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悬论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金刚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极为普遍。如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尤以唐宋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本经结有深厚的因缘。传说:参礼黄梅的六祖慧能,就是听了本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的。六祖以前,禅宗以楞伽印心,此后金刚经即代替了楞伽。宋代,出家人的考试,有金刚经一科,可见他的弘通之盛!本经的弘通,也有他的特殊因缘。中国佛教的特点,一重实行:如台、贤、禅、净各宗,都注重行持,尤重于从定发慧的体悟。二好简易,国人的习性好简,卷帙浩繁的经论,是极难普遍流通的。本经既重般若的悟证,卷帙又不多,恰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的文义次第,是极为难解的。「修多罗次第所显」,如不明全经的文义次第,即不能理解一经的宗趣。无着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世亲说:「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实为印度学者所公认!所以,我国本经的注疏虽多,大抵流于泛论空谈,少有能发见全经脉络而握得宗要的!关于这,我想多少提贡一点意见。

一 释经题
  一、金刚:本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试为分离而综合的解说。金刚,为世间宝物,即金刚石之类。世间的金刚,属于炭质的化合物,有三种特点:一、坚常:坚是坚固,即不易破坏;常是不变,即不易转化。二、明净:明是透明的,能反映各种色采而闪铄地放光;净是纯洁的,即使落在污秽的地方,也还是那样的清净不染。三、快利:他的力用极强,能破坏一切固体物,而铁石等却不能摧坏他。然金刚实有二类:一、金刚宝,如菩萨宝冠所庄严的。二、世间金刚石之类。世间的金刚,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智论说:把金刚放在龟壳上,用羊角去捶击,即可以破碎。惟有菩萨庄严的金刚宝,才真的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 坏。

  二、般若:般若,华言慧。从前,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曾提出四个问题──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属谁。今随顺龙树论而略为解说:

  1.何者般若:佛说的般若,到底是什幺?依佛所说的内容而论,略有三种:一、实相般若:智论说;『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如经中说的『菩萨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即指实相而言。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能,智论说:『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三、文字般若:如经中说:『般若当于何求?当于须菩提所说中求』,此即指章句经卷说的。

  A、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相,不可以「有」、「无」等去叙述他,也不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象他,实相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无可取着的。智论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古德说「 说似一物即不中」,都指示这超越戏论而唯证相应的实相。凡夫的所知所见,无不为自性的戏论所乱,一切是错误的。这种虚诳妄取相,不但不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从见中道而成佛的圆证实相说:从毕竟寂灭中,彻见一切法的体、用、因、果,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空寂与缘起相,无不是如实的。但这是非凡愚的乱相、乱识所得,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那就非「 空无所得」不可。所以,经论所说的实相,每侧重于如实空性、无性。要见性相 、空有无碍的如实相,请先透此「都无所得」一关──迷悟的关键所在。

  实相──约理性边说,是空还是有?中论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实相非凡常的思想,世俗的语言可表达,这如何可以说是空是有,更因此而诤论?然而,实相非离一切而别有实体,所以不应离文字而说实相。同时,不假藉言说,更无法引导众生离执而契入,所以「不坏假名而说法性」,即不妨以「有」、「空」去表示他。中论说:『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末句,或译「诸法之实相」。众生的不能彻悟实相,病根在执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见色闻声时,总以为色声的本质是这样的,确实是这样的,自己是这样的。由于这一根本的执见,即为生死根本。所以,经中所说的实相,处处说非有,说自性不可得。本经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高扬此实相无相的教说,尊为「不二解脱之 门」。即是说:实相非空非有,而在「寄言离执」的教意说,实相是顺于「空」的;但不要忘却「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

  有人说:实相是客观真理,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是般若所证的。有人说:实相为超越能所的──绝对的主观真心,即心自性。依智论说:『观是一边,缘是一边,离此二边说中道』。离此客观的真理与绝待的真心,纔能与实相相应。实相,在论理的说明上,是般若所证的,所以每被想象为「所」边。同时,在定慧 的修持上,即心离执而契入,所以每被倒执为「能」边。其实,不落能所,更有什幺「所证」与「真心」可说!

