮去凝目。
  亭堂虽有到人稀,林泉不长寻常木。
  道不鑴雕非曲录,郢人进步何瞻瞩。
  工夫不到不方圆,言语不能非眷属。
  事不然兮讵冥旭,我不然兮何断续。
  殷勤为报道中人,若恋玄关即拘束。
(录自《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卍续藏》一一九·九一四~九一五)
 
    四、五位君臣颂
  1、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2、偏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3、正中来 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4、兼中至 两刃交锋不须避,好的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5、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录自《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卍续藏》一一九·八八五)
  
    五、功勋五位颂
  1、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
    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贺圣朝。
  (此是“君向臣不共”,是指“正中偏”。)
  2、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
  (此是“臣奉君一色”,是指“偏中正”。)
  3、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
    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此是“君视臣功”,是指“正中来”。)
  4、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
    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
  (此是“世向君共功”,是指“兼中至”。)
  5、头角纔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
    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
  (此是“君向臣共功”,是指“兼中到”。)
(本颂录自《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并参考《宗门玄鉴图》,
     《卍续藏》一一二·九三六)
 [附:介绍洞山五位的思想方法]
  洞山良价禅师的正偏五位,实在是受了石头希迁禅师的〈参同契〉中所述阴阳、明暗之回互说的影响而加以应用的,后来诸家,对于这正偏五位之说,即有了许多的解说。
  其中“正”即是二仪中的阴,表征著静、体、空、理、平等、绝对、木觉、真如等的意思。“偏”是二仪中的阳,是表征著动、用、色、事、差别、相对、不觉、生灭等的意思。故以偏正回互而建立了正中偏等五位之说,以说明法之德用的自在无碍。后来又有人依之而建立了“君臣五位”及“王子五位”等的说法。
  一、曹山元证禅师的君臣五位说
  因有僧问五位君臣旨诀,师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
  “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
  进云:“如何是君?”师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大虚。”