  B、观照般若:再作三节解说:凡、外、小智之料简:一、世间凡夫也各有智能,如文学的创作,艺术的优美,哲学与科学的昌明,以及政治、经济等一切,都是智能的结晶;没有智能,就不会有这些建树。但这是世间的,利害参半的。如飞机的发明,在交通便利上,是有益人群的;但用他来作战,就有害了。常人所有的「俗智俗慧」,偏于事相的,含有杂染的,不能说是般若。二、外道也有他们的智能,像印度的婆罗门,西欧的基督教等。他们的智能,以人间为丑恶的,痛苦的,要求升到一个美妙的、安乐的天国。于是乎行慈善,持戒,祷告,念诵,修定等。这种希求离此生彼的「邪智邪慧」,如尺蠖的取一舍一,没有解脱的可能,不能说是般若。三、二乘行者得无我我所慧,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若;但也不是般若经所说的般若。大乘的诸法实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悲智不二的般若,决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才是般若。

  空、般若、菩提之转化:智论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如大乘行者从初抉择观察我法无性入门,所以名为空观或空慧。不过,这时的空慧还没有成就;如真能彻悟诸法空相,就转名般若;所以智论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般若到了究竟圆满,即名为无上菩提。所以说:『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一切种智。罗什说:萨婆若即是老般若。约始终浅深说,有此三名,实际即是一般若。如幼年名孩童,读书即名学生,长大务农作工又名为农夫或工人 。因此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

  般若、方便之同异:般若是智能,方便也是智能。智论比喻说: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炼了的金,可作种种饰物。菩萨初以般若慧观一切法空,如通达诸法空性,即能引发无方的巧用,名为方便。经上说:『以无所得为方便』。假使离了性空慧,方便也就不成其为方便了!所以,般若与方便,不一不异:般若侧重于法空的体证;方便侧重于救济众生的大行,即以便宜的方法利济众生。智论这样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C、文字般若:文字,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常人以书籍为文字,其实,文字不尽是书本的。书籍,是依色尘而假立的文字;但佛世却是以音声作文字。佛怎幺说,弟子即怎幺听受。所以,佛经以名句文身而立,而名句文身是依声假立的。或者偏爱不立文字,以教义的钻研为文字而加以呵斥,不知言说开示即是文字。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的,口头说的,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那一样不是文字!文字虽不即是实义,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实义;如离却文字,即凡圣永隔!此处说的文字,指大般若经中的第九分。

  初学般若,应先于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

  2.何名般若:为什幺称为般若?在这一问题中,即抉示出般若究竟指什幺?应该说:般若是实相;观慧与文字,是约某种意义而说为般若的。如观慧,因依之深入而能现觉实相──般若,所以也称为般若。观慧是因,实相是──非果之果,即是因得果名。又,实相不是所观的,但观慧却缘相而间接的观察他;为境而引生观慧,所以也可假说为从境──实相般若而名为般若。至于文字,约他的能诠实相,及藉此能诠教而起观,得证实相──般若,所以也就从所诠而名为般若。

  般若,本是世间旧有的名词,指智能而言。但佛陀所要开示的,即正觉现证的──能所不二的实相,本非世间「般若」的名义所能恰当,但又不能不安立名言以化导众生。从由观慧为方便而可能到达如实证知的意义说,还是采用「般若」一名。不过,虽称之为般若,而到底不很完备的,所以智论说:『般若定实相,智能浅薄,不可以称』。

  3.般若何用:从般若是实相说,这是万化的本性──一切法毕竟空故,世出世法无不依缘而成立。这是迷悟的根源──众生所以有迷有悟,凡夫所以有内有外,圣人所以有大有小,有究竟有不究竟,皆由对于实相的迷悟浅深而来,所以本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从般若是观慧与实相相应慧说,可有二义:一、证真实以脱生死:一切众生,因不见性空如实相,所以依缘起因果而成为杂染的流转。要解脱生死,必由空无我慧为方便。这观慧,或名正见,或名正观,或名正思惟,或名毘钵舍那,或名般若。从有漏的闻思修慧,引发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离烦恼而得解脱。解脱道的观慧,唯一是空无我慧,所以说:『离三解脱门,无道无果』。二、导万行以入智海:大乘般若的妙用,不仅为个人的生死解脱,而重在利他的万行。一般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报,不能得解脱,不能积集为成佛的资粮。声闻行者解脱了生死,又缺乏利济众生的大行。菩萨综合了智行与悲行,以空慧得解脱;而即以大悲为本的无所得为大方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以此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的佛果。要般若通达法性空,方能摄导所修的大行而成佛。这二种 中,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4.般若属谁:约实相般若说,这是三乘所共证的,即属于三乘圣者。约观慧般若说,如约解脱生死说,般若即通于三乘。所以经中说:『欲学声闻地,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辟支佛地,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但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实为教化菩萨,即属于菩萨。如本经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解深密经也说:第二时教『惟为发趣修大乘者说』。不过,佛说般若,虽说但为菩萨,而也有二乘在座旁听。经说:要得二乘果,必须学般若,这固然是三乘同入一法性,也即是解脱生死的不二门──空无我慧。然也就是密化二乘,使他们听闻大乘胜法,久久熏习成熟,即可宣告「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而回心向大了。所以般若是「通教三乘,但为菩萨」。从前,成论大乘师说:般若是通教,不够深刻;唯识大乘师说;般若但为菩萨,不够普 遍。总之,照他们看,般若是不究竟,「通」又不好,「但」又不好,这可说是『般若甚深,诸多留难』!那里知道般若通教三乘,但为菩萨,深广无碍,如日正中!这所以般若于一切大乘经中,独名为大!