  云:“如何是臣?”师曰:“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
  云:“如何有臣向君?”师曰:“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
  云:“如何是君视臣?”师曰:“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
  云:“如何是君臣合道?”师曰:“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录自《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大正藏》四七·五二七上)
  二、石霜楚圆禅师的王子(诞生)五位说
  (一)诞生王子——是君王所生嫡传的太子,顿入一色,不借功勋自然成就。相当于正中偏,喻本觉佛性。石霜楚圆的颂云:
  天然贵胤本非功,德合乾坤育势隆。
  始末一期无杂种,分宫六宅不他宗。
  上和下睦阴阳顺,共气连枝器量同。
  欲识诞生王子父,鹤腾霄汉出银笼。
  (二)朝生王子——在外朝,居臣位,虽不能自就君位,却能为宰相而成君王的辅佐。外绍王族种姓,故亦中为王子。相当于偏中正,喻渐渐修学,悉当成佛。石霜楚圆的颂云:
  苦学论情世莫群,出来凡事已超伦。
  诗成五字三冬雪,笔落分豪四海云。
  万卷积功彰圣代,一心忠孝辅明君。
  盬梅不是生知得,金榜何劳显至勋。
  (三)末生王子——为天子的末子,虽然久经功勋仍不得君王之位,远谢一切而专事内绍。此即臣向君的正中来位,喻渐次用功夫而入于是色。石霜楚圆的颂云:
  久栖岩穴用功夫,草榻柴扉守志孤。
  十载见闻心自委,一身冬夏衣缣无。
  澄凝含笑三秋思,清苦高名上哲图。
  业就巍科酬极志,比来臣相不当途。
  (四)化生王子——虽是生于王宫的王子,仍承父王之命,居于臣位,能辅王化。即是君视臣的兼中至位,喻菩萨化度众生之位。石霜楚的颂云:
  傍分帝命为传持,万里山河布政威。
  红影日轮凝下界,碧油风冷暑炎时。
  高低岂废尊卑奉,五袴苏涂远近知。
  妙印手持烟塞静,当阳那肯露纤机。
  (五)内生王子——乍生即在君位,其体与父王无异,乃统万机,臣能辅佐,即是群臣道合的兼中到位。喻理智一如、本来成佛的奥义。石霜楚圆的颂云:
  九重深密复何宣,挂敝由来显妙传。
  祗奉一人天地贵,从他诸道自分权。
  紫罗帐合君臣隔,黄阁帘垂禁制全。
  为汝方隅官属恋,遂将黄叶止啼钱。
(录自《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七、《卍续藏》一二五·七一九~七二一)
  三、重离六爻与叠三变五说  
  根据洞山良价禅师的〈宝镜三昧歌〉所称:“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刚杵”的一段话,〈曹山元证禅师的语录〉即为之作成黑白五种圆相,表示五位:表正中偏,表偏中正,表正中来,表兼中至,表兼中到。
  此三叠五变之说是依据重离六爻而来的。所谓得离六爻,便是卦,于阴爻阳爻回互叠变而成五卦,好像芷草之具五味,金刚杵之具五股,配于五方五行,而喻显正偏之五位。
  宋代的寂音慧洪禅师,对于重离六爻与叠三变五的解释是这样的:
  “离、南方之卦,火也,心之譬也。其爻六划,回互成五卦,重叠成三卦。如,第二爻三爻四爻,又成一卦,巽也。第三爻四爻五爻,又成一卦,兑也。此之谓叠为三也。下巽上兑又成一卦,大过也。下兑上巽又成一卦,中孚也。此之谓变成五也。”
  正中来  偏(兼)中至  正中偏  偏中正  兼中到
  大过     中孚     巽    兑   重离
(《卍续藏》一一一·二二四页)
  总之,正偏五位之说,在曹洞宗旨而言,极为重要,故在《禅宗正脉》第十四之中,有大阳警玄的五位颂;《投子义青禅师语录》卷上,有五位颂;《宏智禅师广录》第八,有五位颂;永觉元贤禅师的《广录》第二十七,有洞山五位及五位答问;《三山来禅师五家宗旨纂要》卷中,有灯来禅师的释及颂。
  六、三渗漏