  般若属于菩萨,为什幺不属于佛?约般若唯一而贯彻始终说,如来当然也有般若。不过,佛说般若,重在实相慧离言发悟,策导万行。般若「以行为宗」,所以与侧重境相而严密分析,侧重果德而拟议圆融者不同。

  三、波罗蜜:梵语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到彼岸,是说修学而能从此到彼,不是说已经到了。所以,重在从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而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以称为波罗蜜。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的波罗蜜,唯是般若,其它都是假名波罗蜜。因为,没有空慧策导,布施等即不成为波罗蜜了。声闻乘法,能度生死河到涅盘岸,为什幺不名波罗蜜?因为,波罗蜜又有「事究竟」的意义,所以要能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才名为波罗蜜。声闻的三无漏学,不能究竟,所以不名为波罗蜜。

  四、经: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线有贯穿、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如来随机说法,后由结集者把他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现在;如线的贯华不散一样,所以名为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两系解说不同:一、玄奘等传说:般若是能断的智能,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的微细分,到成佛方能断净,深细难断,如金刚的难于破坏一样。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一、罗什下的传说:金刚比喻般若。般若能破坏一切戏论妄执,不为妄执所坏;他的坚、明、利,如金刚一 样。然金刚本有两类:一是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的,一是虽坚强难破而还是可以坏的,已如前面所说。所以,或以金刚喻般若,或以金刚喻烦恼,此两说都是可通的。不过,切实的说,应该以金刚喻般若。考无着的金刚经论说:一、如金刚杵的『初后阔,中则狭』;这是以金刚喻信行地、净心地、及如来地的智体的。二、金刚有遮邪显正二义,不但比喻所遣的邪行,他也是「细牢」的──『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比喻坚实深细的智因──实相。无着并没有金刚 必喻烦恼的意义,所以法相学者译为「能断金刚般若」,值得怀疑!至少,这不是梵本的原始意义。

  般若有二类:一、拙慧:这是偏于事相的分析,这是杂染的,这是清净的;这是应灭除的,这是应证得的;要破除妄染,才能证得真净。这如冶金的,要炼去渣滓,方能得纯净的黄金。二、巧慧:这是从一切法本性中去融观一切,观烦恼业苦当体即空,直显诸法实相,实无少法可破,也别无少法可得,一切「不坏 不失」。如有神通的,点石可以成金。又如求水,拙慧者非凿开冰层,从冰下去求水不可;而巧慧者知道冰即是水,一经般若烈火,冰都是水了。所以,巧慧者的深观,法法都性空本净,法法不生不灭如涅盘,法法即实相,从没有减什幺增什幺。这不增不减、不失不坏慧,即金刚般若。

  般若为大乘道体,为五度眼目;为般若所摄持,万行始能到达究竟佛果,成为波罗蜜。然而,般若也需要众行的庄严,如没有众行助成,般若也即等于二乘的偏真智,不成其为波罗蜜。所以,般若为菩萨行的宗主,而又离不了万行.龙树因此说:说般若波罗蜜,即等于说六波罗蜜。

  发菩提心者,能以如金刚的妙慧,彻悟不失不坏的诸法如实相,依菩萨修行的次第方便,广行利他事业,则能到达究竟彼岸──无上菩提,所以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文句安布,诠表这甚深法门,所以又称之为经。
 
二 示宗要
  全经大义,再扼要的提示二点:金刚般若即无上遍正觉:本经以金刚般若为名,而内容多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佛为须菩提说如此发心,直至究竟菩提,彻始彻终的归宗于离相无住。说无上遍正觉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于是法中无实无虚』:都是从般若无住以开示无上遍正觉。般若无所住,无所住而生 其心;不取诸相,即生实相,即名为佛。须知般若无住的现觉,即离相菩提的分证。依此观究竟,究竟也如是;依此观初心,初心也还如此。所以,处处说无上遍正觉,实在即是处处说金刚般若。不过,约修行趋果说,名之为般若无所住; 约望果行因说,名之为离相菩提心而已!

  二道即五种菩提:本经初由须菩提问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经佛解说后,须菩提又照样的再问一遍,佛答也大致相同。所以,本经明显的分为两段。大般若经有两番嘱累,智论说:『先嘱累者,为说般若波罗蜜体竟;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嘱累』。智者即曾依此义 ,判本经的初问初答为般若道,后问后答为方便道。此二道的分判,极好!

  二道,为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所分的两个阶段。从初发心,修空无我慧,到入见道,证圣位,这一阶段重在通达性空离相,所以名般若道。彻悟法性无相后,进入修道,一直到佛果,这一阶段主要为菩萨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论说:发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 般若为道体,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约菩提说:此二道即五种菩提。一、发心菩提:凡夫于生死中 ,初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为发心菩提。二、伏心菩提:发心以后,就依本愿去修行,从六度的实行中,渐渐降伏烦恼,渐与性空相应,所以名为伏心菩提。三、明心菩提:折伏粗烦恼后,进而 切实修习止观,断一切烦恼,彻证离相菩提──实相,所以名为明心菩提。这三 种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圣的三阶,是般若道。这时,虽得圣果,还没有圆 满,须继续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说,是证悟;望后方便道说,是发心。 前发心菩提,是发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发胜义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净 ,本来涅盘,名得真菩提心。四、出到菩提:发胜义菩提心,得无生忍,以后即 修方便道,庄严佛国,成熟众生;渐渐的出离三界,到达究竟佛果,所以名为出 到菩提。五、究竟菩提:断烦恼习气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圆满证得究竟的无 上正等菩提。如上所说:二道各有三阶,综合凡五种菩提,总括了菩提道的因果 次第。明白此二道、五菩提,即知须菩提与佛的二问二答,以及文段次第的全经 脉络了!

三 叙传译
  本经的译者,是姚秦时来华的鸠摩罗什三藏。我国朝代称秦的,不止一国一代,以帝王的姓氏去分别,即有嬴秦、苻秦、姚秦、乞伏秦等。姚秦,为五胡十 六国之一。三藏,即经、律、论,能通达三藏自利利人,所以尊为三藏法师。鸠 摩罗什,译为童寿。父亲是印度人,后移居龟兹国;母亲是龟兹国的公主。母亲 生他不久,即出家做了比丘尼,什公也就出家。幼年,到北印的迦湿弥罗,修学 声闻三藏。回龟兹时,经过莎车国,遇到大乘学者须利耶苏摩,于是回小向大。 到得龟兹,已是英俊饱学的法师了。苻秦王苻坚,派吕光攻略龟兹,迎什公来华 。吕光攻破龟兹,护送什公回国,在半路上,听说苻坚在淝水战败,吕光即宣告 独立,国号西凉,在今甘肃西部。等到姚秦兴起,国王姚兴,信奉佛法,特派大 兵攻西凉,这才迎什公到了长安。当时,佛教的优秀学者,都集中到长安,从什 公禀受大乘佛法。什公一面翻译,一面讲学。所翻的大乘经论很多,如般若、法 华、净名、弥陀等经,智度、中、百、十二门等论,信实而能达意,文笔又优美 雅驯,在翻译界可说是第一流最成功的译品。所以,什公的译典,千百年来,受 到国人的推崇,得到普遍的弘扬。

  本经,什公第一次译出。除这,还有五种译本,就是:元魏菩提留支的第二译,陈真谛的第三译,隋达摩笈多的第四译,唐玄奘的第五译,唐义净的第六译 。在六译中通常流通的,即是什公的初译。其后的五译,实是同一法相学系的诵 本;如菩提留支译,达摩笈多译等,都是依无着、世亲的释本而译出。唯有什公 所译,是中观家的诵本,所以彼此间,每有不同之处。要知道印度原本,即有多少出入;如玄奘译本也有与无着、世亲所依本不同处。这点,读者不可不知!