  洞山良价禅师对曹山本寂禅师说:
  “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穷的要,今付于汝。(中略)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见渗漏,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情渗漏,谓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语渗漏,谓究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语渗漏,谓究妙失宗,机昧终始。学者浊智流转,不出此三种,子宜知之。”
    (录自《洞山良价禅师语录》、《卍续藏》一一九·八八六页)
 [附:介绍三渗漏]
  一、见渗漏
  (一)明安云:“谓见滞在所知,若不转位,即在一色。所言渗漏者,只是可中未尽善,须辨来踪,始得相续玄机妙用。”
  (二)灯来云:“谓见处滞在所知,设有妙悟,亦须吐却,若不转位,即坐在一色。所言者,直是语中,未能尽善,知他见有所滞也。”
  “如何是见渗漏?三山来禅师云:‘直具一只眼。’又云:‘放下著。’颂曰:‘山重重复水重重,万水千山一目中;若道水山常在目,行人依旧路蒙蒙。’” 
  二、情渗漏
  (一)明安云:“谓情境不圆,滞在取舍;前后偏枯,鉴觉不全。是识浪流转,途中边岸事,直须句句中,离二边,不滞情境。”
  (二)灯来云:“谓情境不圆,滞在取舍,不能融通鉴觉,著于一边。皆是识浪流转,途中岸边事。直须句句离却二边,不滞情境,方有出身之路。”
  “如何是情渗漏?三山来禅师云:‘如胶似漆。’又云:‘活泼些好。’颂曰:‘担板从来见一边,何如到处眼双圆;满腔系恋还须吐,一落思量便不堪。’”
  三、语渗漏
  (一)明安云:“体妙失宗者,滞在语路,句失宗旨。机昧终始者,谓当机暗昧,只在语中,宗旨不圆。句句中须是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始得妙旨密圆也。”
  (二)灯来云:“谓滞语言,句失宗旨,不能于言诠三昧下转身。所以当机暗昧,宗旨不圆。须是通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乃得妙旨圆密。”
  “如何是语渗漏?三山来禅师云:‘倒四颠三。’又云:‘道甚么?’颂曰:‘有言须是悟无言,开口成双落二三;况复游扬迷妙义,堪非堪笑口头禅。’。”
              (明安语,录自《人天眼目》卷三,灯来语,录自《五家宗旨纂要》卷中)
  七、三路接人
  “僧到夹山,山问近离甚么处?僧云:‘洞山。’山云:‘洞山有何言句?’僧云:‘和尚道:我有三路接人。’夹山云:‘有何三路?’僧云:‘鸟道、玄路、展手。’。”(见《人天眼目》卷三)
 [附:介绐三路接人]
  (一)鸟道:“不开口处玄关转,未措言时鸟道玄。此是不落语言,声前一句。”
  (二)玄路:“写成玉篆非干笔,刻出金章不是刀。此是玄音妙是,谈而不谈。”
  (三)展手:“睒眼牙口叮咛嘱,竖拂拈槌子细传。此是觌面提持,随机拈出。”
  鸟行于空,鸟道无丛迹;参学之人,生平受用,亦当如此。玄中之玄、主中之主、向上一路,称为玄路;参学之人,应当走上此路。展开两手,方便提示,迎接学者,使之直入甘露之门。洞山良价禅师接应学人的作略,大概如此。
  圣严识  洞山良价(八O七~八六九),是浙江省绍兴会稽人。自幼出家,二十一岁具戒于嵩山,接著参谒南泉普愿、沩山灵佑、云严云晟、鲁祖宝云及南源道明等,一日过水覩影而大悟,在云岩云晟处印可嗣法。大中(八四七~八五九)末,在新丰山提撕学徒,后移住筠州洞山的普利院,盛宏法化。权开五位,善接三根。年六十三岁,端坐示寂。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等二十六人。
  中国禅宗虽有五家七宗之多,但其传至今天的仅有景临济及曹洞两派。究其原委,因素固多,而在“庆忠铁壁机老人五宗断”的几句话,可能已道出若干端倪:“用临济而不通曹洞,则类野狐。用曹洞而不通临济,则落教纲。是必济洞兼通,则云门、沩仰、法眼,在其中矣。”

宏智禅师坐禅指要
     一、坐禅箴
  佛佛要机,祖祖机要。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无分别之思。其照自妙,曾无豪忽之兆。曾无分别之思,其知无偶而奇。曾无豪忽之兆,其照无取而了。水清彻底兮,鱼行迟迟。空阔莫涯兮,鸟飞杳杳。
(今据日本的《佛书解说大辞典》第四卷所载抄出。)
  二、宠智禅师语录十六则
    1
  田地虚旷,是从来本所有者。当在净治揩磨,去诸妄缘幻习,自到清白圜明之处,空空无像,卓卓不倚,唯廓照本真,遗外境界,所以道:“了了见无一物。”个田地是生灭不到,渊源澄照之底,能发光能出应。历历诸尘,枵然无所偶,见闻之妙,超彼声色,一发处于无痕、鉴无碍,自然心心法法,相与平出。古人道:“无心体得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进可寺丞,意清坐默。游入环中之妙,是须恁么参究。
   2
  真实做处,唯静坐默究,深有所诣,外不被因缘流转,其心虚则容,其照少则准。内无攀缘之思,廓然独存而不昏,灵然绝待而自得。得处不属情,须豁荡了无依倚,卓卓自神,始得不随垢相,个处歇得。净净而明,明而通,便能顺应还来对事,事事无碍,飘飘出岫云,濯濯流涧月,一切处光明神变,了无滞相,的的相应,函盖箭锋相似。更教养得熟、体得稳,随处历历地,绝棱角,勿道理,似白牯狸奴恁么去,唤作十成底汉。所以道:“无心道者能如此,未得无心也大难。”
   3
  旷远无畛,清净发光,其灵而我所碍,其明而无所照,可谓虚而自明,其明自净,超因缘离能所。其妙而存,其照也廓,又不可以有无言象拟议也。却于个里枢机,旋关捩活,随应法勤,大用无滞。在一切处,辊辊地不随缘不堕类,向其间放得稳。在彼同彼,在此同此,彼此混然无分辨处。所以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若能如是,是真出家,出家辈,是须恁么体取。”
   4
  衲僧家,枯寒心念,休歇余缘,一味揩磨此一片田地,直是诛鉏尽草莽,四至界畔,了无一豪许污染。灵而明廓而莹,照彻体前,直得光滑净洁,著不得一尘。便与牵转牛鼻来,自然头角峥嵘地,异类中行履,了不犯人苗稼。腾腾任运,任运腾腾,无收系安排处,便是耕破劫空田地底。却恁么来,历历不昧,处处现成,一念万年,初无住相。所以道:“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萠;既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5
  渠非修证,本来具足,他不污染,彻底清净。天不具足清净处,著得个眼,照得彻脱得尽,体得明践得稳。生死元无根蒂,出没元无朕迹,本光照顶,其虚而灵,本智应缘,虽寂而耀,直到无中边、绝前后,始得成一片。根根尘尘,在在处处,出广长舌,传无尽灯,放大光明,作大佛事。元不借他一豪外法,的的是自家屋里事。
   6
  默默自住,如如离缘,豁明无尘,直下透脱。元来到个处,不是今日新有底,从旧家旷大劫前,历历不昏,灵灵独耀,虽然恁么,不得不为。当恁么为时,直教一豪不生,一尘不翳,枯寒大休,廓彻明白。若休歇不尽,欲到个境界出生死,无有是处。直下打得透,了无思尘,净无缘虑,退步撒手,彻底了也,便能发光应世,物物相投,处处恰好。所以道:“法法不隐藏,古今常显露。”
   7
  诸佛诸祖无异证,俱到个歇处。三世断、万机寂,直下无丝毫许对者,佛灵自照,妙彻根源。识得底里尽,分身应事,门门放光,物物现影。便知道,尽自个里流出。百草头一切处,了无则个与我作因作缘,通身彻底恁么去。
   8
  空无痕迹,照非情尘。光透静深,杳绝瑕垢,能恁么自知,恁么自了。清净妙明田地,是本所有者,多生不了,只为疑碍昏翳,自作彰隔,廓然智游,内忘功勋。直下脱略,去担荷、去转身就位,借路著脚。灵机妙运,触事皆真,更无一豪一尘,是外来物尔。
   9
  默默照处天宇澄秋,照无照功,光影斯断,个是全超真诣底时节。源净体灵,枢虚机活,历历本明,其中发现,便提得出,在事事头上,恰恰具足,与二仪同,万象等。坦坦荡荡,纵纵横横。天同天、人同人,应其身、现其相,而为说法。能如是体得十成,廓然亡所碍者。
   10
  渊湛寂默,彻照源底,个处虚而灵,廓而明,虽有昭然自鉴之像,而无影响相偶。底时窥得破,犹有辨白担荷之功,更须退步,方诣环中,光发其间,卓卓独存,却解借功,名为诞生。斯乃出没几微,细细明辨,既能分身,便可御事。
   11
  有印万象之印,其印不痕,游世对缘,自有尘尘三昧底受用。其用自冲,不可盈满。空谷之受云,寒溪之濯月,不出不在,迢然化外,更能放教无得无向,在在处处,还之旧地,豪发不曾移动。跛跛挈挈,百丑千拙。鼎鼎地自然圜顺。赵州洗钵、契茶,不著安排,从来成现。若如是具眼,一一觑得彻,方是个衲僧做处。
   12
  田地隐密密处,活计冷湫湫时,便见劫空。无豪发许作缘累,无丝糁许作障翳,虚极而光,净圜而耀,历历有,互万古不昏昧。底一段事,若点头知有,不随生灭,不住断常,要变应则与万象森罗同其化,要寂住则与二仪盖载同其道。出没卷舒,一切在我。本色汉,须恁么收放始得。
   13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端能体得到自己无外境界,则恰恰绝对待、出思议。佛佛心心,精到无二。衲僧默游寂住,虚灵妙通,等太虚度尘劫。卓卓亡倚,明明非思,个是本所住处。机转化分,历世应事。照无功、用无迹,闲云流水,初不留碍。直教纯纯稳稳,一切移不得,方不随夤缘转也。真实体取。
   14
  道非祖传,祖未来时,弥纶周匝,自然空空不痕,灵灵亡偶。独照出因缘,常活离形谷。所以唤用祖,唯证相应,不可授手。佛佛之到,以此为极,应化分身,花花叶叶,根根尘尘,智入三世。万机不我扰,一尘不我外。妙出大千经卷,何处更有影事可得。
   15
  历历妙存,灵灵独照,揽之不得,不可名其有,磨之不泯,不可我其无。出思议之心,离影像之迹,空其所存者妙。妙处体得灵,灵处唤得回。心月身云,随方发现。直下没踪迹,随处放光明。应物不乖,入尘不混,透出一切碍境,照破一切法空。于差别缘,入清净智,游戏三昧,何所不可。当如是真实体究。
   16
  廓而自灵,净而自明,能普遍而无取照之功,能分晓而无缘想之累。出有无表,超思议情,唯证相应,不从人得。佛佛祖祖,叶叶花花,联续底事也。应时不取相,照处不涉缘,便能堂堂不昧。只个家风,处处现成,任君收拾。
  圣严识  宏智正觉(一O九一~一一五七)主倡默照禅,与大慧宗杲的宗风相峙。今从《天童宏智禅师广录》卷第六(《大正藏》四八·七三~七八页),抄出其中有关默照及其禅境的十六期,可以概见默照禅的用功方法及其见处。正觉禅师山西省隰州人,七岁即能目诵数千言,十一岁出家,十四岁受具足戒,十八岁游方,到河南省的汝州香山,谒枯木法成(芙蓉道阶的法嗣),为成师器重,有省。再参丹霞子淳(也是道阶的法嗣),大悟。时年二十三岁。
  前后住持天童山景德寺垂三十年。初到时,由于金人侵犯,诸寺皆在谢遣云游之人,独正觉禅师来者不拒,且谓:“明日寇至,寺将一空,即今幸其尚为我有,可不与众共之乎。”因此,天童旧住众不满二百,正觉禅师住山之后,四方学者,争先来集,数逾一千二百人。知事以道粮将尽相告,师云:“人各有口,非汝忧也。”言未讫而即有喜禾钱氏航米千斛来寺之讯传到。师住山期,更为新建寺屋,几达千间。
  正觉禅师一生主倡默照法门,阐扬理事泯融、偏正回互、明暗相即、寂照虚灵、环中虚白之旨,以此石头希迁及洞山良价以来所定的宗旨,为大乘不门的极则。他在入寂之前,写下遗偈:“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殁,秋水连天。”这是何等苍茫,何等寂静、又何等统一的境界呢!这正是正觉禅师的禅境风所在。他有一篇〈默照铭〉,收在《天童宏智禅师广录》卷八。用“默照”二字,揭出了体用、理事、空有、明暗、空劫今时、平等差别、绝待相对等的主题,大振洞山的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